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44071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DF 页数:91 大小:55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辩病辩证依据.pdf(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91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一、喘证: 1、患者以“ - ”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 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患者长期接触煤尘, 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 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 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 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 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

2、佳。 2、患者以“ - ”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 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 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 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 肺肾亏虚辩证范畴, 病性属虚证, 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 - ”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 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 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

3、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 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 2 / 91 邪,其主收引, 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 其舌质淡红,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 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 1、风寒袭肺: 辨病辨证依据: 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 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 之征。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 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 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

4、气不得宣畅。病位在肺。病性属实 证。 西医诊断: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 6g 紫苏 15g 杏仁 10g 炙甘草 6g 半夏 15g 紫菀 15g 白前 10g 橘红 10g 2、痰浊阻肺: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肥胖,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 失肃降,故发喘息;气促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粘腻,痰浊阻于中焦, 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皆为痰浊 之征。 3 / 91 治法: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陈皮 10g 法半夏 10g 茯苓 10g 苏 子 10g 白芥子

5、10g 莱菔子 10g 苍术 10g 厚朴 10g 甘草 6g 3、正虚喘脱: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属于中医“喘证”范畴。 患者年老久病,肺气虚弱,肾不纳气,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肾虚 不能蒸化水液,水饮内停,故双下肢水肿;水气上冲凌心则心悸,烦 躁不安;心肾阳气欲脱故肢冷;舌淡黯,脉浮均为肺肾虚极,阳气外 脱之象。 西医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 治法: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人参 l0g ,炮附子 6g ,炙 黄芪 20g ,炙甘草 l0g ,山茱萸 l0g ,冬虫夏草 6g ,五味子 l0g ,蛤 蚧 1g ,生

6、龙牡各 30g 。 鉴别诊断: 1、气短: 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浅 促,或短气不足以息, 似喘而无声,可见气短不弱喘证呼吸困难之甚, 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 2、哮病: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哮指声 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 4 / 91 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 与哮证相鉴别。 二、中风: 1、患者因“ - ”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

7、病症。 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 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 阴虚,气血衰少为治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 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 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 故见言语不利, 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 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纵观 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 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 弱,预后不佳。 2、患者因“ - ”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情轻

8、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 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食食肥 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 终致风火痰热内盛, 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故见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湿 内盛之象,故辨证为“中风中脏腑,痰热内盛”,病性属实,病位在 脑脾,预后欠佳。 3、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年近半百,失于调养,损及肝肾之阴,阴虚 5 / 91 无以制阳,肝阳上亢,迫血妄行,上扰清窍,下阻筋脉,故见半身不 遂,言语不利, 其舌红,苔黄腻,脉数滑为肝阳上亢, 脉络瘀阻之象, 病位元神,与肝肾有关,属本虚标实

9、。 主诉: 视物不清一天。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患者年过半百,有饮酒吸 烟史 40 年,损及脾胃,脾胃渐亏,以致食欲不振,运化无力,水谷 无以化津微,停滞内生痰湿,瘀久化热,停于腑内,故见腹胀便干。 肝风内动,浊痰上扰清窍, 下阻筋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 痹阻脉络, 故症见视物不清,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阳上亢,痰邪阻 窍之象。 中风辩证依据: 1、中经络风阳上扰: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年近七旬, 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夹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 语言謇涩,口角歪斜;风阳上扰,清窍不利, 则见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为风阳上扰之象。 治法: 平肝潜

10、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12g 钩藤 15g 石决明 12g 桑寄生 10g 茯神 10g 夜交藤 10g 牛膝 15g 杜仲 10g 栀子 10g 黄芩 10g 益母草 12g 夏枯草 15g 杭菊 15g 2、中经络阴虚风动: 6 / 91 (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年逾古稀,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相火妄 动,虚风上扰,发为本病。虚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 眼歪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 鸣,目眩,口干。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 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天麻 10

