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623705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8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资料】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 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 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 坡、大陆基、甜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 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 平均 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

2、,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 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 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 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 火山作用形成

3、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 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 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 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冋: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 变化。 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 为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 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

4、一般情况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只要把一个地区所有 的岩层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衔接起来, 就能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或地层。这种 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叫地层学方法,又称地层层序律或层叠置律。 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 法称为古牛物学方法,又称牛物演化律。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之间 出现断裂或切割穿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 基木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称为构造地质学方法,或地质体之间的切割 律。 岩石地层单位:若地层中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 层序、岩

5、性特征和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地层,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根据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特征为标志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 的术语是:(某牛物的)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 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 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 变质作用等。 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 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块体运动 和成岩作用等。 整合接触

6、: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寸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 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 上 下地层中古牛物连续。 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吋代不连续, 不 整合面上下地层中古生物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也叫假 整合。 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f 上升成陆遭受剥蚀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 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一水平挤压, 产牛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

7、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 间位置。走向、倾向和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 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保持着连续和完整性。褶 皱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是岩层向上 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是岩层向下的弯 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依次变老。 复背斜和复向斜:巨大的背斜或向斜其翼部被次一级褶曲复杂化,这些次一 级小褶曲的轴向与大褶曲的轴向一致。这种巨大的背斜或向斜褶曲称为复背斜或 复向斜。 隔挡式和隔槽式组合: 背斜与向斜褶曲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紧闭,上凸明 显, 向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描式组合。相反

8、,向斜紧闭,下凹明显,背斜平缓而开 阔,称为隔槽式组合。 断裂构造: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 岩 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 节理:是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 移。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距:被错断的岩层,在断面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相对 距离。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 地震:是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

9、式。岩 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肓至冷却,岩浆木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 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 用过程叫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肓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叫喷出作用或火山 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在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岩石基木在固态下,其 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牛改,牛成新岩石的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 堆积物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

10、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 壳表面的岩石、 矿物在原地发牛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氧、水和水溶液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 化并产牛新矿物的过程叫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或分泌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 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河流: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 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的运动。在过水横切面上的投影为环状。 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 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化学潜蚀作用 (岩溶作用 / 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O这 种作用及其

11、产生的自然现象可统称为岩溶或喀斯特现象。 刨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一定的冰体及其及其所携带的石块对岩石 的纯机械性破坏过程,称刨蚀作用。 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 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 作用和磨蚀作用。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 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 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吋可以 被水淹没。 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

12、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 淹没,时而露出水面。 残留沉积:是指大陆架上那些与现代海洋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即外陆架上 广布着以砂为主的沉积,而内陆架上的沉积物却以粉沙和泥为主。 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 生长牛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宽之比大于1: 30为生态礁 , 小于 1: 30为地层礁。 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 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 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 季节性处于过饱和

13、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 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 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 板块: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 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 二、简述题 1、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答: 、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 地 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 下为地核。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 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

14、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 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 层。岩石密度平均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 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 0g/cm 3 o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 硅镁层, 为单层结构, 厚度变化在5-8如之间, 平均厚度6hn, 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 0. 5kmo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 5g/cm%以1000km 为界( 雷波帝面 )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 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7

15、0-250km 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 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 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 地核又根据4640km 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牛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 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0为主,占98.5%, 其次 为CO,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 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牛物圈:是由生物及 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

16、生物的生活范Bh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 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 2、简述整合、不整合类型及形成过程。 答: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吋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 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 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 不整合按其不同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 平行不整合: 这种不整合上、 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但地层吋代不连续。反 映地壳有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一上升 成陆遭受剥蚀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 续,不整

17、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一水平挤压, 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3、 简述正、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情况。 答:正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1)、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 向相反吋,造成地层缺失;(2)、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断层的 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 逆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1)、 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 反吋,逆断层造成地层重复;(2)、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断层 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 4、 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及

18、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正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 放射状断 层、 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阶梯状断层: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成, 其 下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 地堑: 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口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 其 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 地垒: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而成的,其 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 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称环 状断层。 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即构成放射状断层。 雁列式断层:若干条呈斜

19、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雁列式断层。 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吋,构成方格或菱形断 块或方格网式组合,称为块断型断层。 5、 简述逆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逆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 放射状断 层、 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叠瓦构造: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一致的逆断层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 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称为叠瓦状构造。 对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反倾向的断层自两侧向一个中心逆冲的断 层组合。 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向的断层自中心向两侧逆冲的断层组 合。 楔冲断层:逆冲体一侧与老地层Z间为逆断层接触关系,

