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5675128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英语中的cohesion和coherence.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1 年 7 月 第 17 卷 第 4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 July, 2001 Vol. 17 No. 4 浅议英语中的 cohesion 和 coherence 卞正东 u (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提 要: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它们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术语。衔接与连贯实现的途 径不同。从广义衔接和狭义衔接两方面探讨了衔接实现的途径, 从语境和语用两方面探讨了连贯的实现手段, 从 而提出衔接与连贯的划分标准。 关键词: 衔接; 连贯

2、; 翻译; 语篇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831(2001)04- 0090- 04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BIAN Zheng-d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They are two different terms that are related to

3、 each other. Cohe - sion and coherence are realized in different ways. Fromthe aspect of cohesion inthe broad sense andthat in the narrow sense, the ways of realizing cohesion is discussed. And then the ways of realizing coherence from the angle of context and pragmatics is ex - plored with criteria

4、 for distinguishing cohesion and coherenc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hesion; coherence; translation; text research 英语中的 cohesion 一词, 我国语言学界的语篇研究人员 对其有着多个互不相同的汉译名称。有人译成/ 粘着0(黄长 著et al. , 1981: 61), 有人译成/ 照应0(王佐良 et al. , 1987: 142), 有人译成/ 连接、 词语连结0( 王宗炎, 1988: 59), 有人译成/ 粘 合作用0(程雨民, 1989: 145), 也有人译成

5、/ 粘连性0 ( 许余龙, 1992: 226) 或/ 粘着、 接应0( 刘润清 et al. , 1993: 53) 。但近几年 来随着对 cohesion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语言学界似乎倾向于 把这一术语译成/ 衔接0(黄国文, 1988: 10; 胡壮麟, 1994: 181; 林汝昌, 1995: 384) 。对这一倾向笔者深表赞同。 把 cohesion这一术语译成/ 衔接0, 一方面克服了其它诸 种译法在行文中的生硬晦涩; 另一方面又照顾到了汉语语篇 中的习惯说法, 清楚地说明了 cohesion 一词的本质, 加强了该 译语的理据性。之所以能用/ 衔接0作为 cohesion 的

6、译名, 是 因为这一现象在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中都是存在的。对英语 中 coherence 一词的译法多年来似乎变化不大, 基本一致。一 般都译成/ 连贯0或/ 意思连贯0。 每一位语篇研究人员在研究语篇时都不可避免地要谈 到/ 衔接0和/ 连贯0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因为语篇的衔接与连 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也是语篇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如果 一个语篇前后衔接、 意思连贯, 那么可接受性就很大。 一 cohesion 和 coherence 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有关的概 念。这两个词有着共同的词根/ cohere0, 但他们的内涵有所不 同。它们对应的形容词形式分别为 cohesive 和 coh

7、erent。英语 中的 cohesion原先是指两个以上的词或词素同属于一个句法 结构的程度。粘着词素( bound morpheme) 和它所附着的成分 比它和其它成分的联系更紧密, 如He walks quickly ( 他走得很 快) 中的 -ly 就是这样。在同一个句子中, he 和 walks 的联系比 和 quickly 的联系更紧密。在He used to sit here ( 他过去常坐 在这里) 这个句子中, to 和 used、 to 和 sit 的联系同样紧密。某 些语言学家, 如韩礼德和哈桑等人把这个术语推而广之, 用来 指一个语篇中各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例如 Ann

8、is a good doctor. But she is a bad wife. 这是一个由两个句子组成的语 篇, 其中Ann)she 构成照应关系, good)bad 构成词汇同现关 系, 逻辑联系语 but 使前后两个句子构成转折关系。再如 These cars were first made in 1965. When they were first produced, 90 u 收稿日期:2000- 04- 25 作者简介:卞正东( 1972- ) , 男,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硕士, 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they were not very popular. 在这个语篇中,

9、 第一句与第二句之 间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they 和 these cars 构成照应关系, 两个 first 是原词复现关系, made 和 produced 是同义词复现。 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是最早把 cohesion 由一个普通词汇变成语言学术语的人。他与哈桑合著的 Co - hesion In English 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 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所谓衔接就是指存在于语篇中的意 义之间的关系, 因而它是一种语义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 才使语篇能成为语篇(Halliday 因此如同语言学描写中常见的那样, 我们将论述本族语者已 经-知道.

