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70174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编】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科教版科学四下全册教案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2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科学探究目标1 .综合利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2 .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3 .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4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

2、构。【教学难点】解剖浸泡的种子,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花生、蚕豆、凤仙花等)、放大镜、镜子、浸泡一天的蚕豆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一、导入(2分钟)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将注意力集中到种子。二、聚焦(3分钟)试着说一说你都收集到了哪些植物的种子?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网学生分享交流收集到的种子。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种子。三、探索(27分钟)任务一:根据收集的种子,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任务二: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

3、想法画下来。任务三:取一粒干的蚕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并用镒子解剖浸泡了的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任务四: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研讨:1 .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2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小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3 .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小结:种子内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它未来会发育成植物。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学生分享猜测,并画下想法。学生解剖浸泡的蚕豆种子,并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并做好记

4、录。对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学生能正确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正确使用放大镜和镜子,会解剖种子。能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清楚种子的内容结构。能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四、拓展(2分钟)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根据收集的种子设计制作种子贴画。激发学生对植物种子的兴趣。【板书设计】植物的种子外部:形状、大小、颜色内部:胚根、胚芽、子叶、种、种皮种子里4J孕育着新生命1 .2种植凤仙花教案科学探究目标2 .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3 .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4 .根据研究

5、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5 .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科学态度目标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种植的技能,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花盆、土壤等种花工具,透明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蚕豆种子。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亲自种植一些植物,伴随着植物的生长,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种

6、植凤仙花,怎么种呢?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分享原有认知。将注意力集中到种植方法上。二、聚焦(3分钟)我们种下的种子,它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聚焦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观察记录。三、探索(27分钟)任务一:花盆种植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的种子,种到花盆或校园的花池中。(1)准备好花盆和土,先把小块小石头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2)用手指在土中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任务二:做种植

7、杯问:什么办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方法:可以用土壤和卫生纸,也可以只将卫生纸塞进透明杯子中。种子要放在杯壁和纸之间。要保证充分的水分,但不要将种子浸泡在水中。注意:将种脐分别朝上、下、左和右,为观察根的方向做准备。任务三: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引导:种养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知道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及时记录是关键。我们什么时候记录?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小结:每人准备记录本,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成一本植物生长日记。观察记录方式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或为植物拍照,使用测量纸带。研讨:1 .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8、小结: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的过程叫做选种,选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出芽率。2 .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发芽?我们的依据是什么?小结:结合种植的体验和生活经验,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才能使种子顺利发芽。3 .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小结:坚持观察,及时记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花盆种植。学生思考什么方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种植杯。学生思考并交流记录的时间、内容和记录方法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会种植的方法;能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能基于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

9、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三、拓展(2分钟)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自选发芽土豆块等开展种植养护活动。激发学生了解植物除了种子之外的其他繁。【板书设计】种植凤仙花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生长条件、观察计划1.3种子长出了根教案科学概念目标1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2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3 .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科究目标1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2 .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3 .用观察、实

10、验的方法验证推测。4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科学态度目标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植物油、马克笔;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怎么样了呢?学生根据观察和养护的情况进行分享。将注意力集中到植物的长势情况上。二、聚焦(3

11、分钟)种在种植杯中的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大部分都已经发芽了,它们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学生思考聚焦本课重点:认识种子的发芽过程和根的作用。三、探索(25分钟)任务一:探索种子的萌发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状态,用语言来描述一下种子萌发的过程,也可以借助自己的观察记录来描述。小结:结合观察记录,我们发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根,再长茎和叶,而且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通过对根长度的测量,还可以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提问:播种在花盆里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了,有的种子没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12、的呢?原因:可能是温度太低了,也可能是水浇多了,种子被淹死了,还可能是种子本身就不健康,这些都是造成种子没有发芽的原因。任务二:探究根的作用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给植物浇水时,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呢?请你推测一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验证实验:实验材料:一棵带根的植物、盛有水的试管、植物油、塑料滴管、马克笔。实验方法:1 .将这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2 .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3 .观察几天后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因为水面被植物油密封,水不可能是