20、另一侧的新地层发 育正断层,实际上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组合。 6、简述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 答:物理风化作用方式包括:(1)、岩石释重引起剥落或崩解作用;(2)、岩 石、矿物的热胀冷缩发生剥离作用;(3)、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引起冰劈作 用;(4)、岩石空隙中盐类结晶与潮解一结晶撑裂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机械破碎作用,它使完整的岩石在原地破碎成大小不 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的乱石堆,碎屑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 7、简述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 答:(1)、氧化作用;(2)、水溶液的作用。水溶液的作用可进一步细分为 溶解作用;水化(水合)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化

21、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并形成新矿物。经过彻底的化学风 化作用后,比较活泼的元素随水流失,只有稳定的元素残留下来形成新矿物。 8、论述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在风化作用中所起的作用。 答: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岩石结构 和构造因素和地质构造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气温、地表植被发育状况等。潮湿气候区化学风化作 用强烈,岩石风化作用彻底;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地形因素:朝阳面温差人,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 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 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 岩性因素: 不同矿物

22、的抗风化能力顺序,岩浆岩中结晶早的矿物容易风化, 后 结晶的矿物不易风化。所以,石英是自然界中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 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细粒、等粒的岩石抵抗机械风化能力强;而化学风化 中等粒结构和胶结疏松的岩石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和生物活动,有利于化学风化 作用。不等粒结构岩石孔渗性差,溶液不容易渗透,不利于化学风化。另一方面 颗粒之间结构稳定性差,有利于机械风化。 地质构造因素:断层或节理发育地带,岩石容易风化,形成沟谷或低地。纵 横交错的断层与节理将岩石分割成若干岩块,其棱角部位风化作用强而逐渐圆滑。 随着风化作用的继续进行,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卷层状脫落,这种现象称为球 状风化。 9、论

23、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 冲蚀和磨蚀作用, 但以机械的冲蚀作用为主。河 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的 作用称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 河流的上游和山区河流,河水向下侵蚀河床的能力强,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 谷底宽度的深谷,其横剖面呈“V”形,故称“V”形谷。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 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直至分水岭。若 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先发展到分水岭,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转移,把另一侧侵蚀 能力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这种

24、现象叫河流的袭夺。 当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被袭夺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转弯的形式流入新的水 系,袭夺处的这个急转弯称袭夺弯。被袭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由于组成各段河床岩石的软硬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不同,下蚀作用存在差 异,差异下蚀作用使河流在有些地段出现急流险滩,其至是高悬瀑布。 河水不断冲击断破坏瀑布陡坎下部的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 着壁龛的不断扩人,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最终消 失。 河流的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通常以海平面作为侵蚀 基准面。支流进入主流河面可作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2)、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道在转弯处,主流线因惯性而偏向凹岸

25、,使凹岸一侧水体壅塞,水面高于 凸岸,迫使凹岸的水体下沉形成底流,并沿河底返冋凸岸一侧。水流流不断掏蚀 和冲蚀凹岸,使凹岸侧逐渐后退。跨落下来碎屑或岩块被底流带向凸岸沉积,从 而凹岸被侵蚀后退,凸岸一侧不断向前延伸。河道越来越弯曲。 当相邻两个凹岸相距很近吋,洪水期水流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 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轨湖。 、地壳抬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 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河床降低,原河漫滩相对抬高,因此,河流阶地发育 说明本地区地壳经历了上升运动。阶地越多,上升的次数越多;阶地上升的高度 越大,地壳抬升的幅度越大。 夷平面: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

26、状态,地表高地遭受剥蚀,洼 地接受沉积,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这种过程称为准平原化,所产 生的地形称准平原。 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下蚀作用重 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 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大地回春或夷平面。 深切河谷:地壳抬升后,原来的曲流河深深地嵌入准平原以下,可形成壮观 的深切曲流或深切河谷。 10、简述河流的沉积作用。 答:河流沉积物以机械沉积物为主,化学物质几乎不发生沉淀。河流沉积物 称为冲积物。按照河流沉积场所可分为山口区、河谷内和河口区的沉积作用。 山口区的沉积物称冲积扇或洪积扇。

27、 河谷内的沉积物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河道亚相: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 堤岸亚相: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 河漫亚相: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 牛觇湖亚相:河流截弯取直后形成牛轨湖沉积 河口区的沉积物为三角洲。 11、 论述河道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 答:河道亚相:河道亚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 河床滞留沉积指河流从上游搬运或就地侵蚀的物质,细粒的被带走,粗粒的 在河床内堆积形成的沉积。河床沉积物若为砾石级碎屑时,砾石的长轴垂直于水 流方向,且呈倾向主流线上游的叠瓦状排列。 心滩沉积一主要是辫状河内发育的砂质堆积物。成因之一是双向横向环流作 用,使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一心

