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09434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04-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 2004-2012 年 9 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2012 年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 题。 (20 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 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

2、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 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 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 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 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 ,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 砂、雄黄、海马” ,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 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

3、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 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 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 望文生义,不就是“甘 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 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 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 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

4、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 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 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 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 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

5、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 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 “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 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 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 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 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 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6、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 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 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 节) 11.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 分) 解析:题目考查了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动作描写,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 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抓药的娴熟。答案示例: 用白描手法, 通过“瞟”、 “抓”、 “称” 、 “添” 、 “减”、 “包”、 “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12.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 分) 解析: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

7、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答案示例: 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的内容。 13.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 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意图,多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考虑答案。答案示 例:“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 六、 (2011 浙江卷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 题。 (9 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 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 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就是

8、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 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 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 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 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 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 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

9、。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 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 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 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 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 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 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 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

10、、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褊 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 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 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 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 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 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 次的核灾难是自

11、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 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 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首先要注意各段写了什么内容: 本

12、文共三段,第一段由日本大灾难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从第一段“而不是在天地间 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可 看出作者的倾向性,即人类应与自然共济;第二、三段则从哲学的角度指出人类应退后一步, 倾听自然,并转换思维对技术施加影响,从而造福人类。所以C 项合乎题意,其他选项只是 对局部的概括。 10. 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 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理解这句话要注意句中关键词“完全不同的思维” 。 “另 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是相对利用科技改造自然而言,那么不同于这种思维的

13、就是与自然共 济了。根据第一段信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 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以及后面有关“改造自然”的本质等相关信息,可以总 结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 共济(适应、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2011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 题。 第 9 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 15 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 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 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 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14、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 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 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 节第 9 车厢。买了第9 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 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 就知道,第8 车厢后就是第9 车厢,谁会想到第9 车厢后还是第9 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

15、没有!”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 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 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 分钟。买第9 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 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 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 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 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 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 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 “从第 9 车厢来的”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

16、把这些乘 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 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 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 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 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 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 车厢! ”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 车厢, 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 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17、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 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 第 9 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 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 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 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 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 么好笑

18、!我们第9 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11.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开篇“我”的一次乘车经历的作 用,要注意其与小说主要情节的关系,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引出后文的 故事,为后文作铺垫;内容上,“我”的经历与后文那位读者的乘车经历遭遇类似,而后者更 具戏剧性,所以“我”的经历起到了衬托或强化主要情节的作用。相似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问 题的普遍性,更让人深思。 答案: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 的普遍性。 12. 补写第二段中

19、“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 50 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对文意的理解。补写内容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后文的主 要情节,要加以概括;一是抓住后面关键句子“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 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问得较为具体,很显然,故事的主体 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从全能视角出发,不受时空限制, 能够全面自由地写出各 个地方以及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应,同时叙述也更为客观。 答

20、案:第三人称叙述。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 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 有客观性。 14.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联系描写性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考虑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形象或心理的 烘托以及对表现情节或主题的作用。 答案:“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15. 第 9 车厢

21、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虽是开放型题目,但也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及讽刺意义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开 放性的,可以从责任心、管理、平常处世等方面来谈,但不可脱离文本漫无目的地发挥。 答案(示例):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 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 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10 年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12 题

22、)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 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 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 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 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 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 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 大多脱离不开“山水

23、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 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 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 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 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 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 两不误”,

24、实际上着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 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 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 然而, 花易凋零, 鸟为活体, 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 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有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 更加深刻。 丰子恺先生在 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 “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 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 ”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的美而表现为绘画 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

25、绘画 的。 ”中国的园林艺术石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8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生活艺术体。 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 C 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9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10 联系上下文,解释“卧游”的内涵。( 3分) _ _ 11 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3 分) _ _ (10 年浙江卷) (

26、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 题。 (20 分)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 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 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 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 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 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 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

27、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 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 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 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 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 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 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

28、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 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 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 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 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

29、着 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 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 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 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 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 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

30、什么也没说,拍拍 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 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 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 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 分) _ _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 分) (1)拍拍: _ _ (2)喝令: _ _ (3

31、)挺直: _ _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5 分) _ _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 分) _ _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4 分) (1) _ _ (2) _ _ 12 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答题思路: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常常是:某句( 段 )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 总领全文 ;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 辅垫。 13 “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喝令”:以强硬的方

32、式表现出父 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 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14 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 的要求”)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 租车;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答题思路: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 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 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逐渐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 第

33、一个主观原因。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 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直接 议论的句子:“相应的, 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 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第6 段,父 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0 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 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全文第3 段、第7 段、第 9 段三个承 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的叙述出父子感情的转化过程。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 抒

