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2181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7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期中复习-叙事性散文阅读.doc.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叙性散文阅读 ?答题技巧 1.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 键点),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 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 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2.品味题目:可以从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题目写出了(内容有一语双关的从两方面去解释),表达了(作品主题),贯穿全 文(线索),设下悬念,拟题巧妙,吸引读者的兴趣。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2、:线索:(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5) 地点 (6)作者的情感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 “ 几件事,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 用:造成悬念、吸 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 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 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 如“(摘录 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 它“”。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 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 ” 的手法, 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掌握几种写作手法的作用:(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 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 好地表现文

4、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 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 是“反衬”;以次衬主。(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 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运用了“XX ”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 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增强语言的生

5、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 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5)设 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8)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9)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8.句子或语段的作用:一、内容上:

6、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二、结构上: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 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 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 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9.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0.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 肖像描写 (2)外

7、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 描写。另外 . 人物 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 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或人 物心情、感情); (4)突出、深化主题。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 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X X 身份、 XX 地位、 XX 处境、经历 以及 XX 心理状态、 XX 思想性格等情况。语言(对话)描写

8、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 心理 (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 性格特征或 XX 精神品 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 思想,揭示 了人物的 XX 性格或者 XX 品质。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情感、衬托人物XX形象。 门?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 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2. 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

9、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 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题思路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 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 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 褒扬了 / 赞美了 / 歌颂了或批判了 / 讽刺了 / 否定了 / 反驳了, 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叙事性散文阅读 ?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6 分) 蔷薇几度花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

10、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 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 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 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 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扌旦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扌旦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 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

11、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 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 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 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岀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 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 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

12、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 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 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 上了。”我跑过那丛薔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 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 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 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

13、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扌旦儿, 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我要求道 : “和 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 笑看我,说:“长这么大, 除了拍身份照, 还真没拍 过照片呢。 ”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 他和蔷薇花

14、。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 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阵的咏蔷薇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 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 分) 2. 第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 分) 记忆: 3. 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 分) (1)赏析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3 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 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 分) 5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 “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 老人对此 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14) 段中“他看一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

16、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 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 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 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 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 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

17、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 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 芳香的音韵。 清贫的日子,但 . 、。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 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 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 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

18、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 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 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 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 啃锅沿。” 三:卜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 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 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

19、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 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 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T _ T _ T 说谜语 2.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 O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效果如何?找出文中运用同样修辞的另一个句子。 4.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

20、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5.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 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 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 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

21、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 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 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 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 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 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 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

22、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 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像,即使是一只常见的雍子,跟他同时窝在 一个陷阱內,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 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 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 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

23、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 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 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 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 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 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 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

24、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 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 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幸运 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 不到救援,你必须

25、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 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请根据提示作简要概括。 _ 警觉地应对危险 _ 2?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满脸憔悴”,结合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3?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 伏笔? 四、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各题。(20 分) 敲雪 (1) 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

26、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 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 着朦胧。 (2) 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 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 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 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 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To 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 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

27、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 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 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 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 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 “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 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 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 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 “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

28、不想读书吗?” 我们一起点头:“想读!” “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 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 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 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 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 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4 细细一看,真阳,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 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

29、说。 (10) 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 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几十棵果树,父 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 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 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 瑞雪兆丰年 ,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 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

30、 “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 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 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 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 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 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 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 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

31、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 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 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 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 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 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 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 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

32、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 ? ? ? ? 4?选文第(18) 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分析选文中“父亲“ 的性格特点。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莫言 我 5 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 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 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岀的 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

33、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乞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洒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 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疋。战争、饥饿、娠病, 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 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 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 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扌旦 心母亲走上自

34、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 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 回答我的呼喊, 我急忙跑到牛栏、 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 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 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 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 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 , 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

35、下去的勇乞,将永远 伴随 着我,激励着我。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 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 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岀去,孩子们蜂 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 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 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 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

36、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 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 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 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选 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第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

37、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 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 要上课了C “今天你晚”。”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 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 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

38、坐下,喉咙 里发咸,仿佛要吐岀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 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 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 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 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

39、,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杲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 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 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 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 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

40、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岀校门,最后一次对 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 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 看着我。 “您快说嘛 ! 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列 ”( 选文有改动 ) 1.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

41、?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文中加点的字“抽” , 原意 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这个画线的句 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 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我选题。 _ 七

42、、阅读散文布鞋,完成文后各题。 布鞋 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 青年时代的布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 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科。家家都有针线篋爹,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 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铺衬 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 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 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

43、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 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 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阉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 就可以做鞋了。 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榷一番。我娘一生 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 条绒的厚棉鞋。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娘总 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夜深 人静时, 娘坐着小方凳, 弯腰弓背,

44、 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那 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 煞是好看。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有时娘子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 手指。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 了。”娘微笑着说: “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 我激动不已。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瓣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 缥缈的梦乡。 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娘

45、经常笑着说:“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 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后来,我准备进县 城读书了。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 了鞋底。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 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 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 好的回忆。 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无论身在 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 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

46、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 欢乐。(人民日报2009 年 4 月 25 日,有改动) 1.文章以 _ 为线索,通过对 _ 的问忆 , 表达了对 _ 之情。 2.认真品味文中第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3. “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 娘那期待的目光。”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句中词语“贴”的理解。 4. 如果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就会逊色不少,请谈谈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叙事性散文阅读 ?参考答案 (- )蔷薇几度花 1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2?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

47、代的幸福和快乐/ 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 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3.(1)运用拟人手法,把“蔷薇”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的特点。 (2) “甜”字一方面写出灶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赞美老人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蔷薇”比喻(象征)着挑糖担的老人,形象生动地写出老人的品格(或:比喻人生最好的 状态),烘托老人的形象。同时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 5.C () 月光启蒙 1 ?讲故事唱童谣 2 ?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3?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 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

48、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 一尊玉石雕像”) 4.D 5.原句好的理由: (1)意境更含蓄 (2)结构呼应更紧密 (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 (4)语 言上具 有诗歌的韵味;改句好的理由:(D 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2)呼应 开头。 (三)父爱陷阱 1、 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援);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2、 答案要点: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3、 埋下了四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 忽然那 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四)敲雪 1?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 后病倒了。 2. 不能;第 (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