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前言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形势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十四五”防治成效2(三)“十五五”防治形势4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规划原则6(三)规划目标7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8(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8(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9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12(一)调查评价12(二)监测预警12(三)综合治理13(四)应急防治13(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14五、投资估算和实施安排16(一)投资估算16(二)实施安排17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9(一)组织管理保障19(二)行政法规保障19(三)资金投入保障19(四)技术合作保障
2、20(五)宣传教育保障20七、附则21前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国家现行的法规、政策以及相关技术资料,并结合县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稳定斜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
3、划期为2026-2030年。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县所辖行政区域。本规划是县“十五五”期间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依据,用来指导、规范全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县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威胁大的特点。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截至2025年12月,全县共确认地质灾害隐患点76处,其中崩塌30处,滑坡2处,泥石流44处。按行政区划分:罗文皂镇14处,龙泉镇13处,长城乡4处,王官屯镇15处,狮子屯乡5处,古城镇3处,友宰镇3处,东小村镇1处,下深井乡1处,鳌石乡17处;按险情等级
4、划分:大型4处,中型5处,小型67处;按规模等级划分:巨型6处,大型6处,中型50处,小型14处。7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受威胁人数约1928人,威胁财产约22983.15万元。(二)“十四五”防治成效“十四五”期间,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依法依规防灾,加大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调查评价取得较大进展“十四五”期间,开展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工作,完成1:5万地质灾害测量(正测)800平方公里,1:5万地质灾害测量(
5、简测)828平方公里,1:1万地质灾害测量(草测)40平方公里。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为县政府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并进行工作总结,数据并入数据库。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全面开展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2、监测预警得到有效落实健全并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全县共组织群测群防员43人。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预案表“两卡一表”800余份。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6、预报工作的有关要求,县自然资源局与县气象局建立了预警预报合作制度,完善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适时开展地质灾害预测会商,利用全县气象信息发布平台网络及时发布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有效预防和减轻灾害造成损失。3、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2016年,将龙泉镇义合村(7户)和颜家沟村(1户)两村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8户村民列入了2016年市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计划,2016年当年完成搬迁工作。2016年底将龙泉镇义合村6户、颜家沟5户、长城乡堡子湾村7户、大白登镇上富家寨村1户、狮子屯乡下吾其村1户共计20户列入2017年度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计划,2017年当年完成搬迁工作。“十四五”期间
7、共计完成28户62人的农村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减少财产损失90.6万元。搬迁资金:省级负责50%,市级和县级分别负责20%,个人负责10%o4、应急防治能力逐步加强按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一是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设立了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二是逐点落实预防措施,落实政府主体和相关单位部门责任,签订责任书,明确具体负责人。5、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编制了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经专家评审后由县级政府发布实施。每年举办面向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监管人员、相关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及部分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同
8、时,以不同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5全国土地日”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汛期开展防治知识巡回展示宣传,采用设立宣传站、散发资料等多种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增强了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防治人员能力素质。(三)“十五五”防治形势“十五五”时期,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防治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1、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在人类历史时期,崩塌、滑坡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一年之内,崩塌、滑坡在69月份雨季相对集中。致灾因素主要为两种,一为日益加剧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9、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农村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又诱发和加剧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为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21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频发、地震活动增多等可能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在“十五五”期间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十四五”期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监测预警体系相对滞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的精度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要求。二是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能力都有待提升。三是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
10、识需要进一步普及,“只重救灾,不重防灾”和依赖政府统包统揽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目前基本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有待建立。3、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要“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报告两次提到地灾防治工作,足以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十五五”期间,我县将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精准脱贫工程建设,完善配套
11、设施,继续完善运输通道,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重要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将使地质灾害风险大大增强,本来脆弱的地质环境面临新的考验,只有加强科技应用、信息共享、群测群防,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聚焦“隐患在
12、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信息化,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安全保障。(二)规划原则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2、政府主导、明晰责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属地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管业务必须管地质灾害、管生产必须管地质灾害,谁
13、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优先部署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应急防治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4、依靠科技,注重成效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中,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I,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
14、最大化。(三)规划目标规划期内,完成县地质灾害“三查”任务;定期组织开展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工作;开展全县范围内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五大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将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共分为三个大区,六个亚区。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15、八)按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类型、成因等又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区。(1)西北部采凉山区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I)包括王官屯镇都司口村龙泉镇义合村张小村以西采凉山区和张小村一长城乡一带,面积226.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2%。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低中山区和洪积倾斜平原区,现有泥石流隐患20处,崩塌2处,滑坡2处。隐患点密度为10.6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713人,威胁财产5836万元。(2)北部云门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包括龙泉镇小龙王庙村虎头山罗文皂镇十九墩一线北部山区,面积128.1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o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变质岩低中
