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08227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5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土壤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土壤 探究一观察土壤 考向 1 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 则。据此完成12 题。 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 ) A东北地区 B 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A 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土壤。 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是的( ) A华北地区红色 B 南方地区蓝色 C四川盆地青色 D 北方地区黑色 答案D 解析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 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考向 2 土壤质地 地表的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地

2、表水的下渗。图甲为地表单位面积上厚 度相同的四类均质土壤( 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 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图;图乙为地表单位 面积上的四类均质植被覆盖区( 耕地、 草地、 古老的牧场、 大量放牧的牧场) 的累积下渗量曲 线图。据此回答34 题。 3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 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 具有可塑性和黏性 的土壤。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据此判断甲图中分别表 示壤土和黏土的是( ) A壤土,黏土 B 壤土,黏土 C壤土,黏土 D 壤土,黏土 答案D 解析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 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 黏性的土壤。壤土是土壤

3、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与砂土和砂壤土相 比,黏土的透水性较差,下渗量最小,而壤土次之,分别对应图中的,故D项正确。 4图乙的四条曲线中能反映耕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耕地由于长期耕作,与草地、古老的牧场、大量放牧的牧场相比,下渗量最小, 读图可知,图中下渗量最小,故D项正确。 考向 3 土壤剖面构造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一为不同气候( 湿 润、半干早、干旱) 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为不同植被( 森林、草原、荒漠)作用 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56 题。 5图一中土壤剖面与气候的组

4、合,正确的是( ) A甲湿润,乙干旱,丙半干旱 B甲半干旱,乙湿润,丙干旱 C甲半干旱,乙干旱,丙湿润 D甲湿润,乙半干旱,丙干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 降水越多, 淋溶作用越强, 淋溶层越厚。 读图可知, 甲淋溶层最厚, 故甲的环境条件为湿润;乙没有淋溶层,故乙的环境条件为干旱,丙的淋溶层居中,故丙的 环境条件为半干旱。故A项正确。 6图二中土壤剖面与植被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森林,荒漠,草原 B草原,森林,荒漠 C荒漠,草原,森林 D森林,草原,荒漠 答案C 解析荒漠作用下,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低,故为荒漠;草原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 质含量多,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故为草原

5、;森林作用下,土壤淋溶作用强, 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故为森林。故C项正确。 探究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考向 1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78 题。 7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到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B从到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到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 D从到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从到, 由干到湿, 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A项错误; 从到, 由热到冷, 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B项正确;从到,由湿到干,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增强,C项错 误;从到,由冷到热,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D项错误。 8处地表的土地

6、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 A红土 B 沙土 C 黄土 D 黑土 答案B 解析处土地景观的特征是在“干”“热”的条件下形成,最有可能是沙土,故B 项正确。 考向 2 生物与土壤 读土壤的物质分布图,回答910 题。 9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判别标准有二:一是 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故B项正确。 10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 岩石 C 气候 D 生物 答案D 解析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 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7、中起主导作用。 考向 3 成土母质、地貌与土壤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 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1112 题。 1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 气候 C 地形 D 成土母质 答案D 解析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 形 成疏松的风化物。 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 素的最初来源,故D项正确。 1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

8、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 答案C 解析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C项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 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A项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B项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 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变薄,D项错误。 探究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考向 1 土壤的功能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 回答 1314 题。 13下列关于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促进植物的生长为动物提供营养来源能够蓄水、 保水为微生物提供生存 场所 A

9、 B C D 答案D 解析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的场所,促进植物生长; 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 场所和营养来源;能够蓄水、保水。 14受土壤影响最大的经济活动是( ) A工业 B 农业 C 旅游 D 商业 答案B 解析受土壤影响最大的经济活动是农业。 考向 2 土壤的养护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 保水性强, 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 沃土壤。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 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516 题。 15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

10、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随着农业的发 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故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 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C项正确。 16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A 解析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A项正确。 1热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

11、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一为雨林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图二为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示意图。据此探究下列问 题。 (1) 结合图一, 简要说明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 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上生物 体的干物质重量。单位为千克/ 米 2年 ) 的差异,并分别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 图二中 A 为原始森林情况下土壤肥力状况,依据图一分析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比较贫 瘠的原因。 成果展示(1) 差异: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较小。原因:热 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终年高温多雨, 植物生长旺盛; 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 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低、

12、降水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 (2) 雨林储存的养分最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 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 2土壤在水力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作土壤侵蚀。印度 东北部降水多, 西北部降水少;半岛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下图为印度土壤侵 蚀强度空间分布。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 说明图中甲、乙两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 (2) 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和丙地土壤侵蚀的差异并阐述判断理由。 (3) 分析印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土壤侵蚀。 成果展示(1)

13、差异: 甲地侵蚀强度大于乙地;甲地侵蚀强度空间变化大于乙地。原因: 甲地降水强度大于乙地;甲地地势起伏大于乙地。 (2) 差异:甲地以水力侵蚀为主,丙地以风力侵蚀为主。理由:甲地降水多,地表径流 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丙地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以风力作用为主。 (3) 修建梯田 ( 或“坡面蓄水工程、截流防冲工程” ) , 拦蓄雨水; 修建小型水利工程( 如 “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 措施,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减缓风速, 减轻对土壤的侵蚀;改善土壤性状, 增加土壤抗蚀、 渗透、蓄水能力;采用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保护地面,减

