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18226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8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docx.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 功能定位与内容解析 庄贵阳 ?李红玉 ?朱守先 屮国人陆的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一肓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虽然很多城市提岀了建设低碳 城市的构想,但总体上具有H发性、零散性和尝试性的特点,“学小T,干中学”,I询未 形成统 一?的体系。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五省八市低碳经济试点地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 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 和管理体系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绿色住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低碳实践体系化过程屮重要的一 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屮国人陆以低碳为导向城市规划研究刚刚开始,还未形 成冇效系统的低 碳城市规划理

2、论体系和方法。 木文是作者对吉林市、 广元市、深圳市等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或路线 图研究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推动大陆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一、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 低碳城市建设要求对城市建设和碳排放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只有对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行 深入研究, 构建其理论基础, 明确低碳城市内涵、 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真止将低碳理念 落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实际屮。 当前,低碳城市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 化。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下低碳理念及技术与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城市进行

3、空间和发展时序的制度 性安排。编制城市低碳发展规划,可以冇效发挥规划的综合引导作用,通过明确城市低碳发展 F1标,识別确定低碳发展任务,提出具体保障措施,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大陆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 制度化安排, 具有法律效应, 在空间安排之前, 对城市性质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有概要性规定; 其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功能定位与口标、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和 规模、人口与劳动力、 城市公共服务、 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发展规划, 主 要是时序性和冃标指向的而非空间性;其三是城乡土地利川规划,是对城市

4、市域土地利川的制 度性安排,从用地角度合理配遇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牛态保护等方面的十?地利用结构,是 指标性和空间性的结合。虽然供地也具有时序性,但非目标性,土地利用规划具冇法律效应。 以上三项规划的共同特点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的整体建设发展进行规划,是多冃标指向或非 目标指向的。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从低碳化目标岀发來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因此是单口标 指向的,其规划的重点更多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发展。由于城市空间安排和土地利用指 标的配置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在低碳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慕础上,对城市空间规划和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给出方向性的规定。 二、 低碳城市

5、发展规划的研究基础 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与制定其他类型的规划程序基本相似,首先要进行而期基础性工作,通 过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分析现阶段城市低碳发展所具有优势、劣势, 所面 临的内外部发展机遇和挑战。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强调碳排放约 束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是掌握城帀能源及碳排放的基本 情况。 1、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捉是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各个领域的温室气 体排放情况。通过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排放水平,可以清晰地学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 结构和成分,辨识温室气体排放最和其排放特征,准确掌握城市能源利用中

6、的低效和不足,发 现节能和碳减排空间。温室气体清单是城市减排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先决条件。只有基 于全而、详尽的温室气体清单,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减排潜力和成本,才能提出针对性 强、操作性强的减排方案。能源统计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城市不能准确掌握碳排放的分布和趋 势。这也是国家发改委要求试点城市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的原因。 对于城市來说, 不仅要建立碳排放清单, 而且要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时序研究。基于 它可 以更为直观地分析排放变化趋势,评佔减排效果,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和措施。 2、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对城市低碳发展现状评估,是在现冇和预期的碳排放约束下,对城 帀

7、间碳生产力、消费模式、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及低碳努力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屮国社会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所做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低碳排放、 高 碳牛 产力和阶段性特征。 衡量一个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要考虑发展阶段、资源禀赋、 技术水 平和消费模式四个因索, 并根据以上认识, 从低碳产出、 低碳消费、 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 面构建低碳经济 (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屮国社会科学院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 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碳生产力、人均碳排放、 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产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 碳能源强度 (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以及森林覆 盖

8、率等。 这些宏观碳指 标,与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吻合,能够使城市在落实国家低碳经济总体冃标时, 达 到“三可”的要求。 对城帀低碳发展现状的评估, 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止确认识口身现状,找出优势和劣势, 明确 所血 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结合各个城市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 模式和耍点,进而制定有针对性可实施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三、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情景分析 城市低碳情景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未來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模式,探索城市为实现低碳(碳 排放量减少或排放增速变缓)口标所可能遵循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从屮分析能够促进城市向低 碳方向转变的各种技术、政策、扌音施的合

