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76353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识字8 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识字8人之初(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识字8人之初课时2内容分析人之初精选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片段一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片段二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的片段对于现代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本课13个会认字中,”之、初、专、知是翘舌音,”之、远、玉、知、义”是整体认读音节,“近、专”是前鼻音。本课6个会写字中,“习、玉、义”3个字是独体字,“学”是上下结构的字,“近、远”都是走字底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走字底的半包围结构汉字的要点。文中部分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记忆有难度,教学时可采用联系生活、直接

2、讲解、扩词等方式辅助理解。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学,诵读三字经。语言运用:感受三字经的节奏与韵律,熟读成诵。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生活体验理解三字经的大致意思。审美创造:明白要不断进取、珍惜时间的道理。思政元素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接触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难点重点:认识13个生字,重点写“近、习等6个字。难点: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尝试认读。(2)了解三字经的相关知识。2.准备资

3、料: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近、习”等6个字,重点写好“义”字。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播放人之初的朗读音频)“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感受一下,他们在诵读什么呢?播放音频3遍,引导学生倾听。2.互动交流:”音频的第1句是什么呀?”引导学生回答,揭示课题“人之初”,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人之初是三字经里的内容,里面藏着好多有趣的知识和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吧J【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音频,尝试低声跟读。2.回答问题,齐读课题,对课文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播放,营造

4、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环节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教师活动】1.明确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完后和同桌合作读课文,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会读了就夸一夸对方。2.指导学习:巡视学生自读、自学情况,观察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的过程;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3.重点指导:组织全班交流汇报,针对学生反馈的难点进行重点指导。正音指导:“大家注意,之、初、专、知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要翘起来;远、专是前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出来;相是后鼻音,发音时舌根后缩抵住软腭。”示范发音,让学生跟读。识字

5、方法指导: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之”的字形;讲解加一加(本+刀=初、木+目=相、幺+力=幼、王+、=玉)、字理识记、字歌巧记(羽丢半边就是“习”)、定位联想法等识字方法;对学生分享的识字方法进行总结和补充。4.巩固练习:组织集体多形式读记生字,如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等,“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学生活动】1.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与同桌合作读课文,互相帮助、鼓励。2.小组内积极交流识字方法,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学习新的识字技巧;跟读老师示范的发音,注意区分不同的声母和韵母;参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巩固生字记忆。【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小

6、组合作和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生字。环节三:指导书写,规范练习【教师活动】1.认读组词:(出示会写字:近、习、远、学、玉、义)“这些字大家认识吗?谁来开火车读一读,再给它们组组词。”组织开火车认读和组词。2.观察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笔顺和笔画,看看有什么发现。老师来给大家讲讲书写要领。示范书写并讲解“近”(先写“斤”,在田字格中心偏右上,平捺舒展托住“斤”)、习”(先外后内,主笔横折钩要舒展,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远”(先写“元”,平捺舒展托住“元”)、“学(秃宝盖稍宽,弯钩有力,横是主笔,

7、宜长)、“玉”(“王”注意横的长短变化,间距均匀,点写在长横上面)、“义”(主笔是捺,要写舒展,点在撇、捺交叉点偏左处,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的书写要点,让学生书空。3.学生练习:学生书空、描红、临摹,巡视指导,“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一笔一划认真写。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4.作品评议:选取部分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写的字,大家一起评议一下,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说说写得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引导学生评价。【学生活动】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2.仔细观察字形,听老师讲解书写要点,跟着

8、老师书空练习,记住关键信息。3.进行描红、临摹,注意书写姿势,按照老师的要求书写。4.观察展示的作品,积极参与评议,学习他人优点,反思自己的书写。【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示范、练习和评价,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增强对汉字书写的审美意识。环节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教师活动】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大家来交流一下,都有哪些收获呢?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如认识的生字、学会的识字方法、书写的注意事项等。2.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对应训练。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人之初,和他们分享你学到的知识。”【学生活动】1.思

9、考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如“我学会了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生字。2.课后认真完成对应训练,和家长一起阅读人之初,分享学习成果。【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作业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促进亲子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音频导入和丰富的识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识字环节参与度较高,对生字的掌握较好。在书写指导方面,通过示范和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书写规范度有所提高。在识字教学时,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的记忆不够牢固,尤其对于通过字理识记等方法学习的生

10、字,可能是因为讲解不够生动形象,学生理解困难。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时,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没有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有些仓促,对作业要求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可能对作业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识字方法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于字理识记等方法,可以结合动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业要求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任务,提高

