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63802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海省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调查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青海海东地区部分汉族民居空间布置、建筑材料、节能抗震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旧式”与“新式”民居对比分析,提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应重视地方材料的开发利用、加强建筑抗震性能、开发清洁绿色能源和提高对民居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庄廓院的特色,从而为当代农村建设中如何传承民居地域文化起到指导作用。关键词青海,汉族民居,节能,抗震1青海省汉族区位分布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其中以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为世居主体民族,它们分布在省内不同地区。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汉族人口282.33万,将近80%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各民族自治州内也

2、有少量分布一一以迁移型的和居住在城镇的居多.其总体分布呈现为大散居、小聚居的特征。2青海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特色为了适应青海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当地的不同民族共同创造了古朴的庄窠式传统民居。庄廓是海东地区的代表性建筑形式,也仅为青海省所特有,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煌流域。2.1 汉族庄窠式传统民居模式图1庄廓院基本模式图2乐都地区百年庄廓院实图青海汉族传统典型的庄窠院坐北朝南,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面积约0.07hItf,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四周砌筑45m高、8090cm厚的版筑夯土墙,墙上无窗,夯土墙比院内建筑高约1m,南墙正中辟门,大门严密厚实,院内四周靠墙建房。以南北中轴线左右对

3、称,中间留出庭院,院中设置花坛,种植花草树木。房屋用木构架承重,黄土平屋顶,带有檐廊,使房屋与庭院融成一体,形成土墙平顶的四合院式民居。2.2 庄廓院落布局类型所谓庄廓院,本质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由外而内依此为:院墙,房屋,庭院,整座院落布局以庭院为中心,以正房为主体,院落具体布局与居住者喜好及家庭经济状况相关,常见庄廓院类型有以下四种:2.2.1 一合院:由坐北朝南的正房与三面围墙组成的院落;2.2.2 二合院:两侧由正房、单侧厢房,或由正房、附属用房组成,再与两面围墙围合而成的院落;2.2.3 三合院:由正房、两侧厢房、一侧围墙组成的院落。2.2.4 四合院:以正

4、房为主体,沿院墙四边围合建造,院落中央形成天井式院落。一令院平面二合快平面三台院平面四合般平面图3汉族传统庄廓院中常见院落布局形式庄廓型民居以户为建筑单元,一户一庄廓,若干个庄廓围墙相互共用或紧靠而形成庄廓群,由若干个庄廓群和一些公用设施通过道路相连,构成村落。2.3 松木大房即为居民正房,一般布置在庄廓院的北方。传统正房是以松木柱、梁、檀作为房屋承重结构,夯土或土坯为围护墙体,房屋正立面以精细木雕进行装饰,因此称之为松木大房。构图一T图5东都某户大房实图传统正房坐北朝南,是整个庄窠院落中轴线的最高点,它建于Im高的台基上,高于院内其它房屋,在完全由单层建筑组成的庄窠院中,正房的体量自身高大于

5、庄窠内的其它建筑。其面阔三间或五间,进深两间,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青海汉族常见主体建筑按平面形式分三类:“廊檐”式(见图a):即房屋前设有通长的前廊;房前仅有挑檐而无廊子,当地称“一出檐”式(见图b);图c)oa“檐廊式”图6建筑单体平面形式L”形:常位于正房两侧,当地俗称“钥匙头”式(见50mm泥15OmfnP/我上IOmm“麦740mm”蝴技E图7屋顶做法详图2.4 平缓屋顶青海属典型干旱少雨地区,受此影响,当地传统民居普遍采用平缓屋顶,坡度比为5%7%o组成通常为木结构的承重梁、柱、楝条等,屋面椽子上密布细木条,上铺厚厚的麦草,再覆盖20cm左右厚的黄土泥。图8屋顶做法实图2.5 砖木门

