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docx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6382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 特征码 ysRYPOlwPOYlOxNzCZJd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是 xx大学建校 105华诞,恰逢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 单公布,作为校庆活动的主题,让我们共同回顾学校学科建设 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统一思想和意志,开启建设 “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一、回顾与展望:百年办学历史与学科建设历程 xx大学作为 xx建校最早的高校,见证了 xx乃至中国近代高等 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许多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和中 华文明进步的重要时刻与历史记忆。今天在我们创建一流大学 第 2 页 伟大事业中,我们有责任加以总

2、结和挖掘。 (一)从预校创建到国立河大 我们不应忘怀,1912 年,以林伯襄为首的先贤们创建了 xx留 学欧美预备学校。这一极具世界眼光和现代气魄的壮举,为 xx 大学的开放办学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石,书写了 xx现代高等教育 的开篇。 1922年,预校升格为中州大学,设立文、理两科,1925 年,已 拥有哲学、国文、数理、化学、生物、地质等 8个系 9个专业, 多位具有留学欧美教育背景的知名学者在此任教。1930 年,省 立 xx大学已有文、理、法、农、医 5个学院 16个系。在抗日 战争的流亡途中,用血肉之躯维护和接续了中原文化的教育血 脉,1942 年为国立 xx大学,成为当时华北地区院系最

3、多、规 模最大的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 (二)历经院系调整,综合性大学框架犹存 我们不应忘怀,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两次大的院系调整。由于 教育事业发展需求,xx 大学分离出多个系科,孕育了一批新的 高校,为 xx、为中南乃至为全国的高等教育布局做出了无可替 第 3 页 代的贡献。但是,其自身由一所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渐变为 一所学科相对单一的师范性质的地方高校。1984 年,在学校和 海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下,xx 大学校名得以恢复,开始突破师 范学院文理学科的框架,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设置加快发展。 学校审时度势,顺应应用、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学科裂 变效应充分体现。经济贸易、法学、

4、管理、新闻传播、计算机、 工艺美术、建筑工程、生物等系科,应运而生。以徐盛桓、朱 自强、刘亚星、党鸿辛等著名学者加盟学校。学校先后提出了 “继续巩固和扩大现有文理科优势,大力发展应用学科,适当 发展工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和建设 的力度。 其间河大求索不断,探求研究生教育,形成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高考恢复之后 1978年开启我校研究生培养的新阶段。1981 年, xx大学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取得逻辑学、政治经济学、 中国现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等 7个硕士学位授 权点。在巩固发展硕士生教育的基础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 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现当

5、代文学和英语语言文 学两个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0 个专业成为 xx省重点学 科。 (三)新世纪奠定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 第 4 页 我们不应忘怀,2000 年,三校合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 模,新校区建设进程得到加快推进,医科的并入,使综合性大 学的学科结构更加完善。在新世纪新起点,学校提出“以文理 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步入高水平大学建 设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 大学内涵提升,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中心工 作。20XX 年,省部共建高校建设给 xx大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 遇。按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一条主线、两大突破、五大

6、战略” 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等 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20XX年,省政府颁布实施百年名校 xx大学振兴计划 (20XX2020 年) 。 国务院关于支持 xx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 区的指导意见 、xx 省第十次党代会和 xx省“十三五”规划都 明确提出支持 xx大学创建一流大学。 今天的 xx大学,建立了以文、理、医、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 展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 12个学科门类,94 个本科 专业,42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 第 5 页 别,1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 个 xx省优势特色学科,

7、39 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重点 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 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 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基地、国家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等 30多个国家和 省部级研究教学平台。 总结近百年办学历程和学科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第一,预校到国立,这时期办学特点前瞻开放,一批享誉海内 外名师,执教学校。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一中华民族教育思 想发挥淋漓尽致,成就 xx大学学科发展史上第一个丰碑。第二, 综合性大学学科基础重建

8、时期,加速学科裂变、引进高端人才、 跨专业培养学科骨干,综合性大学框架得以恢复。河大人不懈 追求和曾经拥有经历,是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支柱。第三,进 入新世纪,xx 大学以一流学科大学建设为目标,坚持探索实践 “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植根中原大 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 科技发展前沿,坚持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行业 进步,学科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第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不自我封闭、抱残守缺,实事求是不断调整学科建设目标,这 第 6 页 是河大人海纳百川的精神所在,值得我们新时期建设者借鉴和 思考。 二、发展与改革并重:以一流学科建设带

