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22003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73 大小:10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教学资料》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pdf(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前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运动中各种经济要素和现象之间内在的 本质的关系,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 科学。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是时代的历史的产物。 今天经济学已成为一个包含众多门类、分支和交叉学科的社会 科学。 2、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演变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 年提 出。 政治经济学作为最早的成体系的经济学,产生于1718 世 纪,代表人物: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以斯密1776 年的国富论为主要标志。时代背景:资本

2、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和新的社会矛盾的深化。 古典政治经济学向庸俗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 个方向演变。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产生19世纪40年代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出版第三卷。 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科学都以特定事物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要回答的问题,从一般的角度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运动规律;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角度说,包括:如何充分地利用 资源总量和有效地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形式; 资

3、源的所有关系与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一一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首要的社会活动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体现着人与 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人。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4、 科学技术与管理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 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结成的经济关系, 包括三方面,其中所有制是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建于其上的上层建 筑,又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运动。 3、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等过程,是由不同的经 济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关系相应也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政 治经济学考察的牛产关系事实上是包括整个经济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 系在内的十分广

5、的经济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基本任务: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一般 的及特殊的、共有的及个别的规律(马克思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的规 律)。 经济规律:规律指一种特定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分类:一般的、特殊的、共有的、基本的。 政治经济学对现实中国的意义。 四、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 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 2、 一般方法:抽象与具体结合的方法 研究方法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 叙述方法抽象到具体,本质到现象 3、 其他方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 际的方法; 吸收和运用其他可行的方

6、法,如数量分析、系统分析、实 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 五、 怎样学习本课程 1、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阶级性、历史性; 2、 理解马克思的方法以及个别结论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3、 读书、笔记、社会实践。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 为什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要从商品开始? 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 A 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已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 萌芽。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什么是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

7、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有二种含义: 第一种说明劳动效率对价值的影响; 第二种说明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3,劳动牛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 产率成反比。 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

8、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不同所有者的存在。社 会分工说明劳动的社会属性,不同的所有者的劳动则说明劳动的私人 性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形式有四个发展阶 段: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价值代表, 舟来表 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两极,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简单价 值形式中商品与商品的对立现在转

9、变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二,货币 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当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贮藏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产生了银行存款,实际存在的货币与流通中 的货币发生了分离,货币可以分为狭义货币(Ml)和广义货币 (M2)。 Ml =现金+活期存款 M2=M1 +定期存款 +其他金融资产 4,支付手段:货币用作清偿债务及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的职

10、能。 随着赊购赊销的产生,出现了分期付款等延期支付、以及商品流 通以外的支付现象。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促进了商品流通,但由此产生 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带来了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是“支付信用”产生的基础,也是信用货币产生的 基础。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主要用 于: (1)作为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 (2)充当购买手段; (3)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在国家间转移 货币形式的演变 1?早期货币阶段: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不固定,形式多样。 2?金属货币阶段:以金银等贵金属的自然形式作为货币。 3?铸币阶段:以一般金属代替贵金属,铸币面额与代表的实际价值脱 离,具有价值符

11、号义。 4?纸币阶段: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作为价值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的职 能,不仅可以与金属货币混合流通,而且与金属货币具有完全的可兑 换性。 纸币在最初阶段必须以金属货币为基础,但随着银行信用和货币信用 关系的发展,逐渐与金属货币脱钩(放弃金本位制)。 5?信用货币阶段:在信用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以信用为基础, 区别于纸币的货币形式,如银行票据(支票、期票、汇票、信用卡 等)、电子货币(电子结算与电子帐户)。但电子货币是否能替代纸 币还难以确定。 三,货币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L) 的规

12、 律。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三个因素: 待实现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 平、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L二PXQ/V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的公式L= (PXQ-C+D-E) /V 其中:PXQ为商品价格总额;C为延期支付额;D为到期支付 额;E为相互抵销额,V为同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发行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 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因为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反映实际流通的 金属货币量。 (2)在纸币发行不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仍 然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但纸币发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一定 的程序和测算决定其发行量,并且

13、经常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变量的 工具,发行量与实际需求量可能不一致。 在实行法定的纸币流通制度中,影响纸币供给量的有以下因素: 中央银行发行或投放的货币数量;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国债发行和买卖; A 外汇储备量。 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一,什么是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说明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其基本要 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是价值规律作用 的结果。 二,什么是市场机制? 1,概念:指市场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及形 式。 市场经济是在市场

