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23259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精讲精练改动版.doc.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总复习 Q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 本文选自 _ , 这本书是由 _ (朝代) _ 家、 _ 家_ 主持编撰的 _部 _ 通 史,记载了从_ 到 _ 共 _ 年间的史事。 1、_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 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 写作思路: _ 4、 _ 人物性格:孙权( _ )、吕蒙( )、鲁肃( _ ) 5、 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 的口吻、

2、神态和心理。 6、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 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 惊人长进。 7、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8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 _ 成语: 吴下阿蒙。意思是:_ (2) _ 成语: 士别三日 . 意思是: _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二、重点复习篇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聘士邪() (二)词的积累 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常事

3、( ? ? ? ) 但当涉猎( ? ? ? ) 刮目相待( ) 肃遂拜蒙母(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蒙乃始就学( ? ? ) ) 及鲁肃过寻阳( ? ? )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 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_ O今义: _ 0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_ 。今义 : _ 0) 见往事耳(古义:_ 。今义: _ 。) ? ?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_ 。今义: _ 0 )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肃遂拜蒙母”中, “拜”后省略介词“于”,可 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 是宾 语前置,正常语序应

4、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六)问答题 1鲁肃“大惊”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什么神态? _ 2吕蒙的答话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显示出他怎样的神态? _ 4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 5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 _ 6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7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表现的? 8为什么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_ 9魯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_ 10本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 _ 11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概括本文的内容,这个成语是 _ 12文中的“ _ 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 _ 】 说明吕蒙是

5、一个一点就破的人,“_ ”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 种 _ 的手法。 1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_ 14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过程给你什么启发?启示: _ ?第8课木兰诗 一、全文讲解篇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咅:机杼zhd 可kb汗hdn 鞍輔jidn 辔p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木文用和乗订托莲 , 其中菊花属于 , 牡丹属于 _ 1?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 包含骈句 ) 。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

6、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R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 , 孑身盛开也吐香。 ) 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 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 歌中的林道静。 Iffl 第24课河中石兽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纪旳,八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任四库全

7、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an)【干:岸边。】 , 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i)【圮:倒塌。J于河, 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zha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g) 铁锂(pd), 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Z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是:这】非木柿(fQi)【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

8、坚重,沙性松浮,湮(yan)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口:“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 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沱) 【啮:本意是“咬“ ?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如是: 像这样】 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已: 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 之地中, 不更颠乎? ” 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i)断【臆 断:主观判 断】欤( yd)?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 ?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 和尚们 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 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硕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 信服地认为他的话

10、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 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 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乂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 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 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判断吗?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11、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这 是 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知其一。今义: 表转折 但是,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_ - 翻译: _ 4?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I?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泄但经 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F1” “尔

12、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 西来的河水 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而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 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答疑解惑】课文理解问答题:(答案见教参)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白 信的心态。 老河兵的“笑 “是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

13、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 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 既是对讲学家Z类一知半解而乂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乂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 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 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 中的道理。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14、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看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 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言之成理即可) 5.注音:圮pF;曳yh 棹zhdo;柿fOi;湮ydn;溯s i。 【课文理解】 2? 四种寻找方法: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 i 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 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 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 第四种老河兵求Z于上流杲得于数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