28、滩;二是河流由窄河段进入宽河段因流速降低, 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碍物引起流速降低,导致水流 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心滩沉积物颗粒粒度粗、 分选磨圆差、 成分 成熟度低。 边滩 (点沙坝或内弯坝) 由单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把凹岸侵蚀的物质带至凸岸边 形成的沉积物。被水淹没部分称水下边滩;出露地面部分称水上边滩。典型的河 漫滩沉积剖面上具有两套不同性质的沉积组合,下部是粒度较粗的边滩沉积,上 部是厚度较薄的河漫滩相。这种组合称为河流的二元结构。边滩沉积物具有搬运 距离近,粒度粗、分选差、磨圆度低、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 12、论述河漫滩亚相和堤岸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 答:堤岸

29、亚相包括天然堤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因洪水期水量剧增,洪水可漫 出河床并淹没浅滩,使流速大减,河流携带的部分碎屑物质可在其上沉积。较粗 的碎屑在浅滩边缘沉积,形成与河床平行的垄岗状地形,称为天然堤。有时在洪 水期,天然堤被冲决并在其外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决口扇。 由于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是在相对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因此, 沉 枳物颗粒较细,主要为细砂一粉砂沉积。 河漫亚相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三个微相。 在天然堤外侧,地形平坦,只有在特人洪水| 寸期被淹没,由于水动力进一 步减弱,所以沉积物颗粒较细,称河漫滩。而宽阔的河漫滩称为冲积平原。河漫 滩上沉积物以细粒度的粉砂和泥质沉积物为

30、主。 河漫滩上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河漫湖泊,河漫湖泊沉积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部 分,即以泥质沉积为主。 河漫滩上相对低的地区,若潜水面基本与地面持平的区域,则容易造成植物 人量生长,河漫沼泽沉积以泥质和有机质沉积为主,可形成泥炭和煤炭沉积。 13、论述河口区沉积作用。 答: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 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根据河流 和湖泊或海洋的水动力条件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汐 三角洲。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3层构造,自上而下为:顶积层、前积层、底积 层。 顶积层主要是三角洲水上平原沉积,前积层是三角

31、洲水下沉积的主体,也称 三角洲前缘沉积,底积层主要是远离岸边的泥质沉积,也称前三角洲沉积。 三角洲平原沉积是河流入海湖吋发生分流而人量沉积形成的,包括水上分流 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滩、天然堤以及沼泽沉积物等。 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河流送入海岸水底的物质快速沉积的产物,由水下分流河 道、河口沙坝、远沙坝、席状沙、分流间湾等组成。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的外侧,沉积物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沙质粘土组成。它 本质上已属于海湖沉积。 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粒度由沙到粉沙,其分选性和磨圆度良好。不同粒度沙层 呈透镜体交错分布,波痕、斜层理发育,常含海湖相生物化石。 14、简述冰磧物特征 成分与原岩基本一致, 不稳定成分多

32、; 分选性差, 大至漂砾,小至粘土 ; 磨圆度差,仅少数棱角被磨钝;冰磧砾石表面常有磨光面,表面上具擦痕; 砾石及岩块无定向排列。 15、简述冰水沉积物与河流和冰磧物的异同点。 冰水沉积物既有冰川沉积的特点,又有地面流水沉积作用的某些特点。沉积 物中的砾石有擦痕和溜光面的冰川特点,但又有一定的分选性和成层性,磨园度 较冰磧物好,较冲积物差。 16、简述风成砂的特点。 分选性极好、磨圆度高;最稳定矿物石英含量高,一般不含云母; 较 粗的砂粒表面因氧化致使镒和铁析出,形成鲜艳的颜色称沙漠漆;风成砂中不 含任何生物遗迹;成砂的层理特点为高角度、厚度较大的交错层理; 颗粒表 面常呈毛玻璃状。 17、论

33、述滨海沉积环境划分及其沉积物特点。 (1)、狭义的滨海主要是根据潮汐作用来划分,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 广义的滨海划分依据为潮汐和波浪作用来划分,划分为后滨、前滨、近滨利滨外 四个亚环境;另外根据海岸的障壁岛发育情况又划分了潮坪、泄湖等沉积环境。 划分依据是特高潮线、平均高潮线、平均低潮线、浪基面几个界限。 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 水淹没。 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Z间的地带。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 没,吋而露出水面。 低潮线以下属浅海最浅的部分, 海底仍受波浪作用。 波浪作用影响最深的面, 称浪基面。浪基面以上至低潮线以下的地带,称为近

