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1809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53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复习纲要.doc.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 :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分类 : 种类细胞结构核酸特点代表 非细胞型微物无典型细胞结构 构 DNA 或RNA, 两 者不同时存在 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能在活 细 胞内生长增值 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主物无核膜、核仁,仅 有 核糖体 DNA 和RNA古生菌、细菌(细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和 放 线菌) 真核细胞梨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很 高,有核膜核仁, 细胞器完整 DNA 和RNA真菌 3. 病原微生物 : 少数具

2、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 :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 :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该纯培养物 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郭霍法则的特殊情况 5.免疫学: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第_篇 细菌学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

3、、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 胞 壁 格兰阳性菌G+格兰阴性菌G?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结构) 磷壁酸(重要的菌体表而抗原)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 4.G?菌的外膜脂蛋白LPS (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 脂多糖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 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

4、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核心多糖:有属待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0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 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 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呗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 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5、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 , 女口: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 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B-1, 4糖昔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屮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 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 整的肽聚糠,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 胞 膜:细

6、胞膜的主要功能:i物质转运 ii呼吸和分泌 iii生物合成 iv参与细菌分裂 II粘附作用;III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 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3).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普通菌毛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G?菌。 . 芽胞:细菌的休眠形式,营养缺乏尤其是C、N、P元素不足时,细菌生长繁殖减速,启动芽胞形成的基因。 细菌的芽胞由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内膜、芽胞壁、皮质、外膜、芽胞壳和押宝外衣。 芽胞具有完整的核

7、质、酶系统和合成菌体组分的结构,能保存细菌的全部生命必须物质,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 能力。 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 繁殖而致病。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质 1.细菌的化学组成 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 2.细菌的物理性状 . 光学性质; . 表面积 ; 细菌的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带电现象; . 半透性: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 壁都有半透性,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渗透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 第二

8、节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 一、 细菌的营养类型 1、自养菌: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 2、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界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二、 细菌的营养物质 1、水 2、碳源 3、氮源:作为菌体成分的原料 4、无机盐: 常用元素( P,S,K,Na, Mg,Ga.Fe)微量元素(Zn,Cu,Mn,钻) 各类无机盐的公用:、构成有机化合物,成为菌体的成分;、作为酶的组成成分,维持酚的活性;、参与能量的储存 和转运;、调节菌体内外渗透压;、某些元素与细菌的生长繁殖和致病作用密切相关。 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细菌生长所必须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 三、

9、 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 1.被动扩散: 2.主动转运系统:I、依赖于周浆间隙结合蛋白的转运系统; II、 化学渗透趋势转运系统; III、基团转移 四、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1、 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2、 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3、 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 气体: 02 :根据细菌代谢吋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 专性尙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

10、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屮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此。 专燈e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02 :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 02可满足需要,个別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 02 渗透压 5、 渗透压: 五、 细菌的生长繁殖 1、 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繁殖速度 ?繁殖一代所需时间 ( 代时) 约20-30mino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繁殖规律 ? 一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迟

11、缓期(lag phase), 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衰退期(decline phase) Phases of Microbial Growth (Batch Culture) 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 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吋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吋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

12、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的磷酸化或氧化磷酸 化合成ATP。 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基本生化反应是生物氧化,其方式包括:加氧、脱氢和托电子反应,细菌则以脱氢或氢的传递更为常见。发酵: 以有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是有氧呼吸,以其他无机物为受氢体的 是厌氧呼吸。 病原菌合成细胞组分和获得能量的基质主要为糖类,通过糖的氧化或酵解释放能量,并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ATP/ADP )储 存能量。 1、EMP途径,又称糖酵解

13、。大多数细菌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有些专性厌氧菌产能的唯一途径。 2、磷酸戊糖途径,又称一磷酸己糖途径。为生物合成提供前提和还原能。 3、需氧呼吸,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需氧反应。 4、厌氧呼吸,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都能进行厌氧呼吸。 二、 细菌的代谢产物 、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 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毒素及侵袭性酶:、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屮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G? 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外毒素毒性强于

14、内毒素。 、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市放线菌和真菌产 生。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第三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 3.选择培养基 4.鉴别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菌蠢单个细菌分裂繁游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呈团。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3.粘液型