9、动学校整体发展 xx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从今年三月初,我们就开始思 考按照国务院发布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依赖于省 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基础,着手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今年 6月 6 日接教育部通知,投入了紧张学科建设方案的编制。在方案的 编制过程中,实事求是思考河大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在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对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快速 发展的形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仅 仅是一个起点,建设“双一流”大学任重道远。适应世界一流 大学建设的管理体制、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支撑世 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资源体系相对匮乏,本硕博招生比例和研究 生培养质量等成为人

10、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瓶颈;区位优势不明 显,面对日益加剧的人才竞争压力,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储备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职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等。 如何乘势而为,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实现 xx大学百年振兴, 这是每一个河大人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 7 页 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经过学校集体智慧,xx 大学一流学科建 设高校建设方案已经正式审批通过。方案按照“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建设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持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生物学一流学科带 动学校整体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确立了一流 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发展三个阶段的

11、奋斗目标。 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世界一流 学科大学建设为主线,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实施立德树 人工程、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文化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开放办学工程,全面提 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 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学科大学。 按照国家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指导性要求,把生物学一流学 科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中心位置,推动学科以改革为动力,以 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绩效为杠杆,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 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到 2020年,生物学主要学科

12、领域在国内的 优势地位凸显。相关学科环境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信 息科学、化学等学科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其它学科积极融入、 第 8 页 特色发展,初步形成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学 校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全面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初步建 立完善适应于一流大学发展的大学治理体系,学校综合实力大 幅度提高,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攀升。 到 2030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以文、理、医、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更加 完善,若干重要学科跻身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综合实力 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基础。自然科学在生 命、纳米、

13、信息等科学领域产出重大性成果,人文社会学科在 黄河文明、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等领域产出引领社会进 步的重大思想成果,应用学科在农业、环境、健康、材料、能 源和物流等行业为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到本世纪中叶,扎根中原大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经济 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跻身综合性、研究型、 有较大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二)一流学科发展和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关系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一流学科如何确定的; 第 9 页 按照实施方案,首先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 员会:特点是, “双一流”建设在遴选程序上采用无需高校事先 申报,更注重发挥专家委员会的咨询作用

14、。国家三部委成立了 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为主任,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 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评审依据: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 特殊需求等原则,根据高校人才培养、学科水平、办学质量、 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 标准,再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专家不直接对某 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 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坚 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主要根据客观数据和综合评价。 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根据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 高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国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结果确定,

15、主要指 标包括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国家级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承 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国家奖励、国际评价(各学科点的实力 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学科 优势突出、不可替代性等因素。专家委员会的结论都经过讨论、 记名投票,遴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议名单。一部分学科优 势不明显的学校专家委员会要求学校自主遴选出拟建设学科。 第 10 页 教育部 20XX年 6月 1日传真通知我校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专家委员会遴选出的比较优势、特色明显的生物学学科为一流 学科,确定拟建设口径进行建设方案论证 政府遴选: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 教育部、财政部、

16、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拟建设高校 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议咨询。 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 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如何处理好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关系。综观 当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都是精准打造一流学科为突破口。 一流的学科,就意味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 文化传承上的“一流影响力” ,以及在思想理论、技术创新、价 值观念、制度文明等方面的“一流贡献度” ,这些正是大学功能 的最核心显现。我校应按照“双一流”建设精髓,充分发挥生 物学一流学科

17、建设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学科特区计 划,在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架构、学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 式、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先进学科 管理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切实 第 11 页 破除制约学科创新活力迸发、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 碍,实行分批次分层次的学科发展战略,支持有基础的学科争 创一流,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引领性、公认性及高贡献度为特征 的学科和学科群,实现我校学科建设从“点”向“面”的跨越。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发挥综合 性大学优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环境生态、农业科学、 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考古学等相

18、关学科,构建生命科 学学科群。形成纳米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考古等新兴交 叉学科,提升学科(群)整体实力。关注学科协调发展,提升 相关学科影响力,推动人文、艺术、体育、教育、心理学等学 科发展。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发展释放更大空间,争取更多 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一步巩固和带动学校形成 文、理、医、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三)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核心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规律,准确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按照双一流高校建设 总体布局和实施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 任务,坚持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两条主线

19、同时推进。 第 12 页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和创造 出一流的成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引领作用,确立和 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与分配制度,推动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 人才队伍建设和动力机制建设,以队伍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实施“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 ,引进和培 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实施“学科带头人 提升计划” “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培育高 水平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实施“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支 持青年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 加快推进师

