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39947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精品.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北京市语文高考试题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 一、说明文阅读 前言 该部分内容主要应用语法定位法予以解决。 先找到信息区域, 再找出相关语句应用语法定位法确定相关信息不符之处,找出选择题的答 案;如果是主观题,则分条概括即可。 四、本大题共2 小题,共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 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 资源利用率低, 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 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 A市 J 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

2、少, 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 10 厘米、 高约 30 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 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 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 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 3。一个四口之家, 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 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 技术, 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 S县我们参观了国 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

3、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 个多月, 累计 发电量达1.5 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 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 的示范项目。 秸秆本身包含维生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犯法酶解的。 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 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 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 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

4、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 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系统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3 分)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解析】该题正确答案是C。 C选项这样表述,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 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信息区域在倒数第二段。

5、“以前用酸解法分 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 工艺” ,已经说明了“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 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 再看 A选项, “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 分远远少于原煤” ,信息源在第二自然段,“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 30的灰分,而这种 炉子的灰分只有2 3” ,是说明了“柴草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但前提条 件是使用了滤清器才有这样的效果的, “直接”一词混淆了信息,属于副词修饰语多余。 B选项中,“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信息源在 第三自然段,原文说“S县我们参观了国

6、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 年并网发电, 已稳定运行9 个多月, 累计发电量达1.5 亿千瓦时, 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 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压缩信息并且对比就明白:一说的是直燃发电项目而不是说“生 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二是说该项目“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 突破”而不是什么“重要突破”,前者属于信息筛选以偏概全,后者属于变未然为已然。只 要对应看待各成分并进行比较,该类题型不难处理。 D选项中,“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信息源在 第一段结尾一句。原信息是“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

7、户 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对比得知,变未然(或然)为 已然。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 。请根据文章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5 分) 【解析】信息源在倒数第二自然段。有效信息是:以前用酸解法 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 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 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 。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 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 我们压缩一下就是:汽爆之后对纤维素进行酶解并在葡萄糖中加 入酵母,最后提纯、脱水。稍微整理一下,根据

8、题干去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范例: 这些关键技术分别是: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二、作品阅读 前言 该部分内容主要应用意象串联法予以解决。 学什么:远望近观,背景了解 考点: 高考题型 五、本大题共4 小题,共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 题。 祁雪莲 千里河西走廊, 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 显然是受了古诗 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 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 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威武、 张掖

9、,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 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 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威武、永昌 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 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 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 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 人世、 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 素洁的

10、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 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寂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 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 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 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 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 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 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 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 反

11、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 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 不死之药” 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 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 的无声倾诉。 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 经倏然远逝, 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

12、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 相对, 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 苍茫的大地,守护者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 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潜力长 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 遇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 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 诗句: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

13、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 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 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 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 “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 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 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 的“心史”。 E本文既从

14、空间的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 史感。 【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 和 C。注意每一段落的结尾一句。 我们逐一将它们排列出来,感情脉络一目了然: 当你驻足威武、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祁连雪以其,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 体验以至行 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一种相遇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

15、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 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很明显,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别没有“压低”、 “涂饰”了祁连山,它们出 发了作者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历史带给祁连山的也并不是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 事已经倏然远逝” ,才会使得“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见仁见智”,而不是什么“是 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 分) 【解析】该题是

16、“作用”题的变体表述。 本题只考了“引用古诗的作用”,直接作答即可。 妙用古诗文的作用: 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 卷气和文化气。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引起下文则能够 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读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 佳的第一印象。 3、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总结上文,引发思考,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根据文章内容,点面结合作答就可以了。 答题示范: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 在引起下文的同 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 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窗体底端 18作者曾说:“雪” 是祁连雪 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 谈谈文中 “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