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34263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纲课后习题答案(全)研究生精品推荐.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导论 思考题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 历史任务,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 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 两大历史任务: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者是辩 证统一的。 实现全面小康,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 现。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 社会变革, 实现了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

2、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新中国成 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三大改造的 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的伟大 实践, 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 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要 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振兴还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在实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 展,到 21 世纪中叶, 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已担负起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责任的继续, 也是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殷切期望,还是当今时代潮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向中国共产党 提出的必然要求。总之,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 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全面的复兴。 思考题二: 胡锦涛在庆祝中

4、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 年的奋斗、 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请从理论 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 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

5、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更好地坚持。当前, 坚持、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会发展的全局, 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坚持、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 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这 都要求我

6、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考题三: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 芬罗奇认为, 在经济困难时期, 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经济体制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7、经济 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 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 发展基层民主, 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 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 机制。 在实践中

8、, 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一是适时启动和加快对外开放 进程, 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发展格局。二是改变了过去平均主义的格局。三是改变过去经济部 门和社会部门、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不分的格局,四是逐渐从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 集约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 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 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 制的改革目标, 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

9、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 础性作用, 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 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 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 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 等现实状况。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

10、会等各个方面、各个 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 党和国家活力、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第一讲 思考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8 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

11、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 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 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 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清醒定位和科学 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思考题二: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 世情、国情、 党情继

12、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 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 理解。 答: “躲不开、绕不过”既反映了我们直面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反映了当前改革的艰巨性 和紧迫性; 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现阶段最艰巨的 改革任务就是要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我国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一 些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过去 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 力” 。深化改革

13、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就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 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现在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 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 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 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 的改革创新” 。面对世情、国情、党

14、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 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 的改革问题。 思考题三: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 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发展所 处的历史方位的重要判断,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深刻领会并继续抓住和

15、用好我 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 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 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2、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 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要充分看到,在前

16、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 胜于不利因素, 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 险意识, 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 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讲 思考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形

17、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 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振兴伟大的中 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 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 济结合起来,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 平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

18、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 结合起来,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我们取得成功 的根本原因。 思考题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 益突出, 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

1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 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 展阶段性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 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可持续性,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1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重要支撑。3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

20、4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思考题三: 有人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 外资。 要保持经济高增长,仍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只要能够引进外资,就能对经济发展起 到积极的作用。 请谈谈我国要保持经济高增长最根本的要靠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 型经济水平。 答: 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主要依靠经济转型。过去30 年,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 放;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由人口大国变 成了经济大国。 走向未来,

21、 经济转型可能成为我国最突出的标志。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 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二)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 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三)深 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四)加快转变 外贸增长方式, 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 易。 (五)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 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六)创

22、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 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七)积极 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八)采取综 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第三讲 思考题一: 1945 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 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 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

23、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的国体,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 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 把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还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

24、主形式,拓宽民 主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监督权。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 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 地位。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

25、制改 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民主政治建设。 思考题二: 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 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 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

26、面,能否保证对 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改革开放 30 年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 安定, 民族团结;在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党和政府处理 及时,措施得当,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 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 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 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 受灾群众

27、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 公开和透明, 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思考题三: 有人认为,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 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1、把政治体制改革 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2、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 自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领域姓“资

28、”姓“社”的问题虽然不 能说完全解决了,但是这方面的困惑和争议大大减少,而在政治领域似乎仍然受着姓“资” 姓“社”的困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总是不断有所突破。相比之下,政治 体制改革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3 、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经济体制 改革既有远景目标又有战略步骤,还有“五年规划”、 “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而 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 慢的一个重要原因。4、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 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

29、既得 利益的丧失, 这就难免遭到这些权力主体的阻碍。因此, 要破除那种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 稳定对立起来的“伪稳定”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调整利益关系,化解政治 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稳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 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 改革规划日程表; 政治体制改革还特别需要共产党人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样我国政治体 制改革才可以取得突破。 第四讲 思考题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 建设有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化, 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 造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面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 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

3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 进方向; 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 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 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 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 入人心,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

32、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 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 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 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 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思考题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 想可以搞多元化。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 日益多样化,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答: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

33、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 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 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 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 想都是一元的;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 济占主体的地位, 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 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同样, 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 利益关系

34、多样化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 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 各阶层、 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 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 只有不断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 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还有人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 益多样化, 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 同层次的问题。 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 思想。 社会思想的多样

35、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 进思想的解放,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 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 所以, 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 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思考题三: 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 题的看法。 答: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 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

36、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 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 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 一次升华, 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 强盛, 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 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 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 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源远

37、流长的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 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 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 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

38、得主动、 占得先机。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 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 盛。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 彩的“文化盛宴” ,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第五讲 思考题一: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请结合实际, 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进一

39、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深刻反映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内在要求, 充分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创 新和实践创新价值。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2、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 的政权性质。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创和发 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 给

40、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带来新的历史性飞跃。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 更大辉煌,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必定以更为雄壮的英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思考题二: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 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要意义: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民

41、生问题, 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 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 容,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3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 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人为本, 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

42、生方面的投入,满足 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 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 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要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 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思考题三: 当前在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43、一种认为,应把着力点放在 继续发展经济上, 唯有经济发展了、 蛋糕做大了, 才有能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另一种认为, 应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分配体制上,只要分配公平了,蛋糕分合理了,就能缩小贫富差距。请 结合实际评析上述观点。 答: 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市场注重效 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 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要的是 解决效率问题, 把蛋糕做大, 当然也不能忽视公平。

44、发展到一定阶段, 公平问题就突出来了。 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差 距过大是突出问题。当前,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分配公平对推进社会全 面进步的作用, 突出地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解决的出路是: 在坚持 效率优先,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逐步加重公 平的分量, 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一是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 入造成的差距, 建立公平的一次分配体制;二是着重解决再分配问题,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 体制,保证保障性收入到位。最后,牢牢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重

45、点,大力发展生产力, 把蛋糕做大, 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实现财富的最大化,是解决分配公平化的根本前提和条 件。 第六讲 思考题一: 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热点之一请谈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 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包括中 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 资金比较短缺。 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 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要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 优势应率先垂范, 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

46、环保 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 设置障碍, 制造困难。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 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只有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 战,我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人类的对策: 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个国家要肩负起积极应对全球变暖、保护世界 生态环境的重任2、各工业化国家要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调整产业结构, 应用新能源; 3、 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应对能 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带来的发展问题。 4 、 发达国家要切

47、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5 、各国要开 展全民环保教育,促使社会各界形成“爱我地球、保护生态”的良好意愿,并将这种意愿付 诸行动。 思考题二: 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你个人能做出什么贡献? 答: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基本国策,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 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 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 贡献。 中国提出了到2018 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 2 、中国积极

48、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 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 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个人贡献: 广泛宣传和普及全球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公民保护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意识、引导 公众建立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政府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职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理所当为的事情。对于步入科研之路的研究生而言,应该在科研政 策层面上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作出贡献。首先, 加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研究。在全 球进一步变暖情境下研究我国未来最可能的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 供前瞻性基础研究。其

49、次, 还应研究各种可能发生的其它气候变化,制定各种可能发生的气 候情景的应对措施。特别是不能忽视那些发生几率较小但对人类社会、生态、 经济影响巨大 的现象及其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另外,应特别注重关于区域异常或极端天气现象 的气候变化 ( 气候极值 ) 研究,要与多阶层的决策者密切联系来开展有关研究,强调相关领域 的协作研究,以更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行业的发展决策。这也是保障气候变化科学得以真 正服务于社会和获得持久支持的必由之路。 思考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 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 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 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 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 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