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27531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简介南阳市规划局公告 为了把南阳中心城市建设成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根据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报经省政府同意,我市决定调整修编南阳市城市总体规 划,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此,市规划局根据市委、 市政府的要求,经过多方考察,聘请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承担南阳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并在广泛借鉴、 吸收国内外优秀城市规划成 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全方位比较分析,研究制定了南阳市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顺利通过国家、省专家组评审。现将规划(纲要) 简介予以公示, 恳切希望社会各界、 广大市民

2、抱着对南阳城市发展负责,对历史 负责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尽 可能吸纳到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中,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特此公告 南阳市规划局 2006 年 9 月 15日 为了进一步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西部开发”、 “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给南阳带来的发展机遇,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 环境建设的需要, 有效地保护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城市化进程, 实现南阳经 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报经省政府同 意,组织对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现将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纲要) 简介如下: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指

3、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五个统筹”, 整合和节约资源, 合理配置 各类要素,繁荣地方经济,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名城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中环境 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城市。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06年2020 年,其中近期为 2006年2010 年,远 期为 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今后30 年50 年,至本世纪中叶左右。 (三)规划范围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三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1. 市域。市域范围为南阳市辖的一市、两区、十县的行政辖区范围,总 面积 2.66 万平方公里。 2. 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综合考虑

4、城市功能拓 展、水源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建设用地发展等因素,适当 . ;. 扩大原有城市规划区范围, 增加鸭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和能源基地、官庄油田周 边区域、王村以西物流工业园区及其他发展备用地,总面积3759 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东至许南襄高速公路, 南 到上武高速公路以南, 包括宁西铁路南阳南站两侧用地,西至二广高速公路, 北 到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 总面积 441.6 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区、 城市发 展备用地、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风景区及其他生态控制区域。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抓住“中部崛起”的

5、政策机遇,构建区域合作网络, 充分发挥 近煤富水的资源优势, 以及承东启西、 连接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 打造中部地区 重要的交通枢纽、 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 深入挖掘独特的人文资源, 发挥生态环 境优势, 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 将南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山水特色鲜明,辐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中部崛起的新 支点。 (二)城市发展战略 1.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逐步形成核心城镇圈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交通区位优势,整合资源要素, 建设现代化的交通枢 纽和物流中心; 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 形成优势产业体系, 打造中部地区重要 的工业基地; 充分利用南阳历史文化名城

6、和自然环境优势,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 旅游服务中心;拓展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构建辐射鄂、豫、陕三 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镇合理、有序、快速地发展,促进地区 城市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分布相对集中、功能互补、联系密切 的核心城镇群。 2. 结合要素特点,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依据南阳资源要素特点和发展条件,重点扶持培育若干个优势产业集 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基点,形成南阳产业发展的发动机组,促进产业升 级,带动整体经济水平提高。 3. 强化南向联系,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 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南向联系, 通过延长产业链, 扩大文化交流, 共享基 础设施,共建生态

7、网络,整合公共资源等多种方式,与襄樊进行全面合作,强强 联合,协同发展, 共同打造南襄城镇群, 逐步成为中部地区“网络型城市群”上 的重要节点, 联系中原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 陇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 纽,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 ;. 4. 加强产业协作,形成区域合作网络 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宁西铁路、312国道、焦枝铁路和 许南襄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 密切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协作关系,积极参与产业合 作及技术、 信息交流, 构筑区域合作网络, 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城镇集 聚区,成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融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纽带。 5. 推动城乡统筹,实现和谐发展 以

8、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引导产业与人口的转移与集聚, 构筑与生 态环境有机协调的市域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和城乡统筹,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 促 进产业合作等方式, 提高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与地 区差别,实现和谐发展。 6.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 建立安居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城 乡医疗卫生事业和设施建设, 建立医疗保障体系; 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培育人才, 建立教育保障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中的宜居宜业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9、1. 市域总人口预测。 规划采用指数增长模型、 时间趋势外推模型、 阻滞 增长模型等科学方法, 综合预测 2010年南阳市域总人口规模达到1100万人, 2020 年达到 1150万人。 2.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回归分析,通 过因素分析法、 剩余劳动力转移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并结合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对南阳市城镇化水平的预测,规划预测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 40,城镇人口约 为 440 万人。2020 年城市化水平为 50,城镇人口约为575 万人。 (二)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和构建“中部崛起”新支点的发展趋向,规 划提出“强化中心、拓展