13、蒸发后变少的,这就说明根将水吸收到了植物体内,所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以此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研讨1 .为什么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播种到土壤中的种子,在温度、水分都适宜的环境中才会发芽,种子没有发芽可能是没有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2 .试管中水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结:水位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3 .根除了能吸收水分,还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你能不能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找证据来说明根的这一作用呢?小结:我们试着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非常困难的,就算是想连根拽出像蒲公英那样的小草也不那么容易,在种植过程中,可能还会发

14、现植物的根因为抓住卫生纸或是抓住土壤,在取出时都不那么容易了,这些都能说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学生描述种植杯中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学生推测植物的根的作用,作出预测。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结合观察结果和生活经验,研讨相关内容。认识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能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四、拓展(IO分钟)1 .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是不同的。认识凤仙花、葱、仙人掌的植物的根的形态。2 .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植物的根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水中的浮萍、榕树、戈壁上的胡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知识思

15、考植物根的作用。认识到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在维持植物生存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板书设计】种子长出了根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根芽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1.4茎和叶教案科学概念目标1 .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2 .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3 .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1 .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2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3 .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

16、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结合经验交流茎和叶的作用将注意力集中到茎和叶的作用上。二、聚焦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方法指导:1 .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2 .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3 .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

17、在茎上的分布情况。4 .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观察一株凤仙花,测量植株高度,说叶子的数量,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的叶的分布,并做好记录。聚焦到对于茎和叶的生长。认识到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三、探索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

18、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30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我们可以推出红色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从内部观察茎的变化将变红的凤仙花的茎用刀片分别纵向和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是的,通过观察可以看到纵切面上有一条条的红线,横切面上有许多红色的圆点,这都能说明红色素水在茎内流过。基于对茎的外部和内部的实验观察,可以得出茎的作用是运输分水,植物的茎除了运输

19、水分还能运输养料,也就是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任务二:探究叶的作用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方法: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3天后,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一被遮住阳光的这片叶子变黄了,因为这片叶子长时间没有见到阳光,以至于变黄了。这说明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方法: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一一天后的现象,塑料袋内壁有许多小水珠,这表明叶子上的水分蒸发了,遇到塑料袋变成了小水珠,这说明植物的叶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研讨1 .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呢?小结:

20、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2 .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学生结合经验推测茎和叶的作用,并写下想法。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结合实验观察描述茎的作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结合实验观察研讨相关内容。图片能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结合实验观察能认识到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四、拓展L认识不同形态的叶。松树、仙人掌、水稻和香蕉树的叶,同学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叶想一想这些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比如仙人掌,叶子又细又小

21、它的生活环境一般是水很少,阳光乂很充足的地方。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刚凋谢的果实,再到种子逐渐成熟的果实,最后果实成熟了,也就是盏小灯泡,也点亮了学生心中对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I)在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标出书桌、床和窗户的位置。研究身边的岩石有浓厚的兴趣,将生活中的发现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定位。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常见岩石,了解岩石的组成。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岩石。教学准备:花岗岩、公母、长石、石英、小刀、放大镜、阅读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二、探究过程1、研窕

22、花岗岩师:请大家拿出花岗岩,仔细观察花岗岩,我们进行小组间的竞赛,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花岗岩的秘密多。(I)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准备:放大镜)(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代表,参加其他组的讨论研究,交流发现所得。(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投影图片:云母、长石、石英标本(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交流、汇报:云母有闪亮的薄片;长石有肉红色颗粒;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5)利用提供的矿物标本再次鉴定花岗岩的成分。比较:花岗岩中的什么物质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6)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小结: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Fl然

23、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走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石就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2、常见的矿物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学生试着观察,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1)投影: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2)师解说: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3)你对矿物知道什么?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4)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5)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学