9、理选择。 1、低碳城市情景分析的焦点内容。 在低碳城市情景研究屮, 需要设计多种情景來进行对比分析, 不同的情景反映的是其屮核心要素的差异和变化。常见的是先设定一种惜景为基准情景(BAU ), 再设定另外的情最为低碳情景,以反映不同的碳排放FI标或在减碳方面进行的努力。前者希望 能够描述的是城市在沿袭历史趋势或按照当前已有努力发展下去的一种可能状态,它也往往会 被看作是一 ?种在控制碳排放方血努力程度相対较低的一刊情景,以期为进?步的比较分析 奠定基础。后者描述的是城市为实现低碳目标或在采取减碳措施卜?未來的一种发展状态,反 映其在低碳方而付出更多努力并収得相应效來的情景。完成情景的设计之后,

10、 就是对情景的内容 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评价,也就是如何将各种核心要索和驱动因子以虽化的形式体现在不同的情 景当中,并通过对这些最化信息的综合,分析得到未来不同情景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等方面的 发展变化,进而设定规划期(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的低碳发展目标。 低碳悄景分析的焦点问题是寻找控制和减缓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和排放呈的途径和方 法。通过对不同情杲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其中能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各 种技术和措施选择,再进行综合后就可以形成对城市实现低碳的路径和模式的初步判断。 2、情景分析结果的政策解读。情毀分析的最后一步是将情呆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制定城市低碳发 展战略和规

11、划可吸收的内容。除了设定一个综合的、量化的低碳发展冃标Z外,还需要进一步 研究能够促进低碳发展模式的政策和市场支持措施,如法律法规、 经济激励政策、 技 术鼓励措施 等等,据此为城市发展低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怙: 景分析结果为制定城市规划提供了多项方案选择,这些方案中不仅包括了规划所需 要的各种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综合效果分析,更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数儀上的支撑。 (2)低碳是未来影响城市能源消费最核心的耍素Z-O通过情景分析结果,不仅为城市制定 能源发展战略提出了合理的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城市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领域、 产业、项目、技术等。 (3)通过低碳情景分析, 一方面,可

12、以明确各种法令法规等指令性措施所带来的效果,为 进 一步完善已冇的法令法规提供量化依据;另一方面, 慕于对不同情景的政策需求分析,能 够为制 定和出台新的法令法规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4)通过悄景分析,可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投入和支持力度,并据此制定相应 的经济激励政策。而且,通过情毀分析,还能够对某些基于市场的低碳激励措施(如碳税、碳排 放交易)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为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设计捉供很好的依据。 四、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虽然是战略性规划,但也要求貝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国家和地方 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及各地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来看,低碳城市

13、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包插产业低 碳化、能源供应低碳化, 空间布局及基础设施的低碳化、低碳生态系统和增强碳汇、 构 建低碳社 会消费模式等。 1、 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虽: 经济发展水平和体 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从产业结构來说, 工业 的能源 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 人,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和对较低。目前中国人陆工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蜃的70%以上,因 此,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成为目前经济低碳化的重点。 从产业碳排放强度指标来看,高耗能行业的排放强度较高,以钢铁、

14、有色、石化、电力等工业为 主的高耗能产业是碳排放最为集中的产业,六大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强度是全部工业 产业碳排放强度的两倍多。 研究指出, 要实现产业低碳化, 不能仅对供给链条上碳排放量人的产 业进行控制,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要提升全部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因此,推动产业低碳化,要通过做小分子(即降低碳排放)和做大分母(即提高附加值)的方式 推动经济低碳化。一方血,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降低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推 动牛产方式创新,以循坏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高新技术,捉升 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髙附加值,做大分母。 2

15、、 能源供应的低碳化。 首先是化石能源内部结构的优化, 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传统化石能 源中, 相同热值的天然气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比石油低25%,比煤炭低40%。英次是发展核电。 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 要实现全球减排的长期冃标, 核能装机容量需耍由2007 年的3.7亿千瓦增 加到2020年的5亿千瓦和203()年的7亿千瓦。最后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水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英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16%,碳强度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 重达到11.4%o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优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捉高能

16、源利川效率,加快开发 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渐构筑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今后大陆低碳城市建设 的重要任务。 虽然备地的资源禀赋不同, 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也不同, 但能源 供给的低碳化是必 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3、低碳化城市阜础设施及空间布局。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刚性特征,各种基础设施等一旦 建成,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 因此,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 划,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的低碳化。 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 首先在于营造安全、 舒适、健康的出行环境, 以及通过城市规划实现 目的地短距离可达性。再次,实施公共交通走廊式发展,通过提供舒适、方便、安全

