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贯彻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根基在群众,力量源于群众,要走好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热情。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引领者与推动者,要始终以人为本,激发广大农民群体的热情,以星星之火点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鼓角声声传政令,当好释策润心的“宣传员”,以精准解读筑牢“聚心”根基。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乡村振兴,绝非个人的“踽踽独行”,而是众人的“携手相济”,需要汇聚起全党全国
2、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让村民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从思想上认同,才能在行动上积极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以通俗易懂的“土话”,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讲得“有滋有味”,让村民听得“明明白白”,点燃村民心中的热情“火种”;同时也要善于借助现代媒体的“扩音器”,线上线下同发力,让“鼓角之声”传得更远更广,以此激发村民心底的“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齐心协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言传身教率先行,当好
3、笃志前行的“实干家”,用身体力行迈出“聚行”步伐。民间有句谚语:“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乡村的感情无比深厚,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必将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独特智慧,形成推动乡村进步的强大合力。对此,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行”,更要“聚行”,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实现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就如浙江花园村,全体村民在党员干部引领下,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将贫困小村发展成现代化乡村。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智慧,凝聚村民力量,找准发展方向;更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产
4、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铁肩膀”扛起乡村振兴的千钧重担,以“硬脊梁”撑起乡村发展的广阔天地,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笃志前行。革故鼎新谋富路,当好奋楫勇进的“领路人”,凭创新引领开启“聚变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指明了方向。当下,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智能化农业生产、数字化农村管理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作为,带领村民创新求变。正如山东寿光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广西横州石井村的“稻+茉莉花+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江西婺源篁岭村的“篁岭晒秋”景观等,
5、都是创新求变的成功范例。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勇当“弄潮儿”,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中,敏锐捕捉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要以“革故鼎新”之勇,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适合本地的特色发展路径,带领村民在新兴产业的“处女地上深耕细作,推动智能化农业、数字化服务等在乡村落地生根,引领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全面“聚变”,奏响乡村蝶变的激昂乐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
6、件。这一规划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迈上新台阶。这一目标的确立,既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又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体现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规划同时展望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当前,推进乡村全
7、面振兴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严守耕地红线,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有序恢复耕地,逐步补足耕地保护任务缺口。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粮食储备调控机制,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确保粮食供给安全。二是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
8、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要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规划特别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科技方面,要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技术攻关,提升农业良种自主选育水平。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
9、转化应用,构建产学研推一体化创新机制。在改革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创新金融服务,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农业再保险和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引导和规范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要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本在党的领导。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化村两委班子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
10、先锋模范作用。要创新治理方式,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把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覆盖,强化对村干部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设过硬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1、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实施人才振兴行动,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久久为功,又要抓铁有痕。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地见效。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统计监测和评估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和要素支
12、持,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支撑。学习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研讨发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各地组织部门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挥火车头作用,高擎党建引领的“红色火炬”,在组织体系上“固本强基”、在干部队伍上“淬火成钢”、在治理效能上“聚光成炬”,带领乡亲们写好“致富文章”,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点亮一片璀璨的“红色星光”。点燃组织体系的“红色火种”,在“固本强基”中筑牢战斗堡垒,汇
13、聚“振兴星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各地组织部门要点燃组织体系的“红色火种”,将组织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持续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清零行动”,建立“预警监测一分类施策一效果评估闭环机制,并探索在产业链、项目链上延伸组织触角,打造“产业型”“功能型”“带富型特色党组织,将组织建设与“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强村带弱村”等工作有机结合,使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的毛细血管,不断筑牢战斗堡垒,让点点“红色火种”汇聚成照亮乡村的振兴
14、星辉。燃旺干部队伍的“红色火焰”,在“淬火成钢”中锻造中流砥柱,辉映“担当星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能起到“激活一个班子、带活一个村子”的作用。各地组织部门要燃旺干部队伍的“红色火焰”,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紧盯“选优”,抢抓村级“两委”换届的机遇,通过请回一批能人、提升一批老人、培养一批新人、淘汰一批庸人,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力量。坚持“育强”,充分运用“乡村振兴导师帮带制”,让老支书与新任书记结成“成长对子”,建立“理论教学+实践
15、锻炼+擂台比武”的培育体系,锻造出既能守住乡愁、又能走出新路的复合型干部,激荡起干部队伍“奔涌向前”的担当星河。照亮治理效能的“红色光芒”,在“聚光成炬”中激活内生动力,铺展“共富星图”。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乡村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例如广东塘冲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公益服务等纳入党群积分制,设立“和美亭”议事平台,通过拆除违建、建设“四小园,带动全村环境提升。各地组织部门要照亮治理效能的“红色光芒”,积极创新“党建+治理+振兴”模式,持续将“入户联心”工作机制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党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
16、员、民生服务员,把治理效能延伸到家家户户。探索“共富合伙人”机制,通过引入乡贤能人、社会组织、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生态文旅、非遗传承等领域共建“致富工坊”,让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田园变乐园。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将治理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绘就“产业如星火燎原、民生如星河灿烂”的振兴画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2024年中央提出了“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初又发布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这一规划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延续和深化,更是对乡村振兴工作内容和重点的全面调整与升级。与以往的乡村振兴或全面推进乡村振
17、兴相比,此次规划中“全面”二字的提出,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内涵和要求更加丰富、更具系统性。以下将从六个方面深入解析“全面”二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作用。一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系统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定位将乡村全面振兴置于国家战略的全局之中,意味着乡村振兴不再是孤立的乡村发展问题,而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础在于城乡发展的统筹协调,不能仅就乡村论乡村,而应跳出乡村看乡村。乡村振兴是在整个国家多个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
18、然选择。这种统筹不仅体现在政策制定上,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二全面融合: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建设和治理。这一要求明确了城乡融合的具体路径,即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人、地、产(钱)等要素将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孤立地振兴全部乡村,而是要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城乡体系。其中,乡镇将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心、农村服务的中心
19、和乡村经济的中心,发挥关键的衔接作用。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布局,乡村全面振兴将更加注重城乡功能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全面因地制宜:尊重乡村发展规律规划指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存在客观规律,各地区存在先后顺序上的差异。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尊重这种差异,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提出脱离实际的目标。同时,不同村庄之间也存在发展方向和时序上的差异,需要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衔接推进脱贫地区全面振兴。这种“全面”体现在对乡村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要求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既要看到整体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充分考虑地方实际的多样性。只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真正
20、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四全面本质:乡村多重功能的协同发展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空间,还兼具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从新版规划来看,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体现了对乡村功能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从“全面”的角度看待乡村,它不仅是生活体系中的一个层级,更是一种全域空间单元。乡村不仅是农民的生活空间,也是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甚至在应急避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追求的是乡村功能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提升。五全面内容:多领域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指出,全
21、面振兴包括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规划提出了9个方面34项重点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乡村发展的各个领域,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聚焦其中某一或某些方面,但必须始终着眼“全面”,确保各项任务协同推进,形成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六、全面安全:筑牢乡村振兴的安全底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安全是基础和前提。规划特别强调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保护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规划要求全
22、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粮食产能稳步迈上L4万亿斤。生态安全关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绿色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保护是乡村灵魂的守护,规划要求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繁荣乡村文化。社会稳定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规划强调健全基层服务体系,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这些安全要求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了底线,确保乡村振兴在安全、稳定、可持续的轨道上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规划中“全面”二字的提出,不仅是对乡村振兴工作内容和重点的调整,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因地制宜、功能协同、多领域推进和安全底线的全面把握,乡村全面振兴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路径和更加有力的保障。只有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全面”二字的要求,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