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79969 上传时间:2025-07-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江西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建设原则15基本资料26抬田工程规划设计27抬田工程施工58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7附录A(资料性附录)抬田水稻种植试验大纲9条文说明11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抬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利枢纽库区为减少耕地淹没面积和浸没影响范围而兴建的水稻田抬田工程,其他抬田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

2、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NY/T2148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SL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22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抬田工程paddingfarmlandengineering是指将水库浅水淹没区的耕地,抬高至不低于土地征用线;浸没区的耕地按照浸没治理的要求进行抬高,并对抬高后的耕地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条件,使被抬高后的耕地满足农业生产要求而采取的人工措施。3.2地力保持工程Iandproductivityconservationengineering是指为充分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和提高新整理耕地的地力而采取的农业、工程、

3、生物等措施的息称O3.3抬田工程土层结构soiIIayerstructureofpaddingfarmlandengineering是指抬田工程中为避免耕地淹没及作物涝渍灾害,保持耕作土壤水肥,而进行的耕地土层设计的结a)以人为本的原则;b)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c)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d)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5基本资料5.1 水利枢纽工程资料5.1.1 收集水利枢纽工程地理位置、淹没及浸没范围、功能与作用、规模、特征水位、工程布置、运行调度方式、建设进度等基本资料。5.1.2 收集水利枢纽库区地类地形图(1:2000或1:5000)、土地利用现状图。5.2 抬田区现状资料

4、5.2.1 项目建议书和可研阶段使用1:100001:50000地形图;典型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使用1:1000-1:2000地形图。5.2.2 应收集本区域或邻近区域历年、逐日降雨和蒸发等气象资料;灌溉排水试验资料。5.2.3 收集抬田区及取土区的土壤分布图及剖面图,调查土壤的物理特性(容重、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等)、化学特性(PH值、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含盐量等)、渗透系数(K)、给水度()等。5.2.4 应收集调查抬田区行政区划、面积、人口、户数及其农业人口和劳动力情况,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社会经济资料。5.2.5 应调查收集抬田区水利、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资料。5.2

5、6 应调查收集以下农业生产的资料:a)农业生产水平:淹没区及抬田区的耕地面积、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习惯、机械化程度、历年农业产量及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等;抬田区所在灌区灌溉保证率、排水标准及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等。b)农业灾害:抬田区及其周边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历年受灾情况,主要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情况及治理措施。c)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现状和规划。6抬田工程规划设计6.1一般规定抬田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应达到编制规程的要求,项目建议书阶段应初步确定抬田范围、高程、抬田工程灌排渠系布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确定抬田范围、高程、抬田工程布置;初步设计阶段应进一步复核抬田范

6、围、高程、抬田工程布置,进行典型工程设计。各勘察设计阶段应按相应的编制规程要求完成相关的专题报告。6.2 工程规划6.2.1 抬田工程规划主要包括确定抬田区范围、料场规划、灌溉排水工程等。6.2.2 抬田工程规划应在流域和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及拟建工程的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环境影响分析后确定。6.2.3 抬田区范围应根据抬田区水系分布、地形地貌、库区淹没及浸没范围等情况确定,并符合以下要求:a)应对淹没区和浸没区的耕地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且淹没区抬田后对水库库容不产生大的影响。b)抬田区范围确定后,将集中

7、连片的抬田片根据地形、灌溉水源、工程布置、土地权属等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片区,进行抬田工程规划。6.2.4 应对抬田料场进行详细的勘察,查明其分布、储量和质量,并符合以下要求:a)选择符合抬田结构层设计要求、开采和运输条件好、施工干扰少的料场,料场的选择应先近后远,充分利用库区淹没区、荒地的土料,并合理规划利用移民安置点建房平整场地的开挖弃料。b)应对料场进行实地勘察,并进行必要的室内和现场试验,核实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压实特性、施工性能以及储量等信息。c)应根据土料性质、料场地形、料层分布、料层厚度及水文地质等因素确定料场开采运输方式。6.2.5 抬田区灌溉排水工程应与现有水系、灌区及水源工程

8、相连,并符合以下要求:a)抬田区灌溉、排水标准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b)灌溉水源应优先利用已有水源工程,已有水源工程不足时,应因地制宜修建蓄水、引水、提水等水源工程。c)充分利用抬田区外的渠道、抬田区内的天然河道、排水沟作为抬田区的骨干灌、排工程。d)渠道与排水沟应统一布置,并统筹考虑施工期导流排水、临时灌溉系统和非抬田区灌排系统。e)抬田区可适当保留部分坑塘水面、天然河道,以方便用水。6.2.6 抬田区临河道、水库的迎水面,应根据抬田高度、迎水面坡度、土质情况、位置等因素,设置护岸或防浪堤,相邻段间应平顺连接。6.3 抬田结构设计6.3.1 3.1抬田结构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抬田