17、、快捷、准 时的公共交通服务, 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最后,通过提倡车辆共亨和合乘 (需 进行法规制度 方而的创新)、发展清洁技术车辆、鼓励使用小排量机动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等,提高交通效 率,减少交通排放。 建筑的低碳发展首先应该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并加强监管确保标准的实施。其次, 通 过节能改造提高既冇建筑的能效状况,尤其是北方采暖地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再次, 加强可 再牛能源在建筑屮的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层面的综合推广。最后,延长建筑使川寿命, 减少“大 拆大建”。 构建低碳化的城市空间布局, 要大力推动实现土地利用功能的复合化,提高土地利用 率。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性产业,降低

18、交通、工业用地比璽,提高居住、生态用地比重。在城市 建设屮推彳亍“低冲击”开发模式,依托而非改造原冇白然本地地貌、水文、 植被条件。 空间布 局采取分散组团格局, 适度配置各地块、 各组团的人口规模, 避免人口密度过大造成的资源坏境 压力。 4、低碳生态系统与碳汇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同定二氧化碳,其成木要远远低于工业活动减 排的成木。在各地低碳城市建设中都强调多渠道加大对林业及生态系统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 碳汇林业,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然而,园林、绿化、森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需婆投入, 包括肥料、 水分,病虫害管理等,因此,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情况。 增加城市碳汇, 一是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水平,提

19、高植物的蓄积量; 二是提高绿地系统或林地系 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完善其自运行、自维护的功能,要求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方而, 重视非 工程手段,维护和引导自然林地正向演替,人工牛态系统与白然生态系统互惠共生。 5、低碳社会消费模式。政府要率先垂范,积极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 如 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舒适可达性,改善空气质量等可促进绿色出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 市管理方而应鼓励公众参与,并运用经济杠杆、营造舆论等方式,切实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 时,实现低碳。 企业是推动低碳消费的屮枢。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方式,生产低能耗的产品,并争 取不让价格成为低碳消费的“拦路虎”,争

20、做低碳经济的引领者。这需要金业貝有减排的社会 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 最终实 现金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公众是低碳生活的实践者。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 增强,开始追求人住宅、小汽车,推升了城市的能源需求。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 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城市必须鼓励和引导民众消费低碳产品,提倡低碳出行, 在FI常生活中厉行节约,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尚加新鲜事物,所以如何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1、从各城市的情况看,这项 工作主要山该城市低碳办公室根据政府的授权或者国内外的智力资金援助组织编制。低碳城市 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之后,由组织管理部门捉交政府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意见,要求能够适应当 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盂要,并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可行性评估,对投资、技术、建设计 划和手段、与建设发展现状的衔接融合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各类政府职能部门的审定和评估 后,进入社会反馈阶段,向城市市民、企业、投资商、非政府组织进行公示征求意见,合理综 合和吸收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的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由城市的低碳领导小组进行审定通 过,并把具体任务落实到各部门之屮。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应由易到难,对各

22、项措施单位投人的减排潜力进行排序,选样“小投 入、大减排”的活动开始。其中政府要起农率作用,政府办公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耍低碳先 行,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金业和全社会低碳。可以选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广泛 社会影响或科技创新效益的重大项目作为先导性项目加以扶持和实施。 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盂要相应的保障扌 加快构 建城乡一体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多元化绿色交通体系, 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 展慢行交通。建立更加安全的供水排水保障体系,加强二次供水管理,研究探索分质供水,至 2015年,供水普及率100%,供水水质合格率100%;推进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排水系统,推动 污泥无害化

23、安全处置,推行再生水综合利用,至2015年,污水管网城乡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 集中处理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为100%。建立更加可靠的智能电网,完善市区电源布 局,提高供电效率,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发展集中供热事业 , 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 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 建设智慧城市,加强信息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 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实现信息化向城市生产、生活的全方位渗透。 6、 改善人居环境。 重点推进太湖新城、 锡东新城等示范生态城区和中瑞生态城建设, 力争3-5年 内初步建成低碳生态城市示范区。提升社区生态宜居水平, 提升住宅成品化率