10、 , 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现象。 0(Halliday 第二句的主位又成为第三句的述位; 第三句的主位又成为第四句的述位, 如此交叉发展下去。 另一类是语义衔接,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衔接, 它主要 是通过语法手段, 包括照应、 替代、 省略、 连接和词汇手段来实 现衔接的。我们谈到某种衔接手段是/ 语法衔接0或是/ 词汇 衔接0时, 我们并不是说这种衔接关系是一种纯粹的不涉及 意思的形式关系。实际上, 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但是, 正如 语义系统中的其它组成部分一样, 衔接这种语义关系是通过 词汇语法手段来实现的。这种衔接的实质是语义上的, 而其 具体的表现形式却是形式上的。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

11、段来 表示语义关系。照应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以在语篇中找 到所指对象的, 另一类是在语篇中找不到所指对象的。韩礼 德和哈桑把前一类照应称为内照应(endophora) , 把后一类称 为外照应( exophora)。内照应指语篇的语言项目之间的照应 关系; 外照应指语言项目的意义解释, 直接依存于语篇外客观 环境中的某个事物。内照应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照应 ( anaphora) , 所指对象位于上文; 另一种是后照应( cataphora), 所指对象位于下文。替代则是用替代形式( pro -form) 去替代 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 也是为 了连接上下文。

12、省略的使用则起到避免重复、 突出主要信息、 衔接上下文的作用。省略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形式) ) 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 句手段, 它的功能是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 联系, 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词汇衔 接可分两大类: 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复现是某一词以原词、 91 同义词、 近义词、 上义词、 下义词、 概括词或其它形式重复出现 在语篇中, 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 同现关系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 co -occurrence tendency)。 在语篇中, 围绕着一定的话题, 一定

13、的词就往往会同时出现, 而其它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出现。为了对语义 衔接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我们通过下例加以辅助说明: Lord Melbourne, who was Prime Minister whenVictoria became Queen in 1837, did not like birdsong and could not distinguish a woodlark from a nightingale. He preferred the singing of blackbirds anyway; best of all he liked the cawing of

14、 rooks and could watch them for hours as they circled at sunset. Victoria was surprised by this: She disliked their grating and insistent calling. (Marina Warner,Queen Victoria. s Sketchbook. Macmillan, 1979: 77)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观察到好几个照应链: a. LordMelbourne)Prime Minister)o)He)he)o b. Victoria)Queen ) Vi

15、ctoria ) she c. rooks)them)they)their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词汇同现链: a. birdsong ) woodlark)nightingale)blackbirds ) rooks b. birdsong ) singing ) cawing ) calling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一些连接手段, 诸如表转折关系的标 记词 anyway, 表比较关系的标记词 preferred、 best of all。还有 照应手段, 例如Victoria was surprised by this就是一例典型的前 照应, 其它还有诸如时态、 否定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等次要方面 的衔

16、接。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衔接所实现的是语言的 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 而连贯指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 关系。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境使用者的语用知 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篇连贯的实现主要有两大途径, 即 语境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其中语境这个词用得较广, 有着不同的内涵。它可以指语篇内部的环境, 即/ 上下文0; 可 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 事件的性质、 参与者的关系、 时 间、 地点、 方式等, 这被称之为/ 情景语境0; 也可以指说话人所 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属该言语社团的人一 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 这被称为/ 文化语境0。这三 者都有助于

17、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 从而使语篇保持了 连续性, 即意义上的连贯一致。为了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语 言使用者还要积累一定的语用知识, 说话人能在语句的表层 意义中暗藏自己的深层意图, 听话人则从其表层意义洞察其 深层意图。如做不到这一点, 语篇的连贯性就难以实现。关 于语用知识主要有两种理论: 一是言语行为理论, 是指人们有 目的地通过语言完成若干行为, 言语行为大致有指令、 承诺、 表情、 宣告、 表实等几大类。另一个理论是合作原则。根据格 赖斯( Grice) 的解释, 这是为了使会话能够畅通无阻, 意义连 贯, 语篇解释者通过对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次要目标 相联系的各个具体

18、关系作出推论, 这些次要目标存在于为整 个理解过程所需的被推论的意图之中。他认为这样的语篇才 能叫做连贯的语篇。 三 关于衔接与连贯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认为这是两 个彼此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概念。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 手段, 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得到的效果。衔接是语篇的有 形网络, 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 具体表现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是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 是语篇的深层结构, 属于语篇 的无形网络, 它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有的研究 人员根据韩礼德的观点提出衔接着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 系, 有了这种联系, 语篇就是一个整体; 缺乏这种联系, 语篇就 会显得语无伦次; 完全没有

19、这种联系, 语篇就会解体。但近几 年来, 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 并提出了实例作为佐证: A: There. s the doorbell. B: I am in the bathroom. 在这个语言交际过程中就缺乏衔接手段, 话语表面上脱 节, 但实际上却是前后连贯的。因此提出不应该把衔接看作 是连贯的前提, 而应当把它视为语篇连贯可能使用的手段。 ( 朱永生, 1997: 23) 也就是说, 只有语篇在意义上连贯了, 才谈 得上衔接手段如何促进语篇的产生和解释。 由于长期以来有些人对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模糊不 清, 以至于把衔接与连贯混为一谈, 认为衔接关系有不同的明 确程度, 衔接