11、g( 先煎),钩藤 15g ,白芍 15g ,天 麦冬各 15g ,玄参 l0g ,枸杞子 l2g ,生龙牡各 25g ,代赭石 20g , 牛膝 l0g ,当归 l0g ,山茱萸 l0g 。 (2)辨病辨证依据: 肾阴素亏则头晕耳鸣,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肝阳上亢,风阳内 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 舌红、苔腻,脉弦而细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候。 西医诊断: 脑梗死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先煎 25g 白芍 15g 麦芽 15g 川楝子 15g 龟板先煎 15g 天冬 10g 玄参 15g 牛膝 20g 牡蛎先煎 20g 茵 陈 10g 甘草 10g 代

12、赭石先煎 10g 3、中脏腑闭证 阳闭: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素来性情急躁易怒,阳气亢盛,五志过极而化火,久积而致 病发;肝阳暴张,风阳上扰,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 7 / 91 仆,不省人事, 风火痰热之邪, 内闭经络, 而见有面赤, 身热,口噤, 手紧握,呼吸气粗,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等。 西医诊断: 1.脑出血 2.高血压病( 3 级) 治法: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方药:先灌服(或用鼻饲法)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 并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羚角粉冲服 1g 菊花 15g 夏枯草 15g 蝉蜕 12g 龟板先煎 15g 白芍 15g 生 地 20g 牡

13、 丹皮 15g 石决明先煎 30g 郁金 12g 天竺黄 15g 4、中脏腑脱证: 辨病辨证依据: 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 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肢冷,舌痿,大小 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微 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象。 西医诊断: 脑出血 治法: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 9g 熟附子 9g 麦冬 15g 五味子 12g 黄芪 10g 牡蛎 10g 5、恢复期气虚络瘀: 辨病辨证依据: 患病日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 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故

14、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语言蹇 8 / 91 涩,口角歪斜, 舌体不正,手足浮肿;气血不荣, 则面色萎黄; 舌淡, 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舌紫,脉涩为瘀血之候。 西医诊断: 脑血栓形成 治法: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 30g 桃仁 9g 红花 6g 当归 12g 赤芍 12g 地龙 9g 川芎 9g 桑枝 9g 牛膝 15g 鉴别诊断: 1、痉证: 痉证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 病后多有神昏症状,多无半身不遂。此病人无四肢抽搐之证,故不属 于痉证范畴。 2、痿证: 痿证可有肢体瘫痪,活动不利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 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

15、见肌肉消瘦,筋脉迟缓,两者应予以区 别。痿证一般起病缓,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为多见, 起病时无头晕等症状,患者起病急无肌肉萎缩,故不属于痿证范畴。 三、蛇串疮: 1、患者因“ - ”入院,应属中医“蛇串疮”范畴。蛇串疮是一种皮 肤上出现成簇水疱, 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 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 肤病。患者起病部位属肝经循行部位,肝经蕴热,蕴蒸皮肤,故见左 下腹及后腰部起疱疹,湿热烧灼皮肤故见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均为肝经郁热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中医蛇串 疮,肝经郁热之辩证范畴,病性属实,患者发病急,预后当可。 鉴别诊断: 9 / 91 1、体癣: 体癣皮损多呈

16、钱币状、圆形,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 四肢近端,瘙痒明显,疼痛不明显。患者皮损在躯干,但其皮损为疱 疹,且剧烈疼痛,故不属于体癣病范畴。 2、湿疮: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呈对称分布,多形 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已成慢性。患者皮损以红 斑、水疱为主,单侧分布,疼痛剧烈,无明显瘙痒,故不属于湿疮辩 病范畴。 四、胸痹: 1、患者因“ - ”入院,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 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 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患者应属中医“胸痹”辨病范 畴,患者久病体虚, 耗气伤阴,心气不足,心阴亏虚,血脉失于濡

