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一、发展背景与环境4(一)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4(二)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攻关期5(三)省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6二、发展基础与机遇7(一)发展基础7(二)发展机遇与挑战8三、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0(三)发展思路12(四)发展目标12四、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14(一)新能源14(二)集成电路16(三)新一代信息技术18(四)生物医药与健康22(五)智能家电24(六)精细化工26(七)高端装备制造29(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1五、重点产业空间布局32(一)总体布局32(二)产业布局35六、重点任务49(一)实施聚核强链工程,打造世
2、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地.49(二)实施载体提升工程,打造高能级高承载力的现代产业园区51(三)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打造制造业创新高地53(四)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推动工业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55(五)实施质量安全工程,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57(六)实施两业融合工程,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59(七)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布局制造业重构59(八)实施协同融通工程,服务双循环新格局61七、保障措施62(一)加强组织领导62(二)加快推动制度创新62(三)完善要素配置保障63(四)加强规划实施落地64一发展背景与环境(一)国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1 .国际经济秩序和经贸规则加
3、快重塑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大国的竞争和博弈更为激烈。西方国家力图主导WTO规则体系改革,重构有利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利益的全球经济秩序,打压和遏制我国产业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未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可能会出现本地化、区域化、碎片化、分段式的格局。2 .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分工已演进成以“产品差别化分工”“生产工序型分工”为主的新型全球价值链纵向分工体系,全球产业布局形成链状链接,虚拟链接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使得经济联系更具黏性和依赖性,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能数量竞争,而是包括创意、研发、价值创造和分配、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全链条的竞争。3 .全球新一轮科技
4、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兴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驱动产业范式变迁、企业组织形态重构以及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使社会生产结构呈现出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新特征。各类科技与新旧产业的相互渗透,各类技术与学科交叉融合,以此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将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二)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攻关期1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
5、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向。同时,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 .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攻关期,创新对转型作用更加凸显我国虽已形成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但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零部件、三维建模、工业软件设计等工业行业关键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制造业正在面临着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的“双重压力”。传统的低成本、大规模制造模式已难以为继。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技术融合
6、应用创新能力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关键。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伐加快202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强调粤澳合作重点在于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珠澳合作成为产业发展新主题。(三)省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L推进制造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构筑“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深化改革,加强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高起点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大湾区的集聚与流动,为提高制造业
7、国际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2 .全面开展二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产业发展主战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本省优势,提出集中精力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宏伟目标。在这一发展新时期,依托自身发展优势,成为全省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数字创意等产业主战场之一,也是全省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的重要基地。3 .支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造粤澳产业合作枢纽门户2026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强调要支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打造区域重要门户枢纽、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
8、文明新典范、民生幸福样板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城市,已成为粤澳合作的重要载体平台。二发展基础与机遇(一)发展基础市根据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等文件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路线,加速推进质量、效率、动力的多重革新,为“十五五时期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1 .制造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特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规模总量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916.94亿元增至2025年的1200亿元,可比价年均增速7.1%,累计增速珠三角排名第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后落户高景太阳能、芯动科技、得尔塔光学、恩捷等一批