9、结构层宜采用三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由耕作层、保水层、垫高层组成。抬田结构层示意图见图Iob)抬田结构层设计要素包括填筑材料、结构层厚度、压实度、渗透系数等。c)大规模抬田建设,宜选择典型抬田区进行抬田工程设计与施工试验,并进行小区、大田等种植试验(抬田水稻种植试验大纲见附录A),以确定最佳结构层设计要素。图1抬田结构层示意图图6.3.2 抬田高程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淹没区抬田高程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m和回水区土地征用线;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m时,应进行专门论证。b)浸没区抬田高程按照防治浸没的要求确定。c)淹没区抬田从抬田区边缘至迎水面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坡度,其坡度大小宜与灌溉

10、渠道布置相协调。6.3.3 耕作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耕作层的顶部高程应与设计抬田高程一致。b)耕作层厚度宜与抬田区现状耕作土层厚度基本一致,在20Cm25Cm之间。c)耕作层土壤pH值宜在5.58.0,有机质含量不低于抬田区原有耕地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否贝U,应提出地力保持工程措施。d)耕作土回填后,其平整度应满足作物种植的要求。6.3.4 保水层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保水层设计高程为抬田设计高程减耕作层厚度,保水层厚度应在35Cm40CnI之间。b)保水层应使用粘土或壤土填筑,压实度应为0.90左右,渗透系数k(1-9)10-6cmso6.3.5 垫高层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垫

11、高层设计高程为抬田设计高程减耕作层厚度和保水层厚度。b)应采用稳定性好的填筑材料,一般可采用粘土、壤土、砂石料或风化料等。当采用砂石料或风化料时,在与保水层接触面应按照反滤要求填筑。c)粘性土料压实度0.85,砂石料等无粘性土料相对密度0.60o6.3.6 地力保持工程措施可采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平衡施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6.4 灌排工程设计6.4.1灌溉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4.1.1新建水源工程、至抬田区的引水渠道均应纳入抬田工程建设范围。6.4.1.2抬田区灌溉渠道系统布置和设计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灌溉渠道未采用防渗措施,且垫高层为透水材料填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渠

12、道底部高程宜高于保水层底面高程IOcm以上。b)渠道底部位于垫高层内时,其底部和侧面50cm范围内应按照保水层的要求填筑。6.4.1.3灌溉管道系统布置和设计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6.4.2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6.4.2.1抬田工程排水一般采用明沟排水系统。6.4.2.2抬田区排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抬田区排水工程与非抬田区排水工程应统一规划布置,当排水沟承担非抬田区排水时,其断面应同时满足非抬田区排水的要求。b)应防止非抬田区涝水直接排入抬田区格田内,否则,在抬田区与非抬田区之间应布设排水沟。6.5田间工程设计6.5.1 在大面积抬田工

13、程开始之前,应选择抬田区进行典型设计,广泛征询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意见,合理确定田间工程布置。典型设计可根据行政区划、地形地貌、抬田区面积、生产力水平进行选择。6.5.2 抬田区抬田工程设计完成后,应征求当地乡(镇)、村的意见,合理确定工程布置。6.5.3 格田的布置除符合NY/T2148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格田(田块)长度一般为80m200m,宽度为20m40m,应满足机械耕作及居民承包经营的要求。b)分隔格田的田填,可在田间沟渠工程完成后,取用格田内的耕植土填筑,田填尺寸应满足耕作要求。6.5.4 田间渠道与排水沟设计除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农渠布置应

14、符合本规范4.3.1条的规定。b)农渠、农沟应采取护坡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排水沟宜采用生态、植被护坡。c)渠道上配水、灌水和交通等建筑物,以及农沟上的交通和控制建筑物布置,应方便生活和生产。6.5.5 田间道路与林带布置应符合GB50288、GB/T30600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田间道路布置宜与施工道路布置相结合,与施工相结合的田间道路,应按施工道路的要求进行设计。b)抬田区与居民区、移民安置点之间应有道路相连接,其道路建设标准应不低于田间道路建设标准。c)田间道路路面宽宜为3m6m,一般采用泥结碎石路面;生产路路面不超过3.Omod)林网的布置应因地制宜,与沟、渠、路相结合。7抬田工

