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41186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现实生活中存在 大量不确定事件, 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 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的学 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新教材在教学内 容的编排上,采用了模块化、螺旋上升的方式,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随机事件、不可 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在必修三第一章学生刚刚又学习了统计的内容,了解了频数、频 率等概念, 因此本节课是对已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同时,本节

2、课对于后面学习的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以及选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等内容又是一个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2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 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 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对于高二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频率去估计概率,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另外, 随机事件发生的随 机性和规律性是如何辩证统一的,这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和随机事件的概率,进一步认识

3、随机现象,了解随机 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2)正确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明确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利用频率估计概 率的思想方法; (3)通过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 规律性,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通过动手试验, 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 2)在试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学会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

4、2)通过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发现,体会偶然性与必然 性的对立统一; ( 3)通过本节课浓厚的生活背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根据上述教材背景分析,结合教学大纲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 1)重点:通过抛掷硬币试验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 ( 2)难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四、教法学法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 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同学们动手 试验, 让同学们

5、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教学手段上, 我灵活运用黑板板书和多 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活跃了气氛,加深了理解. 教学用具:硬币数十枚,表格,幻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基本流程: 六、教学情境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导入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从抛硬币、 玩扑克等简单的游戏,到复杂的 社会现象; 从体育比赛, 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不确定性,正因为不 确定性的存在,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从两场比赛说起:播放视频 生活实例 1:张梦雪里约奥运夺首金 生活实例 2:女排逆转夺冠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自主练习、 应用新

6、知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课堂小结、 再现新知 课下探究、 拓展新知 设计意图:从过去的里约奥运会的实例引入,一方面奥运会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尤其是女排精神,可以激发学生永不服输,坚持到底 的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学习随 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必要性. 思考一: 1、在张梦雪射击前,你能知道她会获得冠军吗? 2、在比赛前,你能猜到中国女排能再次夺得金牌吗? 设计意图:抓住生活实例中包含的数学思维部分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对生活中的现象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并且这两个问题

7、在学生看 来是很容易回答的,这恰恰说明概率的雏形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产生,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随 机事件的概率. 思考二: 1、既然能否夺冠是随机事件,为什么派张梦雪参加奥运会,而不是派其他射击运动员 参加? 2、张梦雪“击中靶心的可能性比其他射击运动员大”这一生活经验是如何得到的呢? 学生: 根据以往的射击数据,统计其击中靶心的频率 教师: 张梦雪击中靶心的频率是怎么计算的呢? = 击中靶心的次数 击中靶心的频率 射击总次数 ,射击一次相当于做一次试验,在生活中我们 通常用射击试验命中的频率来估计命中的概率,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 基于初中的学习, 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试验频率来估

8、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 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为接下来探讨随机事件的概 率做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试验,探究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1)试验目的:探究随机事件“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试验要求:从约30cm的高度下抛硬币,让其自由下落在桌面上;小组成员 两两结合,一人抛掷硬币时另一人帮其记录,每人掷20 次,共 80 次,认真记录“正面向 上”出现的次数,组长汇总本组的总次数 学生活动: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亲身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 经历动手试验分析数据观察规律总结结论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 分

9、组试验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不能忽略,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最难控制 的一个环节必须把试验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亲历抛掷硬币的随机过程,唯有如 此,才能建构起正确的随机观,才能辩证的理解随机性中的规律性 2、汇总数据,观察频率的特征 设置问题:对比研究,探讨正面朝上的规律性(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活动: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1)仔细观察上表,频率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举手发言. 生: 频率基本上在常数0.5 附近摆动,个别偏离常数较大. (2)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频率偏离常数较大的原因,派代表发言. 生: 没有在相同条件下做试验; 由于随机事件本身的不确

10、定性,当试验次数较少时, 个别偏离较大是正常情况. (3)增加试验次数,继续观察频率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摆动的幅度具有减小的趋势,并逐渐稳定于常数0.5. 设计意图: 设置“问题串”,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动手试验和数据分析中总 结频率的随机性与稳定性,以及要注意的两个条件“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最 终得出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下的规律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观察分析,猜想频率的规律性 借助计算机模拟抛10000 次的试验,通过对比寻找在大量重复试验下的频率呈现出的规 律性: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摆动的幅度有减小的趋势,并逐渐稳定于常数0.5 教师:

11、有没有人亲手做过这么多次试验呢? 历史上一些抛掷硬币的试验结果:(借机德育教育: 这些数学家们正因为专注于一件事, 在平凡的事情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持之以恒, 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也是我们所要学 习的) 试验者抛掷次数( n)正面向上的次数(频数m )频率( n m ) 棣莫弗2048 1061 0.5181 布丰4040 2048 0.5069 费勒10000 4979 0.4979 皮尔逊24000 12012 0.5005 罗曼诺夫斯基80640 40173 0.4982 学生活动: 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能不能用某次试验的频率作为硬币正面向上的