15、菌落 半固体培养基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更学: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细菌学的研究 生物制品的制备 2.工农业生产 3.基因工稈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牛物实验室牛物安全 第一节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4.无菌:无菌即不存在活菌, 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5.清洁: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辐射、滤过、干燥和低温等。 、热力灭菌

16、法: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干热灭菌法: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 C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 焚烧:废弃物、尸体 灼烧:接种环、试管口 干烤:(160?170 C, 2h)玻璃器皿 红外线(0.7?lOOOum波长的电磁波 ) :医疗器械 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i湿热屮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ii 湿热的穿 透力比干热大;iii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巴氏消毒法:61.1-62.8 C 30min或71.7 C 15? 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 煮沸法(100 C, 5min)食具、注射器等消毒 流

17、动蒸汽消毒法(100 C 15-30min) 间歇蒸汽灭菌法(100 C 5-30min, 37 C24hX3天) 高压蒸汽灭菌法: *压力一103.4KPa (1.05Kg/cm 2) *温度121.3 C *时间15-20min *效果一杀灭包括芽抱在内所有微生物 *应用一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波长24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以265-266nm最强。 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射线、丫射线 微波:波长为1-1000mm的电磁波,不能穿透金属表面。微波主要靠热效应发挥作用,且必须在有一定含水量条件下才能显示岀 来。 、滤过杀菌法 、干燥杀菌法 、

18、低温杀菌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原理:、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损伤细菌的细胞膜而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和生理活动。 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对消毒灭菌的敏感性高低排序大致如下: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胞。 、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微生物的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 、温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速度随温宿升高而加快。 员、酸碱度 (七)、有机物 第五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第一类: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

19、二类: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 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SL)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 一级: 二级: 三级:対人体、植物、动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物植物或环境 具有高度危险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四级:对人体、植物、动物或

20、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 治疗措施。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heredity ):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 )z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Z间以及子代与子代Z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基因型 (genotype):细菌的遗传物质 . ?表型(phenotype):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 .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基因型变异。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坏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 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

21、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 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乂可SZ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 ? DNA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苜酸链 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复制半保留复制 特点复制屮易发生错误一基因突变 蛋白合成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 ?基因与基因的转录 结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质基因结构 非结构基因编码功能蛋白质基因转录 ?遗传信息的翻译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染色体(c

22、hromosome) 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冋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 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 约含有5000个基因; 二、 质粒一一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o 1、质粒的特征: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质粒的分类 (1)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 1、接合性质粒 2、非接合性质粒 (2)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 1、严紧型质粒 2、松弛型质粒 (3)根据相容性 1、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 2、不相

23、容性不能同时共存 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 (4)根据所编码的生物学性状 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A致育质粒(fertility plasmid、F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 ?耐药性质粒(resistance plasmid R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 质粒), 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r质粒); A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A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 A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 三、转位因子?转位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是一类在细菌染色

24、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对口行移动的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 核昔 酸序列片段,又称移动基因。 ?转座子有二类: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IS) :最小,不超过2kb,只携帯与转座功能有关的基因。 转座子(transposon , Tn):长度一般超过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其他基因( 如耐药性、毒素基因等 ) 。 四、整合子 定位: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59-be),中间为可变区(orf 1),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 功能元件:重组位点( m“ , 59-be);整合酶基因 ( 加) ;启动子( Pc) 功能:通过转座子或

25、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 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2.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 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

26、 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 F质粒的接合 ? F+即F质粒,编码性菌毛,称雄性菌 ? HfrF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故称高频重组菌 ? PHfr菌屮的F质粒可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并带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故称F 三者均有性菌毛,均可发生接合 R质粒的接合 ?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及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 A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 RTF)和耐药决定子( r)两部分组成。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R 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转导(transductio

27、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 可将转导分为两类: 普遍性转导 ( 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 、 局限性转导 ( 转导的DNA 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 。 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G+菌形成原生质体后, 在聚乙二醇( PEG)作用卞,XT使两种不同的细菌细胞发生融合的过程。 A融合后形成双倍体细胞,可短期生存,染色体重组,获得多种

28、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人为实验基因转移与重组。 第四节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规律: ?突变可以自然发生为:自发突变. 具自发性,随机性。 ?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为诱发突变,可提高突变率。 彷徨试验( fluctuation test,波动试验 ) :随机的、非定向的突变是在接触噬菌体之前就已发生,噬菌体对突变仅起筛选而不是诱导作用。 影印试验( replica plating):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野生型( wild type):未发生突 变的菌株 . ?突变型(mutanttype):相对于野生型,某一 , 性状发生改变的菌株 . ?回复突变(re