34、滨或潮下带。浪基面以外称 为外滨浅海区。 、滨海沉积物的主要类型 滨海沉积包括碎屑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类型。 开阔海滨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海滩沉积,海滩进一步分为砾滩、沙滩、泥滩三 类;同吋可形成沿岸堤和沙坝沉积。障壁海碎屑沉积主要为泻湖、沙嘴、障 壁岛、 沙坝以及潮坪区的泥质沉积物。此外风暴作用可在后滨形成风暴沉积。 滨海的化学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 滨海的生物沉积物多为贝壳碎片,从而形成贝壳堤或贝壳沙坝。 18、 简述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因受波浪的频频冲击而形成沿水平方向展布的凹槽或洞穴,当凹槽 不断扩大时,其上悬空的岩石因失去支撑而发生重力垮落,形成陡哨的崖壁, 如此 反

35、复使崖壁节节后退,在崖前形成一个表面平坦,高度几乎接近海平面微向海洋 方向倾斜的平台,称为波切台。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带至 水下堆积,形成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称波筑台。 因海蚀作用不断展宽,波浪冲击崖基吋要经过愈来愈长的距离,致使波能的 消耗也愈来愈犬。当平台宽度大到使波浪的全部动能消耗殆尽吋,海蚀作用即趋 于停止,此时基岩海岸的横剖面成上凸形曲线,线上各点的侵蚀强度趋于零,此 剖面称基岩岸海蚀平衡剖面。当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形成以后,海岸的侵蚀破 坏作用就宣告停止。 19、 简述潮坪沉积作用及沉积物特点。 答:潮坪沉积:指无强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形成

36、的沉积。 潮流可把泥沙带至潮坪,退潮时沿潮沟把较粗的碎屑带至海中,细粒碎屑则 在潮坪上堆积下来。可见双向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潮坪上具有海生生物与陆 生生物混杂的现象。 沉积物分布: 由高潮线向低潮线其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砂)的反分带现象。 由岸至海分别为泥坪、混合坪和沙坪。 20、 简述浊积物的特征: 、由典型的陆源碎屑组成。 (2)、含浅海牛物群遗体,缺少远洋牛物群遗体。 、磨圆度和分选性中等一较好,以砂级为主,次为粉砂,也有泥和砾石。 (4)、浊积物常夹于生物软泥之间。 与油气关系:生物软泥生油气,并且可作为封堵油气的盖层,浊积体储油, 容 易形成富集的油气藏。 21、论述潮湿与干旱气

37、候区湖泊沉积特点。 答:、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 当地面流水流入湖泊后, 较粗的砾、砂可形成湖滩、 砂 洲、 砂坝及砂咀等类似于海岸带所见的各种堆积地形,在河流入湖处形成湖滨三角洲。 较细的粉砂及粘土等则被搬运到湖心堆积下来,形成具有明显水平薄层理的泥质 沉积物 -一湖泥。湖泊的碎屑沉积常呈环带状分布。 化学沉积:潮湿气候区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显著,元素的活动性也较强。 易溶盐类的元素如CI、S、K、Na、5、Mg等元素能呈离子状态被地面流水和地下 水带入湖中;活动性不强的元素如Si、Mn、P、Fe、Al等,以呈胶体或被吸附的状 态由各种水体带入湖泊中,通过生物化学方式或者以胶

38、体凝聚的方式沉积。 生物沉积作用: 潮湿地区湖泊中生物繁多, 它们的遗体人量堆积在湖底, 与 泥质沉积物等混杂在一起,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层。这种沉积层是形成煤、石 油、油页岩等可燃有机矿产的原始物质。 (2)、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仍然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但因注入水量少, 蒸发量大 , 化 学沉积作用占显著地位;生物沉积作用较弱。 机械沉积作用: 由季节性洪水以及河流携带的碎屑物以粉砂和泥质物为主, 这些细粒的物质多沉积在湖盆中心。 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泊随着湖水的不断蒸发,湖水的含盐度会逐 渐加大,可演变为咸水湖或盐湖。在盐湖中,由于水分不断蒸发,湖水浓缩, 使某