24、生:名称、性状、用途)(6)教师提供矿物,学生明确描述矿物着重于哪些方面后,试着模仿描述。(7)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8)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三、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2、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并能够确定一些矿物的特征。四、课外延伸制作自己带来的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习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方法,知道岩石标本盒制作的流程。2、了解自己采集的岩石的特征,尝试制作岩石的“身份证。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自己采集的岩石的观察与研究,了解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盒,并未岩石制作“身份证”。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动手制作的好习惯,激发对岩石研窕的热情

25、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岩石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资源。一、教学过程(一)聚焦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经过各种处理,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持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我们收集了很多的岩石和矿物,怎样把它们做成标本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吧?(二)探索活动一:我的岩石标本仅1、符岩石制作成标本,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常见的岩石。2、任务:给收集到的岩石进行编号,然后放入标本笈的相应位置,同时填写名称。3、工具与材料.:剪刀、胶水、笔、纸点、卡纸、棉花4、岩石标本盒的制作步骤:第一步:采集岩石;第二步:把岩石砸成小块:第三步

26、把岩石洗干净并晾干;第四步:编号,作标签:第五步:把岩石装进盒子里,用胶水和胶带纸把岩石固定住。5、注意事项: 1)采集岩石以及把岩石咋成小块时要注意安全。 2)贴标签时要及时,以防贴借、贴乱。 3)装进盒子前要看看岩石上的水是否已经干了。如没有干要待水干之后再入盒。 4)标本盒应选择高度45厘米左右的塑料盒或纸盒,用硬卡纸把内部分隔成55厘米左右的方格。活动二:展示交流我们的岩石标本分小组展示交流标本,并进行评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研讨制作岩石标本分为哪几步在制作中你乂有哪些新的发现?(三)拓展搜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精心制作标本。3.5岩石、沙和黏土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

27、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钻上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教学过程(一)聚焦由于太阳、风、水、地送和火山等的作用,|1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它破碎后会形成什么?它和砂以及就上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知识。(二)探索L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等)2.比较

28、岩石、沙和黏土(I)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岩石是灰黑色的,形状不规则,最大;沙是棕黄色的,里面有小石粒,;黏土是浅黄色的。(2)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发现:岩石无明显气味;沙无明显气味;黏土有明显气味。(3)摸、捻: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发现:岩石颗粒最大,沙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细密。(4)团球散落:试着分别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观察经过多长时间它们能平摊在纸上。发现:沙最先散落,黏土基本不散落,从而说明沙比黏土黏性差。(5)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图痕,用手抖一下纸。发现:沙掉下

29、来了,没有留在纸上,黏土牢牢粘在纸上,没有掉落,再次证明沙比黏土黏性差。(三)研讨1 .经过观察,你知道岩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对照表格简单复述)2 .经过观察,你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岩石可能会向土壤进行转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科学探窕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

30、要意义。二、教学过程(一)聚焦上壤对我们人类常上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有什么呢?(二)探索L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岩石,土,植物,小动物等等)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1)在校园或旧野挖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2)整体观察:把土壤倒在一张臼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傥观察。并用鼻子闻一间土壤的气味。用手抢一拾,体会有什么感觉。发现:土壤是褐色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有气味。用手捻一捻,发现土壤有些潮海。说明土壤中有水分。解释:死亡的小动物和植物的根叶子,统称为动植物残体,它们落到土壤里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腐

31、烂,变成一种黑色物质,我们统称为腐殖质。(I)颗粒观察: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发现: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2)沉积实验: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三)研讨1 .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搅拌后等一段时间,能看到大部分土壤沉在水底,分为了两层颗粒小的是黏土,颗粒大的是砂,树叶和草根浮在了水面上,说明沙和黏土

32、更重。)2 .根据观察和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通过以上实验,发现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3 .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四)拓展请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3.7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

