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61308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在校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谐关系、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等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以及性格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塑造一个孩子的个性,对他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家庭环境;改变;行为品质一、引言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

2、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深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由此家长的言传身教,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与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行为品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很容易使孩子沾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散漫、自私或攻击性的行为模式。然而很多父母并不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对于教育孩子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无能为力。其实单单依靠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很难培养出一个心智健全

3、的孩子的。二、家庭环境概述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包括家庭硬环境和家庭软环境。(一)家庭软环境家庭软环境主要是家庭中的心理道德环境,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它主要有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组成。现在的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关系。第一,和谐的父母关系,这一类的父母,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体贴,共同面对人生的惊涛骇浪。时刻用爱心体谅关心对方,使孩子在感受父母的相互体谅和爱护时,学会友善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第二,失和的父母关系,“

4、家和万事兴”,居里夫人也曾经说过:“一家人能亲密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在失和的父母关系影响下,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尊重、理解和最起码的信任,这类孩子个性会表现为易激动,或者情绪低落。第三,破裂的父母关系,父母感情破裂,家庭矛盾恶化,直至离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个性的形成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他们一般会觉得低人一等,没脸见人,原理集体,喜欢孤独,表现为不爱交际、孤独、冷漠,甚至撒谎、敌视他人。第四,重新组合的家庭,这一类家庭在重新组建之前,有经过多方的考虑以及顾虑过子女的感受,这样的家庭如果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话,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也有父母视孩子为累赘,根本不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

5、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明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这类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明确目标,并且会针对孩子每个时间独有的心理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能时时事事尊重、理解、关心、赞扬自己的孩子。从而增强孩子的办事处事的自信心。第二类是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喜欢

6、采用喝斥、讽刺、挖苦、打骂等方法,对孩子的事过分干涉,遇事不问缘由就横加指责。这种粗暴生硬的方法,不仅会使孩子精神紧张,心里留下反感和恐惧,而且加深孩子与父母的隔阂,拒接家长的教育;使孩子因为害怕暴力而不敢说真话,形成爱撒谎,不诚实的习惯。第三类是过分娇宠,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除了学习,家长什么都不重视,但是这些孩子往往会造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独尊、不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的个性,溺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第四类是放任自留,不过分的教养态度。因为工作忽视孩子,或者撒手不管,将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在这

7、样的环境中,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会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情绪不安,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和反复无常的心态。(二)家庭硬环境家庭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和父母职业类型等等。家庭中资源配置合理,父母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以及职业状况良好,这样的家庭硬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形成丑恶的思想品质、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等,从而导致学生品行不佳。总之,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

8、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

9、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三、改变家庭环境的途径(一)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指的是家庭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以及家庭特别是家长在情感、认知、兴趣、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统一,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并感染家庭的其他成员。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民主是建立在家长既是长辈,也是导师和朋友,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基础上的。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教诲,必须牢记“正人先正己”,只有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自己才有可能为孩子所信赖,你所说才

10、有可能为孩子所心悦诚服;同时家长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庭,不要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将自己的心境迁怒于孩子;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家长作风随意发威施暴;家长需常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把孩子当作家庭的壹员让其发表意见和建议;出现矛盾和问题时切忌急躁、简单和粗泰。(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文化环境的创设可以建立在健康的心理环境的基础上,家庭的和谐氛围、家庭成员积极向上的处世态

11、度、对知识、锻炼、健康的追求活动等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必备条件。营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涉及诸多方面。首先,要求家庭环境整洁,家具陈设悦目。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在教育孩子时要有共同的态度。当家庭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情绪稳定,对家庭有责任感,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父母还应具备教育孩子的基本能力,包括掌握孩子心理状态的能力,掌握教育孩子宽严有度的方法,同孩子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其次,要求家长爱学习,爱思考,经常看书看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帮助孩子布置学习环境,给孩子腾出一块学习的空间,使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孩子在自然环境和实践中认识事物,家长应

12、经常带孩子到外面去走走,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制作活动的工具,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最后,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行去影响感染孩子。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习惯,如说谎、失信、不负责任等。家长也要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如正确组织家庭生活的过程和程序、对孩子做一些有关道德的谈话和疏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等。(三)建立互相学习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摒弃家庭学习主体是子女的传统观念,形成家庭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学习主体,跟随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明确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

13、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尤其在信息时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正如一本书所述的:“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儿童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代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建立父母一一子女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维持

14、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在相互学习的氛围里,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家庭就成为社会的稳定器而不是震荡源。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树立家家学习,人人学习,互相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优化家庭生活质量为目标,营造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带动孩子在学习方面养成自觉学习思考的习惯,更好地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四)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而家长要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就需要与孩子调整亲子关系,做好沟通,沟通品质影响了教育品质。在和孩子沟通时,首先要关注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是否平稳。如果双方情绪

15、激动或存在不良情绪,首先需要平复情绪,先处理主观问题,再进行客观沟通。因为情绪不良可能会导致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越吵越激烈,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平和心态下,人才是最理智的,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止匕外,夫妻之间、同事之问、朋友之间亦是如此。家长的乐观、坚强等心理品质对孩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父母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对于在生活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烦恼、伤感、愤懑或不平所表现出的良好的克制和面对困难和问题所采取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能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和感染;同时父母对于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乐观态度以及所体现的随遇而安的良好心理也能给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安全。家长的思想观念、对生活的态度和

16、认识、对社会事务的褒扬鞭笞、对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的看法都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影响。不该当着孩子的面说的话不要说,不要把对生活的负面认识转嫁成孩子过早的心理压力,更不能把社会小市民意识传染给孩子;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适当地给予孩子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家长的生存压力,使孩子理解、感受家长为家庭辛劳的不易。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不仅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还包括家庭特别是家长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理想、世界观等方面和谐辩证的统一,符合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从而感染和影响家庭成员。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因此,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必要认真审视和

17、检讨家庭环境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民主、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四、结束语家庭环境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改变家庭环境,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至关重要。父母要做有心人,时刻了解和关注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更要在思想上、学业上、交往上、闲暇时间的处理上给与很多的帮助和教育。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和爱好,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和爱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参考文献】1家庭环境分析.百度百科.2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3心理健康教育A证教程.迟毓凯主编.4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