16、山区和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现有泥石流隐患点21处,隐患点密度为17.0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1145人,威胁财产14480万元。(3)南部六棱山区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3)包括鳌石乡、友宰镇南部六棱山区,面积14L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该区地貌类型为碳酸盐岩低中山区及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20处,其中,泥石流隐患3处、崩塌17处。隐患点密度为14.1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26人,威胁财产2126万元。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包括中部大泉山至场东山、马蹄山一带,东部西梁山至黑龙洞山一带,面积389.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
17、5%。该区地貌为黄土丘陵区,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灾害类型均属崩塌,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隐患密度为L8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30人,威胁财产454.15万元。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按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密度等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1)县城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l)包括龙泉镇、罗文皂镇南部,狮子屯乡和大白登镇北部,王官屯镇东部平原地区。面积约472.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1%。该区大面积为黑水河、黄水河和白登河两岸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现状条件下各类地质灾害不发育,预测今后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2)中南部
18、古城、东小村、友宰一带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2)包括古城镇、东小村镇、友宰镇、鳌石乡一带平川区,面积约230.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5%o该区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南部为桑干河谷地和两侧冲积、倾斜平原。区内目前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灾害类型均属崩塌,目前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隐患密度为L7处/100平方公里。受威胁人数14人,威胁财产87万元。(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根据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展预测及人类工程活动特点,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结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
19、区,共分为三个大区、七个亚区。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D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三个亚区:(1)西部采凉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i)分布于西北部长城乡和西部王官屯镇山区,包括S202神丰公路沿黄水河山区段,总面积116.19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的30.2%。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23处,其中2处为崩塌隐患,1处为滑坡,20处为泥石流隐患。受威胁人数713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5806万元。(2)北部云门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2)分布于龙泉镇、罗文皂镇北部山区,总面积129.72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的33.7%。该区共发育泥石流隐患点21处。受威胁人数1145人,可能直接经济
20、损失14480万元。(3)南部六棱山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3)分布于友宰镇、鳌石乡南部山区,面积138.93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的36.1%o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其中崩塌隐患17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受威胁人数26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2126万元。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II)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两个亚区:(1)西部采凉山区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111)分布于西北部长城乡和王官屯镇西部山区,总面积109.47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的21.9%0区内目前发育1处滑坡,受威胁人数0人,威胁财产30万元。(2)中部大泉山至场东山、马蹄山、东部西梁山至黑龙洞山
21、一带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IL)分布于中、东部王官屯镇、大白登镇、狮子屯乡、下深井乡、古城镇和东小村镇一带,面积390.95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的78.1%。区内目前发育7处崩塌,受威胁人数30人,威胁财产454.15万元。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In)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两个亚区:(1)中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IIIi)分布于龙泉镇、王官屯镇、罗文皂镇、大白登镇及狮子屯乡平原区域。面积467.68平方公里,占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的66.5%。该区现状无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2)中南部古城、东小村、友宰和鳌石一带地质灾害一般防治亚区(In2)分布于县中、南部古城镇、东小村镇、友
22、宰镇、鳌石乡及桑干河两岸,面积235.08平方公里,占一般防治区总面积的33.5%。该区现状有4处崩塌隐患,受威胁人数14人,威胁财产87万元。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五个方面。结合县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合理配置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突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一)调查评价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讯后复查“三查”工作。2、开展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3、通过调查核实获取最新数据,更新地质灾害信息库。4、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
23、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不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二)监测预警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县、乡(镇)、行政村均有具体责任人,每个隐患点有专人监测。群测群防人员配齐、补齐卷尺、钢钉、油漆、简易手持GPS、手持监测数据发射器、手提扩音器、报警铜锣、手电筒、雨衣、雨靴、记录本和滑坡无线裂缝伸缩仪等基本装备。依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三查”成果,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集成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隐患点的防灾预案表、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的县、乡、村三级监测体系和监测责任人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24、信息,形成群测群防信息管理、交流和发布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的网上浏览和动态更新。2、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和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在群测群防监测的基础上,通过配备普适型监测设备实现地表变形与降雨等关键指标的自动化监测与预警工作,选择风险等级较高、尚没有实施搬迁和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仪器10处。选择成灾机理典型、稳定性差、风险等级高且难以实施工程治理、避险移民搬迁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以位移、应力、地下水、降雨等因素为主的立体综合监测,布设专业监测仪器4处,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对监测数据实时分析,研究地质体变形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对可
25、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实时发出预警预报信息,为避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初步建立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手机微信、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向县、乡(镇)、村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成效。(三)综合治理选择威胁人口多、财产大,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适合开展工程治理的,继续加大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力度。规划期内完成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四)应急防治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和专家队伍的建设,县政府成立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负责对隐患点的核查、巡查、监测等技术工作进行指导,对灾
26、害体成因、发展趋势、威胁范围等做技术分析并向主管部门提出应急处置,采取有效措施。地质灾害易发区乡(镇)、行政村要组织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抢险救灾队伍,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灾害发生时随时抢险。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在汛期要完善应急值守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特别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损失。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水平,加大县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装备建设,应急装备建设应配备专业通讯电话、野外调查记录仪、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按照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规划期内县政府要