9、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大项目,成功引进了新思科技28nm到7rnn的半导体IP,解决了中国芯片产业部分IP卡脖子问题。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格力电器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纳思达公司入选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市累计获评4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个单项冠军产品,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两地优势互补,在生物医药、数字创意、金融等方面加强合作,截至2025年底,在横琴注册的澳门企业数量达3575家。珠澳跨境工业园已有300余家澳资企业入驻,占比逾五成。2 .质量效益不断实现突破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5年
10、的49.6%提升到2025年的58.2%;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11.4亿元增长到666.26亿元,占比从21.6%逐年提升到55.5%,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4个、绿色设计产品76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3个、绿色工业园区1个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个。质量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市格力电器获中国质量奖,8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高质量品牌数位于全省前列。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达113.5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3.26%,位于全省前列,其中制造业研发费投入占工业
11、增加值比重达12.1%,排名全省第二;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主体与创新载体活跃度高,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101家,较2015年增长超4倍,数量位居全省第6。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无人船、多极化相控阵雷达填补国内空白,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二)发展机遇与挑战1 .存在的机遇区域发展机遇。一是“四区”叠加机遇,迎来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贸区“四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让所处区位的战略价值得到巨大提升。二是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正处于关键节点位置,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作为
12、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桥相连的城市,地缘优势凸显。制造强省建设发展机遇。作为制造业大省,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了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加强制造强省建设合力,举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制造业发展作为全省重要工作,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体制机制及配套政策措施。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精密仪器设备8个领域被列为全省核心区域。科技革命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发展方式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成为产业
13、发展新常态。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绿色低碳日益成为全球产业发展新共识。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与投入服务化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入发展,产品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售后等服务正逐渐成为工业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增长点。2 .面临的挑战“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经贸摩擦长期存在。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双循环渠道不畅,制造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对我国实施抑制政策,集成电路与高端装备等产业受到一定冲击;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与财务风险急剧提升;国际形势对
14、抗动荡加剧,内需不振外需下滑,出口转内销面临挑战。区域“竞争加剧,“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目前全国各地市均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各地市在“争夺”人才资源与引进龙头企业方面纷纷出台具有竞争优势的政策。以一线城市为主的核心地区由于产业基础雄厚,配套资源充足,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大的“虹吸效应”。在广深为主的一线城市和莞佛为主的制造业城市集聚大量人才、技术、金融资源,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冲击与挑战。三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省委“1
15、1+9”工作部署、“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布局和市委“产业第一”各项工作部署,加速实现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技术、应用、管理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培育新业态,引导业务模式创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结合,推进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以创新促应用。重视创新在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工业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坚持融合发展。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工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引导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服务资源企
16、业深入合作,建立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融合发展。坚持协同发展。确定定位,积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作发展。明确各区域主导产业与主导业态,以区域间优势互补为基本原则,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给、协同发展模式,保障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总量与质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体系。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生产
