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反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论语 . 先进 篇,我在教学中选择了这一篇课文进行精讲,我认为此文虽短,却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其中语言简洁生动,寥寥数语,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值得反复咀嚼。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出现两种情况,或脱离文本,只谈篇章结构中心思想,使课文 成为教师借题发挥的道具;或字字落实, 拘泥于一词一句,以致使得课堂僵死沉闷。为了避 免以上弊端,既要使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又要学习文言知识、欣赏其精练传神的语言,就 需要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精神的统一。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课堂内容与结构上,作了
2、如下设计: 一是引导学生对必要的文化常识有基本的了解。二是揣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三是深入领会孔子思想,理解儒家“礼乐治国”的精髓。 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完成两点,一是找出标题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四人在文中对应的称呼,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及 适用范围, 通过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更好地把握文中师生间融洽和睦的教学互动关系。 二 是让学生为文中的几段对话标明主语, 使学生能自己学会疏通课文思路, 了解课文内容, 为 进一步欣赏其语言、理解其思想做准备。这两个任务学生完成得非常好,他们通过自读自译参考课下注解,也顺带复习了之前曾 经讲过的古
3、人名与字之间的三种关系:相近、相关、相反。然后我再趁势提出了一个问题: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的名与字之间分别属于什么情况?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再次夯实了这 一知识点。接下来我再次提问: 既然这是孔子与他的几位学生之间的一次 “非正式课堂讨论” ,那么 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孔子对几位学生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态度?孔子最欣赏的是谁的回答? 为什么?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再次进入课文寻找答案,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顺带着对于其 中出现的特殊文言现象及字词理解进行了点拨启发,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大概也就是 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吧?学生在回答孔子为什么会对子路的回答 “哂之” 时,对于“子路率尔 而对”的轻率
4、冲动的态度,以及回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时表现出的骄傲自负,都 认识得很到位, 老师再适时点拨子路回答中“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所体现出的对武力的崇 尚和对 “礼乐治国” 的忽视,而这恰恰是孔子无法接受的,学生就会对曾皙回答时所表现出 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的礼乐之风体会更深了。 接下来在回答曾皙的回答为何会获得孔子 的认可时,学生们表现出了“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如曾皙“鼓瑟希,铿尔,舍 瑟而作”的洒脱自如,“风乎舞雩” 中本用于求雨的舞雩台已形同虚设, 暗示国家风调雨顺, 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气象” ,曾皙“与民同乐” “天下大同”的梦想,孔子“喟然叹曰”中 深深的落寞与
5、欣慰, 此时再趁热打铁, 给学生提出问题: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何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描述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理想景象并不相 同?两人在治国的理念上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再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打通了文学与历史 的通道, 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时代背景与人物的关系, 也间接印证了诗文鉴赏中 “知人论 世”这一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的。此时,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四人不同的观点、 态度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性格已经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了。 最后, 再通过 课后练习中补充的两则论
6、语 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千年后的稚嫩学子,竟然读懂了白发圣 人心中的苍凉无奈,这大概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 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 色;其思理之致乎。 ”可见,我们应该发掘那些优秀的文言文的灵魂,让它们在我们的课堂 上获得新生,只有这样, 才能让文言文课堂不再僵硬沉闷,让学生感悟到, 原来我们的传统 语言可以这么精炼、深刻、美妙。通过这次的教学,可以说做了一次文言教学的新的尝试,自己感觉还是很成功的,因为 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活跃, 读懂文本时的欣喜, 师生交流的顺畅默契, 我相信这堂课会让他 们对孔子儒家思
7、想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 而是他们自己读出来, 感 悟出来的, 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我们平常的教学常常是将对语言的赏析与思想的分析割裂开 来的, 尤其是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能把一篇文言文翻译出来就已经非常艰难了,遑论分 析其语言的特色魅力, 把握其思想的博大精深。 所以我觉得要上好一篇文言文, 不能仅仅满 足于死抠字句、 字字落实, 完全可以模糊一些, 通过一些饶有趣味的问题串起学生对古老文 言文的兴趣,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它是先秦时圣人的叹息,还是唐宋时大儒的策论,都可以 用思想带动语言, 只有对一篇文章的思想有了兴趣, 才可能去钻研字句, 说到底语言只是思 想的载体, 就如身体有了灵魂才会美好一样。 因此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 工具与精神的统 一,应该成为我们当代语文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2016 年 12 月 2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