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5675577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1):名词解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

2、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16. 盾鳞:为软骨鱼类

3、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

4、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3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

5、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

6、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6.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26.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7、、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3.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因种而异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

8、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1.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12.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保护眼球的作用。20.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21.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

9、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2.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3.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10.尾脂腺: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分泌油脂可以保护羽毛,并有防水作用,水禽发达,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鸟类,缺乏尾脂腺。11.异凹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的一种类型,椎体前端两侧为凹形、上下为凸形;后端两侧为凸形、上下为凹形,椎体的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为鸟类颈椎所具有。又称马鞍型椎体。

10、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14. 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构成了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又称综荐骨。15.尾综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最后几枚尾椎愈合形成的垂直骨板,为尾羽的着生部位。16. 叉骨:鸟类肩带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形成“V”形,称为叉骨,它可防止鸟类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碰撞18.嗉囊:为鸟类食管基部的膨大,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功能。20.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

11、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26.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它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28.栉膜:在鸟类的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多褶及富有血管的结构,称为栉膜,功能不详,可能与营养视网膜、调节眼

12、球压力及减少日光造成的目眩有关。29.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30.离趾足:鸟类足型的一种,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最强,前趾各趾游离。如一般鸣禽。31. 对趾足:第二和第三趾向前,第一和第四趾向后。如啄木鸟。32. 异趾足:第三和第四趾向前,第一和第二趾向后。如咬鹃。33.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如翠鸟。34. 前趾足。四趾均向前方。如雨燕40. 早成鸟(雏):孵出时雏鸟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41.晚成

13、鸟(雏):出壳后雏鸟尚未充分发育,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未开,需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如雀形目、猛禽等鸟类。42.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其特点是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43.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远距离迁徙的鸟类。44.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5. 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的场所。6.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

14、,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7.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膈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8.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许多相互联络的神经纤维,此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13.外耳:为收集声波的结构,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由外耳道和耳壳构成。15.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成为幼儿时产出。16.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

15、成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紧密结合并向子宫内膜伸出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母体子宫内膜也形成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40.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51.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为哺乳动物所特有。 一、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是前端,故称脊椎动物。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

16、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

17、称变温动物。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

18、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1 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 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又称囊鳃类。、 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有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侧线鳞数目。2、 迷齿:古总鳍鱼类和古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 脂鳍:有的鱼类在尾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 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 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的

19、鳍式:D.,1920;P.I,1618;.,89;A.,56;C.2022。D.P.A.C,分别代表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 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 越冬洄游:从产卵声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 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 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声所进行的迁游。10、 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同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

20、1、 银膜:鱼类眼球脉珞膜层中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 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3、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4、 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犁鼻器。5、 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6、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同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

21、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7、 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8、 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9、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10、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11、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为自残断尾现象。12、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1

22、3、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4、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15、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2、 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3、 妊娠: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

23、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4、 无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 5、 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出血,为蜕膜胎盘。6、 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7、 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8、 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9、 硬腭: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

24、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10、膈肌: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口腔消化: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12、颊囊:某些哺乳动物(如松鼠、猴)的颊部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13、鲸须:某些鲸的腭部角质上皮棱特化成鲸须,是一种特殊的滤食器官。14、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

25、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称为异型齿。15、再生齿: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乳齿脱落后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生齿。16、高冠齿:某些哺乳动物(如牛、鹿、马)其齿冠加高,臼齿面上的椎尖边特化成各种形态,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称为高冠齿。17、耳咽管: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18、会厌软骨: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19、食管沟: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有一肌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

26、的食管沟退化。20、乳糜管: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21、肺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2、胼胝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23、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24、内分泌腺: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反馈: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26、褪黑激素: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称为褪黑激素,可能与体色、生长和性成熟有关。27、重齿类:兔形目动物上颌有2对前后叠生的门齿,前一对大,后一对细小,称为重齿类。28、硬皮动物:大象、犀牛、河马的表皮角质层发达,有几百层厚,称为硬皮动物。29、回声定位:某些哺乳类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通过听觉感知声波回声而定位,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以高频声波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