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综述.doc

上传人:罗晋 文档编号:5708962 上传时间:2020-07-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身医学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心身医学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心身医学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身医学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身医学综述.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国外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现状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PSM),它主要从精神与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临床心身医学是研究疾病的倾向性、易患性、疾病的起因、预后、病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前躯性特征、心身相关的规律。因此,心身医学的研究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 发展: 古代西方医学的心身医学思想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不理解心理现象,从而普遍相信鬼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身心二元论者,他们认为灵魂可以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精神可与物质分离。与此相对立,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是身心一元论者,他们认为精神与肉体是不可

2、分离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医学之父”,他的著名“体液说”认为,人体含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如其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为病态。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当今心理学的性格分类仍有影响。古希腊医学认为身心是密不可分的。希波克拉底尚认为,医师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病的人。因而,诊治疾病应注重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生活对患者疾病的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身心是不可分离的。而哲学家笛卡儿则认为躯体与精神是截然有别的;躯体具有广延性,思维则无广延性,思维寄居于躯体。18世纪,随着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该问题从哲学层面获得了较好的解决。人们意识到,并

3、非所有物质都具有心理或精神属性;只是某种特殊结构的物质,即大脑和神经系统,才具有心理活动。由于受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该时期总在寻找精神、灵魂或思维所属具体物质的形态结构,这对心身医学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颇为局限的。 现代心身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心身医学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现代心身医学的理念与学科体系是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的。心身医学的研究不但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其成果亦为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某些重要概念。 欧洲的心身医学 欧洲是心身医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918年,德国精神科医师海恩罗特(Heinroch)在睡眠障碍一书中首次提出“心身”(psychosomati

4、sch 或 psychosomatik)概念。其后,欧洲各国的学者对心身医学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1922年,德特斯切(Deutsch)提出“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概念。1925年,奥地利医学家斯科沃滋(Schwarz)在其主编的躯体症状的心理因素与精神疗法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心身的相关性。1943年,哈利得(Halliday)提出“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概念;1950年前后经阿雷塞德(Alexander)大力提倡,而被广泛接受。1956年,英国学者雷吉(Leigh)发起召开了欧洲心身医学研究学术会议(European Confe

5、rence on Psychosomatic Research),并创刊身心医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在德国,内科医师对心身医学进行了较多研究。1976年,德国将心身医学列入医学教学大纲,并将其作为临床医师职称国家考试内容。 弗洛伊德(Freud)不仅重视情绪,尚着重研究精神与躯体的联系,并阐明了情绪在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内部冲突和无意识动机的理论,启发并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后来,这种理论及精神分析学说被介绍到全世界,并成为心身医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美国的心身医学 1935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杜巴(

6、Dunbar F)出版了心身医学经典著作情绪与躯体变化。他在该书中提出,特异性人格是心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1939年,杜巴创立心身医学杂志(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44年,由他倡导成立了美国心身学会(American Psychosomatic Society)。美国的现代心身医学研究逐渐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Weiss E、English OS和Alexander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美国出版发行了心身医学杂志、心理生理学、心理神经内分泌学、脑、行为及免疫学、应激、发展心理生物学、心身研究等多种有关学术刊物,其中发表了大量关于心身医学研究的

7、成果。 前苏联的心身医学研究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理论是前苏联心身医学研究的核心,贝柯夫继承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大脑皮质和内脏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密切相关,并由此建立“皮层内脏相关学说”(Corticovisceral medicin)。该学说主张,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大脑皮层具有统率作用,其高级神经活动促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全身各器官功能相互协调,身心统一,并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该工作从皮层内脏相关及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统帅作用上,为心身医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日本的心身医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其内科、外科医师都积极开展心身医学研究。1

8、960年,“日本精神身体医学会”成立,1975年改为“日本心身医学会”。1961年,精神身体医学杂志创刊,1976年更名为心身医学杂志。在此期间,多次召开了心身医学国际会议。 现状:长期以来,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教育模式与医疗服务模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病人的,讲病因只有微生物或有害理化因素,讲发病机理只有病理解剖生理与生化变化,讲诊断只有各种仪器扫描或滴定的发现,讲治疗只有几种药物,很少提及心理与社会因素在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表现、治疗方法与预后转归中的作用。面对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海洛因依赖,艾滋病、肥胖症、自杀、社交恐怖症等,按照纯生物医学的医疗服务

9、模式去处理,往往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或者是不承认这些疾病谱。例如自杀虽可致死,肥胖虽可致病,可能不被承认是生物医学意义上的疾病。又如海洛因依赖的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心理渴求。所以,解决心理疾病成为重要方面。发展前瞻:人类将步入21世纪,我国心身医学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1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各学科间的整合,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正所谓学问本是一家,在源头上是一致相通的,我们期待心身医学可以站在更高的层次,在人类全方位的检视中,给予最佳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