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6205656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2河中石兽教学案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2 河中石兽【课前寄语】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教学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2、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3、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2了解作品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

4、但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3字词积累圮(p) 募(m) 棹(zho) 杮(fi)湮(yn) 啮(ni) 溯(s) 欤(y)4词语解释(1)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杮 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为其来也 在(3)词性活用棹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故事说

5、了一件什么事?【交流点拨】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交流点拨】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步骤三 深层探究 深入理解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交流点拨】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

6、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态,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交流点拨】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

7、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与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3从文中三人寻找石兽的方法及理由,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文中讲学者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了人物的什么心理?【交流点拨】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8、”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交流点拨】(1)这段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征;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2)这一段以议论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不能想当然。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1归纳主题文章通过写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推求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

9、虽然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切不可仅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和一般常理而主观臆断。2总结写法(1)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

10、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精彩语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二

11、)拓展延伸1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交流点拨】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2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莎士比亚(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3作者小故事纪昀巧断凉州词据说,在乾隆皇帝的寿诞之日,纪晓岚在他的宝扇上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由于疏忽大意,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洋装大怒,指责纪晓岚“目无君上”,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连忙解释:“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见他急中生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不无道理,就免了他的死罪。纪晓岚巧断误写的唐诗,总算免去“死罪”。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还会对人的生死产生关系呢!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寺僧求之下流余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众服为确论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由事到理,遇事不能凭主观推论,实践出真知。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