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5681946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四端 1、 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

2、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

3、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

4、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善,至于有人行为不善甚至作恶多端,那不是他们天性不善,而是因为他们悖逆了自己的天性,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从孟子与吿子的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不但强调了“善”的先天因素,而且还提出了“善端”扩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性的本质“善”与现实的利益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这并不冲突,它与人的后天受教育、教化程度、人格修养水平以及修养方法等都有关。通过孟子与吿子的辩论,孟子深化、丰富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性善论成为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一。2、 孟子性善论的

5、论证逻辑 心性学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性善论是其重要内容。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杨泽波先生认为孟子以心善论性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由特定涵义的心-良心进入,接着论说良心我固有之,由良心进到本心,再以本心的道德本体意义证明性善。”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性指人的价值本性,是社会现实的,是与自然的本性不同的特质。人性,是作为“类”的人之本性的认识。人性善是因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心,此心是道德观念的萌芽,孟子又称其为端。四心的萌芽是因为人意识到了人禽之别。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不应该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因为“口之于

6、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人都有满足感官欲望的天性,但是不能将其看做人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是指先天人性中的善“端”,也就是善的萌芽,恰是人和禽兽的一点点差别。朱熹注曰:“几希,少也。”“几希”不是人和动物共同的自然生理属性,而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能思、能辩善而养之的义理仁心,这是天赋的。人对“理”、“义”的认知,是一切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故而孟子认为应该以人禽之别来规定人性。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孟子的性善是先天固有的,人所贵重的是自己的德性。孟子所谓性善,并非谓人生来的本能都是善的,乃是说人之

7、为人的特性是善的。“明于庶物”,是人能以理性明察万物的自觉特性,因此,很自然的“由仁义行”,这里的“仁义”,即指“几希”的性。几希是生而即有的,所以称之为性。孟子讲“性”,是指人类之本性,即人所特有的道德性,特别强调“类”。但是,人禽之别为什么必然产生四心?在孟子看来,人禽之别本来就包含了人与人之同,由此就产生了人的同类意识:“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孟子吿子上由于同类意识,人就能努力将自己的利益需求和精神需要推己及人,也能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他人的好恶取舍,于是同类意识萌发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可见同类意识是心善之本、性善之源。但是,同类意识为什么必然导向善而

8、不是恶呢?这是因为人人都意识到人已有相同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并不保证人人都行善,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我之所需也正是别人之所需,这样别人就是我满足需要的障碍,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产生了如此恶念,再由此推己及人,其结果将不堪设想。其实孟子的论述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也就是要想同类意识导向善,就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自律能力。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以同类意识为起点的。孟子的人性理论,实际上是以讨论人性问题为契机,构建了一个以性善为基础,以良心为核心,以精神自律为机制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围绕心、性、天三个核心概念而展开。孟子的论述逻辑是“尽

9、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生来就具有成善的能力、端倪。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以德为上。孟子把人性归于“心”,实质是指人的“良心”、“本心”。“心”、“性”一直被理解为人的道德实践的动力与根源。孟子引述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心”、“性”只有“操”之,滋养、扩充,道德才能实现。按李泽厚的说法,“孟子提到的四心,实即四种感情。孟子认为,这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四端,因此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而且这种感情不是外界环境或某种力量决定的,而是先验的。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意义上的心称为具有先验道德的情感心。” 李泽厚.荀易庸纪要.文史哲,1985(1)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一种道德认识,这就是“本心

10、”、“本性”之知。“这种本性之知既是先验的存在于人心中的道德认识,又是心本身所有的先天思维能力。”“先天道德性是先天心理机能与先验道德知识的混合体。” 刘宗贤.略论孟子的“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290“性”以“心”为基础,有尽心才能知性。而“心”与“天”的关系是“心”与“性”的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尽心能知性,也即体现“性”的为善能力。人具有了行善能力就要努力追求一种道德境界,而最高的道德境界就是“天”。 综上所述,性善论的论证结构可以简述为:同类意识-心(最初以“端”的形式存在)-性(为善能力)-天(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道德必然)。3、 孟子性善论的主

11、要内容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思想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性善的萌芽-四端 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是根源于人性的,表现为人的善行,人生而具有潜在的向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为“端”,即为一种萌芽状态。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仁”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出发点或基础就是“亲亲之心”,即爱护子女、孝敬父母,即表现为“孺子将入于井”的“恻隐之心”,由以恻隐之心处理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处

12、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进一步由爱人推衍到仁民、爱物。也就是说孟子的仁爱思想包括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的内容。 “义”即羞恶之心。凡有所思所言所为,感觉羞耻而不思不言不为,即为“义”,反之则不义。孟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一种知荣辱的羞恶之心,廉耻心、羞恶心对人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心,那么他就无可救药了。羞耻之心,可以净化道德,还可以催人奋进。一个人如果不以不如别人为耻,那么他永远也不会赶上别人,只有在羞耻心的驱使下人们才会奋勇争先,由此而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13、此外,孟子还将义用于与君主的关系。义最重要的就是事君,从而为忠君提供了铺垫。 “礼”即恭敬之心。孟子认为,礼是一种制度,一种标准,对于这种标准和制度首先应该坚持,但同时又不能拘泥于礼制,要灵活变通。孟子强调,委任要有恭敬之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以礼存心、以礼敬人。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孟子不仅自己以礼待人,也渴望别人以礼待己。 “智”即是非之心,是一种道德判断能力,并不是聪明才智。对于不同的事应该做出不同的裁决或权衡。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人都有是非之心,表明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羞恶的本能。2.性善的完备-四端的扩充仁义礼智虽然只是开端,但它的性质无疑是善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恶,有很多原因,如

14、放失良心,环境的影响等等。总之,不是本身材质的不好。“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恶没有独立的来源,恶的行为和现象都不能说明人的本性是恶的。恶是良心本心的流失,是善的不明、不彰、不显,是善的缺乏和遮蔽。为此,孟子十分重视后天的性善的完备。关于后天的性善的完备,孟子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主观上的努力。孟子十分重视后天性善的完备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在孟子看来,仁义等到的萌芽是内在于人心的,因而保持内在人心的道德萌芽不致散失是性善完备的首要。为此,孟子给出了几点建议:尚志与持志,即树信心,设目标;反求诸己,即反躬自省,勇于改过;寡欲养心,即不为物欲所累,要培养

15、浩然之气。第二,后天的教化。孟子认为,虽然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性,但是要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除了需要主体自身的努力外,后天的教化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孟子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施教方法都颇为重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第一要有以先觉后的精神,即忠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第二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即要培养人的清醒头脑;第三要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另外,孟子对施教方法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例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都是孟子所提倡的教学方法。第三,环境的影响。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成长成才是及其重要的,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在家庭环境方面,孟子强调家庭中

16、的父兄必须善于教养好子弟,尤其是对于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决不能放弃,听之任之,而必须去教育感化他,使之走上正道。在社会环境方面,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民俗风情对道德、性善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综上所述,孟子的性善论以天赋“四端”立论,而“四端” 也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是人成为圣人的可能,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十分重视后天对性善完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2. 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3.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 李泽厚.荀易庸纪要.文史哲,1985(1) 5. 刘宗贤.略论孟子的“心性”说与王阳明的“良知”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p290 6. 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1)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专业:政治学 学号:S14030200008 姓名:许艳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