20、关系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明, 但也有纯粹靠 意义的即仅靠内容联系来实现衔接( 程雨民, 1989: 147)。我 们认为这种观点是把衔接与连贯混为一谈, 会导致概念上的 混乱。因此, / 仅靠内容联系0的情况不应划入衔接范畴, 而应 归入连贯范畴为妥。因为在/ 仅靠内容联系0 的情况下, 句与 句之间虽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 但不具有语义关系的明确的 实现形式。而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这种明确的实现形式是确定 一个语篇之所以能成为语篇的必要条件。 另外, 有了形式上的衔接并不能保证一段文字能够成为 一个连贯的语篇。现在语言学界较为普遍接受的语篇概念是 综合了结构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语篇观点而提出来

21、的, 即语篇是指本身有意义的话语或语段。为了批驳把衔接作为 判断语篇的基础这一观点的不足, 安克维斯特(Enkvist, 1978: 110) 举出了一个目前在语言学界很著名的例子: I bought a Ford. The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 was black. 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 - cussed.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 A week has seven d

22、ays. Every day I feed my cat. Cats have four legs. The cat is on the mat. Mat has three letters. Enkvist 指出这是个衔接得很好的语篇, 因为其中有诸如 Ford)car, black)Black, my cat)cats 这一类的衔接关系, 但 是我们不能把这样连接起来的句子看作是一个连贯的语篇。 原因很简单: 这些句子之间没有一个连贯的意思。 综上所述, 衔接与连贯是两个互不相同但又有联系的概 念, 它们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衔接是表层结构的有形网络, 而连贯是深层结构的无形网络。衔接并不能

23、保证意思连贯, 92 衔接只是语篇连贯可能使用的一种手段。加强对语篇的衔接 与连贯的研究, 有利于向人们全面揭示语篇中不同成分是如 何通过明晰的语言形式相互联系的, 同时句与句之间潜在的 语义关系又是如何通过各种语境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 来使语篇前后连贯而浑然一体的。这对于语言教学和翻译都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 R. de stman,1978. 107- 112. 4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ntionA . Cole, P. & J1Morgan, (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24、. 9: Pragmatics M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35- 43. 5 Halliday, M. A. K. & R1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 Longman, 1976. 6 Hartmann P.R.K.& F. C 1 Stork. Dictionary of Languuage and Linguis - tics Z . 黄长著, 林书武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7 Richards, J.& J. Platt, 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

25、ied Linguistics Z . 刘润清, 赵景绥译.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3. 8 程雨民. 英语语体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9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0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1 林汝昌. 外语教学多学科研究M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12 王佐良, 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1987. 13 王宗炎. 英语应用语言学词典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14 徐盛

26、桓. 主位和述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1) : 1- 9. 15 朱永生. 韩礼德的语篇连贯标准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 1): 21- 25. 责任编校: 冯 革 ( 上接第 82页)桑提亚哥尊重外,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 就是曼诺林此刻正处于一个认识过程的初期阶段。回忆以往 桑提亚哥对他的教诲, 他对老师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激之 情, 希望继续能做他的学生。但面对外界, 包括自己生身父亲 的压力, 他又有些犹豫、 迷茫。/ could0这个较弱的情态助动词 的使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你愿意, 我可以和你 一起打鱼。但如果你不愿意, 我也可以不和

27、你一起去。不过 我还是想和你一起去, 因为我们已经挣了一些钱。所以能否 打上鱼都没关系。以上分析表明: 在这个认识过程的初期, 曼 诺林对桑提亚哥还不是十分有信心, 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 桑提亚哥在海上和马林鱼、 鲨鱼奋战了整整三天三夜, 带着马 林鱼巨大的骨架返回时, 曼诺林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桑提亚哥大无畏的英雄精神使他感到深深的懊悔。曼诺林哭 得很伤心。他对桑提亚哥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一定要一起去 打鱼, 因为我还要学。 0当桑提亚哥担心自己运气不好, 孩子的 家人不 同意时说:/ 你家人该怎么说呢?0曼诺林回答说: / 去 他妈的什么运气。 0/ 谁管它。 0这样, 桑提亚哥

28、用自身的行动帮 助曼诺林完成了其认知过程的转化: 从怀疑到相信, 从犹豫到 坚定。 5. 结束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人际隐喻, 特别是语气隐喻为理论, 以 5老人与海6中桑提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行为取向性对话为素 材, 进行分析论证, 目的是进一步明确与证实两位主人公之间 的关系, 以及曼诺林认知过程的转化, 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 深层含义。虽然我们不能够说系统功能语法是唯一一种欣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 但我们可以说系统功能语法的确对更为深 刻的分析作品和更好的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有助于文学 批评和文学欣赏。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

29、Brown, P. &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 - age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Eggins, S. Analysing Casual Conversation M. London: Cassel, 1997. 4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 Lon - don: Arnold, 1994. 5 海明威1 老人与海 Z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6Labov, W.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M. Philade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7Martin, J. R. English Text M . Amsterdam: Bejamins, 1992. 8 Thompson,G. R.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 London: Arnold, 1996. 责任编校: 路小明 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