6、楼即在庄廓院南墙或东墙建造一座砖木门楼,门楼一般以青砖砌门墩,镶木板门扇,小青瓦为门顶,精细木雕作构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住户的宗教信仰与美好愿望。2.6 建筑节能技术做法青海传统庄窠民居是很有代表的生态建筑形式之一,虽然在科学技术应用上显得简单和原始,但它能通过这一建筑形式反应出当地居民在漫长的高寒、多风沙的气候环境中,为了防风防盗、自然采光,坚守内向的生活观念,不断优化进取的生存智慧。(1)庄墙用当地丰富的黄土夯筑成高大厚重的院墙,墙身底部厚,向上渐薄(墙顶厚度为0.3m左右),庄窠墙高出屋面,冬季刮冷风时可在“庄窠”内形成负压区,从而保证庭院内空气的相对稳定,最终目的为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7、并且墙体随着地区的海拔增高而加厚,且墙体上不开窗,能减少热量的传导与散失。(2)在建造庄窠时先打起“庄窠”墙,再建房屋的承重结构,最后砌筑各个房屋之间的隔墙,房屋的后墙就与相邻的庄窠墙各自独立形成了“两张皮”的结构形式,当地群众常常将这“两张皮”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从而在“庄窠”墙与房屋后墙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夹层,对房屋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此外,草泥屋面的热传导能力较弱,并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它可直接获取太阳的辐射热并予以储存。(3)青海民居的房屋讲究坐北朝南,主要生活用房设在南向最佳位置,所有房屋均向内院南向开设门窗,在建筑北向的墙上一般不开窗户,或开小高窗,仅用于夏季通风,多数图10庄墙对风的

8、作用图11庄墙形成的空气夹层居民在冬季用草帘或土坯将其封闭,减少冬季寒风的侵袭。在房屋的南向则开大窗,不但采光良好,白天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棉、毯子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白天卷起,晚间放下。方法虽然很简单,但保温效果的确很明显。2.7 不同建筑结构筑抗震效果分析2.7.1 土木结构瓦房平房此类房屋采用土墙支撑木屋架,墙体为土坯、土块砌墙,或土夯墙(干、湿打垒墙);屋盖及梁为木整个屋面和屋架在水平晃动时所产生的横推质结构O这类房屋由于屋架放置在外纵墙上,力靠外墙承担,所以强度问题比木架房屋突出O对于木橡直接搁在无垫木山墙上的房屋,楝下墙常常被压酥,如果墙体不够坚固就容易

9、出现开裂、图12土木结构屋顶坍塌实图屋架折断等破坏。这种房屋在地震时大多发生中等程度的破坏,主要是墙体出现裂缝,特别是窗间墙和房屋的端部墙体裂缝较宽,破坏严重。墙体内外墙有咬槎砌筑的房屋破坏一般较轻,未咬槎的墙体会出现许多垂直裂缝,尤其是在外墙的转角处裂缝极为普遍,严重的会造成局部倒塌。2.7.2 砖木、石木结构平房成木结构房屋是以砌筑黏土砖墙体作为承重墙,门窗及屋顶为木结构的单层及多层房屋,部分房屋设有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一般砖木结构房屋采用木质屋顶,受力楝条搁置在横墙上,墙体承担着承重、抗剪以及满足构造要求。因此只要节点处不破坏,都可以有效地起到抗震作用。2.7.3 砖混结构平房由砖墙承重

10、或砖柱承重。该结构房屋基础以砖、片石砌筑成条形,主体结构以砖砌体为主,楼板、屋盖用预制板或现浇制作。一般设有圈梁、构造柱、配筋砖带等构造措施加固抗震作用。尽管砖墙体本身的抗压强度较高,但其韧性却较差,抗拉抗剪强度较低。从强度和稳定性方面分析,其强度问题比木屋架房屋突出。因为这类房屋的屋盖搁在外纵墙上,整个屋面和屋架在地震晃动时所产生的横推力仅靠外墙承担。如果墙不够坚固,就易出现开裂、折断等不同程度的破坏。纵墙最典型的破坏形式是靠近山墙处出现斜裂缝、房屋中部沿窗台通常水平裂缝、墙体倒塌导致屋顶塌落。所以强度问题的关键在于墙,稳定性问题主要在于各部位的连接。3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的新发展图13