27、组织进行12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训练和实战演练。(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经专家评审后由县级政府发布实施。2、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水平以汛期为重点,以“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和“6.25全国土地日”为基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微博、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和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每年深入全县所有行政村及社区居委会播放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片。县每年举办1次
28、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培训会,参加人员为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监管人员、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及矿山企业,并以不同形式向群众开展防灾、避灾宣传工作,加强对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各相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提高群测群防人员日常巡查记录、灾害识别、紧急情况上报和组织避险撤离等业务水平。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继续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共享与服务,实现气象、水利、自然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协作和互联互通,快速搭建应急通信平台,提升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的快速报送调度指挥能力,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服务社会能力。4、加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我县
29、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装备实力和技术力量,加强长量程三维激光扫描仪、智能无人机、车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业务平台的配置,增加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专业技术用车保障,提升我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能力。五、投资估算和实施安排(一)投资估算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估算参照国家和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取费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按2025年静态物价水平估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规划期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估算投资总额为1590.5万元。其中,调查评价工作经费255万元;监测预警工作经费530.5万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710万元;应急防治工作经费25万元;防治
30、能力建设工作经费70万元。表5-1地质灾害防治费用估算表项目名称分项(万元)合计(万元)备注一、调查评价255每年于汛前、汛中、汛后进行地质灾害“三查”工作25县财政投入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230省财政投入二、监测预警530.5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专项补助20县财政投入群测群防简易监测设备购置10.5县财政投入专群结合监测预警100省财政投入专业监测预警400省财政投入三、综合治理710龙泉镇砖楼村西沟泥石流及乳头山村北沟泥石流工程治理710省财政投入四、应急防治25地质灾害应急设备购置5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应急劳务费10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巡查及避险培训10县财政投入五、防治能力建设70编
31、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费用30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15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服务费25县财政投入合计1590.52、资金筹措调查评价中的地质灾害“三查”工作申请县财政投入;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由省财政投入。监测预警中,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专项补助,群测群防简易监测设备购置申请县财政投入;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专业监测预警布设申请省财政投入。综合治理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所需资金来源为省财政投入。应急防治中,地质灾害应急设备购置,地质灾害应急劳务费,地质灾害巡查及避险培训申请县财政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中,编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费用,地质灾害防治宣
32、传、培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服务费申请县财政投入。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由责任单位承担。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责成建设项目业主投资。(二)实施安排“十五五”期间,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实施安排如下:1、 2026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2)开展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3)实施10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普适型监测仪器安装,2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仪器安装。(4)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2、 2022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2)实施2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仪器安装;(3)龙泉镇砖楼村西沟泥石流及乳头山村北沟泥
33、石流工程治理。(4)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3、 2023年(1)龙泉镇砖楼村西沟泥石流及乳头山村北沟泥石流工程治理。(2)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3)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4、 2024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2)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3)地质灾害避险培训。5、 2030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2)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3)地质灾害避险培训。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组织管理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抓实县、乡政府责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县、乡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加
34、强组织管理工作,确立地质灾害防治在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应急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切实抓好监测、巡查、预警等各个环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行政法规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严
35、格执行地质灾害评估制度;保证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运行。同时在县、乡政府组织下,做好县、乡(镇)、村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切实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三)资金投入保障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基础上,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资。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经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筹资。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在规划实施时具体处置。矿山生产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矿山单位出资治理,已闭坑矿山或采矿责任人灭失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则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各渠道筹资。危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矿山和企业等安全的地质灾害点的治理经费,由其主管部门或
36、受危及的单位负责。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省、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按本规划列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资金。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可通过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价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多渠道筹集,也可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筹措资金的同时,应健全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和保障机制,专款专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审查和管理。(四)技术合作保障搭建不同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地质灾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切实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提升我县
37、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五)宣传教育保障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定期开展地质灾害基本知识与防治常识宣传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和抗灾能力。组织各乡(镇)、村、矿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和监督人员定期接受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培训,定期举行防灾实地演练,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及应急自救能力。在全县广泛举行减灾科技“宣传日”和“宣传周”活动,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和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七、附则本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本规划自批准颁布之日起生效,具法定约束效力。本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本规划原则上每五年修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