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70064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依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规划背景(一)基础现状“十四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面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提供坚实健康保障。L资源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525个(不含部队医院),较2015年增长21%,其中医院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9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2、38个;实有床位25493张,较2015年增长39.9%,其中医院1827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82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8张;卫生人员27147人,较2015年增长50.21%,其中医院16344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742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53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2015年相比,分别从5.16张、2.31人、1.65人增长至7.6张、3.48人、3.3人;每万人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1.08人增长至2025年的3.1人,居全省领先。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3689台,总价值34.73亿元,较2015年增长70%o

3、2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十余个专项预案,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等5个类别21支应急队伍(260人),构建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203个乡镇卫生院、2474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乡村一体化法人、财务、药械、业务等“十四统一”管理。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要求,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全市31个二级以上医院与51个京津医院开展合作,16个医院纳入京津冀三地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16个医院纳入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任试点,4个医院建立软硬镜微创医疗中心

4、京津冀医疗卫生协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创建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1个国家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健康促进县(区)、2个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医院、5个省级健康促进优秀医院。3 .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召开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巩固9个县市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新建国医堂106个,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以9个市县中医院为龙头,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3个乡镇卫生院、10个

5、县级综合医院、6个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枢纽、2452个村卫生室为网底、342个社会办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4 .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高至人均74元。健康扶贫深入开展,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救治率达到100%,实现村卫生室村医全覆盖,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根本保障。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2.45/10万、3.86%。、476%o降至2025年的8.34/10万、2.08%。、3.25%

6、0o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两项制度”,提高计生特困家庭扶助金标准。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全市医养结合覆盖率达80%o1个医院获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4个单位成为安宁疗护省级试点,工商银行、滦平县鸿福护理院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建立1个省级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基地,2个大学生青春健康俱乐部,6个亲情关爱活动阵地,帮扶救助计生困难家庭416户,此项工作在全省会议做典型发言。“十四五”以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资

7、源结构有待优化;临床诊疗总体水平不高,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服务效能偏低;医防融合不够紧密,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供给不足,保障能力不强;中西医未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缺少统筹协调机制。(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全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环境。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

8、步加深,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期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鼠疫、炭疽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我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机遇。一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为“十五五”时期我市全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发展方向与强大动力。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高铁新时代”的到来,将有效破解长期以来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与北京“同城化”,打通对接高端市场、高端科

9、技、高端人才的“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破解健康管理难题,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重大机遇与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

10、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总目标,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有效扩容,均衡布局。坚持扶优扶强,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坚持均衡布局、精准下沉,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间科学配置,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统筹平时和保障重大疫情防控需求,提高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11、坚持医防并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和业务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推动中西医药互鉴互补。加强县级中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扩大三级甲等中医院数量,建设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改革创新,提高效能。坚持改革和创新并进并重,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推进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弹性和韧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运转效率。政府主导,社

12、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组织领导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形成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

13、主要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持平,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十五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分类号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偃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75累计增长1岁预期性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公共卫生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760.83预期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100预期性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数量(个)5660预期性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预期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发热诊室)的比例(

14、100100预期性三疗服务中医药服务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7.608.47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483.95预期性O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304.29预期性1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土)数(八)0.390.54预期性2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03.93约束性3医护比1:0.951:1.09预期性4床人(卫生人员)比1:1.061:1.60预期性5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790.81预期性1点人群偲康服务6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1.141.11预期性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的比例(%)

15、73.7100预期性8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0.174.50预期性9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5760预期性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统筹规划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跨区域服务和保障能力。按照“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和“建强医院、建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牢专业公共机构”发展思路,统筹设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和共享利用。(一)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

16、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1 .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1)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按举办层级分为省办及以上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省办及以上医院。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提供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个,即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根据国家安排部署

17、为省办及以上医院发展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市办医院。市办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结合实际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康复、传染病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设置市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即市中心医院;市办三级甲等中医院1个,即市中医院;市办专科二级医院4个,即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市口腔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建市办二级专科医院1个,即市康养医院;改扩建市第三医院业务用房。“十五五”时期省办、市办医疗机构设置及编