11、皇源新式砖混房(1)传统民居的庄墙由夯土筑成,取材选自当地特有的黄土,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用砖或石材代替黄土筑墙.(2)随着人们对抗震节能意识的增强,居民将主体建筑由土木结构转为成木,甚至成混结构。传统木屋顶具精美雕饰,现如今,由于木雕价格昂贵和人们对时代潮流的追求,很多居民逐渐弃置木屋顶而改用现浇屋顶,仅有部分居民还保持木屋顶雕饰,但墙体基本不用夯土材料了,且木雕逐渐向砖雕发展。(3)为了克服冬季寒冷,传统取暖工具为烧煤炉与烧农作物秸秆的火炕,现在逐渐演变为水暖与地暖。在主体房屋檐部增设玻璃暖廊,以此充分利用高原日照,从而增大房屋蓄热、保温功能。图15煤炉火炕地暖设备玻璃暖房(4)随

12、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大力开发,青海新农村建设地区为响应国家政策,逐渐引进绿色清洁能源,如沼气、太阳能。图16:太阳能路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4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实地调研课题组分析了青海省汉族分布,多次深入青海东部河涅及周边地区进行调研,主要以乐都、互助、涅源、涅中等地为重点考察对象,现将各地区调研资料依次呈现如下。4.1乐都曲坛乡磨台村旧式民居该户现居六人,主要以务农为生。其院落布局相对紧凑,主体建筑相对较少。主体建筑主要集中在北侧,东面设猪圈和厕所,大门设置在西侧,总占地面积约为197Itf,花费约为12万元。正房砖木结构,瓦屋顶,单坡排水。客厅居中,上下各设为卧室与厨房用地,客厅挑

13、檐部位设宽1.5m的玻璃房,其上设有盆栽观景植物,再向外为0.6m的檐廊。正对客厅辟一定面积的绿地,其中植有观花赏景植物,同时还种有蔬菜,以供给日常食用。院落中设有自来水管,不设太阳能用器,冬季以烧煤和火炕取暖,该户不设沼气池。图17磨台村院落平面图图18磨台村院落实景图4.2乐都曲坛乡磨台村新式民居该户为六口之家,院落由西、北两侧主体建筑与东、南侧夯土庄墙围合而成的庄窠院落形式,总占地面积约为254Itf。正房坐北朝南,建房已八年,当时花费2万元。其客厅居中,左侧设卫浴与储物共用房,右侧设一突出卧室。卧室突出部分连接正房设宽1.5m的玻璃暖廊,暖廊左端安置休息床。西厢房为新建房,用材与正房相

14、同,皆为砖木结构,木屋顶部位刻有雕花,皆为单坡。北房与西厢房设置宽Im的连通檐廊,厨房设置在西南角,大门紧挨厨房。院落中辟有绿地,现做菜园之用。猪圈设在东南角,其下不设沼气池。该户使用自来水和太阳灶,冬季仅以火炕与暖炉取暖。4.3乐都岗沟乡崖湾村旧式民居图20磨台村院落实景图该户为二进套院,整座院落占地约为477Itf。外院内设一开间13.9m、进深2m的储物间,大门设置在东南角,外院围墙皆由夯土筑成。内院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四合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客厅居中,左右两侧用木隔断隔开,分别用做卧室和储物间,此三间房皆为砖木结构,其木屋顶檐廊部位刻有精美雕饰,雕饰内容有花草鸟兽和佛八宝。在挑檐部分做

15、了宽1.6m的玻璃暖廊,以增大建筑采光、保温蓄热功能。西侧建筑为以前正房,现已基本废置,全用做杂物间。此二间房亦海囹硼熏居但春先铺上红砖,再以泥:2合崖海新麒南陵景檐部向外挑出约1.5m,檐下椽子之间塞满用塑料包扎的作物秸秆,以此来降低木屋顶冬季透风而导致的寒冷。西侧两间全为新建砖混房屋,花费约2万人民币,为厨房,下为一卧室。内院中辟有一定面积的绿地,其中植有桃、梨等水果树种和一些观花植物,夏季绿树成荫,娃紫嫣红,利于观景和纳凉。该户院中配置有太阳灶和自来水设备,冬季仅以火炕和暖炉取暖,不养牲畜,也无沼气池。4.4乐都岗沟乡崖湾村新式民居图24崖湾村新式民居实景图图23崖湾村新式民居平面图该户