24、, 推广 建筑低碳技 能,建设一批现代化宜居社区。 加大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中心城快速内坏外城屮村 的改造和综合整治。 进一步加强太湖水坏境治理,改善水体环境, 保障饮水 安全,让太湖重现碧 波美景。加快推进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和平衡。加快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建 设,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加快生态绿道的建设, 提升城市休 闲水平。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完善覆盖全市的“市区街道社区(镇)基层社区(村)”四级公共设施体系,构建更高水 平和基本均等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休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行有所乘、住有 所居、娱有所选、学有所教。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岀行,公共卫

25、生安全活动,完善义工、志愿者制 度,提升市民白觉改善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7、 保证城市安全。保育生态环境,保障牛态安全。加强城市“五线”管理,保障城市空间安 全。加强地震预防预测,加人地质灾害整治力度,保障城市地质安全。完善消防布局、防洪体 系、民防设施和避震疏散场所,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加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提高城市应对 突发事件和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防范水平和处置能丿J。 (三)彰显城市发展特色 8、 提升文化品位。突出山水文化为引领,强化城市建设中依山、沿湖、滨水等具冇无锡空间特 色的坏境塑造, 丰富山水名城内涵。 精细化实施历史街区、 古村落的修复和人遗址、 沿 大运河工 业遗产带的保

26、护建设, 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鼓励创新现代风格,打造一 批能够引起共鸣, 具冇时代感、 标志性的现代化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体现无 锡现代创新形象。 突出市花、市树、雕赠、城标等符号运用,增强城市的品牌特征,展示城市的创意水准。 9、 提升国际化程度。提升国际宣传水平,扩人国际影响力,増强无锡的全球认同品质,丰富国 际服务功能, 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医疗、 教冇与旅游度假设施, 劇造一批具有无锡特色的时尚魅力 街区,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建设蠡湖国际社区, 中瑞国际社区等一批国际化社区,积极开展市民 讲外语活动,营造开放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无锡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10、凸显湖

27、湾城魅力。纵览世界名城,无一不具有独特的魅力。无锡具有“山抱城、水绕城、山 环水绕山水城”的城市空间特色,M着力将山水环境的独特魅力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起 來,重点加强蠡湖旅游休闲小心、十八湾、马山和山水城等休闲功能建设,引进游艇、帆船等水 上休闲运动项H和休闲设施,将环太湖旅游休闲带引入城市生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湖湾 城市。 (四)创新城市发展机制 11、探索】口城改造屮的“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学习借鉴深圳对特定城市建成区实施的“城市 更新”模式和重要发展地区开展的“发展单元”制度,结合无锡在新城和片区开发中积累的经 验,加快制定相关政策。 按照政府主导、 政策统筹、企业参与、市场运

28、作的原则, 结合 城市更新、 土地储备、 一级土地开发和重点功能区打造,加强政府与市场的沟通衔接, 充分 调动企业与社会 参与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探索建立无锡旧城改造屮的“城市更新单元”制度, 以政策制定和机制 创新推动规划实施,建立旧城改造分类分阶段差片化的开发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创新实施城市 更新单元制度, 破解规划实丿施和政策配套的难题,通过创新开展土地储备工作, 破解十地空间 资源侑限的难题,通过创新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破解资金有限的难题。 12、强化土地管理的科学调控机制。 创新鬲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构建总量控制、 供 需双向调节、 弟别化管理的土地调控新机制。深入探索十 ?

29、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完善节 约集 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将万元GDP 土地消耗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 制. 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和合理利用,协调区域土地利益平衡, 积极开展 农村土地整理;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 科学谋划重点功能区的土地储备,真正实现土地储备保障城市有序建设; 通 过创新土地出让机制, 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等多种途径,保障城市 发展的空间盂求; 通过建 立城市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利用新机制,促进存量土地的高效利用。探索旧T业区改造模式,鼓 励土地、建筑物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混合使用,鼓励结合工业区改造发展创新、 创意产业。 13、完善多元供给

30、的住房保障机制。最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由各级政 府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 或者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 屮等偏下 收入家 庭(城市家庭的夹心层)、符合条件的新就业人员(引进人才)、外來务工人员,亨受由各级政 府或者用工单位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解决住有所居问题,中等偏上收入家庭, 可购买由政 府主导建设的经济适用房, 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中高收入家庭, 通过市场途径购买商品住房, 同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坚决遏制房价过快增长和投机性购房行为。 14、完善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公平规范的现代城市发展新秩序,完善全 覆盖网络化的

