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创设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教环境 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所有条文都体现了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个幼儿个性、能力结构与学习特点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教育规律及其教育过程,特别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尊重等。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幼儿园工作重点之一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保育工作更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包括创设和提供能增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和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并重视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养成幼儿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全体工作人员的保育整体意识不断增强,新
2、的保育工作理念已逐步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提高幼儿生活质量与改善幼儿园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形成 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原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可忽视的地方。 1、重物质环境 轻精神环境 有的幼儿教师对精神环境创设认识不够,总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不把幼儿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毫不忌讳地评价孩子笨,动辄训斥,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可叫而不可亲的。这种师生关系往往很紧张 ,孩子怕老师,也不喜欢老师。这样孩子说话缺乏自信心,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好恶等。这样的心理环境阻 碍
3、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遗传、家庭、社会等因素,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外貌、智力和性格。有些教师存在偏爱、喜欢漂亮、 聪明、听话的,厌恶调皮好动的,歧视能力差、体质弱的孩子。这将会大大挫伤孩子的感情。被宠的易骄傲, 失宠的易自卑,而且还可能引发出被冷落的嫉妒、怨恨心理,受重视的有奉承、讨好等不良的品质。 2、轻视环境布置过程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 更加爱护”。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可充分发挥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幼儿对自己参与环境布置的事物更加
4、认识,对玩具材料 也倍加爱护。 可是有的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设置,而把实际生活的小主人 幼儿置于一边不顾,孩子们在创设环境中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地位,因而使教师精心构思,辛苦布置的环境 ,幼儿只对此新鲜几日便不以为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了欣赏、陈列的“艺术品”,不能有效服务于教 学。 3、忽视利用室内环境教育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不仅要重视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更要重视室内环境的教育,重视其内在的教 育价值。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角落,创设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室内环境,给予孩子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但有的班级没有充分认识活动室环境的教育性,因此造成室内三维空间:墙顶空荡荡,
5、地面光秃秃,墙布置呆板缺乏 教育性,甚至一年四季就一幅,经常出现与季节不符的墙饰,竟使幼儿产生秋天百花开,春天稻子熟,夏天白 茫茫,冬天果子香等不该出现的错觉。 玩具柜的玩具被束之高阁,图书角、自然角、娃娃家等活动区,有教师把它当成一种摆设,只追求品种 数量和美观。有的自然角,孩子没有参与管理,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活动区内容和材料一学期也不更 换,影响了活动区作用的发挥。这样的环境,怎能体现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怎能为教育服务。 4、环境安全重视不够 孩子们天生好奇、好动,但是年龄小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安全问题是自由活动顺利开展首要 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限制幼儿的
6、活动,而是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特别注意,排除各种隐性的不安全因素 ,直接导致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创造属于孩子的环境,让幼儿真正享受环境,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健康地长大.因此我们尝试创设适宜幼儿身心健康,有助于幼儿充分自主活动的保教物质环境,建立宽松、愉悦、尊重幼儿需求的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自主的活动过程中,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激发其内驱力,达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一、创设安全的、开放的、丰富的、满足幼儿需求的物质环境,激发幼儿充分自主地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1、环境中的设施、设备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幼儿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放大胆子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他才能自由
7、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活动形式宽松,富有童趣,幼儿才会喜欢幼儿园,在活动中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 小班幼儿运动时常因平衡性差,动作不够灵活协调而摔倒。成人们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常常提醒的是“不要奔,慢点!”进行的是消极防护。孰不知孩子正是在奔跑中学会保持身体的平衡,从无数次的摔倒-爬起中增强四肢的灵活协调,更是从“不怕摔”中形成了勇敢向前的精神,从“自己爬起来”中形成抗挫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现代人的素质奠基高度来考虑满足幼儿的这种天性和需要。我们鼓励幼儿放大胆子去奔、跑、跳、爬,改变了以往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不放手,幼儿摔倒了
8、等待大人扶的状况,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 2、我们在考虑小班幼儿使用的水笼头开关,教室门把手等设施时都从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采用单柄式开关和把手,便于幼儿自己开启,增加他们在生活中自理机会,增强自主性和自信。 3、我们将餐桌椅设计成色彩明快、式样活泼,使得一些怕吃饭的幼儿也高兴他说:“要到象肯德基一样的餐厅里吃饭去”,环境诱发了幼儿的食欲,改变了幼儿的行为。 4、我们还改革了集中划一地喝豆浆的做法,把吃点心这个生活环节和游戏活动自然结合,将生活活动融入于游戏情境之中,在游戏情境中渗透生活学习的内容,如设计“我和娃娃一起用点心”,“今天我是小主人”等活动。这样的改革体现了尊重
9、幼儿的个体需要,尊重幼儿选择权。自己决定进点数量的多少,选择自己喜爱的饼干(有甜咸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在进点过程中,提高了幼儿认知的兴趣,增进了食欲,锻炼了自理能力,培养了文明进点的习惯。由于豆浆饼干是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和爱好自取的,进点环境气氛又非常宽松富有游戏性,幼儿成了自己生活的小主人,所以,以往一些幼儿不愿喝悄悄倒掉的现象再也没出现过。 5,我们将活动室布局改变为开放的幼儿游戏活动室和操作活动室。同时改变了由原来二位教师轮流组织一个班30名左右幼儿的带班方式,早上来园游戏、下午游戏时间尝试进行分组分室的教育,中、大二个活动室同时开放,三位教师同时进班,分别组织一群幼儿活动,幼儿游