10、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形 成“一心、两轴、五板块”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1. 一心。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扩展城市职能与发展空间, 强化城市在 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 两轴。指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为依托,“十字型”的城镇与产业发 展复合轴线, 作为南阳市域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主体构架,以及跨区域合作的 主要通道。 . ;. 3. 五板块。指构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部轻纺工业集聚区、 北 部清洁能源和冶金建材产业集聚区、东部食品和石油产业集聚区、 西部生态产业 集聚区五大区域经济板块, 并通过积极引导, 实现人口和产业同步转移, 建设与

11、 产业集聚相匹配的城镇集聚板块。 (三)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依据各城镇发展条件及现有城镇人口占全市城镇人口的比重,规划 确定各城镇未来的人口规模,规划期末形成1 个特大城市, 6 个中等城市, 9 个 小城市和约 100 个小城镇。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为四级。 (四)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城镇职能结构主要反映了各城镇在城镇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特色,以 及城镇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关系。规划建立了市域中心城市、 市域次中心城市、 县 域中心城市与重点工业城市、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五类城镇职能体系。 四、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城乡发展统筹规划 南阳近郊广大的乡村地区、林区应继续支持城镇地区经济发

12、展与建设。 提倡城镇地区反哺乡村地区,城镇地区应有效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与乡村地区共享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统筹安排生态绿 地、城市建设用地、公共设施、交通设施和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与南阳中心城区 的关系密切的城市水源地、 城市周边的生态保障区、 农业生产区、 能源基地及河 南油田生活服务区的建设应与中心城区的建设统筹考虑。 (二)城市规划区总体布局 规划确定中部几条高速公路围合区域为城市重点建设的区域,北部鸭河 口水库水源地区域为生态保障区,西部的丘陵、浅山和小水库周边地区为浅山生 态区,南部官庄油田地区为城市新区,东部乡村地区为食品供应基地,黄台岗周 边地区为

13、大中型产业发展备用地,蒲山、鸭河一带为能源基地。 (三)城乡建设协调发展规划 规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策略,促进人口和产业 逐步向中心城区和重点镇集聚, 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形 成中心城区重点城市建设区、河南油田等独立工矿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集 镇和中心村、普通村庄六个层次的城乡建设体系。 五、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与规模 . ;. 1. 城市性质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 区域性中心城市。 2. 城市职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水源和生物资源保护地。 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

14、市。 豫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域性的商贸、服务、金融业中心,教育、文化产业基地。 风景旅游城市及区域性旅游服务基地。 重要的以医药、 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食品、农副产品深加 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3. 城市人口规模 2010年南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110万人;规划末期 2020 年城市人 口规模约为 180 万人。 4. 城市用地规模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即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441.6 平方公里。 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1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 平方米;规划末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80 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00 平方米。

15、(二)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中心城区北部、 西部空间以生态保护与培育为主,城镇发展方向主要向 南拓展,向东延伸。规划向白河以南区域以及独山大道东侧拓展城市空间,北部、 西部结合风景区及旅游区的保护和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营造休闲娱乐和风 景旅游空间。 (三)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结构 1. 空间结构“一河两岸、四组团” “一河两岸”指将白河作为贯穿城市的景观带,城市主体部分在白河两 岸展开。“四组团”指中心组团、河南组团、河东组团、王村组团等四个不同功 能的城市组团。规划期内主要发展中心组团、河南组团、王村组团,河东组团只 沿河开发少量居住用地。远景待机场搬迁后,全面建设河东组团。 . ;.

16、 2. 生态格局“山环水绕,绿色贯穿” “山环水绕”指保护城市北部、 西部的自然山体和丘陵岗地, 并作为城 市的生态背景, 恢复建设白河两岸自然的滨河绿带,延续城市山水环绕的传统生 态格局。“绿色贯穿”指疏通城内各条支流,拓展滨河绿地,建设滨河公园,形 成贯穿城市、沟通内外的绿色生态廊道。 六、中心城区各类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协调城市建设用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措施。 中心城区专项规划 包括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绿地系统、景观风貌、旅游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环 境保护、综合防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更新改造等10 类规划。 (一

17、)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规划对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 地、道路广场 9 项用地布局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城市建设有序发展。 (二)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科学制定 了铁路场站、公路枢纽、机场等对外交通规划,合理布置了城市道路系统、城市 广场和公交场站设施,为城市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对中心城区生态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 附属绿地等进行详细规划,营造“山水环绕、绿林屏障”的城市外围生态网络, 构建“人”字型的绿色通廊, 形成城区外部与内部绿地相结合、人工绿