18、制床位表医疗机构2025年实有床位数(张)“十五五”期间医院床位调整计划2030年规划编制床位数(张)医学院附属医院2400(本部1200、南院区1200)依据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戈|),医院南院区内部调整优化,增加床位500张。2900市中心医院958不增减床位958市中医院449改善中医院救治条件,医院内部调整优化,500增加床位51张。市第三医院272于院内改扩建业务用房,增加传染病床位128张,购置诊疗设备及开展信息化建设。400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123不增减床位123市口腔医院O不设置床位0市精神病医院300不增减床位300市康养医院0新建集医疗、养护、残疾人康复和

19、托养于一体的康养医院,规划设置床位200张。200合计45025381县办医院。县办医院是政府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康复医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以及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在县级区域内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2)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

20、化医疗服务需求,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骨科、口腔、妇产、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和中医、检验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设置1个标准化建设的政府举办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

21、生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对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万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个政府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增加社区卫

22、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居民小区卫生站。每2000人(含)以上的小区设置1个卫生站,不足2000人的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1个”的原则联合设置。参与居民小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对重点风险人员落实居家健康监测措施,协助进行发热人员转运;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交办的基本医疗等任务。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置)。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

23、服务,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传染病报告监测等工作。诊所和门诊部。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门诊部及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3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为政府举办,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中心(站)、血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市级1个、县级11个),“十五五”期间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合理界定功能职责。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及康复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妇幼保健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除承担保健、医疗工作任务外,还应当协助

24、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技术推广及对下级机构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应当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指导和双向转诊关系,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市、县级各设置1个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急救中心(站)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政府办急救中心(站)按照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合理布局。市设置急救中心,视具体情况在急救中心下设立若干急救分站,距主城区较远的市辖区应设置急救站或急救站点。有条件的县(市)应设置独立急救站,条件

25、尚不完备的县(市)可依托区域内综合水平较高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县级急救站。现已设置市“120”指挥中心1个、县“120”指挥救治分中心10个,“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市急危重症救治中心5个、基层急救站213个。县“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覆盖率达100%,计算机智能化调度系统配置率达100%。每5万常住人口配备1辆急救车,每百万常住人口至少配备1辆负压救护车。血站。中心血站承担规定范围内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业务指导和血液储存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职责。全市设置中心血站1个,各县(市、区)至少分别设置1个固定采血点。4 .其他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

26、性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区域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美容医疗机构等,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鼓励发展康复中心、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等,以康复医疗、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等为特色,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一个康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二)床位适度合理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优化床位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盘活床位存量,提升使用效率,实

27、行分类管理,提高床位使用质量和效率。L床位规模。扩大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床位总体规模,适度调整高水平高质量公立医院床位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和结构,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30年,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47张,其中医院6.4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6张。在床位规模总体增加的前提下,结合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比等指标,合理确定床位总量。综合考虑各县(市、区)资源差异、人口密度、床位使用率和区域均衡性,分类制定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指导标

28、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指导标准单位:张/每千常住人口地区2025年2030年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7.65.641.968.476.412.06双桥区10.6710.090.5811.8911.470.42双滦区8.987.981.0010.019.070.94营子区8.897.401.4910.128.411.71县7.964.683.288.875.323.55兴隆县5.513.571.946.144.062.08滦平县6.734.871.867.505.531.97隆化县6.974.552.427.775.172.60丰宁县7.094.9

29、92.107.905.672.23宽城县7.905.832.078.806.632.18围场县7.074.752.327.885.402.48平泉市6.003.812.196.694.332.362 .床位结构。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适度控制治疗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优先向传染病、重症、儿科、肿瘤、康复、精神、老年病等短缺领域倾斜。其中,全市传染病救治床位按照不低于160张床位配置,以200万人口为基数,每增加50万人口增设30张床位。根据医疗机构类别和床位使用功能,实行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位资源急慢分开。3 .床位使用质量。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

30、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实行统筹调配。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规划编制床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规划编制床位数的要区分情况逐步调整规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不高于8天。(三)人力围绕建设既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又与“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个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人力配置标准。适度提高执业(助理)医师配置

31、标准,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标准,到203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95人、4.29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1人。同时,为更好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将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配置标准细化分解至各县(市、区)。全市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指导标准单位:人/每千常住人口地区2025年2030年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市3.483.303.954.29双桥区6.147.215.556.06双滦区3.023.564.675.10营子区3.583.804.725.16县2.722.134.144.52兴3.