10、戏活动空间扩展了,选择的内容更丰富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也增加了,分组分室的教育为教师观察、了解、个别指导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保证。 6、由于户外运动场地较小,我们为三个班级制定了轮流进行户外运动的三套活动时间表,减少了幼儿的组织等待,避免了因活动空间和玩具的不足而产生的矛盾,使幼儿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运动空间、时间和密度。 总之,我们通过环境的创设、调整、变化,引发了幼儿自主、充分的活动,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良情绪行为得到控制和改变。 二、建立宽松的、民主的、关爱的、支持的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促使幼儿积极、愉快、健康向上。 形成有
11、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前提条件是建立成人与幼儿之间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表现。 当前,在幼儿教育方面,尽管家长和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对幼儿心理的研究,缺乏对幼儿的全面认识。对此,我们是这样做的: 1.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
12、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
13、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2.针对辩解心理,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幼儿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幼儿身上。目的是为逃避教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幼儿错在哪里,这样幼儿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其好处具体讲:一是表明你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幼儿辩解错误的机会,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是帮助幼儿从自身查找 问题。使幼儿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 3.针
14、对敏感心理,把握教育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幼儿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教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一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多数犯了错误的幼儿心理防卫意识比较严重,这时如果你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你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幼儿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二是切勿延误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消弱,如幼儿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幼儿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三是对
15、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幼儿,教师要点到为止,不要讲的太多,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幼儿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4、 针对虚荣心理,用表扬结束批评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教师在幼儿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 5.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帮助幼儿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
16、夕之功。许多教育者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幼儿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幼儿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具体的讲,一是善于观察言行,尽管幼儿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 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要有明确的态度。如果你要求幼儿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幼儿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争强好胜心理,积极努力向上。 6、针对“失宠”心理,多给幼儿
17、一些爱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都喜欢漂亮、聪明、可爱、听话的孩子,而对那些长得不好看、反应慢、学习差的幼儿关心不多,爱护不够。尽管做为教师并非有意如此,但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那些不得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将爱和关心侧重给那些平时较为不得宠的幼儿,他们的进步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这些爱和关心对于得宠的幼儿看来实际上是 微不足道的。这就告诉我们,做为教师应多留意那些平时不起眼、讲话少、性格内向的儿童,多给他们表现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特别是小班幼儿从家庭刚进入幼儿园,这是他独立地跨人人生第一个社会环境,由于不适应新环境
18、的生活,或者胆小不愿开口说话,常常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行为,教师就需要有母亲般的眼睛,敏锐地捕捉孩子的情绪,通过观察孩子的神态、行为、态度,分析引起小班幼儿不良情绪的原因,可仔细、耐心地读懂孩子的各种哭声。只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疏导,给予理解、宽容和帮助,才能真正解开孩子们心头的“疙瘩”。 关心幼儿最重要的是关注幼儿的心理需要。遇到幼儿生病在家,老师们除了自己关心外,还在教室的墙面上贴出了生病孩子家的电话号码,挂上一个小小爱心箱,“XX,你好吗?”引导班中幼儿送去关心和慰问。孩子们纷纷主动抄下电话号码,给同伴打去问候电话,还请爸爸妈妈帮忙写下自己的爱心慰问卡,老师们将大家带来的爱心卡装人信封
19、带领幼儿一起去投寄,送去全班小朋友的关爱和思念,爱心卡把孩子们的心连在了一起,家长激动他说:你们使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怎么付出同情和关心,也使孩子体会了被关爱的愉快。孩子们更喜欢幼儿园,更依恋老师、阿姨和小朋友了。 7.给予他们充实的生活和充分展示的舞台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我们安排了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游戏、娱乐等各项内容,让幼儿不至于对幼儿园的生活感到厌倦。 敢想、敢说、敢尝试,这是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游戏、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以情感因素人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动机,给幼儿发表见解自己决定、自由探索、充分交往、实践的机
20、会,使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当幼儿遇到困难、冲突或犯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了解、点拨和帮助;当幼儿闪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灵敏地捕促,热情鼓励和支持;当幼儿在探 索中出现不成熟的创举时,教师要给予宽容、理解和引导;当幼儿自发生成新构想时,教师更应该满怀兴致关注,欣赏和扶持。 8.尽量提供平稳的环境 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
21、例如,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因此我们严禁教师有惩罚性行为的出现,实践证明:宽松、愉快、积极、自主的游戏、生活、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幼儿生活质量提高的具体体现。 9.倡导和谐的园风。 教幼儿做人,教师要先学会做人。敬园、乐业、团结、协作、创新、奉献,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基本保障。每一个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互尊互爱,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由此激发出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原动力。 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势必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