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82486 上传时间:2025-08-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故都的秋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把握文章主旨“故都”点明地点,饱含深切眷念与文化底蕴;“秋”确定内容,二者结合,呈现自然与人文融合之境。文章通过描绘北平秋色,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同时流露出忧郁、孤独心境。需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当时社会风云变幻、个人遭际坎坷,这些在作者心中留下阴影,使其对故都之秋的“品味”夹杂苦涩。(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L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巧妙融合故都秋色与个人情思,写出北国之秋独特品格,抒发眷念之情。秋的“清”“静”“悲凉”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深远忧虑”“孤独冷落之感”主观色彩高度契合,情景浑然一体。例如,文中写

2、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蓝色牵牛花,寻常甚至破败之景,却被作者看出、体验出美,融入了他独特的感受与情趣。2围绕“清”“静”“悲凉”渲染刻画:全文紧扣这三个特点,选取不同景物从多侧面渲染。如写北国槐树,扫街后灰土上扫帚丝纹,给人清静悠闲之感,突出“清”,又通过“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悲秋之感,紧扣“悲凉”。牵牛花蓝朵、秋蝉残声、秋雨秋风、枣树等,皆充满浓郁悲凉秋意,且被作者赋予主观感情色彩。()赏析语言特色L细腻生动:对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丝一丝”精准描绘出日光透过树叶的状态,画面感极强。又如写槐树落蕊,“脚踏上去,

3、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听觉、嗅觉、触觉多方面细腻呈现落蕊特点。2 .质朴自然:语言质朴无华,似与读者娓娓道来,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用平实语言营造出闲适氛围。3 .巧用对比:将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对比,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使读者印象深刻。二、学习难点(一)理解作者复杂情感作者情感复杂微妙,除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恋,还有因时代背景与个人经

4、历产生的忧郁、孤独、落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隐忧。这种情感并非直白表露,而是融入对景物细致描写与独特感受中,学生理解有难度。例如,文中多次强调愿用寿命换取故都之秋永驻,背后不仅是对秋景喜爱,更有在动荡时代中对宁静美好事物的极度渴望;对秋蝉残声、秋雨等描写,也隐隐透露出内心孤寂。(二)领悟选材意图作者未选取故都皇家宫殿、园林及远近郊区优美自然风光,而是专拣寻常百姓生活中常见景物,如破屋、牵牛花、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等。理解这种选材背后深意是难点,需弓I导学生认识到作者作为普通文化人士,从平民视角出发,借这些平凡景物展现故都秋味,更贴近百姓生活,也更能弓I发共鸣,同时通过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

5、景物抒发内心苦闷、寂寞与忧思。三、练习(一)选择题L下列对故都的秋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将北国之秋与其他地方的秋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奠定全文情感基调。B.作者写故都秋景,重点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秋风、秋枣等,展现故都秋天独特风貌。C文中多次提及江南之秋,目的是全面否定江南之秋,以突出北国之秋才是真正的秋天。D.结尾处作者说愿意用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北国之秋的零头,强烈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与眷恋。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故都秋景,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听觉,“脚踏上去,只

6、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触觉,使秋景更具立体感。B.文中描写秋蝉“衰弱的残声”,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更突出故都秋天的寂静。C.“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北方秋雨特点。D.作者把故都的秋比作“黄酒”“稀饭”“鲸鱼”“黄犬”,将南国的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南北之秋的差异,这种比喻新奇独特。(二)简答题1 .文中描写槐树落蕊的一段文字,体现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 .请分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鲸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拓展题请

7、借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手法,描写家乡某个季节的一处景色,表达你对家乡的某种情感,不少于200字。四、答案(一)选择题LC解析:文中提及江南之秋,并非全面否定江南之秋,而是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特点,且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见对江南之秋也有认可。3 .D解析:应是把北国的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将南国的秋比作“黄酒”“稀饭嘤卢鱼”“黄犬”。(二)简答题1 .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通过对扫帚丝纹的描写,营造出清静氛围,突出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8、落寞”,直接抒发内心落寞之感,紧扣“悲凉”;整个描写过程寂静无声,体现“静”。2 .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比作不同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北国之秋浓烈、醇厚、回味悠长特点,南国之秋则相对清淡、单薄;对比鲜明,使读者更深刻感受到南北之秋差异,强化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与赞美。(三)拓展题示例:家乡的冬日,总少不了那片梅林。走进梅林,映入眼帘的是满树红梅,在洁白雪的映衬下,愈发娇艳。风拂过,花瓣簌簌飘落,似蝴蝶翩翩起舞。枝头积雪偶尔滑落,发出轻微声响,更衬出周围寂静。此时,站在梅林之中,心、中满是对家乡的眷恋。这梅林承载着儿时与伙伴嬉戏的欢乐时光,每一片花瓣都仿佛写着家乡的故事。红梅傲雪绽放,正如家乡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寒冬如何凛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我爱这家乡的冬日梅林,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学生答案合理即可,从是否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描写是否生动、情感是否真挚等方面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