39、 些盐类达到过饱和状态,盐类便可析出沉淀在湖底形成盐层。 若气候持续干旱,湖水逐渐变浅以至干涸,形成季节性湖泊,湖泊被沉积物 填满时,所有的盐类物质将全部沉淀。 盐湖沉积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当湖水蒸发浓缩后,难溶矿物碳酸 盐类物质首先达到过饱和而沉淀。方解石、镁、钠的碳酸盐。硫酸盐阶段: 湖水 进一步蒸发,硫酸盐类开始沉淀。氯化物阶段:盐湖进一步蒸发,易溶的卤化 物开始沉淀析出。沙下湖阶段:盐湖发展的最后阶段,湖泊被填满,其上部被 沉积的碎屑物质覆盖。 22、 简述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答:成分变化:随着搬运时间和距离的增加,不稳定成分在流水搬运过程 中继续遭受风化或破坏

40、,或者转变为更稳定的新矿物,稳定成分则相应增多。 碎屑粒度变化:随着搬运时间和距离增长,碎屑粒度逐渐变小。 碎屑磨圆度:随着搬运时间和距离增加,颗粒之间碰撞次数增加,棱角逐 渐被磨蚀,磨圆度逐渐变好。 沉积分异:碎屑颗粒在流水动能降低的情况下发生沉积作用,沉积过程遵 循机械分异原理,即颗粒粗大的先沉积,细小颗粒后沉积;密度人物质成分先沉 积,密度小的物质成分后沉积。 23、 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 答:、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岩石圈和下 垫塑性软流圈; (2)、 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 较强的软流圈上作人规模运动; 、板块内部

41、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 造活动强烈的地带; 、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其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24、 简述板块的边界类型及其特点。 答: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板块边界分成三种类型。 (1)、离散型边界: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两侧板块相背分离,离散型 边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建设型边界。如著名的东非裂谷,是索马里板块与非 洲板块的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地表特征相当于海沟及年青造山带,两侧板块彼此相向地会聚运动。汇聚型 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亚型。 俯冲边界:大洋板块潜没消亡于地幔之中,所以也称消亡型或破坏型板块 边界。俯

42、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因此也称太平洋型汇聚边界。俯冲边界 可进一步细分为岛弧一海沟型和山弧一海沟型。 碰撞边界: 相当于年青造山带, 为大洋闭合、 大陆碰撞接触的地缝合线。现 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亦称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型汇聚边界。 、转换型边界:在此边界,两侧板块作平行于边界的走滑运动,岩石圈既 不增生,也不消亡。这类边界的代表是加里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它是北美 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一段边界。 三、绘图题 1、绘制不整合面图 某沉积盆地在石炭纪一二叠纪期间,经过强烈经过构造运动形成沉积盆地, 早 三叠世接受一套沙砾岩沉积,中三叠纪接受一套泥岩沉积,晚三叠世接受一套砂 岩沉积

43、;早侏罗世接受一套泥岩沉积,中侏罗世接受一套砂岩沉积,晚侏罗世接 受一套泥岩沉积。侏罗纪末一早白垩纪初期,该地区地壳受到水平挤压运动,地 层发牛褶皱并隆升,开始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了准平 原地貌。始新世吋期,该地区地壳发生垂直下降作用,接受一套泥岩沉积,渐新 世接受一套砂岩沉积;中新世接受一套泥岩沉积,渐新世接受一套砂岩沉积。 识图题 1、图片中褶皱和断层的类型。 答:图中褶皱的类型为背斜;断层的类型为正断层 2、 说明图中符号代表的地层时代。 答:0为奥陶纪、S为志留纪、D为泥盆纪、P为二叠纪、T为三叠纪、J1 为 早侏罗世、J2为中侏罗世、E为古近纪、N为新近纪。 3

44、、 图片中存在几个不整合,以及不整合的类型。 答:图中存在两个不整合。其一是泥盆纪与二叠纪之间的不整合,为平行不 整合;其二是中侏罗世与古近纪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4、 说明断层形成的吋代。 答:断层形成于中侏罗世之后,古近纪之前。 5、 说明地层沉积及地壳运动情况。 答: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 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 沉积,沉积了二叠系、三叠系,以及早、中侏罗统地层,中侏罗世之后,该区地 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到古近纪,该区地壳又整体下 沉,接受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沉积。 附加复习题 1、

45、 简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 简述地壳的均衡模式? 3、 简述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结构的异同点? 4、 简述陆地地形划分标准及地形特点? 5、 简述太平洋型与大西洋型大路边缘地形单元与特点? 6、 简述矿物的肉眼鉴别特征? 7、 背诵摩氏硬度计? 8、 简述三大类岩石区别特征? 9、 简述各类层理形成的水动力环境? 10、简述层面构造的类型与特点? 11、简述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12、岩石地层单位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13、背诵地质年代表(以古生代以来年代为主)? 14、简述构造运动的主要识别特征? 15、简述依据褶皱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的分类方法? 16、简述依据褶皱转折端形态的分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