14、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 能力。 时间: 45 分钟满分: 100 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观察土壤1,2,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5,6,7,8,10,11,1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4,9,12,14 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土壤由水分、 空气、矿物、 有机质组成。 下表中的土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 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据此回答12 题。 土壤水分空气矿物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 a、 b、c 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

15、水稻土、红壤 B 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 红壤、水稻土、黑土 答案B 解析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 a 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 且土质较疏松, 空气含量较大, 故 b 为黑土; c 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 故为水稻土。 2关于上述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a 土壤分布广泛 B美国中部b 土壤分布广泛 C我国北方地区c 土壤分布广泛 Da、b、c 土壤都是肥沃的土壤 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主要为黄土;美国中部平原黑土分布广泛;我国南方地区水稻土分布广 泛;水稻土和黑土较为肥沃,红壤贫瘠。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

16、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一为我国东部某 地土壤剖面图,图二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回答34 题。 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C 解析读图二可知,该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 ) 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 较少, A项错误;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降 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低,C项正确, D项错误。 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

17、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 砾石压土 答案B 解析免耕直播是指在不耕作的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表层土壤养分流 失,但不能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A项错误;读图可知,该地土层较深处,土壤有机质 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项正确;大棚温室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 有机质含量, C项错误;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项 错误。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 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完成56 题。 深度 (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

18、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5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 P C Na D Mg 答案C 解析读表可知, N元素、 P元素和 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大,排除 A、B、D三项; 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 Na元素最多,受淋溶的程度最高,故C项正确。 6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渍化加剧 答案C 解析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 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

19、,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 土层,故C项正确。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 的锰能通过Mn 2的形态溶入茶 水中。 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下列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 完成 7 9题。 7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占45% ,是矿物质;占5% ,是有机质;各占20% 30% ,是 水分和空气。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故A 项正确。 8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析结

20、合上题分析, 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形成腐殖质层,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有机 质, B项正确。 9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 ) A黄土B 红壤 C水稻土D 黑土 答案B 解析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红壤,红壤是在高温多雨 环境下发育成的土壤,B项正确。 草地总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其中地下部分分为活根和死根生物量。活根生物 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下图为三江源地区某草地生物量分配构成图,、 、代表退化程度不同的三种草地,其中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读图完成 10 12 题。 10导致三种草地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原因是( ) A强风 B 低

21、温 C干旱 D 过度放牧 答案B 解析三江源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冻土广布,植物体死亡后地上 部分比地下部分被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所以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少,故B项正确。 11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未退化天然草地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 活根生物量比例可作为草地退化与否的敏感性指标。极度退化的天 然草地被称为黑土滩,图中活根生物量最少,所以应为黑土滩;因为人工草地退化前比天 然草地植株密度大,所以退化后的人工草地死根生物量比天然草地的生物量大,活根生物量 比未退化的天然草地少,即为退化的人工草地,为未退化的天然草地。 12针对

22、黑土滩的治理,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设置围栏禁牧禁捕食草动物设置草方格沙障补播草种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黑土滩为极度退化的天然草地,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是过度放牧、 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治理黑土滩应合理放牧,实行圈养, 种植牧草, 正确;禁捕食草动物,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泛滥成灾,导致生态失衡,错误;草方格 沙障主要是治理风沙对交通设施的影响,错误。故选D项。 二、综合题 ( 共 52 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 分)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 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上 世纪 60 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

23、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 机肥、 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 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 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 ,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 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 (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 ( 天) 4 1 2 5 (1) 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2 分) (2) 分析

24、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4 分) (3) “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12 分) (4) 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8 分 ) 答案(1) 特征:全年干旱少雨。 (2) 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 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 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 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4) 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 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

25、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解析第(1) 题,根据图中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全年干旱少雨。第(2) 题,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 土壤中的水分、 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 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第(3) 题,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 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 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 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

26、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第(4) 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 物生长的“土壤”,会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无土栽培 会排放大量的废物, 造成环境污染, 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 分)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 m, 下称海北站 ) 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侯。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 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 ,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 CO2的释放

27、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 分解作用的结果。图一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二为海北站牧 草不同物候期 (5 6 月为牧草返青期、78 月为草盛期、9 月为草枯黄期) 高山灌丛草甸土 CO2释放速率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 的日变化图。 (1) 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8 分) (2) 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10 分) (3) 结合图二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8 分) 答案(1) 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

28、,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 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 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 特征: CO2释放速率从6:00 开始逐渐增加,14:00 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 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 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下降 )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

29、O2释放速率降低。 解析第(1) 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 , 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 米,食草 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 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 题,图 一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 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 开始逐渐增加,14:00 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 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 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 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 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 时 左右。第 (3) 题,图二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 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 物量减少,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 CO2释放速率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