17、养、 温运,闭阻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胸痹,气虚不能运行水液,故致小 便量少,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纵 观舌、脉、症,患者属胸痹,气阴两虚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病 位在心,患者病久,预后不佳。 2、患者因“ - ”入院,应属中医“胸痹”辨病范畴,患者年过半百, 脏器已衰,脾气衰弱,脾失健运,聚生痰浊,痰浊闭阻心脉,而见胸 痹,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为痰浊闭阻之象。纵观舌、 脉、症,本病当属胸痹、痰浊闭阻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 以实为主,病位在心、脾,患者多次发病,当预后差。 3、患者因“ - ”入院,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 10 /

18、 91 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 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患者应当属祖国医学“胸痹” 辨病范畴,患者平素情绪易激,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滞则血行失 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闭阻,不通则痛,而 发胸痛(胸闷),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纵观 舌、脉、症,本病当属胸痹、气滞血瘀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以 病位在心、肝,预后尚好。 胸痹辩证依据: 1、心血瘀阻: 辨病辨证依据: 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心血瘀阻,故见胸部刺痛;血 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两阴相加,瘀血更重, 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

19、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 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 西医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 9g 枳壳 9g 当归 12g 赤芍 12g 川芎 9g 桃仁 9g 红花 6g 郁金 12g 降香 9g 甘草 6g 延胡索 12g 2、气阴两虚: 辨病辨证依据: 年过花甲,心气渐衰,心血运行不畅,气血痹阻不通,故胸闷胸 痛。劳则气耗, 故劳累诱发。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 11 / 91 阴虚则脉络不利,更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胸闷胸痛时作时止, 持久不愈。气虚则倦怠乏力, 气短;血不濡面则面色不华, 心失所

20、养, 又阴虚火旺,故见心悸。血虚不能滋养清窍则头晕。口干为阴血虚之 象。舌红少苔,脉细弱无力为气阴两虚之征。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党参 15g 黄芪 15g 麦冬 l0g 天 冬 l0g 五味子 10g 炒白术 15g 茯苓 15g 当归 15g 白芍 15g 丹参 l5g 川芎 15g 炙甘草 10g 中医鉴别诊断: 1、胃脘痛: 心在脘上,脘在心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 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混淆。但胸痹以闷 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 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长,常

21、伴有反酸、 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患者以胸闷心慌为主,而无胃脘痛及反 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可与之鉴别。 2、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 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 重急症。此患者主要以胸闷、心慌为主要症状,而无心痛剧烈,甚则 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等症状,两者 可鉴别。 3、悬饮: 悬饮是指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 病史,属引流胁下。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有咳唾,转侧、 12 / 91 呼吸时疼痛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候。患者虽胸 闷,喘闭不能平卧,

22、但转侧、呼吸时无加重,故不属于悬饮范畴。 五、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中:急慢 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肋间神经痛等。 症型及症机: 1、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2、肝胆湿热湿热蕴结,肝胆实疏,络脉失和。 3、瘀血阻络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4、肝络失养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鉴别: 悬饮: 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流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己, 伴见咳嗽、咯痰,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浊音。 1、患者因“右协胀痛3 天,加重 2 小时”入院,当属祖国医学“胁 痛”辨病范畴,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其健运之能而至水 湿

23、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壅塞肝经,肝失疏泄条达,以致 胁痛。湿热熏蒸而见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肝经湿热之象。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胁痛、肝经湿热之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 实,病位在肝、胆,来诊及时预后好。 2、主诉: 反复肝区胀痛 5 个月,加重二周。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近来因情志刺激,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而成胁痛。气 13 / 91 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气之郁 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 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3、患者因“右胁部隐痛反复2 月余”入院,中医诊断当属“胁痛” 病。究其原因,患者因感受