31、城帀管理体系,完善高位决策协调机制和长效管理体机制,完善少城市化匹配协 调的城市管理投入机制, 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完善数字化、 信息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构 筑高效、统一、集约、节省的城市管理格局。 15、完善城帀发展的公共参与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机制,拓宽公众参与城市发 展的渠道, 实现各阶层市民的冇序冇效参与,真正体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和“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科学发展内涵。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发展重大公共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充分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进主体式的公众参 与,通过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社区自治机制的完善及社会

32、白治水平的捉升, 拓展公众参与的广 度和深度,提高公众参与质量。 (撰稿:无锡城市现代化调研课题组) 无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刘韶岭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将无锡列入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与南京、杭州等省域中心城市同一等级 的新兴区域屮心城市。但从无锡城市的行政等级、行政区划范围及其在长三角城市群屮的比较 优势来看,无锡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不能做全能冠军,而应先以区域性经济屮心城市的 建设为突破口,逐渐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 一、合理设定城市发展目标 根据长三角区域城市化的特点及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向,无锡应以建设“适宜牛 ?活居住和适 宜创业发展”的城市为发展口标,才能使无锡在长三角创新

33、人才聚集和创新性经济培育的竞争 中脱颖而出, 捉升城市创新功能, 进而推进城市集聚功能与扩散功能的良性循环,不断 提升城市 的经济能级及综合竞争力。在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路径选择上,必须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协 同发展、城市内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关系。从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关系看,无 锡应优化提升城 市功能, 拓展城市腹地, 发挥中心城市对城乡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从城市内部经济 系统、口然系统、 社会系统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看,无锡应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切入点, 从 产业的源头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人口素质的提升,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为此,无锡在建设 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上,应同时走“强

34、功能,拓腹地”与“促转型,提品质”两条并行Z路, 统筹处理好城市区域发展、城市内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城市功能建设的重点内容及城市腹地拓展的主攻方向根据无锡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 市的理性选择,无锡在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上,应重点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 能,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屮心、技术创新中心,从而提升中心城市対 周边区域空间战略资源吸纳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鉴于无锡的城市腹地东侧受到上海、苏州的 争夺,西侧受到南京、常州的挤压,南侧又受到太湖的阻隔,因此,向北跨江发展,成为无锡 拓展城市腹地的唯一选择。按照张旭亮、宁越敏的测算,在长三角城市群屮与无锡经济联系

35、最 强的前六位城市依次为上海、苏州、常州、南通、杭州、泰州,与无锡经济隶属度最强的前六 位城市依次为上海、苏州、常州、泰州、南通、杭州。在苏州、常州依托沪宁发展带加强与上 海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能级提升、服务功能优化的竞争态势卜,无锡需主动加强与其经济隶 屈度高的泰州、南通等市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把苏屮、苏北地区作为主要的经济腹地拓展 区,扩人经济辐射区的范I韦I。 三、城市转型的突破口和重点 “促转型,提品质”,从下表可以看出,在长三角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无锡市区的经济密 度最人、 人口密度仅次于苏州, 城市的承载压力极大。 在后备建设川地不足, 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的市情下, 无锡较其它

36、城市更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作为经济中心城市, 无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经 济转型为先导。 无锡的经济转型,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 提升城市产业结构的同时, 抢占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也 要优化提升制造业, 在推进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掌控制造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防止陷入制造业空心化的 陷阱。作为一个快速向外扩张的新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无锡的城市转型还必须突出城乡建设模 式的转型, 处理好城市形态拓展与功能优化的关系。无锡城乡建设模式转型的着力点, 是将粗放 式扩张性的城乡建设模式转向节约型城乡建设模式,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同吋,推进建设用 地的集约

37、化利用。 在城帀的转型发展中, 必须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以人的牛活居住 和创新创业需求为尺度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经济活动,增强城市对高端人才、创新耍素的吸 纳能力。 无锡、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市区人口密度、 经济密度对照表 (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根据2010年相关数据计算牛成。 四、加快无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1、合理选择城市的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无锡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新兴产业的培育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相互交织,使得城市经济在 转型期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转型期无锡不需要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无锡只有准确确定了