32、272.442.863.13隆县滦平县3.043.013.503.83隆化县2.802.763.623.96丰宁县2.902.513.684.03宽城县3.372.884.114.49围场县3.052.333.674.02平泉市3.032.423.123.41加强儿科、精神科、康复、老年医学、护理、药学等紧缺人才培养,到2030年,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OO人,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治疗师达到12.00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数达到0.54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适

33、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合理提高基层人员配置标准,到2030年,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合理提高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到203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3人;每万常住人口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不低于0.3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1.35人;妇幼保健机构按每万常住人口1名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置床位数1:1.70的比例确定临床人员数;急救中心(站)、血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参照有关规定配置专

34、业技术人员。(四)设备根据国家、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坚持总量控制、严格准入、有效使用原则,坚持梯度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重。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影像机构,鼓励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及有关标准,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承担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

35、移动CT、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五)技术1 .医疗技术。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拓展诊疗方法,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成技术优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鼓励开展多组学、3D生物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2 .临床重点

36、专科。按照“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往前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序跟”的新模式,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依托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普外科、中医妇科,市中医院康复科、老年病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为基础,继续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市办三级医院以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从专科规模、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不同角度,增强普惠性专科建设。重点加强1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医学院附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办医院为基础,重点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

37、科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原则上,每年建设5个市级专科建设项目。市直医疗单位加强与省部级医院的合作,开展双向转诊、技术交流协作、网络协诊、专科联盟等业务,借力提升专科技术水平,争取在专科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突破。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县办医院为基础,综合考量县域患者外转等因素,聚焦本地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工作,重点加强神经、心血管、呼吸等专科防治能力,推广新技术和诊疗新模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原则上,各县(市、主城区外市辖区)每年至少保障1个项目。3 .医学重点学科。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

38、和学科优势,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1至2个周期的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围绕血液内科、皮肤性病科、病理科、全科医疗科等学科,打造一批省内领先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六)信息与数据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遵循“制度先行是保障,统一标准是前提,强化应用是关键,互联互通是核心,业务协同是目的”的原则,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促进智慧医疗和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L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2030年,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康云”,形成跨部门、跨县区的卫

39、生健康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90%,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80%,二级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70%;落实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二级以上医院的90项指标;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可根据业务情况酌情调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业务信息化提供支撑。实施县域医疗远程诊室项目。3 .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坚持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

40、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进一步提升远程医疗应用系统,拓宽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为基础,建设我市的电子健康卡管理平台,完成与人社、医保、“满意”、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系统平台的对接,多码融合及公共卫生业务联动等内容,实现缴费、就医、医保结算、健康查询、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全流程服务。4 .信息安全保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重要网络、数据和

41、信息系统的安全。四、多面统筹,建牢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平急结合、防治融合”,聚焦防控、救治、支撑三大关键领域,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医防协同,建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功能,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基础实验室检验检测、重点疾病监测、辖区公共卫生、健康信息收集分析等职能,重点提

42、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强对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措施实施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等职能,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购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实验室检测网络,“十五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至少1个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市、县(市、区)配备移动检测车。依据国家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加强基层

4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L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市、县(市、区)、乡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和应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诊断处置能力。市推进传染病医院建设。县(市、区)依托一所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推进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疫情发生时按标准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所有儿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加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2.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严重创伤及急性中毒

44、等急危重症救治为切入点,统筹市县乡村医疗救治资源,建立四级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充实设施设备、救护车辆、急救队伍,打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市依托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1医院建设4个紧急医学救援站,县依托11个县(市、区)医院建设10个紧急医学救助点,组建4个市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和10个县域基层综合应急分队,承担区域内突发事件的现场伤病员医学救援处置、转运和接收救治等任务。“十五五”期间规划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1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根据本单位专业优势,分别成立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严重创伤和急性

45、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开展多学科会诊,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效率。各县(市、区)医疗机构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分别建立相应的危急重症救助点。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三)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1 .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指挥调度、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机制。动态调整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南,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分级分类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和处置能力培训演练。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政府专项储备、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储备、动态更新、统筹调配、分级保障的物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依法可征用公共建筑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推进社会救援组织、民间救援等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2 .提升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人群、区域协同、医防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系统和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监测协同,充分发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疫情信息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