15、程施工7.1 施工准备7.1.1 建立测量控制网。7.1.2 料场复查与使用规划。7.1.3 对抬田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系、道路,以及房屋、电力电信杆线、树木等障碍物进行详细调查与测量。7.1.4 结合抬田施工现场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布置条件,综合考虑土料采挖、加工、堆料场和运输线路等因素编制施工措施方案。7.2 抬田结构层施工7.2.1 抬田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施工准备一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堆放一垫高层土石方填筑一保水层填筑一耕作层回填一道路工程施工一田间工程施工一施工结束。1. 2.2耕作土剥离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耕作层土壤剥离前,应清理开挖区域的杂物、障碍物。b)根据需要剥离出足够

16、的耕作土料,剥离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一般为20cm-25cmoc)剥离的耕作土按规划堆放在剥离区域的两侧,并采取覆盖措施以防止其产生水土流失。7. 2.3耕作层填筑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耕作层宜优先采用剥离堆放的耕作土料进行回填。b)耕作土应摊平,平整后的耕作土须表面平整,格田之间要求平整度5cm,格田内要求平整度3cm07. 2.4保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保水层土料从选定的料场开采,开采前应进行表层清理,开采的土料应质地均匀,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b)保水层厚度、平整度(3cm)和压实度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7. 2.5垫高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垫高

17、层的选料要求从选定的料场开采,不得含植物根茎、垃圾等杂质。b)开挖前应进行表层清理,清理开挖区域内的表土、杂草、垃圾、废渣等障碍物;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避免开挖作业时可能引起的滑坡、坍塌。c)填筑时,应分层碾压,压实度及相对密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不宜采用吹填方法施工。d)垫高层高程和层面平整度(5cm)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7.3 道路工程施工7. 3.1路基施工前应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8. 3.2路基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严禁将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作为填料。b)泥炭、

18、淤泥、强膨胀土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含水量不适宜直接压实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确需使用时,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c)粉质土不宜直接填筑于路基。9. 3.3土质路基填筑应符合下列规定:a)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填筑路基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10cm。b)主干道和支干道土料压实度应不小于0.93,无粘性土料相对密度不小于0.65;田间道和生产路土料压实度应不小于0.91,无粘性土料相

19、对密度不小于0.60。c)每一填筑层压实后的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7.4 田间工程施工7.4.1 田间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分区安排、料物备制和定线放样等准备工作,根据设计选好材料和施工方法,做好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设备的准备工作。b)施工安排应按施工分区和条田布置成片完成。7.4. 2灌溉渠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采用土方填筑渠道基础,并用机械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1,压实宽度为渠道基础宽度两侧各增加1m。b)灌溉渠道基槽应根据设计测量放线,进行挖、填和修整。c)土渠开挖应严格控制渠道基槽底部高程、平整度和尺寸。d)渠道防渗工程施工应符合

20、SL18的规定。7.4 .3排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人工开挖一般应从中心部位向外扩展,分层进行,先台阶后成型,逐次开挖到底。b)分段或分期施工的沟道,必须按设计断面或分期要求施工,各沟段应顺直衔接。c)沟道的填方段或填方沟堤必须执行堤坝施工的有关规定。7.4.4田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a)格田间田域应按设计规格压实修整。b)结合生产道路布置的田填,应按照生产路的要求施工。7.5 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a)坚持“三同时”原则,防止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控制施工噪声。b)抬田工程开工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制定表土剥离堆土场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c)取土过程中,对取土料场的坡面进行水土流失防护,施工结束后

21、对取土场及时进行复垦,恢复植被。d)进行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监管,监管内容包括: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取土(石)场、弃土(渣)场使用情况及安全要求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防护措施)实施状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7.5. 2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对抬田建设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进行监测。b)进行入库水质的监测,监测断面的位置应能反映所在区域环境的污染特征,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信息。c)抬田施工期间还需对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8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8.1质量控制8.1.1 按照设计要求,编制抬田垫高层

22、保水层等土料填筑压实度检测频率,并编制质量检测计划。8.1.2 抬田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标准见表I0表1抬田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标准项次检查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垫高层填筑填筑土料不得含植物根茎、垃圾等杂质,最大块径50Cm碾压要求粘性土料压实度085,无粘性土料相对密度060层面平整度+5cm保水层填筑填筑土料土质均匀,渗透系数K(l-9)10-6cms,不得含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碾压要求压实度090厚度按设计厚度:35Cm40cm平整度格田之间5cm,格田内3cm耕作层厚度按设计厚度:20Cm25cm平整度格田之间5cm,格田内3cm田间道路面宽度按设计要求:3m6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