14、主体的交易活动中进行的。市场主体的 活动和行为抉择是根据市场信号,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由此 导致了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2,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1)价格与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 (3)风险机制。 三,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经济运动的内在关 系,市场机制则是这一规律作用的形式。 2,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 实现的。 3,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两重性。第二 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孑盾 1,简单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 2,

15、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 与价值规律相矛盾。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乂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1,劳动力为什么会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 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1,资本主义主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两个特点:劳动隶属于资本, 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与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

16、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 价值的价值 3,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 系。” 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根据不同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 区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 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的资本不变资本(c)这部分资本在牛产过程 中,随着自身使用价值的消耗,它们原有的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 而 不会发生价值增殖,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2、 用于购置劳动力的资本一可变资本(v)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的形式 存在的,

17、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可变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自身价 值,而且生产出一个额外的价值剩余价值(m)。因而可变资本发 挥作用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原因,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第二、为从量上说明工人总劳动中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 例奠定了基础; 第三、为下面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准备了理论工具。 1,资本、剩余价值都是商品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资本主义特有 的,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会存在资本与剩余价值,但在不同的社会经 济条件下,它们所表现的生产关系不一样。 2,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 : 垫支

18、性、增殖性、回归性、补偿性,最重要的是增殖性。资本 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不进 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是资本,如储蓄。 特殊性 : 在一定的社会牛产关系中,资本所表现的那种牛产关系的实 质。 3,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产品价值。追求 剩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特殊性 : 剩余价值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牛产关系来进行分配,剩余价值如 何分配、归谁所有、如何利用等取决于一定生产关系,也表现一定生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产关系,这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性。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

19、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nr代表 剩余 价值率,则 nV =m/v =剩余价值 /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剩余劳动/ 必要 劳动 nf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 劳动时间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 绝对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 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工作口长度的决定 工作日的下限:不能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上限:生理界限;社会道德界限。 工作日长度决定于权利与权利的对抗,也就是决定于工人阶 级与资本家阶级的斗争力量对比。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0、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 动时间相对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 产。 2、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要靠降低劳动力价值,即劳动力再生产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及 与之有关的主产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 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机制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在每个个别资本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过程中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选择,一

21、方面加深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程度,另 - 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产品的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 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是 物质资料再牛产和牛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简单再牛产,是指资本家将剥削来的剩余

22、价值全部用于个人 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马克思分析简单再生产,揭示了如下道理:从简单再生产过程来 看,资本家进行生产预付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都是工人在劳动中生 产岀来的;工人不仅自身的劳动从属于资本,而且劳动力再生产(工 人的消费)也是从属于资本的。 2,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就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主产 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 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 二,资本积累 1,什么是资本积累 ?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

23、本化,叫做资本积 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实质 特殊性: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 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 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一般性:追求剩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要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 的物质需求,就必须扩大牛产规模,必须不断依靠积累去发展生产。 3,资本积累的动因 一方面,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 面,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4,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

24、差额;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 小。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是由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 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 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 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 的牛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 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 变化。不过,这种反映不是绝对的,而只能是近似的。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技

25、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 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概念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 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把若干已经存在的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一个大资 本。 (2)推动资本集中的主要因素:竞争、信用与企业制度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首先,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资本积聚促使个别资本增大,有 利于提高个别资本的信用,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有利于使企业 规模迅速扩大,增加积累,从而加快资本积聚的规模。 其次,它们又有区别: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

26、会资本的 合并或联合。 随着个别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而资本集中 则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 额。 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而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3,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 动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资 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 另一方面, 随 着资本积累的 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口益绝对地增加。 (2)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产业后备军可以像蓄水池

27、一样调节劳动力供 求;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第一,流动的过剩人口; 第二,潜在的过剩人口; 第三,停滞的过剩人口。 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学中,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 业;周期性失业。 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 面,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一无产阶级却日益贫困化。资产阶级的财 富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同时

28、积累。 (2)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下降。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状况 的绝对恶化。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什么是产业资本和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就是资本家投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开始,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 过三个阶段,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2)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3)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A G-W .P.W .G Pm A 劳动力,

29、Pm生产资料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 每一种资本形态都可以构成自身的一个循环过程,因而产业资本 的循环可分为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 的循环。 三 种循环形态分别有不同的职能,体现了不同的实质和特点。 三,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要实现连续、统一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 条件: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货币资本、生产资 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客观上要形成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同时并存 和发挥作用。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每一种资本形式必须 同时顺次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最后又 回到原来