17、与经济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在产业规划布局、产业政策、标准规范中统筹考虑安全生产,不断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坚持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三)发展思路以加快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能级量级为核心目标,以加快构建链条完整、生态健全的产业集群为主线,以引核强链、研发创新、开放融合为主要路径。L高端引增,赋能提优围绕提升能级量级,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引进高端优质项目,提升产业集聚度,完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新兴技术对本地存量产业的优化与赋能,加强
18、存量产业的竞争力。2 .创新聚资源,强链立名片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构建网络化的创新链接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引进一批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围绕重点产业强化细分产业链条,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会议,提升影响力,树立产业名片。3 .开放融合,配置资源围绕提升效能,加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针对市产业核心资源,做细做精分配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水平,优化制造业效能。(四)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动能产业加速壮大。立足市产业基础,从经济
19、效益、创新驱动、发展质量、规模增长、数字化转型等维度提出发展目标,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市“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预期性指标类别具体指标单位2025年基数2030年目标经济效益工业总产值亿元4674.41000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474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6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335创新驱动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4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83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284380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个1620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个513发展质量单位土地产出亿元/平方公里5883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28.52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3540培育和引进上市企业数量个3850规模增长累计签约投资额超亿元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个-505其中:超10亿元重点项目个-120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9.620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家-1260数字化标志性应用场景个-100四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加快构建“4+3”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一)
21、新能源把握新能源产业爆发窗口,聚焦动力电池、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引进一批引领型、支撑型、带动型的高成长龙头企业,系统构建具有倍增动能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1 .发展重点硅能。打造从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配套系统及核心装备全链条。大力发展大尺寸超薄片先进切割技术和工艺,鼓励技术成熟的PERC(发射极和背面钝化)、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HJT(异质结)、IBC(交叉指式背接触)等电池规模化生产,积极布局大尺寸硅片电池、高效薄膜电池等技术和企业,促进多种新型高效电池共同发展。发展半片、双面、拼片、叠瓦、多主栅组件,积极布局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
22、和基于N型电池技术的高效组件产品及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大力发展高效智能光伏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等智能装备,及适应光储融合、光伏制氢等光储一体化、光氢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支持发展适用于新能源应用领域的系统集成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及光伏辅材制造环节。储能。瞄准在K)OkW-100MW量级,建立以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研发制造为主,钠硫储能电池和液流储能电池试验与科研产业化为辅的集聚区。瞄准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结合省内能源特点,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优化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电源要素,推进省级、市级和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角度提供补充储能的系统方案。择机布局制氢、加氢及氢燃料电池等氢能产业链条。智能电网
23、针对智能电网配电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变压器、智能变电器监控系统、智能配电开关、智能组件等,加大设备相关技术研发,主要包括柔性输变电技术、高效配电变压器技术,实现配电网络自动化。针对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重点发展智能断路器、智能控制电器、自动转换开关、智能计量仪器等,发展用户端系统解决方案、智能运维技术,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针对电力信息通信设备,围绕电网安全运行的信息通信设备,重点发展电力线载波设备、数字移动及无线接入设备等,同时发展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在线监控技术,实现电网调度控制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新能源汽车。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环节,重点发展正极
24、材料、电芯、电源管理系统、锂电池PACK组装等环节,提升动力电池产业层级。在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制造,发展公交客车、小型客车等多种车型,重点突破纯电动、串联混合动力、并联混合动力、混联混合动力等关键技术,同时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择机布局。择机布局氢能商用车。2 .发展路径近期:在硅能领域,加快布局光伏组件项目,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和横向配套,有效构建硅能产业生态体系。重点谋划储能、微电网、新能源整车等对产业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在液流储能、高效制氢等革命性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加快新能源整车项目引进,补齐新能源产业终端环节。积极关注“钙钛矿”等能够突破光电效