18、地与自然 绿地相结合的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四)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梳理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特点, 合理规划城市主要景观视觉通廊、景观道路和景观节点,保护南阳中心城区的 “大、小山水”地势格局, 构造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双“人”脉络,构 成南阳独特的“天”字型景观结构。 (五)中心城区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合理调配南阳中心城区的景观资源,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和游 客群体建设南都古城观光游、 汉文化观光游、 独山彩玉观光游、 白河水城观光游 等多条旅游线路, 努力将南阳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城市,以南襄盆地为 中心的区域性旅游

19、交通枢纽和旅游服务中心。 . ;. (六)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对中心城区给水工程、排水工程、 供电工程、 电信工 程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进行统筹安排,并制定相应的实施 管理措施,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七)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依据南阳市各环境因素现状和未来环境综合治理发展趋 势,对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 声环境功能区划进行 科学规划,建立与南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和打造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相适应的 环境保护目标,形成各水系贯穿、景观优美、生态系统完善的水乡城市。 (八)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

20、灾规划对中心城区防洪、消防、抗震、人防、地质灾害等方面的 防灾标准、重点保护区域、设施措施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确保城市发展安 全。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街 区、古城格局及其相关的山川名胜、自然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等珍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并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相关 产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延续和突出城市风貌特色。 (十)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确定古城片区、古城以东片区、 古城以西片区、 白河 南岸滨水片区 4 个片区为重点更新改造的旧区,通过综合整治、 更新改造, 改善 旧区居

21、住生活环境, 增加旧区经济活力, 保护旧区历史特色。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合理引导中心城区村庄建设活动, 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优化人居环境。 七、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时序 (一)中心城区发展时序 1. 发展时序划分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包括规划近期、规划中远期、 规划远景三个阶段。 规 划近期为 2006年2010 年;规划中远期为2011年2020 年。规划远景展望到 今后 30 年50 年,至本世纪中叶左右。 2. 空间发展时序 . ;. 规划近期,主要建设中心组团, 初步形成王村组团和河南组团;规划中 远期,主要建设河南组团、王村组团,初步建设河东组团;规划远景,搬迁南

22、阳 机场,全面建设河东组团。 (二)近期建设规划 1. 近期建设目标 初步调整城市空间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布局。 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强化城市在市域范围内的核心地位。 减轻古城压力,缓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发挥城市交通优势,促进产业积聚和结构升级。 2. 近期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发展规模。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10万人,城市建设用 地控制在 110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发展方向。根据近期建设目标,主要向东、南拓展,重点建设中心组 团,初步形成王村组团和河南组团。 3. 近期重点建设区域 全面建设中心组团东部的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高水

23、平建设 配套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城市道路,初步形成城市新区风貌。 加强对历史城区的保护, 对历史城区进行功能优化与人口疏解,在有 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完善设施,提高环境品质,重点整治民主街、解 放路历史文化街区。 结合对武侯祠及卧龙岗的保护与恢复,完善卧龙岗片区高教园区。 启动河南组团工业园区与王村组团物流园区的建设,将城市建成区内 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 以独山风景园区为核心,加强城市西北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培育。 (三)远景建设规划 1. 远景建设目标 . ;.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打造河南省产业基地, 确立 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区域性

24、中心城市地位,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 风景旅游城市,构建中部崛起新支点。 形成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化, 突出山水景观特色,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 生,与未来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空间结构。 2. 远景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发展规模。远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 地控制在 28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5 平方米以内。中心城 区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即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600 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 远景城市应搬迁南阳机场, 重点建设河东组团, 并在中心 城区外围建设城市组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3. 远景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远景形成“一河两岸, 四组团”的空间布

25、局结构。 重点完善中心组 团、河南组团、王村组团;搬迁南阳机场,全面建设河东组团,建设具有区域辐 射力的城市商务中心区与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 用。 八、规划实施措施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效保护各类历 史建筑及遗存,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共同建设南阳美好家园。 (二)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在重大空间布局规划、 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大型建筑群体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中的科学民主决策 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法制建设和管理机构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 严格自觉地执 行规划。 (三)强化规划公共参与。发挥专家和公众在规划决策中的主

26、导作用, 建立完善的规划公示制度。 提倡健康、和谐的舆论导向, 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决策, 发挥媒体和舆论的规划监督作用。 (四)加强规划组织协调。强化城市规划龙头地位,做好与土地利用规 划、社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农业区划等行业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之间的技术衔接和组织协调。 (五)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建立规划的垂直管理体系,在城市规划区范 围内统一管理,进一步做好分区管制工作, 加强规划执行的核查与验收工作。(六)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加快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的编制工作,继续规范各类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确保规划切实可行。 . ;. (七)坚持规划技术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鼓励规划设计创 新,提倡各类“节水、节能、节材、省地”等方面的技术改进。 (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 服务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城乡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和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