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17921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5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初三复习之词语作用.docx.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词的运用及作用 炼字是古人作诗为文之根本,有人为了一个词的使用费尽心思,废寝忘食。我们可以了解词语 运用对于文章表达的作用学会准确、恰当地选用语词。 关注词性 不同词性有其不同的作用,理解词语表达效果时要了解词语的功能,更需要根据文章的主旨, 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来体悟。 名词: 名词(Nouns )是词性的一种,也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 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选用适当名词对于作者表达情感是有特定意义的。 巧用名词将使事物具有特别的形象,引人入境。 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这里用“脚步”有拟人化的效果,赋予了春天人的情态,将春天到来的动态写活了。抽象的变

2、 化成了形象的画面,极富美感,能引起读者美好的联想。 如: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这里连用名词,实为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几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生动而形象。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 这里是一组名词性短语的连用,将游子在流浪在外乡思念故土时所见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这 些语词勾画出一副凄清寂寞的画面,引发了“在天涯”的游子“断肠”之思。读者展开想象设身 处地往往也会产生哀伤之情。 如: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老舍济南的冬天) 作者将济南

3、周围的小山包围济南的的地形特点描绘出来并将它比成“摇篮”,十分形象, 让人 一目了然,语词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小山,对济南城的爱。 动词: 动词,就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各类动作的词汇。 恰当运用动词能突出展现形象的动态。 如: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渓在天宇中一 般。(朱自清绿) “踞” 一词是蹲坐的意思。用“踞” 一词,化静为动,将亭与岩石的关系形象展示,极具 气势。 “浮”给人的感觉是缺少依托,不固定。在这里用“浮”与上文岩石“突出一角”“上下都 是空空儿”相应,把亭子所在岩石突出在外的特别形态刻画出来,也具有动态美。 如:揪着草,鑿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

4、 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 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朱自清绿) 这里连用动词,将作者追寻梅雨潭的动作刻画出来。仿佛在前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但 作者仍然坚持前往,表明作者对潭的喜爱。正表明“梅雨潭闪闪的绿色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 离合的神光了。” 其间“招引”是召唤, 吸引的意思。有人的情态,富有情趣, 表明梅雨潭绿色极具吸引力。“追 捉”是表明“我们”被绿吸引去追寻,并渴望接近而获得,也表达出我们对绿的喜爱之情。 形容词: 主要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事物的特征。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作定语,表示人或事 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 形容词的多少还常常影响到文章的语言风

5、格,少用形容的文章往往给人以朴实印象。 如:那塞壘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漬脆如弹拨者,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厘重如 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淫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这里连用了一组形容词,将晚间倾听山间小溪的声响特点勾画清楚,充分展现出泉声的层次。 也让人感受到山泉声各样的美。 如:苍黄的天底下 ,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苍黄”形容天气不好, 隐晦。“萧索”是萧条冷落的样子。“荒”是荒凉的意思。 天色“苍 黄”, 村落“萧索”“荒凉”,一下子勾勒出一副现实故乡凄凉萧条的景象,也营造出一种凄清

6、的氛围。看 着这样的景象不由得人不“悲凉”。 如: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象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 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郭沬若白鹭) “孤独”表现出白鹭独自站立树颠别无他鸟的景象。“悠然”是悠闲自在的样子,展现 出白鹭自由自在,舒适闲暇的优雅姿态。 如: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匿赤的脸。(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酱赤”是一种色彩,在这里用以形容脸,把旧毡帽朋友(农民)久经日晒的肤色直接展现 岀来。十分形象。 另外,形容词有叠用现象,一般呈现表达效果为程度加强 如:清清楚楚恍恍惚惚 如: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

7、 古里 古怪 慌里慌张糊里糊涂马里马虎数词 : 明确事物数量,有约数和确数,运用数词必能对数的感念表述得更为清晰。 如: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郑文 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十六点七”是确数,这里直接点明宇宙飞船的飞行速度,表达准确。 “几万”是概数,“几万年”写出了宇宙飞船从这颗星飞到那颗星的时间,是在没有办 法计算出确切数据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估算的结果。这里表明时间很长,也就展现出星与星之间的 距离之长。 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分名量词和动量词,“去一趟、看 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

8、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说明议论 文中量词的使用将影响表达的准确与否,而散文中出现的特别的量词可引发思索,指引读者体悟作 者的情感。 运用量词有特别强调“量”的作用。 如:我敢说,你也不如外,但你就洒不出二適眼泪来证明你是感动了。(马克斯?比尔博姆 送行) “滴”朗读时可以加重语气原因就在于这里强调了无法流出眼泪,哪怕只有“一滴”。更突 出了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大家不会表达情感。 名量词的运用有时会别具一格,需要体会作者的用意。 如:不信,请看那金流星 “朵”原是形容花的,这里用朵让人感觉到流星如花的美丽,表达出作者对流星的喜爱之 情。 动量词对于动作展示具有限制作用,也会有强调动作数量的