25、率瓶颈的新技术运用,以革命性技术引领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建成在全国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中远期:从新能源电力系统集成入手,做强存量,引进增量,形成光储一体化、光氢一体系统产业集群。其中,依托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领军企业加强沟通接洽,引进一批技术实力“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建成一批系统集成集聚载体。在系统集成领域做大做强后,在本地推广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并进一步辐射省内乃至至中西部地区用户,通过开拓区域应用市场的策略使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围绕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企业与氢能企业的合作联动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储能化应用,同时提升新能源整车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国内市
26、场。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影响力。(二)集成电路聚焦优势领域,精心谋划,围绕设计、材料、EDA、IP项目抓强链,适度布局先进封装测试、晶圆制造、IDM,专用设备项目抓补链,聚焦高端消费电子芯片、IP核、高端GPU、汽车电子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强链补链项目,集聚一批细分领域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芯”高地。力争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100O亿元。1 .发展重点集成电路设计。围绕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电力电子、移动智能终端等应用领域,重点突破存储芯片、处理器等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大力支持射频芯片、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芯片、车规
27、级芯片等专用芯片的开发设计。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研发企业、知识产权(IP)核设计及服务企业,支持针对重点领域的EDA工具/IP开发。集成电路原材料。重点聚焦氮化银、碳化硅、磷化锢等第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相关产品规模化生产。探索布局氟聚酰亚胺、高纯度化学试剂、高密度封装基板等材料研发生产。支持元器件相关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集成电路制造与封测。延伸产业链条,制造环节建立模拟及数模混合生产线,发展特色工艺,加强工艺创新,重点推进功率器件、存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制造;封测环节聚焦第三代和第四代封测,重点发力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存储芯片和家用电器用芯片等相关领域。2
28、 .发展路径近期:建立“芯“机互促发展模式,鼓励本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和试点示范项目。搭建与终端企业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引导本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竞争力升级,提升营收规模超十亿元和超亿元的企业数量,促进本地氮化银、碳化硅等原材料环节项目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整体影响力,树立特色名片。加强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功率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芯片、车规级芯片等产品设计企业和氮化银、碳化硅等原材料企业的招引力度。中远期:通过持续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建设。扶持建立集成电路人才培训机
29、构,全面提升整体的创新氛围,促进资源集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择优招引工业控制、处理器、射频芯片、传感器芯片、基带芯片等设计环节企业,择机布局第三代第四代封测、模拟及数模混合生产线、功率器件、电源管理芯片等制造与封测环节,优选企业布局氟聚酰亚胺和高纯度化学试剂等原材料环节,进一步丰富本地产业链条。力争在十五五末期集成电路超十亿元企业超15家,超亿元企业超200家。(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创新强企”战略,把握信创市场发展机遇,着力在高端PCB,高端打印设备、核心元器件、机器人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终端等优势领域锻造产业长板,打造“打印设备之都和汽车电子硅谷“。力争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
30、1 .发展重点高端电子元器件。以提升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可靠为核心,重点布局电子线路板等领域,加速发展多层、HDI(高密)、FPC(柔性)电路板和IC载板。着力突破5G射频器件、功率半导体元器件、电声器件、激光器件、电子显示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等5G通讯及车载电子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围绕高端打印设备,重点发展激光打印机研发制造,兼顾发展针式打印机和热敏打印机等特种打印机。围绕增材制造打印材料、3D打印设备及软件两大重点环节,重点发展光固化、激光选区烧结、熔融沉积成形等工艺装备,并重视产品在本地市场的推广与应用。推进计算机整机、外部设备及耗材产
31、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协同攻关和适配合作。聚焦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围绕5G通信设备生态,重点发展“5G+工业互联网”、智慧家居、可穿戴设备。加快触控、体感、传感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终端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和扩展现实(XR)、裸眼3D等沉浸式体验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聚焦“软件产品+信息服务”的发展路径,以信息安全和工业软件为重点抓手,强化行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优先发展信息安全、工业软件、特色行业应用软件(含嵌入式应用软件)、数字内容、大数据、高端信息咨询等细分领域,形成核心技术支撑、融合应用推动、行业特色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信息安全产业方面
32、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对接,重点发展防火墙、威胁管理平台、行为监控等网络与边界安全软件;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评测软件;大数据脱敏、商用密码等数据安全软件,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研发漏洞挖掘、入侵检测等工控安全管理软件。工业软件方面,立足制造业优势,推动工业软件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工业行业的广泛应用。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程(CAE)、辅助制造(CAM)、建筑信息模型(BlM)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方面,着力培育一批在交通物流、健康医疗、金融财税、企业管理、通信等领域应用