38、城市的主导产业,才能由主导产业派生出其它 和关产业及与其札I联的服务业,提高产业经营效益,同时通过产业链条与经济腹地形成产业 关联。在经济转型期和产业更新期,无锡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不能过于单一,要具冇一定的综 合性。当前,无锡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既耍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也不能轻视 传统优势产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十二五”期间,无锡将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坏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 与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机列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从无锡城市未来主 导产业选择的也度及长三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的态势来看,无锡不可能将这八人战略性新兴 产业都

39、作为城市未來的主导产业。只有确定有限目标,将产业基础好、市场而景广阔、能引领 产业科技发展潮流,并有可能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的新兴产业列为未来的主导产 业,才有可能使新兴产业在竞争屮成长壮人,带动产业的更新发展。 从无锡城市产业的变迁看, 纺织和服装、 机械制造、 电子信息是无锡的传统优势产业,也都 曾是 无锡的主导产业。在无锡产业高端化发展的转型期,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 整合,仍可发挥城市主导产业的某些功能。为此,对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一方面要引导和关企业 掌控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另一方而将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适时适度地向经济 腹地转移,形成中心城市与腹

40、地垂直的产业分工关系。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 无锡也应确定与城帀主导产业发展对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冃前,无 锡将 软件与服务外包、 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 研发服务、科技金融作为“十二五”期间垂点发展的牛 产性服务业,但从新兴产业培育及传统优势产业链整合來看,无锡也应像长三角具它区域性中 心城市 - ?样将现代物流作为重点发展的仝产性服务业。尽管随着一批新的过江和沿江新通道的 建设,无锡的区域性公路交通枢纽地位逐渐丧失,城市的商贸物流优势冇所削弱,但苏南国际机 场的建设, 为无锡提供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I兀配的物流新通道, 无锡 在苏南传统物流格局 调整中仍可有所作为。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突出

41、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不仅可以为无锡主导产业 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撐,而且有利于扩大城市的经济影响范围。 2、 调适城市内部系统的运行,提升中心城市的人居环境。 无锡建设区域性小心城帀的FI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更 重要的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 这就要求在突出城市 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 述应同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修复城市生态坏境, 促使 城市内部的 经济、社会、生态等了系统协调运行, 解决好快速城市化屮城市内部系统运行失衡问题。城市牛 态环境的修复,不仅要大力建设环境工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

42、 率,还耍大力调整偏重、偏低的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以长期稳定地改善水、气 环境。城市社会系统的完善, 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 更需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屮, 统筹解决 好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 居住社区的完善、 社会保障水平的捉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等事关城 市运行和市民群众生活环境改善的相关事项,形成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的良好格局。 城市内部系统的运行状况, 故直观地反映在城市人居环境水平上。为此,在刘城市内部系统运行 调适吋,耍坚持以生态宜居城市为参照,一方面增强城市建设发展的系统性, 另一方血対人居环 境建设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强化,推进城市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优化各子系统

43、内部的结构关 系,进而健全城市内牛发展的机制, 形成与区域 性中心城帀的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内部动力系统。 3、 构筑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扩人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 在区域发展中,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是中心城市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的重要媒 介,也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必须要构建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 系和通讯网络,以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快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及产业的扩 散。在无锡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上,要着力构筑以机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枢纽为龙头的对 外交通体系, 以及以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快速路系统为骨干的城市双快交通体系,缩短城

44、市时空 距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强化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当前,沿沪宁线是无 锡地面对外交通的主轴,集屮了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多种对外交通通 道,而与其相交的南北向的交通辅轴则不够发达,尚盂拓展。 在苏通 人桥、常泰人桥等周边城市 过江通道开通后,无锡与江北地区联系的交通优势不复存在,今后无锡要加强与苏中地区的经 济联系,则需在优化江阴过江通道的同时,还要加强与苏通大桥、常泰大桥联线相接的交通通道 建设,借助东西两翼城市的过江通道,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强化与苏屮、 苏北地区的联系。 此外, 为加强与周边和邻的江阴、 常熟、张家港等苏南沿江城市的经济联系, 可