9、效果,要注意体会。 有的量词还具有褒贬色彩 如:“一位警察抓住了一伙歹徒。”量词“位”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而量词“伙”,却具有 鄙视的感情色彩。 代词: 代替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的词就是代词。它们指人称和事物,但又不说出他们的名字, 所以叫 做人称代词。体会代词的作用必须了解并结合其所代替的内容,运用代词主要是为了语言的简洁。 我们应该注意: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放入它原来的位置与原意保持一致。 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 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叶圣陶 苏 州园林) “这”指代的内容是: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有对照句 : 没有

10、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 点 看,这是才是可取的。 “这”指代的内容是: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如:总之,二塑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强调范围,包含所有在内。表明,所有的设计都以构成完美的图画为目的。 副词: 马建忠仿效西洋语法所写的马氏文通,立 状字 一类, 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 曰 状字 ,相当于英语的adverbo马氏文通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状字为副词,一直沿用到现 在。”(张静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范围商务1983,第10页)词在汉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古往今 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副词

11、的运用。(百度) 副词是一般做状语,用以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程度或范围的词。副词的运用对于准确 地表情达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注副词能让我们对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把握更确切。 如:他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藤野先生) “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明没有什么特别的。这里表达出作者来到东京后非常失望的感 情。 如: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实在”起到强调作用。仿佛极言清国留学生的“标致”,更加强讽刺语气。 如: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尤其”有特别突出的意思,表明他最值得佩服,加强了赞赏的程度。 如:去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

12、系,太阳也在其 中。(宇宙里有些什么) “大约”表估计,这里没有办法准确测算出恒星的数量,只能通过相对科学的方式进 行估测。语言表达准确。(如果去掉“大约” 一词那组成银河系的恒星的数量就变成一定是 “一千万万颗以上”,而这是没有办法计算的,这样表达就不够准确了。) 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池沼。(苏州园林) “都”强调了全部,包括所有。表明假山池沼在每所苏州园林里都有,无一例外。 如:它们的热度非常高,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宇宙里有些什么) “非常”表期“高”的程度,“至少”表示出温度的最低值,表明其温度还可能更高。(如 果去掉就成了表面温度就是三千摄氏度,与原意不符。) 介词(介宾短

13、语)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 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口诀:自从以当为按 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 如:从地球上望出去, 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宇宙里有些什么) “从地球上”限制了“望”的地点,明确了观察的立足点。 连词 连词,联接词、词组或句子之间起连结作用的词汇。我们可以通过它体会词、词组、句子之间 的关系。 如: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2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 用“又”表明它不是唯一的。也表明入画的景色比较多

14、。 有时我们需要关注关联词语的作用,了解分句间或句与句间的关系。 如: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弗兰西斯?培根论美) “因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我们需要了解句之因果,从而明了作者的观点。“因 为”引起的是原因。 如: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弗兰 西斯?培根论美) “只有” “才”是表示条件的一组关联词语,强调了“这样”是“美”“会放射出真正的 光辉”的必要条件,也就强调了“这样”一一“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一般我们还会接触到的还有助词、叹词、拟声词,其意义往往一目了然,这里不再详述。 关注词“

15、情”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褒贬和中性词,我们需要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色彩变化后词的表达作 用。要理解词语中所蕴含的感情,要注意分析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表达效果。 如:“我国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 师) 这句中, 狡猾 一词,本含贬义,但在课文中,在特定的语境中,用“狡猾” 一词,进一步 突出了孩子的天真无邪、机灵调皮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善于观察,对老师心无惧意,反映了 师生之间的融洽。 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 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高乐基海燕) “高傲”原意是“自

16、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是贬义词,但作者在这里用“高 傲” 一词,赋以新意,是“豪迈无畏、藐视敌人”的意思,突出了海燕的战斗英姿和坚决无畏的战 斗精神,突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英勇气概。 关注词“意” 语词的意义是丰厚的,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不同,有时会存在用法和词 性的变化,有时会包含多样的意义体现出丰富的表现力。 一、关注一词多义,体会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体悟其表达效果。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需 要联系上下文思考其内涵。 如:“精巧”(晓雪关于散文白鹭) A “它是一首精巨的诗” , “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精巧”用以形容的是白鹭这篇