33、软件企业,打造行业应用软件标杆。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鼓励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通用基础软件,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环节的突破,建立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产品体系和服务生态。数字创意。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企业,基本形成以游戏动漫、演艺娱乐和数字会展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会展赋能,筹建具有影响力的线上会展平台,形成上下游贯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会展经济生态圈。2 .发展路径近期: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构建高端打印设备和PCB行业完整产业链,加强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功率芯片、物联网智能硬件、车载
34、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等企业的招引力度,形成产业集群。建立“芯“机互促发展模式,搭建芯片设计、制造与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企业交流平台,打通全市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关键电子器件等前段、终端环节到智能家电、打印设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涵盖产品设计、材料、关键器件、设备制造等环节的全生态创新体系。增强高端打印设备自主创新实力与创新资源链接实力,快速突破核心瓶颈,加快打印机整机产品的自主化与产业化,加快打印机整机芯片和耗材芯片的本地化设计与制造。增强本地打印机产业知名度,重点推动本地新型打印机品牌树立,同时围绕“世界打印耗材之都”建立国际化会展服务平台。中远期:集中资源引进若干新能源整车
35、制造企业,带动汽车电子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与本地集成电路、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企业形成生态协同发展态势。优化“芯机互促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数字化服务商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全国打印机行业创新平台,提供行业信息服务,开展打印机行业工业电商专项,进一步巩固国内打印机行业影响力。围绕工业互联网和元宇宙技术体系,重点布局下一代算力平台、未来智能交互终端、新兴数字创作工具、多元数字内容产品,推动“算、端、创、用”协同发展,推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创意等技术与智能终端产品深入融合,形成技术和产品谱系。(四)生物医药与健康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坚持长期主义,抓住创新药、医疗器
36、械、精准营养等领域创新团队和项目,“重引进、强服务、抓生态、建平台”,培育具有持续创新和爆发能力的生物医药递进式产业层级。力争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600亿元。1 .发展重点化学药及原料药。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创新药物,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发展化学原料制造,巩固本地抗生素类、消化道类、心血管疾病类和精神神经类等药物的市场竞争力。生物药。重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加快抗体偶联合、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的研发制造,以及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制造,同时
37、重点发展针对高致病性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疟疾、登革热、结核、艾滋病、埃博拉、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苗。中医药。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研发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支持研究新型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和技术,鼓励开展中药配方颗粒攻关,探索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共享和研发转化。进一步挖掘中药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潜力,推进中药精深加工衍生产品研发生产。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医疗器械。围绕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医用检查检验仪器,重点发展
38、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推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同时探索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医疗器械研发。同时,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技术融合,重点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拓展增值服务。智慧医疗。积极开发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养生服务,提供包括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医疗服务。建设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物联平台,全域覆盖医疗服务平台体系
39、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继续深化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互联对接,针对海量疾病症状和治疗记录构建的疾病数据平台,为后续针对性疾病治疗、康养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中远期争取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落地。2 .发展路径近期:加强区域与产业互促融合模式,建立生物医药领域的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打造以澳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区域合作模式,形成以广州、深圳、北京、上海为主的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创新资源链接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以澳门等地为主的中成药创新研发合作平台,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为主智慧医疗合作平台。重点加强化学药、生物药、中成
40、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的研发制造,加强智慧医疗相关网络基础设施与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智慧医疗、医疗器械领域的招商引资。加强本地高校完善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扩大招生力度,建立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提升本地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供给能力。中远期:进一步深化区域与产业互促融合模式,大幅提升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数量。重点加强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建立促进养老服务、药物研发、精准医疗等,加强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领域协同发展,建立互促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移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健康云平台等新型应用服务,发展健康管理、辅助诊断、在线诊疗和预约等新模式,通过智能化新模式