16、六口之家,以务农为生。整座院落是由西,北两侧主体建筑与围墙围合而成的院落,总占地面积约为287Itf。北房与西厢房地基抬高1.5m,并设连续通廊。北房正对大门为客厅,两则各设一卧室。左侧卧室外设宽为1.6m的玻璃暖廊。西北角设一独立卫浴卧室,西厢房主要由客厅和卧室组成,主要供年轻一辈居住。北房与厢房皆为砖混结构,北房已建10年,西厢房建房2年,一共花费16万元。院落中布置对称两花池和一花坛,毗邻花坛为自来水井和太阳灶。东侧设一驴棚,但无沼气池。该户无地暖设施,且太阳灶基本废置不用。4.5互助红崖子沟马圈村旧式民居该村主要以土族民居为主,而这户是民国时遗留下来的建筑,建于民国三年,典型的土木结构

17、后经维修保留至今。其庄廓墙皆由夯土筑成,院落形式为三合院东南角设大门。檐廊式大房坐北朝南,檐部刻有“花开富贵”、“佛八仙”等带有吉祥与宗教意义的雕饰,窗户保留传统支摘窗。冬季以煤炉与火炕取暖,全村皆不设沼气。图25民居入口图26民居正房(大房)图27民居正房支摘窗4.6涅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新式民居小高陵村位于日月山下,于2012年迁入新址,约为2700口人,每户平均5-6人,院落总占地面积约为267Itf。该村院落组成基本相似,正房坐北朝南,四周分散布置附属用房,中心布置一定面积绿地。厕所统一设置在室外。主体建筑有一层和两层之分:一层院落正房采用砖混结构,檐部设阳光房,一般为五开间,附属用房

18、采用砖木结构;二层院落正房也为砖混结构,附属用房采用砌体结构,玻璃暖房设置在二层。主体建筑结构基本相似,内置隔断以区分不同空间。院落造价平均11万左右,政府补贴4.8万。全村由政府组织统一引进太阳能和自来水设施,每户设置了沼气池。冬季以火炕烧煤取暖。图28小高陵村一层院落平面图图29小高陵村二层院落平面图4. 7涅源县丹葛尔新村新式民居丹嘎尔新村建于2009年,全村300户1200余人,总占地282亩。该村民居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每户6人左右,院落占地约180Itf,造价20万左右。院落布局为二合院形式,院墙建设初为栅栏式镂空院墙,营造了一种半封闭式院落空间。靠近南墙的是花园和菜园,入口右侧储

19、物间,厕所布置在室内。为集约用地,主体建筑均为二层,以满足居民的各种功能要求。两层间通过室外楼梯进行连接,并充分利用梯下空间设置储物室,正房三个开间不等,室内地坪比室外略高,正房门口两侧植以小乔木。图30:丹葛尔新村院落布局图31:丹葛尔新村实景图5. 8涅中县梁家村新式民居梁家村也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汉族新式民居,为统一村庄环境整治,沿街墙面统一刷为灰、淡黄色调。每户占地面积相同,均为0.51亩,总造价约20万左右,其中政府每户共拨款5万元。主体建筑均为两层,砖混结构,一层为五间(由于道路南侧,主体建筑临路,因此入口占用一个开间的位置)或六间,二层比一层少一间或者两间,一层为主要的生活居住空

20、间,建筑位置在规划时已确定,居民只允许建设,不能易址,建筑空间由居民自己设计和建设,建筑内部将厨房、厕所、楼梯间等均置于建筑的背光面,建筑南面使用大玻璃,有的做暖廊,有的未做,建筑立面装饰都相同,均为淡黄色饰面砖。图32:梁家村村院落平面布局1图33:梁家村村院落平面布局2梁家村的规划中考虑到前排住宅不影响后排住户的采光,在建筑后留有5米宽的一个场地,居民把它作为菜园或建牲畜棚、厕所。因此就有两种院落形式:只有前院(道路南侧)、前院和后院(道路北侧)。目前,梁家村以电灶为主,柴为辅,太阳能项目相继会进行实施,取暖使用的还是火炕。5.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对比分析以上四个地区可代表青海海东地区