30、的形式上。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必须一次循环过程接着一次循环过程地进行下去,周而复 始,循环往复地运动。这种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叫资 本周转。 考察资本周转,目的是说明资本在周转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 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 概念:即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内容:生产时间一包括原材料储备、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 于劳动对象的时间。流通时间一购买时间、销售时间。生产时间与流 通时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排斥。 2,资本周转次数(周转速度) n = U/u U代表年 u代表资本周转

31、一次的时间 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成反比变化。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 本。 1,固定资本 a.概念: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 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b.固定资本折旧:就是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不断提取并积累起 来。 折旧费: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相当于固定资本损耗程度即转移价值 的金额,也叫折旧基金。 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率。 c.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指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在物质形式上的磨 损。造成这种损耗的原因,一是正常使用造成的生产性损耗,

32、一是自然 力作用造成的自然损耗。 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在有效使用期间内同物质磨损无 关的价值贬值。原因:(1)生产机器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 有机器贬值; (2)新技术发明,出现效率更高更先进的机器,旧机器被淘汰而造 成的贬值。 减少无形损耗的办法:一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二是 加速折旧(提高折旧率)。 2,流动资本 a.概念: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 产品中去的资本。包括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资本。 b.价值转移方式: 原材料在一次生产过程中,随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全部转移到 新产品中。 丁资(劳动力价值)不存在价值转移,而由工人在生产中新生产岀 来

33、。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周转时间、 价值回收方式、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4,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 不同? 前者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在剩 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的不同来划分的。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公式) 2,决定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五,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1,可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约投入的资本量; 2,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 余价值量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3,影响剩余价值流通,从而影响积累与消费。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

34、生产的核 心问题一,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过程。 不同的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构成社会总 资本。而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就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在于:不仅包含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 而且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不仅包含了生产消费,而且包含了个 人消费;不仅包含了资本流通,而且包含了一般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1,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即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 品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必须要表现为社会总产品的运动,而社会 总产品的运动就是社会总商品资本的运动。 2,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35、 核心问题存在于流通领域。所谓实现,包括两方面:供给 能卖掉全部产品收回价值;需求能买到所需的全部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1,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I部类: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第II部类: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为c+v+m。 四,产业结构的几种分类方法 1,农轻重分类法; 2,三次产业分类法; 3,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4,产业地位分类法。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什么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就是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主产。分析社会总资本再主产从简 单再生产开始的理由。 二,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

36、的交换 1,假设条件 ( 教材P.128) 2,交换过程: 分析公式: I 4000c +1000v+ 1000m=6000 II 2000c+ 500v +500m=3000 有机构成:4: 1, m =100% 三个方面的交换: 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4000c); 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500v + 500m);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I 1000v+1000m与112000c) 三,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条件:I (v + m) = IIc 2,派生公式一:I (c + v + m) = I c+ He 3,派生公式二:II (c + v + m) = I (v + m

37、) + II (v + m) 说明:两大部类牛产的产品在不同的交换中实现了供需平 衡,产品全部卖出,价值得以实现;两大部类在生产中对生产资料和 消费资料的消耗,分别得到了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什么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牛产就是规模扩大的社会总资本再牛产, 作为追加资本。 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1,社会总产品中必须包括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2,社会总产品中必须包括可供追加的劳动力消费的消费资料。 以上条件要满足,就必须: A.I (v + m) IIc B. II (c + m m / x) I (v + m / x)

38、m/x: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mm / x:用于积累的部分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年开端公式: I 4000c +1000v +1000m = 6000 c: v 4: 1 社会全部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而是有一部分积累 , II 1500c+750v+750m = 3000 c: v 2: 1 假设第I部类按50%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第II部类 相应 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也不变,I 4()()()c+4()()Zc+1000v+100 Av+500m/x = 6000 II 1500c+ 100Ac + 750v + 50Av + 600m / x = 3000 则第二

39、 年生产结果为: I 4400c +1100v+1100m=6600 II 1600c + 800v + 800m = 3200 分析得到的实现条件是: 1,I (v + Zv+m/x) = II (c +Ac) 2,I (c+v+m) = I (c + Ac) +11 (c + Ac) 3,II (c + v + m) = I (v +Av + m / x) + II (v +Av + m / x) 说 明: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第1部类生产资料的 生产必须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而第II部类消 费资料的生产必须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四,外