29、verse mutation):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型的性状. 第五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 彫响细菌学诊断 2、 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 3、 制备疫苗 4、 检测致癌物 5、 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落与机会致病菌 1、 正常菌群: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的,某些还对人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 、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合成细菌素。 、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3)、免疫作用 (4)、抗衰老作用 、抗肿瘤作用:降解致癌物质;激活巨

30、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2、 机会致病菌(致病条件) 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 1.毒力: 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 半数致死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半数感染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组织培养细胞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2、 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 一、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 2.荚膜

31、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侵袭性酶 4.细菌生物被摸 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G+菌和部分G菌G 菌 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11!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 60-80 C, 30 分钟160 C, 2?4小时 毒性作用强较弱 抗原性强弱 特点1、 大多数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 3、绝大多数不耐热 4、抗原性强 5、可用人工化学方法脱去毒性(A亚基活性),保留 1、 产生于G菌细胞樂 2、化学性质是LPS 3、对理化因素稳定 4、 毒素作用相对佼弱 5、不能用甲醛液脫毒而成为类毒素 其抗原性(B亚基结构) 分类1、 神

32、经毒素 2、细胞毒素:能直接损失宿主细胞(成孔毒素、磷脂酶 类) 3、肠毒素 主要生物学 作用 1、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 3、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 笫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细胞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 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 菌群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软脑膜 +脉络膜 +脑毛细血管 +星状胶质细胞 胎 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 (二)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分为: A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 . 血液屮屮性粒细胞 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一接触一吞入一杀灭与消化一残渣排除 2?杀伤机制 : 依氧杀

33、菌机制 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 (活性氧中介物(ROI): H2O2、O2 OH O2等、 分子氧被还原彳I 多种| I活性氮中介物(RNI): NO、NO2 NO3- 等 丿 对细菌均有直接毒性作用 (破坏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膜脂类)- 厂屏障结构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燮 厂疫) 吞噬细胞 本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 疫) r体液免疫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溶菌酶 j 防御素 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比0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対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 非依氧杀菌机制 ?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 A溶酶体酶及杀菌

34、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 3?吞噬作用的后果 A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排除残渣的过程。(5? 10分钟死亡,30? 60分钟破坏) ?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 ?组织损伤:吞噬过程屮,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体液因素 A补体:调理,溶菌 . A溶菌酶: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 主要作用于G+菌. A防御素:多肽,破坏胞外菌细胞膜. 二、 特异性免疫 (一) 体液免疫抗体的作用 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 3.中和细菌外毒素 4.溶菌作用 5

3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二) 细胞免疫 细胞毒T细胞(CTL)直接杀伤靶细胞 效应T细胞(Thl)产生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三) 黏膜免疫(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 ) 三、 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一) 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指寄生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如葡萄球菌. A靠非特异免疫;但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吞噬作用(非特异) ?抗体和补体的作用:阻止细菌定植(黏附) 调理吞噬 激活补体溶菌 中和细菌外毒素 ?细胞免疫(Th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产生细胞因子,促进吞噬. (二) 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36、 胞内菌: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分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 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李斯特菌). 特点:胞内寄生、毒性低、呈慢性感染、免疫病理损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 吞噬作用:起一定作用 细胞免疫(CTL ):主要作用 局部黏膜免疫:细菌未进细胞前由slgA阻止其黏附,使其不能侵入细胞内。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 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比如结核分支杆菌。也常见于机体免疫 力下降时。 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

37、动 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致病菌主要来自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 体内的致病菌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二. 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址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 的临床症状者。 - 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按 病情缓急不同分: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 2、慢性感染

38、: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 按感染部位不同分: 1、局部感染 2、 全身感染: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病灶内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宿主只在集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 脓毒血症:化脓性菌侵入血后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带菌状态: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段时间

39、,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第五节医院感染 一、 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 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二、 医院感染的分类 按微生物来源: ? 内源性医院感染:由自身止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所致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 免疫功能下降 菌群失调 ?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人Z间、医患Z间、污染医护用品或 诊治设备、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 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 三、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