12、概率?为什么? 用哪个量作为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比较合适呢? 程序初始化 m=0 m用于存储硬币为正面 的次数 For n=1 to 10000 k=int(rnd()+0.5) 变量 k为 0或 1的等可能 随机数 if k=1 then m=m+1 end if f=m/n 绘制点 (n,f) If n1 then 连接上一个点 End if Next 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 大量重复抛掷硬币试验时,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在常数0.5 附近 摆动,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常数0.5 ,这个常数0.5 就是硬币正面 向上的概率 . 设计意图: 学生亲历随机试验过程,更能理解试验的随

13、机性,并体会出大量重复试验后 的规律性, 结合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努力,及电脑模拟,加深对频率的稳定性的认识,并意 识到概率概念的雏形频率稳定在0.5 附近,这个 0.5 即抛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的概率, 引出概率定义 建构主义要求在课堂上体现概念、思想方法的自主建构过程,让学生去尝试、 探索,总结、沉淀,内化成知识结构 4、感知升华,概括结论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试验结论,尝试自己概括出概率的统计定义,先单独思考,然 后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1)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相同条件下, 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 摆动, 即随机事件A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我们

14、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A的概率, 记作 P(A) 思考:随机事件A的概率 P(A)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随机事件的概率可以为0 或 1 吗? 你能举例说明吗? 如:在区间 (0,1) 内随机取一个实数,所取实数恰为0.5 这是随机事件吗?它发生的概 率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 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体验合作精神, 通过教 师的补充使学生对概念更清晰、理解更透彻 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大量 重复试验下的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2)求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 生: 大量重复试验下的频率估计概率 (3)频率和概率有何联系和区别?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后,找学生代表阐述

15、自己的观点,教师做一补充 联系: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稳定在概率附近; 区别: 频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是随机的, 试验前不能确定;概率是确定 的,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无关. 设计意图: 通过投影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试验过程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发现、合 作、归纳的能力;通过投影结论,规范数学语言. 教师结合实验过程对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 联系以及求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方法进行再探讨,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 (三)自主练习,应用新知 例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在对一批种子进行的发芽试验中,抽取的 10 粒种子全部发芽,所以该种子的发芽率为 100%;

16、(2)乒乓球比赛中,小李比小王获胜的概率大,若两人打一局比赛,小李一定获胜; (3)因为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0.5,所以抛掷12000 次时, 出现正面的次数很有 可能接近6000 次; (4)某种彩票的中奖率为 1 1000 ,那么,买1000 张彩票一定能中奖. 设计意图: 通过种子发芽、体育比赛、抛掷硬币,彩票中奖等随机事件,让学生对生活 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有了重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概率的定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并借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例 2. 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 射击次数 n 10 20 50 100 200 500 击中靶心的次数

17、m 8 19 44 92 178 455 击中靶心的频率m/n (1)计算表中击中靶心的各个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为多少? (3)这位射手击中靶心的概率为0.9,那么他射击10 次一定能击中靶心9 次吗? 设计意图: 通过射击的命中率,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了解求生活中随机 事件的概率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精华再现 (1)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这节课你都掌握了什么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对本节课知识进行 再回顾,再梳理,再理解(鼓励同学

18、们自由发言). 结束语: 世界上很多的事在我们看来都带有偶然性,但在大量的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必然的规 律,概率就是这种偶然中的一种必然. 因此, 当我们面临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时,我们要抓住机遇,挑战不可能,成就自己精彩 的人生 . (五)课下探究、拓展新知 探究 1:站错队 在超市购物后结账,人多的时候,多数情况是自己站的队伍慢,其它队伍快,总让人很 是烦恼,你能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消除我的烦恼吗? 探究 2:电脑在今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当你的指尖敲 打着电脑键盘时,你是否想过,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顺序排列? 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一次统计,先选取一篇英文文章,然后统计

19、总的字母数,每个字母出 现的频数与频率,你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身边两个学生很熟悉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并能够让 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七、板书设计: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 1、概率的统计定义: 2、求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 3、频率和概率有何联系和区 别? 例题 练习 课下探究 小结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通过 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练习、应用新知课堂小结、再现 新知课下探究、拓展新知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本节课在教学中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

20、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提供恰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成为数学的主人,教师 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 促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澄清生活中的一些对概率的错误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试验频率并 不等同于概率, 认识大量重复试验下的频率逐渐稳定于概率,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而概率 是频率的稳定值. 虽然本节课教学效果总体还不错,但是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教完之后有很多想法. 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我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 主思考, 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应想办法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进来;应 考虑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多让学生举例子,用生活中的元 素来教学,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等等,这需 要我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 总之,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就是:用新教材的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 生,也就把知识交给了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