40、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而实现 的扩大再生产。 内含扩大再生产: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依靠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 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牛产。 五,两大部类积累之间的辩证关系 1,两大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 2,两大部类的积累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3,两大部类的积累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两大部类的增长谁快谁慢的问题:突破均衡与趋向均衡。 生产资料的生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优先增长(如在工业化时 期),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某些条件下也会优先增长(如在后工业化 时期)。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

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经济危机指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急剧的经济衰退,这种经 济衰退往往使生产力遭受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混乱甚至瘫痪。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指供给超过社会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引起的相对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已经包含了危机的 可能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 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使危机成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的周期性 1,市场经济和经济周期 市场机制调节着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比例关系,使供求关系总是从不平 衡到平衡再到不平 衡,由此形成经济的波动。这种波动呈现出一种有

42、规律的周而复始的 变化,就是经济周期。 一个经济周期分为繁荣、高峰、衰退、谷底四个阶段,经历四个阶段 所需的时间是周期 长度。 2,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现象。市场经 济内含的基本孑盾表现为资本主义基本孑盾。危机四个阶段与经济周 期是一致的。 3,固定资本投资在周期中的作用 在危机的萧条阶段,当供给接近需求时,固定资本投资的增 加成为新一轮周期启动的重要因素。 三,二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1,危机周期缩短; 2,危机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交织; 3,危机的破坏作用不如战前严重; 4,生产过剩的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发,出现“滞胀”局面。 四,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

43、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1,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的特殊表现形式。 2,经济危机深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类矛盾。 3,经济危机会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存在。 4,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生产费用) 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表示为成本价格时,商品价值为 w=k + m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 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 一p,) P ,=m / C = m / c + v P利润率,c预付总资本 不同的指标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经

44、济效益。 如:p资本利润率,m T资利润率。 4,影响利润率变动的因素 VP, = m / C = mvn / c+v ?公式中的因素均可影响P, 主要是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 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 注意: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方向变动。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却与利 润率成反方向变动,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竞争和利润平均化来解决。 1,什么是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社会总资本之比,就是平均利润率。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 润,就是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1)商品的社会价值和市场竞争 商品的价值量由

4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晶的价格由社 会价值决定,因此,商品生产者必然进行激烈的竞争以降低商品的个 别价值。这种竞争首先是部门内的竞争。 (2)部门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部门内的竞争会导致部门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这 时部门内的竞争转化为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 动,这种流动直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出现利润率下降时 为止。这时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资本流动趋于稳定,平均利 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4,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对各部门的影响: (1)各部门即按等量资本

46、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分配剩余价 值,即按平均利润率得到平均利润。 (2)各部门得到的利润量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就不相 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 即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 等了。就容易掩盖利润的来源。 (3)平均利润形成后,并没有消除竞争,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不会 停止。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什么是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 (1)以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为前提; (2)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与价值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3)生产价格形成后,某一部门获得的利润总量与该部门实际 创造的价值数量相背离,生

47、产价格与价值相背离。 3,生产价格 - 与价值规律 (1)生产价格形成后,使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价 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 (2)生产价格同样区分为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个别 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就形成超额利润。 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平均 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总量减少。利润总量增加的原因在于: 第 一,资本总量的增加使劳动总量绝对增加;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带 来超额利润。 (2)剩余价值率降低。 因为在平均利润率下降时,剩余价值率可能提高。

48、 2,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有利于提高利润率的因素就是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职能及运动形式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这种分离 和独立化有两个社会条件社会分工和资本独立化。 商业资本的职能即商品资本的职能,专门从事商品价值和利润的 实现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其职能就是从事商品流通,充 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商业资本的主 要作用是提高流通效率、加速资本周转;减少流通费用、节约流通成 本。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而不是商品资本的W -G -W o 2,商业利润的来

49、源及实现形式 (1)商业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部分。 (2)商业资本家怎样获得商业利润? 第一,获得商业利润的根据:社会分工与资本独立化。 第二,商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途径: 商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进货,再按生产价格出售商 品,购买价格与售卖价格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3)商业资本家怎样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也不能高于平均利润。部门间的竞 争和资本的流动性使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商业资本 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后,使平均利润下降了。这时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 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 3,流通费用 (1)什么是流通费用?指商品流通过程中支岀的各种费用的总 和。分为二类: A.生产性流通费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伸所产生的费用, 如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 B.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价值形态变化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用于经 营商品买卖的费用。 (2)流通费用进一步降低了平均利润流通费用的支出被作为预付 资本的一部分,不 仅要从商品出售中收回,而且必须带回相应的平均利润。所以,流通 费用参与剩余价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