24、邪毒,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 弱,湿邪内生,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见胁痛,气滞局部,故觉灼 热;脾胃虚弱,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津不上承,故见口干,胆 气上逆,故见口苦;脾胃纳运失调,则胃脘部胀满、呃逆返酸、恶心 干呕,厌食油腻;脾主四肢,脾胃亏虚,肢体失养,又脾胃运化不利, 湿浊阻滞肢节, 故全身疲乏无力, 四肢沉重;湿滞膀胱故小便黄略频; 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原,心无所主,故寐欠安,多梦;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脾虚湿蕴之征象。 综上所述, 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胁痛”病,辨证为“脾虚湿蕴” 证;病因为饮食不节及感受疫毒;病机为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肝失 疏泄,阻滞气机,不通

25、则痛;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性属虚实夹 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湿止痛为法。 胁痛辩证依据: 1、肝胆湿热: 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损伤脾胃, (过食油腻之品,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故右胁痛连背,口苦。湿热中 14 / 91 阻,脾胃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亦为肝胆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 急性胆囊炎 治法: 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 l5g ,栀子 l0g ,黄芩 12g ,泽泻 15g , 郁金 l0g ,茵陈 20g ,金钱草 20g ,车前子 l5g( 包),川楝子

26、 l0g 。 2、瘀血阻络: 中医辨证依据: 因外伤闪挫,胁络受损,瘀血停留,不通则通,致使胁痛;因瘀 血停着,痹阻脉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舌质暗,脉 沉涩均为瘀血內停之征。 治法: 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 10g 红花 6g 当归 10g 生地 10g 川芎 10g 赤芍 10g 柴胡 10g 桔梗 10g 枳壳 10g 牛膝 10g 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 胃,胃疼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患者现以右 胁部疼痛为主可鉴别。 2、胸痛: 胸痛与胁痛均可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但胸痛病位 主要在于

27、心肺,其表现以胸痛为主,并兼见心悸、胸闷、少寐等,现 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右胁部, 且无心悸、胸闷、少寐等,两者可鉴别。 附:胆囊炎: 15 / 91 1、肝区疼痛。肝郁气泄,或湿热壅阻,胆汁失于畅达,郁久结为砂 石,阻于胆道,“不通则病”,气属无形,游走不定,可见肝区或胃 院部疼痛,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血 淤,其痛固定不移,痛甚则如刀绞。 2、寒热往来、黄疸。由于湿热蕴蒸,结于肝胆,少阳失和则见寒热 往来,胆液不循常道而出现黄疸。 3、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肝郁气滞,或湿热蕴蒸,脾胃运化功能失职, 则食少纳呆,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合降则嗳气恶心。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

28、性炎症, 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 胆囊内有结石,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认为肝 气郁结,失于疏泄, 胆失通降,不通则痛, 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 脘腹胀闷。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 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1、热郁气滞证 表现为发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作痛,痛向右肩放 射,便干尿黄,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治宜清热理气,可从下列方 中选用。柴胡 10 克,黄芩 15 克,郁金 12 克,蒲公英 15 至 30 克, 白芍 15 克,大黄 10 克(后入),甘草3 克,水煎服。或柴胡10 克,黄芩 15 克,银花 30 克,连翘 1

29、0 至 15 克,白芍 15 克,青皮 16 / 91 10 克,炒枳壳 10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有结石者加入金钱草30 克。 2、湿热证 表现为胁痛, 黄疸,恶心呕吐,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治宜清利肝胆,可用下方:柴胡6 至 10 克,龙胆草 12 克,茵陈 30 克,车前子 15 克,金钱草 30 克,竹茹 15 克,海金沙 15 克 (布包), 郁金 12 克。水煎服。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因“反复右上腹痛 xx 再发 xx”入院,胁肋胀痛, 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呕吐,纳呆, 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腻, 脉玄滑数,

30、 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 属实。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热恶寒,湿热蕴 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以致胸闷 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 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 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中医诊断 :胁痛,肝胆湿热证 西医诊断: 胆囊炎、胆囊结石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 克 黄芩 15 克 泽泻 9 克 川木通 9 克 当归 15 生地黄 15 克 柴胡 12 克 甘草 6 克 车前子 15 克 金钱草 15