21、汉族传统民居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与成长的过程,但乐都、互助地区现呈现的基本为旧式民居,而涅源、涅中由于新农村建设而呈现出汉族的新式民居。5.1 乐都、互助地区汉族旧式民居分析乐都与互助地区建筑表现为由土木一一砖木一一砖混逐渐过渡时期,这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决定,除个别经济较好家庭主体建筑全为砖混结构,基本停留在砖木结构时期。由于气候环境条件,当地居民大多在挑檐部分设置一定宽度的玻璃暖廊,在木屋顶的椽、梁之间塞满塑料包扎的作物秸秆,以减少冬季室内热量散失,增强建筑采光、保温性能,从而增加舒适度。房屋的隔墙一般由生土夯筑墙或土坯砌筑而成,其抹面材料为黄土掺石灰细草泥,麦草可有效防止抹面裂缝

22、又有保温作用。部分经济收入较好的家庭在檐廊部位雕刻带有花鸟虫鱼及带有宗教信息的雕饰图案,以此彰显主人的审美癖好及愿望。这些都表现出当地居民为克服恶劣自然环境而表现出的生存智慧。由于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和国家支援较少,乐都与互助地区对清洁能源及新型材料的利用则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则表现出滞后现象。该地区旧式、新式民居更替自然,能够反映一定得历史演变过程。5. 2涅源、涅中地区汉族新式民居分析图34:椽、梁间处理涅源县与涅中县几个乡村多为迁移而定居,房屋多为近年国家统一筹建,其用材基本引用新型建筑材料,因此土木建筑基本被取消,而改为砖木与砖混结构。为考虑抗震,建造房屋时都设置了圈梁与构造柱。每户主体建筑

23、大部分为二层砖混结构,每户按喜好不同,各自在一楼或而楼设置了阳光房,围墙与门楼由政府统一筹建。又由于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较多,全村统一配置了沼气池,安置了太阳能路灯与太阳灶。该地区新式与旧式民居更替跳跃性较大,不利于民俗与传统的继承。6. 3青海海东地区汉族旧式、新式民居对比分析乐都与互助地区能够代表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旧式民居的演变过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当地传统建筑与民俗特征。但木屋顶不仅不利于冬季防寒保暖,其表面覆盖的黄土容易催生植物生长,其发达根系的扩增最终将导致屋顶毁坏。而且青海高含量的盐碱土并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因此使用木结构房屋,大量砍伐木材最终导致当地生态环

24、境恶化,而长途运输原料则使建房成本日渐升高。涅源与涅中地区则表现为青海汉族新式民居的发展,它在抗震与节能环保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砖混结构房屋在防寒保暖方面也具有一定得优势,无论其建材还是室内陈设,皆可反映农村紧随城市变化的过程。但由于都是国家统一建造的,其庄墙、门楼、正房等皆失去其传统特色。趋同化的结果导致特色消失。5.4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多次深入青海海东及西宁周边地区进行调研,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当地居民建房热情高涨,居民开始注重乡村聚落环境整治与民房更新改造。5.4.1 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居民自建房屋,传统夯土墙完全被弃置,而改用砖材,导致庄廓墙完全变为全国随

25、处可见的围墙,庄墙连接的带有精美雕饰的砖木门楼也被时下流行的新型材料代替。这些做法不仅使青海特有的庄廓民居失去地方特色,更是对青海地方原材料的一种忽视与浪费。5.4.2 地区盲目追求建筑形式的潮流,导致传统民俗的脱节,不利于发展青海多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建设。5.4.3 调查发现,海东地区对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圉J毋程瞬寒传据翩麻港拔地区,四季都有充足的日照,这些地方的居民都以务农为生,每年能累积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但居民依然停留在使用烧煤与秸秆取暖、烧水做饭。即使有些地方因为新农村建设配备了太阳灶与沼气池,也因为多种原因而被弃置不用。5.4.4 我国抗震规范指出“结构体系应有多道抗震设防”