11、教学效果。过程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复习“不”的变调规律,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字词听写:“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个会写字,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用这些字口头组词,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听写,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错误。指名学生组词,巡视学生听写情况。2.课文朗读:“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他们的读音和节奏是否准确J指名朗读后,组织全班齐读课文。3.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人之初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者对课文有哪些新的想法,

12、都可以提出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活动】1.认真听写词语,与同桌互相检查,纠正错误。2.认真朗读课文,倾听他人朗读,及时发现错误并学习优点。3.思考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和想法,如“课文里说的苟不教,性乃迁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字词和课文朗读,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环节二:朗读训练,体会韵律【教师活动】1.示范朗读:“同学们,老师先来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注意字音和节奏。尤其要留意性本善和性相近这两组词,前一个字是后鼻音,后两个字是前鼻音,不太容易读准,大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进行示范朗读,之后让学生

13、跟读几遍。2.“不”的变调复习:”请大家圈出课文中含不字的词语,和同桌互相读一读。引导学生圈画词语并互读;“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不的变调规律,后面的字是四声时读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读四声。大家结合圈出的词语,再体会一下这个规律。”3.多样朗读:示范拍手读第1小节,“大家看老师是怎么拍手读的,跟着老师一起,感受三字经的节奏。引导学生模仿;组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现在我们来进行师生对读,老师读上句,大家读下句,看看谁能和老师配合得最默契J【学生活动】1.认真听老师示范朗读,跟读时注意发音和节奏,重点练习较难读的词语。2.圈出含“不”字的词语,与同桌互读,复习“不”的

14、变调规律,结合词语体会其变化。3.模仿老师拍手读,感受节奏;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三字经的韵律。【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感受三字经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环节三:精读课文,领悟道理【教师活动】1.全文朗读与字词理解:指名读课文,“大家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是否正确。读完后,“我们来理解一下课文中的字词。请大家用习组词,想一想这些词和课文里习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组词并讲解“习在文中的含义;对“苟、乃、迁、宜、琢、器、义”等重难点字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2.第1小节理解:“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1小节,想想每

15、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老师来说韵文大意,大家来找出相应的句子。”说出大意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读了这一小节,大家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呢?组织学生交流。3.第2小节理解:指名读第2小节,“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这小节的意思,等会儿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J组织全班交流汇报,给予指导;说出韵文大意,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这一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总结;“大家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说说对这小节句子的理解J鼓励学生分享;“课后大家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或俗语,读一读、背一背。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我们先来一起看看。展示名言警句卡片。4.齐读课文:“现

16、在,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把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J【学生活动】1.认真听同学朗读课文,参与字词理解,用“习组词并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学习重难点字的含义。2.自由朗读第1小节,小组内交流意思,根据老师的描述找出相应句子,思考主要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认真听同学朗读第2小节,小组讨论意思,代表汇报;找出对应句子,总结主要内容;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理解句子含义;记录并学习老师展示的名言警句。4.齐读课文,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积累名言警句,丰富知识储备。

17、环节四:个性诵读,强化记忆【教师活动】1.个性诵读引导:“同学们,我们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诵读课文,感受古人诵读经典的韵味。大家可以模仿古人的姿态和韵调,也可以配乐、打节奏,还可以和小伙伴对读。发挥你们的创意,展示个性读法。”鼓励学生展示。2.背诵指导:组织师生对读,“老师读每一行的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之后安排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现在大家自由练习背诵,背完后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准J巡视指导背诵情况。【学生活动】1.发挥创意,采用多种方式个性诵读课文,如配乐读、打节奏读、模仿古人诵读等,展示自己的朗读风格。2.参与师生、男女生、同桌之间的对读,在对读中熟悉课文内容;自由练习背诵,认

18、真背给同桌听,互相检查背诵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个性诵读和多种背诵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对课文的掌握。环节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教师活动】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不的变调规律,深入学习了人之初这篇课文,理解了其中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大家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积极,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2.作业布置:“回家后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并给他们讲讲自己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认真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课堂表现

19、2.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向家长背诵课文并分享感悟,认真完成对应训练。【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作业布置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加强亲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成功之处在于,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讲解较难字词时,虽然采用了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但部分学生仍然理解困难,可能是因为讲解不够生动形象,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20、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存在个别学生主导讨论的情况,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到位,没有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作业布置环节有些仓促,对作业要求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可能对作业的完成方式和要求理解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讲解方式的多样性和直观性,对于较难字词,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讲述故事等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作业要求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任务,提高教学效果。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