33、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二、教学过程(一)聚焦我们知道了土壤里面有砂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那不同上壤之间有哪些差别呢?(二)探索下面是成分含母不同的三种土壤,分别给它们标注记号CL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这三种土壤,比较相同和不同。发现:1号上壤颜色是棕黄色的,颗粒较大,摸起来比较硬、扎一2号土壤颜色是浅黄色的,颗粒显小,摸起来作常滑腻3号土壤颜色是黑色的,颗粒大小不均。2 .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C用手分别团揉潮湿的这三种土壤,看哪种能够团成小球。发现:翦上最易成型,砂土也可成

34、团,土壤不易成型。3 .比较这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预测哪种土壤渗出的水最多。预测:1号3号2号。 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漏斗(保证三种土壤所取量相同),确保达到同一高度。 将等量的水分别缓慢地倒入三个漏斗中。 观察当水流过三种土壤时发生的现象。(实验初期观察哪种渗水最快,中期观察哪种土所需时间最短,后期观察哪种土渗水最多)通过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是:1号3号2号。(三)研讨1.交流我们的观察结果,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实验结果简述)结合沙质土,粘质土,壤土的特点,确定1,2,3号土壤的名称。2.结合观察实验结果,说说三种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不同的影响。沙质土渗水快,不易存水,

35、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粘质土不容易渗水,水分都浮于表面,不下沉,也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壤土渗水能力适中,可以存贮水分,其中还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最适合植物生长。(四)拓展查阅资料,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些植物生长。3.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

36、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科学态度目标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 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二、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顾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岩石和土壤存了哪些新的认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密切的联系?(二)探索L用图表表示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2.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垂要资源,在人生产生

37、活中用途很广。(1)一些矿物可供我们制作食物食用一一石膏。(2)岩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艺术品。(3)岩石可以铺设道路。(4)岩石可以建造房屋和桥梁,(5)煤是市要的能源矿产。(6)计算机里的许多芯片是山硅制成的,碎来I石英和其他矿物。3 .介绍植物动物与土壤的关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壤,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在土地上口出而作,口落而息。种下去的是种子,收上来的是粮食,人类不但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还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源。4 .保护自然资源。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C人类开采这些资源以后,它们就不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

38、岩石和矿物。人类滥砍、滥挖、滥施农药的行为使环境问题特别严重,大地母亲已经发出了红色警报。涛涛的洪水,遮天蔽口的沙尘暴更使我们不得不沉痛的反思。黄上高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年要流失土层1厘米以上,然而形成1厘米图层需要400年,土壤流失速度比土壤形成速度快几仃倍.:据相关人与观测,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16亿吨泥沙中,含有氮磷钾4000万吨,这使黄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其至失去生产力,从而导致当地人民生活贫困。过去的草原上牛羊数量不多,人们也都是着水、草而居,他们根据气候的冷暖,牧草的情况,把草原分成四季牧场,轮回利用,使得草原有充分的时间恢复。而现在的草:原却

39、疲惫不堪,为了增加短期的利益,人们增加牲畜的数量:,牛羊把草都吃光了,裁至连草根都不放过,严重影响了草:原的我恢复功能,许多草原已是黄沙漫天飞。请大家告诉周围所有的人,为了我们的生存,请保护好我们的土地。(三)研讨通过学习本单元,你对岩石和土壤有哪些新认识?(我们知道了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1 .你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哪些用途?(岩石可以建造雕塑、铺设道路等等。土壤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人类不但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还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资源。)2 .举例说明人们对岩石和土壤的利用和它们的特性有什么关系。(利用岩石坚硬的特性,可以将岩石用作建筑材料。利用土壤)3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岩石和土壤?(不刻画文物古迹,积极参与进行垃圾分类。)(四)拓展调查当地土壤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以及人们对土壤进行的保护措施。根据调查情况,完成一份调查小报告。一起助力小学科学教学*h*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