31、 克 郁金 15 克 17 / 91 鉴别诊断: 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 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 胃脘痛病 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 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 肋部,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 六、腹痛: 腹痛: 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西医中:肠易激综合症、胃肠痉挛、肠梗阻、肠粘连、胰腺炎、泌尿 结石等。 症型及症机: 1、寒邪内阻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壅阻。 2、湿热壅滞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3、饮食积滞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4、肝郁气阻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5、饮食积滞饮食积滞,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6、

32、中虚脏寒中央不振,气血不足,失与温养。 鉴别: 1、胃痛: 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伴恶心、嗳 气等。 2、痢疾之腹痛: 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积聚之腹痛: 以腹中包块为特征等。 1、患者以“持续性中上腹疼痛6 小时伴恶心”入院,当属祖国医学 18 / 91 “腹痛”辨病范畴,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其健运之能而 至水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以致腹痛,湿热熏蒸而见发 热、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 腹痛、湿热蕴结之辩病辨证范畴。 病性属实,病位在胃肠, 初次发病, 来诊及时,当预后好。 2、患者因“中下腹绞痛伴腹泻2 天”入院

33、。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 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故患者当属祖国医学“腹痛” 辨病范畴,腹痛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 阻,不通则痛,或脏腑气机失养,不荣则痛,患者饮食不节,饮食停 滞,运化无力,蕴生湿热,积于胃肠,腹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湿 热损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引起腹泻,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均为湿热壅滞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腹痛、湿热用 纸质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其病位在脾、胃、肠,患者起病急, 来诊及时,故预后好。 3、主诉: 右上腹疼痛 2 小时,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嗜好高粱厚味, 致脾胃运化失

34、职, 内生湿热,蕴结肝胆, 肝络失和,胆不疏泄,导致胁痛。湿热中阻, 升降失常,故口苦纳呆, 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溲黄。舌质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4、主诉: 胁痛一个月,加重二周。 辨病辨证依据: 19 / 91 年老体虚,精血亏损,肝阴不足,又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 能濡养肝络,故而胁痛。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 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 上荣,故头晕目眩。肝木乘土,脾失健运,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 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5、患者因“全腹疼痛 10 小时“入院,中医当属

35、“腹痛“病。究其原因, 患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加之不洁饮食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宜, 湿滞胃肠,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部疼痛;中焦气机不利,上逆而恶 心呕吐,脾虚湿蕴,湿浊下注于肠故解 水样大便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细弱均为脾虚湿滞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腹痛“病,辨证为 “脾虚湿滞 “ 证;病因年老体弱及饮食不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宜,湿滞胃肠,气 机不通则痛;病位在脾、胃、肠;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化 湿,和胃止痛为法。 究其原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弱,木不疏土,致脾胃升降失宜,气 机不通则见脘腹胀痛;饥饿时脾胃更弱,肝气横逆,气机不通,则脘 腹胀痛更甚,并伴灼热;脾胃为

36、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失健,气不运血, 心失所主,阳不入阴,故夜寐差 ,多梦易醒;脾虚失健,津聚为痰, 上储于肺,故觉 咽中异物梗塞 ,咯粘稠黄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均为脾胃虚弱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 “腹痛“病,辨证为 “脾胃虚弱 “证; 病因为脾胃亏虚; 病机为脾胃亏虚, 气机失调,湿聚成痰;病位在脾、 20 / 91 胃、肝;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为法。 腹痛辩证依据: 瘀血内停: 中医辨证: 患者右下腹疼痛 3 年余,曾有阑尾炎手术史。 瘀血内阻, 不通则 痛,故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瘀血病在血分,属阴,则疼痛夜间 加重;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涩均为瘀血内阻

37、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当归 l0g ,川芎 l0g ,赤芍 15g ,生蒲黄 l0g , 五灵脂 l0g ,延胡索 l0g ,小茴香 l0g ,泽兰 l0g ,红花 l0g ,甘草 5g 。 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 胃,胃疼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患者现以中 上腹部疼痛为主可鉴别。 2、胸痛: 胸痛与胁痛均可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但胸痛病位 主要在于心肺,其表现以胸痛为主,并兼见心悸、胸闷、少寐等,现 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中上腹部,且无心悸、胸闷、少寐等,两者可鉴 别。 附:腹痛:

38、(1)感触感染外邪: 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 效变态,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欠亨则痛。此中诸邪又可互相 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类差别类型的临床体现。 21 / 91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 之品,致使食品障碍不化,变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欠亨,均可 导致腹痛。内经中记录:“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便是此意。 (3)情志掉调: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掉疏泄,气血郁滞;或肝 气横逆,乘犯脾胃,乃至脾胃掉和,气机倒霉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 久,无以鞭策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 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

39、力,寒湿内停,气贫 血少,脏腑掉其温养而致腹痛。 腹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1) 虚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溏泻,兼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 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方: 小建中汤。 (2) 气滞证: 证候: 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嗳气, 得暖气或矢气后痛减,恼怒则痛甚,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 柴胡疏肝散。 (3) 血瘀证: 22 / 91 证候: 少腹刺痛而拒按,经久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法

40、;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少腹逐瘀汤。 (4) 食积证: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 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 消食异滞。 主方;枳壳导滞丸。 七、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西 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症型及症机: 1、寒邪客胃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2、饮食伤胃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3、肝气犯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4、湿热中阻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5、淤血停胃化瘀通络,脉络壅滞。 6、胃阴亏耗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7、脾胃虚寒脾虚畏寒,失与温养。 鉴别:

41、1、胁痛: 是以胁部疼痛为主,可伴发热寒战,泛酸,嗳气等。 23 / 91 2、腹痛: 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 1、患者以“右中上腹胀痛间断发作2 天”入院。当属祖国医学“胃 痛”辨病范畴,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脾阳虚弱,健运失司,寒 湿内生而致胃痛,舌淡、苔白、脉细滑均为寒湿内蕴之象。纵观舌、 脉、症,本病当属胃痛、寒湿内蕴之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 证,病位在胃肠,来诊及时预后良好。 2、患者以“中上腹反复胀痛20 余年,加重 4 日”入院。胃痛是指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故当属祖国医学“胃痛”辨病范 畴,患者病程日久,脾阳虚弱,健运失司,而致胃痛

42、。舌淡、苔白、 脉细滑均为脾阳虚弱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胃痛脾阳亏虚 之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证,病位在胃肠,来诊及时,当预 后好。 3、主诉: 胃脘灼痛反复二年,加剧一周。 辩病辩证依据: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 痛势急迫;肝胃郁热, 逆而上冲,故嗳气泛酸;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干口 苦;肝火上扰心神,则夜寐不安,早醒梦多;大便干结,喜喝冷饮, 舌质红,苔黄腻,均为里热之象;脉弦数,乃肝胃郁热之征。 胃痛辩证依据: 1、饮食伤胃: 辨病辨证依据: 24 / 91 暴食多饮,饮食停滞,胃中气

43、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脾失 健运,胃失腐熟,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故嗳腐吞酸,吐不消化 食物;吐则宿食上越,故吐后痛减;胃中饮食停滞,故大便不爽;苔 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 西医诊断: 胃溃疡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 15g 神曲 12g 莱菔子包煎 15g 半夏 9g 陈皮 9g 茯苓 12g 连翘 12g 2、肝气犯胃: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情志内伤),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 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作痛;胁乃肝之 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 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

44、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 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西医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15g 枳壳 9g 芍药 12g 香附 9g 川芎 9g 甘草 6g 3、胃阴亏耗: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因嗜酒而致胃部疼痛。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 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乘,则口干咽燥;阴虚液耗,无以下 25 / 91 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小数,为阴虚内热之 征。 西医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 10g 麦冬 10g 当归 10g 生地黄