17、散文,表明它的风格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晓雪在评论是有意选用郭沫若文章中的原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散文语 词的推崇,显出评论者选用文辞实在颇具匠心。 B白鹭是一首痕 $的诗。(郭沬若白鹭) “精巧”是精致灵巧的意思。“精巧”用以形容白鹭。表明白鹭的大小适宜,姿态灵巧精 致。 如:“哆嗦”(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A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这里“哆嗦”是一抖一惊的意思,雨落到背上竟然一抖,能让人感受到夏天暴雨的大雨点的分 量,重重的,也会令人同样感到一惊。 B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这里“哆嗦”是颤抖的意思,更有连续不断的颤抖的感

18、觉,将祥子浑身湿透又累又冷的痛苦感 受展现出来。 C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这里“哆嗦”也是颤抖的意思,这里特别将加了补充描写,将风雨中树叶摇晃而不自主的形态 展现无余,更暗示祥子也如风雨中的树叶一般,除了受苦哆嗦以外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三个“哆嗦”意义相当,但反复使用,用在不同语境中又引人深思。 二、关注“非常”语汇,理解作者选词的用意,体会其表达作用。 有许多词语是作者精雕细选刻意安排,也或是作者表情达意灵感的凸显,它们往往有其特别之 处:或新颖、或精当、或反复出现、或疑似有误,读者当细心体悟。 如:“推敲”炼字的故事: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 ?贾忤旨九“(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 鸟宿

19、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初欲著 推 字,或欲著 敲 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 推 字手势,又 作 敲 字手势。不觉行半坊。 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 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 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具对: 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鑒。 韩 立马 良久思之,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译文: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 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

20、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 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 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 “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 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 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 “我看还是用 敲 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 而且一个 敲 字,使夜静更深 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

21、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 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我们看到韩愈的对选用词语的分析涉及了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上需要合情合理。觉得“敲”比 “推”更有礼貌,是访友时应有的情态;二是诗歌音韵上可以增添韵律,“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 分声响”。我们也可以学习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关注语词的表达作用。 如: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 , 圈去 到 字,注曰: 不好 。改为 过 ,复圈去而改为 入 ,旋改为 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 绿 ”。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

22、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 情境。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作者是在“炼意”,而最终定稿的“绿”字能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情意呢?我 们需要体会“绿”的意义,其本义为色彩,在这里活用做动词,译为“(春风)使(江南岸) 绿”。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方面,即情意:绿有吹绿的意义,赋予了春风以 人的情态,似乎多了一份活力和动态美;而另一方面“绿”则让人直接感触到色彩美,较其他动词更 为生动。 如: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 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了苔痕,点点 卑绿。(鼎湖山听泉) “浓”是在亭前望到的景

23、象,层层叠叠的树茂密成阴,只觉得浓郁、茂盛。“湿”与前 文刚下过雨及泉水到处是呼应起来,雨水的浇淋,泉水的滋润都让树木湿漉漉的。下文用大海的波浪 来相比就十分贴切了。“鲜”有新鲜的感觉,苔薛在雨水和泉水多的地方生长岀来,一点点的鲜嫩滋 润。用鲜绿更觉得它仿佛就是刚生出来的,更觉环境湿润,泉水丰盈。 如: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 开门,还是深夜 / 不久,有风从 北边来 /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 有星流过旷野去 / 我感觉 到,万物还在沉睡 /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诗句中有两个“流”字,第一处将月光拟为水,因将其照入

24、门槛时的动态用“流”,刻画出月 光的柔和,静谧,月色的光亮。第二处刻画的是星的动态,星在月空应是不动的,这流动的星当时 流星了,那么这“流”字即准确展现流星划过夜空的动感,那应是快速,迅捷的。 两个“流”的运用都应引起关注,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月与星的动态都不会用“流” 来表示。 这就需要我们多加思考与想象辨析其中的差异,感知作者的用词精妙。 关注词“度” 许多语词在表达中体现出感情的浓度、语气的程度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如:很、极、非常、 太、过分等;又如:确实、岂、难道、尤其、绝对等语气会有不同。理解这些“度” 对于我们赏析 词语运用的作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如: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

25、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 极端的热忱。(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里反复运用“极端”语气强烈,特别强调白求恩同志负责任何热忱的程度是至极的,表达出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评价高的程度和对他赞扬的程度均达极致。 如:但是,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 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撒在屋上, 地 上,枯草上, 就是这样。(鲁迅雪) 这里用一个“决”加强了语气,表示绝对,与前面“永远”向照应,强调了朔方的雪不粘连的 决心,更突出朔方雪的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的特质。选用这些语词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坚定固执 的情感。 关注词 “ 量” 语词表达往往也存在涵盖的范围,如:大多数、全部、一点