34、情的句子。 15 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独立成段,过渡自 然简洁;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16 示例: 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 会的过程。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鲍尔吉原野 标题这句话是冯至的一首诗。这首写于1941 年的诗颇值玩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把“我们”和“夜”写在一起,显出艳。“有时”添加神秘,仿佛说情侣。往下读, 觉出是说

35、房子,或旅舍。冯至在写“它”,而不是“我们”。 旅舍,很少有人记述旅舍。谁还记得旅舍的模样?大的小的,坐落在各地的旅舍,人们曾住 过。 我也想一想旧日的旅舍。 这些旅舍如做过的梦一样记不起来了。即使把记忆坐标放在只去过一次的城市,也想 不起那个住过的房间。是的,冯至说房间,而没说旅馆的外貌或大堂。 细心的旅行者,或者说真正的旅行家不是过客,而是住客,住在流动的家。他们像冯 至一样体味以及从远处观赏旅舍,这样才对得起旅行或者说光阴。 我拼命回忆旅舍,哦,想起一间客房(忘记是哪个城市)洗手间白瓷面盆靠近身体部 分的小洞长出一株苗(像豆苗),我从镜子里发现。是什么人,为了什么,把一粒种子放进这 个洞

36、里?我看了半天,豆苗从幽深的洞里趋光而出。心里默念它不要再长了,免得被下一位 好事的旅客拔掉。我想把这棵豆苗拔下栽进楼下的土里,试了试劲儿,它不愿出来。 去年在伊尔库斯克,住在中国人统一下榻的旅馆。房子小,但窗外吹进来的风有森林 的香味。我不期然想起冯至这首诗,顺着背了下来,此诗第二段是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那一刻,我觉得冯至好像来过伊尔库斯克,在贝加尔湖边游吟。“五四”的人们哪儿 都去过。我仔细看这间房子假设冯至当年住过这里宽大的木制窗台上乳黄色的油漆 已经裂缝,冯至来时还像镜子一般光亮。窗外有一条河,

37、男女喁喁从枝叶摩擦声中传来,月 亮得意地在水面仰泳。冯诗第三段是: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不幸的是,我当时没闭眼,一直是雪花的电视机屏幕出现普京的画面,我的思绪被迫 与冯至分开,好像他并没来过这里。 冯至最后写道: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读到这里,觉得他写的并不是房子,是原野。那么,“我们”是谁?“过去”和“未 来”又在说什么?谁在“亲密的夜”? 这首诗写出60 多年了,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虽然读过说不出什么,却要说它真是 好诗。疑问是不必要的,冯至知道一切,但我们失去了

38、询问的机会。 好诗像登上黄山巅峰,在大铁链锁上一把黄铜锁,“咔哒”,锁死了,把钥匙丢入深涧。深 涧下,堆着像山一样的钥匙。 (本文有删节) (1)从内容、语言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语段。(80 字左右) (2)结合文中所引诗歌,探求末句“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的意蕴。(80 字左右)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自选模块测试(浙江卷) 【答案】 (1)内容:“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一株豆苗,豆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幼小的生命令“我” 感动,它的命运使“我”担忧。语言: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形象生动(答运用拟人手法亦 可) 。 (2)生命像一望无际的原野,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人生旅途中有许多深

39、藏着的记忆 和对未来的渴望,要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解析】(1)内容方面:“我”回忆起的这间客房,是因为房间艰难生长的幼苗。这段文字 写幼苗生长在洗手间白瓷面盆上的小洞里,从这幽深的洞里趋光而出,可见出它的顽强;它 的顽强也触动了“我”,让“我”感动,并且担心它会被别人拔掉。 语言方面:把发现幼苗的过程细细道来,情思绵绵,细腻真切;最后一句“它不愿出来”运 用拟人手法,很生动形象。 (2)理解这句话的意蕴,一定要联系上文,可把文中引用的冯至的诗歌连起来读, 以便更好地把握它的内涵。人的生命像原野,人生也像一次旅行,“忘却的过去”是人生中 经过过却被遗忘的东西,如文中提到的旅舍,“隐约的将

40、来”则是对未来的渴望。人生每一 次即便像豆苗带给我们的小小的感动,也要珍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 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 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 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 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 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

41、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 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 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 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 在今天已被逐渐地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 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 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 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

42、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 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 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 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 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

43、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 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 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 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44、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答案】 (1) C 【解析】 依据原文“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 我们民族的精神

45、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 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 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 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据此选C项。 (2) D 【解析】 A、B、C三项在原文都可以找到。依据原文“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 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文化自觉是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3) B 【解析】 A项与“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 实地的贡献”矛盾。C项与“

46、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矛盾。D项太绝对。 (4)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解析】 本文主要写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的现状及后果。从而达到呼唤“大学应重 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 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 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 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

47、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 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 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 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 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 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殷勤献上的热茶驱散 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 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 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着敬意地抚摸着 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 小玩意儿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