45、 30g 枸杞子 12g 芍药 30g 甘草 9g 4、脾胃虚寒: 辨病辨证依据: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由于反复的劳倦过度,或 饮食失调,均能引起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脾胃虚寒,运化失常,则纳呆,食少;脾在体合肉,健运四肢,中阳 不足,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脾 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弱,皆为脾胃 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9g 白芍 18g 桂枝 9g 炙甘草 6g 饴糖冲 服 30g 生姜 10g 大枣 4 枚 鉴别诊断:

46、 1、胸痛:胸痛与胃痛均可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但胸痛病位 主要在于心肺,其表现以胸痛为主,并兼见心悸、胸闷、少寐等,现 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剑突下部,且无心悸、胸闷、少寐等,两者可鉴 26 / 91 别。 附:胃痞 患者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复3 个月,加重 3 天”入院,中医诊 断当属“胃痞”病。究其原因,患者因素嗜肥甘,致脾胃受损,湿浊 内阻,久而化热,湿热蕴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故有胃脘部胀满 不适,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弱均为湿热蕴结之征象。 综上所述, 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胃痞”病,辨证为“湿热蕴结” 证;病因为素嗜肥甘;病机为湿热蕴结,阻滞气机;病位在脾胃;病 性属虚实夹杂证

47、;治疗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为法。 八、血证: 1、便血:患者以“黑便伴头晕”为主症入院。故属祖国医学“血证、 便血”辨病范畴。患者久病术后,心脾两伤,气血亏耗,气虚不能摄 血,血溢脉外,故见便血,气血亏虚不能濡养清窍,故发头晕,不能 濡养周身,故见乏力,其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血证、便血、气血亏虚”之辨病辨证范 畴,病性属虚,其病位在心、脾、大肠,预后极差。 2、吐血: 患者因“呕血 1 小时”入院。血症为各种原因导致脉络损 伤或血液妄行时引起血液脉外所致。呕血为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 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为特征的病证。故当属祖国医学“血 证

48、、呕血”辨病范畴。患者素体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致中气受损, 气虚不摄、血液妄行,血液于胃肠, 呕吐而出,而见呕血,气随血脱, 气血亏虚故见神疲乏力。心失所养故见心慌气短。脾气虚弱、健运失 27 / 91 司故见腹胀、恶心、血虚肌肤失养故见四肢发凉。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细数均为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血 证、呕血、气血亏虚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其病位在脾胃,患者 首次发病,来诊及时,当预后可。 3、主述: 反复皮肤瘀点瘀斑2 年,加重 1 周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女性, 49 岁,劳倦过度导致心、脾、肾气阴的 损伤,且反复出血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迫血妄行,血溢脉

49、外而 成紫斑。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 他处出血。水亏不能济火,心火扰动,故心烦。火热逼津液外泄则盗 汗,耗液伤津则口渴。 反复皮肤瘀点瘀斑两年, 阴虚及肾,肾精不足, 出现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火旺而阴液 不足之象。 4、主诉: 反复齿衄,鼻衄,肌衄4 月,加重 1 周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易动怒,情志过极,则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 则见皮肤瘀斑瘀点,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热壅脉络,迫血妄行,血 出于肌腠之间,故见青紫斑点或斑斑。若热毒极盛,损伤齿鼻等处之 脉络,则伴见齿衄,鼻衄。热盛津伤,故口渴,便秘。热扰心神,则 烦躁易怒。火热上炎,故面红目赤,齿龈红肿,头痛。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实热之征象。 5、主诉: 皮肤瘀点瘀斑两月。 辨病辨证依据: 28 / 91 患者平素体弱, 月经量多,气虚不能摄血, 血溢脉外,导致出血。 气血耗伤,筋脉百骸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脾虚不能运 化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故食欲不振,声低气短。气血两虚,不能上 荣头面,故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6、主诉: 反复皮肤瘀点瘀斑、齿衄六年余,尿血三天。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年老肾精亏虚, 阴虚火旺,伤及脉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 故见皮肤瘀点瘀斑, 尿血。肾阴亏虚, 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