26、、只、总、都、主要、之一等;有的 则表示出了重复的次数:如又、再、还、仍等,需要关注其量的不同以准确把握语义。 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 自清背 影) “再” “又”用以表示动作的次数超过一次,这里“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直关注着父亲 的背影,不断以目光在寻找;而眼泪“又”来了则让我们了解作者已经不止一次流泪, 不止一次为父 亲的背影所打动,让读者亦为之动容。 如:恒星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全都是灼热的庞大的气体球,全都是发光发热的。 这里用“全都”表示出范围,表示涵盖了所有,即准确地说阴了恒星的普遍特质:“是灼热的 庞大的气体球”,“是发光发热

27、的”。 如: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里用“主要”限制“根据”,表明下面阐述的是的关键的,其决定性作用的根据;而用“之 一”加以补充,表明这样的根据较多,这里仅言其中一个。语言表达准确,合理,严密。 关注词“向” 有许多语词有一定语境适用性,有些语词是专属用词不能胡乱套用,而我们从这些语词的运用 也可以了解更丰富语义。 如:200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等问题作了重要部署(布 置)。部署和布置都有安排的意思,但部署具有某种战略意义,需重机构作大决策才可用部署。 如:曹刿论战中有句“

2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翻译时“见”字可以理解 为觐见、拜见、接见等,这些词虽然都有“见”的意思,但从属对象不同。若以曹刿为主语翻译,那 么就不能用接见。学生可译为: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也可以翻译为: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这里需要斟酌用语,避免错乱了语汇指向。 关注词 “ 态” 有时间副词:如已、冈IJ、才、将、要等限制了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的时态;有情态副 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表现岀一定的情态。表达时需要准确运用, 理解时 需要关注它们的作用。 如:譬如孟徳尔(Mendel )研究豆子交配, 曲悟出遗传的定律, 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 就

29、是一个例子。 “居然” 一次能让人体会出其中的惊讶情态,表明他悟出遗传的定律实在与众不同,以此来 证明他是有智慧的人,也能阐明作者的观点: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 也能探骊得 珠,找到核心的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总之,要读通、读懂一篇文章必须关注词语本身的意义和功能,更要体会作者用词的特别之处, 以此引领自己于细微处、于新巧处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心思,从而真正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能更 精准地把握到作者创作的意图,达到赏词得法,会意得道。 (黄素心) 关于词语的考察 关于词语运用能力的考察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准确掌握词的音形义, 是否能够准确 运用词语并了解词语在

30、一定语境中的作用。 一般在词的字面意义之外会有引申义或比喻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多读多感, 体会词 语的表达作用。 考察联系语境理解语意的能力 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读人与城一文:苏州人形容此种辛劳有句土话“勿停个爬”。根据文章内容 说说“勿停个爬”是什么意思。 分析:这需要联系上下文,看语汇的运用。其实被女性化的苏州人也用到了 这个词,我们可以以它的描述来帮助大家理解词语含义: 苏州人把日常的劳作叫作“爬”,常听见有老苏州在街坊中对话: “你最近在作啥?” “阮啥 , 瞎爬爬。” “瞎爬爬”是谦词, 意即胡乱做点事情。修建房屋, 改善居住叫爬房子;做家 具,添陈设叫爬家什;侍弄盆景,叫爬盆

31、景;不停地做事,叫“勿停格爬”。爬不是 奔,速度可能不快,可却细致、踏实、永不停息,是一种“韧性的战斗”。 这里直接解释了词语的含义,但是看得出来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理解了“爬” 的 含义,再理解“勿停格”的意义就很容易解释出词语的含义来。 考察词语指代内容的准确表达 在代词的运用及作用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一题例的考察要点: 例题: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 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叶圣陶苏州园林) B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 美观点看,这是才是可取的。 AB两句表述内容略有差别,你认为哪句更好,为什么?

32、考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学习语词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会用,正确用词要注意词语包含的范围、指向、逻 辑、语气、感情色彩等,当然还要结合前后词语的关系注意搭配得当。 例题 : 1. 听到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进水中去营救。 2._ 青少年要学会以合适的方式(排挤、 排放、派遣)精神压力。请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入句中横线上。 考察辨析词语作用的能力 根据词语的运用及作用的理解,很容易找到答题思路和答题要领。 例题 : 1 ?阅读窗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一句中,“只要” “立即”两个 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 “挑逗” 一词能否换成“照应”“映衬”,为什么? 4?“花朵儿一串挨一串,一朵接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花朵儿一串挨一串,一朵接一朵,都挤在一起,好不活泼热闹!” 这两句中都用了“挤”字,请问它们的表达效果一样么?为什么? 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