45、采用城际客运公交化的 方式,提高城市间交通的便捷性。 在信息网络的建设上,要在长三角信息化联动工程的基础上, 优化现有的网络结构, 提高网络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交互能力, 将无锡建设成区域性信息港, 为 各类生产要素在无锡与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聚集与辐射编织网络化的信息通道。 4、 突破行政区划对构建城市体系的局限,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合作。 长三角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规划城市体系时,都立足于行政辖区,构建少行政区划相对应的市 域城镇体系。这种棊于行政辖区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往往与建立在经济区基础上的区域城际 关系有所偏差, 有时还会限制区域城市化卜的屮心城市发展。无锡在规划市域城镇休系吋,捉

46、出 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江阴、宜兴两个中等城市为两翼,以12个重点中心镇为皋础的 “1+2+12”的城镇体系。无锡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完全是一种服从于行政区划的规划,这种规划 不仅没有充分考虑无锡与常熟、张家港等相邻城市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经济联系,也没能解决好 无锡市下级城市数量及范围无法有力支撑中心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按照克里斯塔勒的屮 心地理论,无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耍构建有6个左右卜 ?级城市支撐的合理城市体系。 在江苏省域行政区划未作岀重人调整的现实情况下,无锡在组织优化城市体系时,应突破冇形 的行政辖区边界, 将常熟、张家港以及靖江、 泰兴等与无锡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的小等城帀纳

47、入城 市体系范围,发挥好这些中等城市在中心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中的传导作用。 无锡在整合优化城市体系时, 还应注意处理好与苏州、 上海两大中心城市的关系。 苏州与无 锡同 为苏南区域性屮心城市,两市各自处在对方的辐射半径内,城市札I互作用很强,但在行政区划 的分割及上海核心城市的强大引力下,两市难以形成互为依托的双屮心组合城市,竞合发展将 成为两市城际关系的常态。 为此,在区域城市化屮, 无锡要特別注意与苏州的错位发展,力争在 互补式的错位发展中提升产业竞争力。面对与苏州在传统优势产业上的同构竞争,以及战略性 新兴产业和牛产性服务业的结构类同,无锡应从产业链的协调互补及产品的差别化发展上下功 夫

48、,解决好两市产业同构过度竞争问题。在协调好与苏州的竞合关系时, 无锡还应匝点处理好与 上海的关系。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不仅是区域产业布局的重心 和经济扩散的中心, 述是长三角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口岸、吸引外 资的平台和信息服务的窗口。 在沪宁城铁、 京沪高铁开通后, 无锡与上海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受距离衰减、 屮间过滤等作用的 影响会逐渐减弱。 无锡应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接轨发展,充分发挥其承接国际资本的溢岀效应、 产业转移和科技人才的扩散效应以及商贸中心城市的市场效应。但在融合上海发展上,要注意 在吸引上海优势资本的同时引进国际资本,在借鉴上海高新技术的同时接轨国际技术,

49、在进入 上海主导市场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想方设法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形成相対独立的特色产 业,避免与上海之间再次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关系。 5、 突岀城市对外联系的重点方向,打造3小时经济圈。 面对区域城市化发展,无锡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城市化空间布局构想,将江阴市与宜兴市作 为中心城帀发展的南北两翼。这种空间布局顺应了无锡行政辖区的地理格局,体现了市域均衡 发展的理想, 但没有突出中心城市对外联系的重点方向。从区域经济地理演进看, 宜兴 作为宁杭 发展轴线上的节点城市, 在宁杭高速铁路开通后, 其将进一步纳入南京、 杭州辐射 圈,与无锡中 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冇可能出现弱化。而江阴作为无锡通江达海的港口及跨江发展的桥头堡,是 无锡实施“港城联动”发展战略的基点,也是无锡向北拓展经济腹地的屮继站,其与无锡的空 间联系、经济联系呈现趋强发展的趋势。在沪宁线城际联系基本固化的情况下,将江阴方向作为 无锡城市对外联系的另一个重点方向,加快港城一体化发展,打造江阴港口与屮心城市交相呼 应的双核型组合城市,将成为无锡建设区域性屮心城市的最佳选择。 选择向北发展作为无锡加强对外联系的重点方向,推动无锡城市化空间布局由“一?体两翼” 调整为“港城双核”,利于无锡经济腹地的拓展及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充分发挥。港城 一体化并向北发展,可以促进无锡屮心城市产业链在产业梯度作川卜- 沿交通线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