40、征 *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 *常为耐药菌 *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种类变迁 *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 四、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A易感对彖: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 A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介入检查和治疗 A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 A其他因素:抗生素使用不当;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住院时间过长 五、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生素 第9章球菌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 G? 球菌:奈瑟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性状 1、

41、 颜色和染色:无芽胞,无鞭毛 2、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属内不同菌种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并使菌落着色。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B溶血)。 3、 生化反应: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致病性菌株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触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可与链球菌相区分。 4、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等 生物学活性。 荚膜多糖:有利于黏附和抗吞噬。 多糖抗原:具有群特异性,存在于细胞壁。 5、 分类:按DN

42、A相关性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按有无凝固酶(血浆凝固酶)分:凝固酶阳性菌、凝固酶阴性菌。 6、 抵抗力:葡萄球菌对外界抵抗力强。 对碱性染料(龙胆紫)较敏感。 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氯霉素敏感性较差。 易产生耐药性,尤其对青霉素。 | 致病性 葡萄球菌中毒性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1、致病物质 酶 凝固酶 : 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包括游离凝血酶和结合凝血酶。 其致病机理: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引起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耐热核酸

43、酶 : 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耐热,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o耐热核酸酶是测泄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Z。 纤维蛋白溶酶(葡 ?激酶) : 激活纤维蛋白酶原使之成为纤维蛋白酶,导致血浆纤维蛋白的溶解,冇利于病菌的扩散。 透明质酸(扩散因子) : 降解结缔组织的透明质酸。 脂酶: 分解脂肪。 触酶:分解过氧化氢。 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 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a溶素。 杀白细胞素(PV):分快(F)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须协同才能有作用。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侵袭力。 肠毒素 : 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液屮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刺激呕吐屮

44、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 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界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 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热。引起表皮脱落性皮炎。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超抗原作用。 细胞表面结构蛋白 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 2、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皮肤化脓性炎症: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毒性休克综合症(TSS)o 免疫性 人类对衙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

45、。 微生物检查法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能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实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能分解甘露醇产 酸。 二、凝固酶阴性衙萄球菌CNS 生物学性状 CNS为G+菌, 最常见的是表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性 泌尿系统感染: 细菌性内膜炎: 败血症: 术后及植入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 第二节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A群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1、分类 按溶血现象 溶血现象性质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多为机会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 血环 致病力强

46、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溶血性链球 菌) 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 2.対人致病的链球菌90%左右属A群,月 . 对人致病的A群链球菌多呈现乙型溶血。 3.需氧、兼性厌氧链球菌对人有致病性。 一、A群链球菌 A群链球菌主要有化脓性链球菌或B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常见的感染细菌,也是链球菌中对人类致病作用最强的细菌。生物 学性状 1、 培养特性:多数菌株兼性厌氧。营养要求较高,多数菌株周围易形成较宽的透明溶血环。 2、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链球菌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链球菌不产生触酶。 3、 抗原:多糖抗原(C抗原) 表

47、面抗原(蛋白质抗原) 核蛋白抗原(P抗原) 4、 抵抗力:一般链球菌均可在60 C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细胞壁成分: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 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 肽聚糠: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外毒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 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链道酶(DNA酶):主要有A,C,G群链球菌

48、产生。 2.所致疾病 化脓性感染: 中毒性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免疫性 链球菌型别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故常可反复感染。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 肺炎链球菌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腔中,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仅有少数致病力。是细菌性大叶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的主要 病原菌。 生物学性获 屈G+球菌,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的菌落细小、形成草绿色a溶血环。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可靠的鉴别法是胆汁溶菌实验。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荚膜、脂磷壁酸、肺炎链球菌溶素O、神经氟酸酶 2、 所致疾病 人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

49、 免疫性 感染红藕对建立较牢固的特异性免疫 (四)微生物检查法 血琼脂平板上的肺炎链球菌菌落周围有草绿色a溶血环。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三、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 ?B群链球菌(GBS)无乳链球菌 ?GBS正常寄居阴道与直肠,带菌率30% ?新生儿感染(经产道或呼吸道)败血症及脑膜炎死亡率高。 ?D群链球菌肠球菌 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尿路感染。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变异链球菌与銅齿发病有关。 第四节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是G菌,专性需氧,能产生氧化酶和触酶,产酸不产气。 人类是奈瑟菌属的天然宿主,对人类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一、 脑膜炎奈瑟菌 生物学性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