23、50cm碾压要求土料压实度090,无粘性土料相对密度060泥结石路面厚度20cm生产路路面宽度按设计要求:1.5m3.0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40cm碾压要求土料压实度090,无粘性土料相对密度060表1(续)项次检查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田填路面宽度按设计宽度:30Cm40cm路面高程高于田面高程30cm碾压要求夯填密实沟渠土方填筑压实度090预制构件底部开挖预留ICm2cm保护层8.2工程验收8.2.1 抬田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交田;交田工作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施工以及乡(镇)、村代表参加;交田工作完成后,由乡(镇)、村签署同意接受书。8.2.2 抬田工程验收按照SL223执行。附

24、录A(资料性附录)抬田水稻种植试验大纲A1抬田水稻种植试验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验证抬田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二是为抬田大面积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内容是:对选定的抬田结构和设计参数进行试验小区和大田种植试验,分析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A2抬田水稻种植试验应针对耕作层厚度、垫高层料、垫高层压实、保水层料、保水层厚度、压实度、灌溉方式等不同因素,进行组合试验设计,形成不同处理,并应执彳亍茜足试验要求时试验处理数目最少的原则。A3布设种植小区时应使同一重复种植试验区内各小区(处理)之间的各种自然条件(土壤、地形、水文地质、前茬作物等)差异最小。A4种植试验区的灌排系统应分开布设。

25、A5观测内容应按规范的记录表格记载,及时校核,整理归档,抬田水稻种植试验的测定指标和测定时间应符合如下要求:A.5.1稻田水位观测:每天定时进行观测,田面有水层时可采用电子测针法,无水层时利用地下水观测井观测田间地下水位,同时加测耕作层土壤含水量。A.5.2灌排水观测:包括灌排水时间、灌排水量、灌排水次数等。A.5.3农业措施调查:包括作物品种、播种日期、播种量、移栽日期、种植密度、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打药种类和次数、除草剂种类、剂量和次数、收割日期及其它田间管理记录等。A.5.4生育期进程调查:观察作物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A.5.5生育指标测定:在拨节期、齐穗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

26、期根据平均苗数取5穴测定叶面积系数、根重、地上部干物重等指标。A.5.6分篥动态调查:从返青后开始定10穴,每隔5天调查一次分篥数,直到齐穗期。A.5.7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主要为耕作层土壤,在土地平整后第一次种植前和每年晚稻收割后样测定。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土壤PH值。A.5.8气象观测:主要包括温度、降雨量、蒸发量等。A.5.9产量测定及考种:按各试验区单收、单打、单晒、单称计算产量,并根据平均每穴有效穗数取主要时期、取样方法、5穴、根重或根系活力、叶面积、株高、干物重等5穴进行考种。A6每次试验观测结束后,均应对各项观测

27、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A7编制抬田种植试验报告,其内容包括:试区和试验处理的基本情况、观测数据的整编和分析、试验成果或结论、抬田工程应用效果的评价、问题讨论或推广应用方面的建议。条文说明1范围由于抬田工程在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为了使本省的抬田工程建设有据可依,以保障抬田工程建设质量,在总结我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抬田工程试验研究成果和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的抬田,按水稻田种植水稻的要求进行抬田工程建设,种植其他作物的抬田工程可参照执行。5基本资料5.1.1 淹没范围一般由水库移民专业确定,对淹没耕地的分布、淹没深度应调查清

28、楚.浸没影响范围一般由工程地质专业确定,浸没影响范围确定后,应与水库移民专业共同确定浸没范围内的耕地分布情况。6抬田工程规划设计6.1一般规定勘察设计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精度,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相关专项报告应同步开展工作。抬田工程土方用量较大,对水土保持方案、用地规划等专项报告用重点研究。6.2 工程规划6.2.3 抬田范围的确定,应在分析移民安置、土地资源等因素后,再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淹没区抬田范围技术经济比较包括淹没补偿、抬田、防护等方案。浸没区抬田范围技术经济比较包括征收补偿、抬田等方案。峡江水利枢纽淹没区抬田范围的淹没深度一般在2m3m以内,浸没区抬田范围分布在防护区内低于水库正常