26、青海海东地区部分房屋的结构体系缺乏一定的冗余度及多道抗震设防能力,如设置圈梁和构造柱。该地区部分有用自制不符合规范的空心砖搭建墙体,这些都是不利于墙体的综合抗震性能。7. 青海海东地区汉族传统民居总结及建议研究认为,新民居建设应建立在地区乡土营建智慧基础上有机更新的过程,它应是传统生存智慧的一种延续,而不是脱离传统,割裂地区自然及人文环境条件的一种所谓现代建筑。为此,经过多方面研究及对文献的综合整理,提出以下建议可供参考。7.1 提高对地方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缓解资源压力调研发现,海东地区现已形成了生土夯筑等多种成熟的建造方式,主导着当地地域建筑特色。虽然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但不能忽视本土材料

27、的发展潜力。在新民居建设中应重视就地取材,引入新型建材开发技术,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的麦秆、秸秆,开发秸杆复合建筑材料。利用现代技术,加工成地方建筑资源,从而形成便捷、廉价的本土建筑材料,以缓解当地建房对木材的大量需求。6.2改良建筑结构特性,加强地方建筑抗震性能青海海东地区为7度抗震设防区,当地汉族原有民居普遍缺乏抗震设防措施。应改良建筑的结构特性,研制开发生土建筑施工设备,可利用传统生坯与混凝土相结合的生态复合墙技术,改善传统民居墙体过厚,抗震性能差的缺点。砖木结构本身是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模型,整体刚度较大,抗震能力较强,可以经受9度大震而不倒,

28、满足8度基本设防烈度的要求。新民居参照有关要求,应相应设置构造柱与圈梁,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保证建筑结构安全。6.3开发清洁绿色能源,重视对资源维护利用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海气候寒冷,四季辐射较强,海东地区汉族传统居民以火炕、烧煤取暖。可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热炕技艺,推广节能炕房技术,以“低消耗,高效率”为最终目的。在清洁能源方面,充分利用四季辐射,引入高效的太阳能设施。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的麦秆、秸秆,设置沼气池与太阳能牲畜舍及厕所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利用模式,改变单一用能结构。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维护利用。6. 4提高对青海民居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庄廓院的特色海东地区部分汉族聚落中会有一些

29、明清或更早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众多民居庄廓院围绕它而建。这不仅能反映当地汉族传统风俗,也有利于后人对当地文化、信仰的探索研究,具有一定得历史意义。其周边辐射而建的民居庄廓院的庄墙、门楼和木屋顶雕饰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构件,因此,如何保留这些传统是时下亟待重视的问题。对那些遗留下来的、能反映当地居民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古建或庄廓院,当地政府应加强保护措施;对已面临倒塌、损坏的民居建筑,可采取居民搬迁、原址修复的方式。对即将新建的民居,一旦经过改良的本土建筑材料快速形成,可充分利用改良后的生土夯筑的方式建造庄墙,推广砖木结构不仅有利于抗震,还可有效继承庄廓院中充分反应地方特色的雕饰和建筑平面形式

30、这些做法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海东地区传统庄廓院的特色,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缓解传统民居普遍缺乏抗震能力的问题。【参考文献】【1】刘成明.青海人口分布格局及变迁j.青海社会科学,2004,3:4162 哈静,潘瑞.青海“庄窠”式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探析J.华中建筑,2009,27(12):89913 崔文河,王军靳,亦冰等.青海河涅地区传统民居解析与更新研究J.新建筑,2013,12:1311344 郭军,钟添胜,周谢军.青海民居庄窠的建造技术J.工业建筑.2009,39:10410615剧欣.青海省东部地区民居的地域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6孙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居考察研究撒拉族的民居,聚落与文化初探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17 陆晓军.民居建筑节能理念的继承和发扬青海民居中朴素的节能理念初探J.青海环境,2013,23(1):475018 罗春燕,王延鹏等.青海村镇砌体结构房屋抗震缺陷分析J.建筑技术,2012,43(5):43543819 魏英祖,郭金贵.西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J.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35135310法冠,王全凤.砖木结构抗震性能初探J.福建建筑,20102:52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社科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