41、的打造,吸引国内外医疗机构、健康综合管理机构的入驻,达到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聚集效应。积极参与或举办行业峰会,提升整体影响力。(五)智能家电以技术融合为核心,扩大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创意设计在产品中的应用,引领家电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充分整合利用产业与创新资源,力争到2030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突破100O亿元,形成省智能家电产业生态的特色片区,打造省智能家电产业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特色发展级和国内智能家电的模式创新高地。1 .发展重点智能节能型电器。关注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智能化与高端化需求,注重智慧家居、智慧康养等细分市场,重点发展智能变频
42、分体机、直流变频空调及商用中央空调,智能化、集成化厨房电器,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绿色冰箱及智能小家电;环保型灶具、整体厨房等厨房家电,智能全自动洗衣机、智能绿色冰箱,以及智能家用按摩椅、智慧浴缸、智能健康秤等家用电器。智能软/硬件。积极拓展智能家居领域,在智能软件方面,围绕家庭内部灯光、电器、窗帘、安防、监控,门禁等智能控制与远程监控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智能控制软件和智能家居云平台。在智能硬件方面,重点关注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和智能芯片领域,赋能传统家电产业,引导其打造聚焦智能化升级的延伸链。配套服务。一是积极打造智能家电领域的垂直电商,升级传统家电销售营销模式,加强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优秀电子商
43、务企业间交流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平台的电子商务合作发展模式。二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工业电商建立供应链电子商务,加快产需对接,引导传统家电线下配套体系向线上线下互促模式转变,提升配套需求对接效率,构建网络化、规范化和定制化的可追溯物流体系。三是拓展在线直播、直采平台、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帮助中小型企业降低成本、扩大订单规模、满足融资需求,全面赋能特色家电中小型企业。2 .发展路径近期:建立智能家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家电产业在产品智能化与销售渠道的线上化升级,建立“芯”“机”互促模式,加强智能家电领域与集成电路的互促协同发展。重点推进智能节能型电器和配套服务领
44、域的发展,加强空调、家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小家电产品的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同时重点拓展电子商务等在线销售模式,形成开放多元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强化对现有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搭建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设计中心、云平台、电子商务、会展贸易等专业性创新平台,着力将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和产业链中心。中远期:以工业电商促进集群化发展,做强做大产业规模。优化智能家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模式以及“芯”“机”互促发展模式,拓展交流广度、合作领域和产品深度。以本地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电商,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可追溯和定制化,降低配套成本,提升配套效率,促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化发展
45、同时,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加强智能软/硬件企业招商,重点围绕智能控制软件、智能家居云平台、无线通信模块、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增加配套领域的特色企业集聚,强化本地根植性。(六)精细化工发挥专业化工园区空间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抢占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结构功能材料、电子化学品、日化美妆等前沿制高点和高附加值环节,加速向精细化工转型。力争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1 .发展重点先进基础材料。依托市化工产业基础,围绕传统化工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高性能助剂及化学品,大力支持可降解塑料、UV树脂、电子级树脂、食品级和医用级塑料等产品布局。关键战略材料。一是
46、新能源材料,围绕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能源市场需求,打造锂电隔膜、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铝塑膜等锂电材料集群,支持光伏企业与材料企业联合开发纳米导电材料等光伏材料产品。二是电子化学材料,以电子、新基建等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产业及市场基础,重点布局PPB级和PPT级高纯试剂和电子特气、DUV和EUV级光刻胶、封装胶、高性能专用树脂、TFT液晶材料、OLED照明/显示用发光材料、正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导电涂料、覆铜板材及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等。三是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布局医用植介入材料、医用耗材等生物医用材料,加大对龙头企业研发环节的扶持,精准布局血液净化材料、组织功能修复材料、骨科材
47、料等医用植入材料,把握新冠疫情为医用材料带来的发展窗口,加快布局医用卫生材料、口腔科耗材、血液净化耗材等高分子医用耗材领域。四是轻量化复合材料,依托市航空航天与汽车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重点布局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和知名高校的合作,精准突破材料复合环节技术瓶颈,全面提升高性能复合材料供应能力。前沿新材料。一是增材制造材料,把握增材制造材料短板痛点,围绕金属3D打印材料和高分子3D打印材料,推进增材制造数字化技术、软件控制、打印装置、材料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研发,延伸布局增材制造装备环节,形成上下游联动。二是纳米碳材料,重点布局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大纳米碳材料,
48、加大对纳米碳材与先进基础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复合应用环节的支持,解决纳米碳材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超材料,围绕军民融合,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前瞻布局超材料的研发与试产,加快超材料市场化进程。日化美妆。创新发展生物提纯技术,加强在生物工程与制剂新技术、皮肤健康产业、天然来源功能性物质提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开展高品质原料、创新配方、高科技包材的研发和生产。大力发展新型代工,在原始设备生产商(OEM)、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原始品牌制造商(OBM)以及先进加工制造工艺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新经验,壮大产业规模能级。推进化妆品柔性生产,引入消费者体验设计,推进化妆品领域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两网融合,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2 .发展路径近期:以“创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