29、蓄水位6.OnI的区域。井冈山水电站淹没区抬田范围的淹没深度达到在5m7m。6.2.4 抬田工程土料用量大,各勘察设计阶段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勘察。还应综合考虑料场征地、运输、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等要求确定料场。6.3 抬田结构设计6. 3.1.a)抬田常用三种结构形式:单层结构,直接采用粘性土填筑抬高耕地,表层粘土经耕种后熟化,以界牌航运枢纽为代表,抬田高度InI2m;双层结构,将抬田区表层土剥离厚度LOnI左右,回填至垫高层上;三层结构,由耕作层、保水层、垫高层组成。经峡江水利枢纽种植对比试验,三层结构其产量恢复快,抬田效果好,推荐采用三层结构。7. 3.2.a)位于水库淹没区的抬田区耕地,在

30、建水库之前,常受洪水淹没影响,抬田高程仅从抬田后满足作物生长要求来确定抬田高程。浸没区一般位于防护区之内,其防洪由防护堤承担,抬田高程按满足防浸没要求来确定。峡江水利枢纽抬田高程为46.5m,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m。为研究水稻田抬田高程,峡江水利枢纽在测坑进行种植试验,按照抬田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0.4m、0.5m、0.6m、0.7m,进行水稻种植试验,试验表明:抬田高程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m时,满足水稻生长要求。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规定,水稻田设计排至深度为0.4m0.6m,抬田高程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05m时,应专门论证。8. 3.2.c)淹没区抬田,离水库远的耕地,其

31、抬田高程应适当抬高,即从抬田区边缘至水路迎水面之间,抬田应有一定的坡度。据与二方面考虑,一是地下水相库区排泄,有一定的坡降;二是灌溉渠道的布置需有一定的坡降。峡江水利枢纽抬田临水库水面高程为46.5m,在抬田区边缘为46.7m46.9m。水稻田以外的其他作物抬田,可按GB50288规定的耐渍深度,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来确定抬田高程。9. 3.3.b)耕作层一般有两种来源,从抬田区剥离,抬田后回填;或从水库淹没区耕地剥离,运至抬田区回填。耕作层厚度应对抬田区取样调查后再确定,根据峡江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调查,耕作层厚度为20Cm25cm0耕作层厚度太薄,在耕作过程中生粘土容易上翻到耕作层,不利于水

32、稻生长;耕作层厚度过厚,耕作层承重能力较低,不能满足耕作植稻时耕牛、拖拉机允许的下陷深度。抬田后应对耕作层土壤肥力进行分析,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若低于8%。,应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或采用秸秆还田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10. .4峡江水利枢纽对保水层的厚度、压实度等进行了渗流试验和种植。渗流试验按照GB50288规定的水稻田适宜日渗透量2mn8mn,确定保水层的厚度、压实度。试验方法是选择吴家坊、醪桥和水田三个代表性场土料的土料,压实度按照0.88、0.90、0.92三种,厚度按照0.3、0.4、0.5m三种,经不同组合后进行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吴家坊土料

33、场土样的渗透系数为6.0106cms-2.0106cms;醪桥土料场的为50x10“cm/s2.0x10em/s;水田土料场的为5.0106cm/s3.0x10em/s0压实度为0.88时,日渗流量普遍介于7mm8mm;压实度为0.90、0.92时,日渗流量普遍小于5mm。日渗流量均在GB50288规定的控制范围内,压实度为0.88时,接近于规定的上限,且料场以粘性土为主,按规范日渗流量应取小值,故压实度取0.90为宜。从便于施工考虑,厚度在30Cm40cm时,可以一层碾压;如超过40Cm时,要分二层摊铺碾压,厚度选30Cm40Cm为宜。种植试验表明,保水层厚度为40cm,压实度为0.9时,水稻生产及产量能达到最佳。峡江水利枢纽通过上述试验,最终选定保水层厚度为35cm,压实度为0.9。11. .5垫高层起垫高作用,土料应满足稳定性要求,要求土质不腐烂、遇水不融化。压实要求不高,不产生较大沉降即可。峡江水利枢纽抬田垫高层填筑料采用了砂卵石、风化料、粘性土,粘性土压实度要求不小于0.85,非粘性土相对密度不小于0.60O8质量控制与工程验收8.2工程验收8.2.1 抬田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组织交田给居民耕种,以尽快恢复生产。交田时间在工程验收的那个阶段不做要求。峡江水利枢纽交田时间均安排在分部工程验收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