20、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师风内 化于心、外化于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社会输送 一流人才是一流高校的最本质特征。 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xx 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明德)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第 13 页 建立起一套质量保证措施较为完善、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科学 合理的内在激励机制和长效保障机制。坚持教育规律、坚持改 革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上,不断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进研究型 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性发展,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思

21、维、健全人格、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德 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着力打造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 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 才支撑。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是产生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高 水平人才培养的平台。通过科学研究可不断地开拓新的研究领 域,提出新的理论和思想,孕育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加强学科布局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科研组织体系,加强和拓展研究机构的 作用。 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高基础研究和 重大问题研究水平,贡献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性科学发现和科 技成果。 加强人文社

22、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创新能力、 第 14 页 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构建“中原风格、中国特色、 国际视野”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 原学派。推进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国别与区域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对外战略需求和“四个 xx” 建设。 xx大学在 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 文化。学校传承河大文化积淀,以立德树人为统领,让河大精 神弥漫在校园,印刻在心灵,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内 化为全体河大人的独特气质和行为规范。围绕宋文化、黄河文 明等建设文化特区,打造一批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 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

23、文化品牌。 增强科研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深化与地方政府、科 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合,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优 化成果应用转化机制,集中纳米技术、化工环保、生物医药、 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现代医学、环境规划等优势学科,提供一 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增强对 xx经济社会 发展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建好郑东新区留学生创业园 和大数据产业园。 (四)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有效率的制度文化 第 15 页 制度文化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立先 进的大学制度。 “五大建设任务”顺利实施,必须要通过深化学 校综合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管理体制、人事聘用、薪酬分 配

24、、财务经费运行等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与一流学科大学 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大学提供先进、科学的动力和保障。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加 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健全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增强“四个意 识” ,坚定“四个自信”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构建有利于 高水平大学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的改 革,是

25、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 依据xx 大学章程 ,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完善与一 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学部 和基层学术委员会三级学术管理架构,发挥学术民主,提供科 第 16 页 学决策,促进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教代会、学代会 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 校与院系的权力和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推进资源的有偿 使用。 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全面深化大学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大学 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改革要着眼于解决 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着眼于制度的创新与聚合,从而形成适 应我校实际的总体性的制度成果。 加快推进人

26、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贡献和业绩为主要依据, 兼具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个人激励性,能够更大程度地 发挥和释放教师的教学、科研潜能的薪酬分配激励体系。加快 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科在自我 管理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完善推进学科交叉的组织机制、建设 规划,构建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的管理制度。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建设双一流大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 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 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学校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 第 17 页 程,建立健全会议程序和议事规则。完善与社会合作模式。继 续加强协同创新,深化

27、提升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等的合作水平,扩大合作领域,增加合作深度。依 托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不断完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 合力支持、共享共赢的资源募集机制。 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百年河大有着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 础和开放办学的传统。通过国际化引领师生开阔国际视野、接 轨国际研究、拓展国际合作,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方面瞄 准国际一流目标,育一流人才、产一流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 和显示度。 加快推进 xx大学迈阿密学院等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协 同创新。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 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实施 “7100”

28、计划,通过互派师生访学交流、教学科研合作等途径, 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化教育水平。 三、把蓝图变为现实:全面深入推进建设方案实施 同志们,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更加美好的 xx大学需 要全体河大人的共同努力。 第 18 页 作为新时期 xx大学建设者,我们要深刻领会创建一流学科、一 流大学对于每一位河大人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引领作用,充分认 识到我们肩上担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我希望,全校 各个单位、各个学科,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能将思想意志统 一到创造 xx大学美好未来的发展愿景上来,以追求卓越、止于 至善为目标,在共同推动 xx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实 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和

29、人生梦想。 每一位河大人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及 时发现学校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怀着对河大的关 心和热爱,积极为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深入推进建设方案的全 面落实。 第一,推动全校师生深化认识。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和交流研 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解读“双一流”建设精神实质,进一 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交流经验,抓好落实。 第二,建立“双一流”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加强任务分解,明 确责任分工,建立总体方案实施信息反馈系统。借鉴专业认证 第 19 页 和国际评估模式,完善“双一流”建设的自我评价调整机制。 第三,全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培养单位,根据建设方案的总 体部署和任务分解,科学制定本单位落实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步 骤措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 量稳步提升。 未来的 xx大学,将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大学对全省教育改革发展 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致力于提升 xx大学在 xx高 等教育体系和让中原更加出彩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 步提升 xx高等教育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 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