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docx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622525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特征码 YDttatgTLpZMLRTYxgwX 【内容提要】 1997 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 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 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 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 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 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 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 本、韩

2、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 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 第 2 页 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 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 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 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 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 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 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

3、直是学术界所不 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 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 直至 1978 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 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 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 观众之社会学研究 ,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 台湾方面是在 80 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 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 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 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 于香港电

4、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 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 第 3 页 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 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 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 1997 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 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 中,有着大量关于 1949 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而且早期关于 上海和香港之间电影的一些资本关系、创作关系也介绍得比较 详细。某些程度上来讲, 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程季华、李少 白、邢祖文当初修史的时候所

5、拥有的资料是唯一的,许多资料 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是内地关于香 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凤新” (长城、凤凰、新联)的研究,因为 是国有资本的关系,内地对其一直视之为己出,例如在 1994 年 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中,同样发表了 李宁的长城、凤凰、新联、银都公司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展望 一文。 “长凤新”在香港电影市场中独特的定位和对早期电影市 场的开拓,都极具意义,但更难得的是它是多年来香港电影和 内地电影市场间唯一的联系,使得这份血缘关系一直得以保持 不断。 第 4 页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 改变,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

6、政区。而内地电影理论对于 这一历史时刻也积极回应, “九七”前后产生了较多的研究香港 电影的。在 1996 年 11 月 27 日,在广州举办了“香港电影回 顾展暨研讨会” ,首次对香港电影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涉及粤语 片、武侠片等类型电影问题,胡金铨、徐克的作者论问题,及 其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脉络问题,当然也不会缺少对“左派电影” 的关注。这次研讨会的一部分成果在内地的核心电影刊物当 代电影 (1997 年 3 月)以“香港电影专号”的名义发表。另 外,主办这次研讨会的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在 2000 年将全部 成果结集成书,出版香港电影回顾一书。同时出版的还有 成龙的电影世界一书,是对 199

7、9 年 10 月期间“成龙电影 回顾展暨研讨会”的结集。作为非日常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台 港电影研究会于 1988 年 11 月成立,在香港电影研究领域有过 众多有益的学术突破。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内地录像带市场已经充斥了大量的 香港电影,而近年来随着 DVD 的普及,内地市场又出现了大量 邵氏电影、少量电懋电影等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资料。以这 些影像资料为基础,内地有一些学者对香港电影开始关注,从 第 5 页 故事、剪辑、文本、历史、文化等方面尝试性地研究香港电影,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蔡洪声、胡克、李以庄、王海洲、陈山等 人,这些学者为中国内地的香港电影研究打下了基础。 蔡洪声

8、先生一生致力于香港电影的研究,是国内著名的香港电 影研究专家,他曾多次在当代电影杂志关于香港电影某一 课题进行组稿、撰文,是早期香港电影研究在内地的主要人物, 著述有台港电影和影星一书。胡克先生的香港电影对大 陆的影响 19761996和香港电影在中国内地 19491979 两篇,以独特的内地视角研究香港电影,分别在香港国际电影 节的回顾特刊上被引用。中山大学的教授李以庄女士凭借地理 之便,较早地认识到了香港电影研究的特殊性,并进行学术性 的探讨研究,她正着手写作的香港电影史书稿已完成大部 分,将会是国内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一本启蒙著述。正是通过 学者们的视角和努力,香港电影研究逐渐被引进到国内

9、的各研 究机构和高校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有一股研究武侠电影的热潮,例如贾 磊磊、陈墨、索亚斌等人都曾较早对此题目进行研究,且都较 多涉及到香港武侠电影的文化根源、剪辑方式、类型问题等。 第 6 页 武侠电影研究虽非完全的香港电影研究问题,但由于武侠电影 是香港最具特色的类型,其相关联系处相当之多,而国内在这 个方面的研究也有着独特的视野和内容。 不可否认,内地研究香港电影有着一定的难度,虽然具有一定 的影像资料,但对其创作背景和传播方式的文字资料缺乏,而 且内地的电影研究学者多居住在北京、上海两地,对粤语及文 化比较陌生,而两地间的学术交流又颇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交流沟通。这些基本条

10、件的限制,使得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的研 究处于初步阶段,内地香港电影研究并没有形成对香港电影工 业和历史的整体意识。虽然 80 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之后, 电影艺术从大工业时代脱离出来,出现大量优秀的电影和导演, 如王家卫、徐克、吴宇森等,其快节奏的拍摄手法和现代都市 意识深深地吸引了内地的电影人,并对一些题目做出研究,颇 有成效。但由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学界联系极少,及语言和资料 问题,使内地学者大多无法研究香港 80 年代之前的电影,而香 港学者本身也极少人有大魄力来内地学术界推广香港电影。 在新的电影史学界,新一代学者中已经很重视香港电影的研究, 并以华语三地的视野来看待香港电影的地位。在李道

11、新先生的 第 7 页 新著中国电影文化史中,有两个大章节专门以香港电影为 题,分别是第十二章“中国香港: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和第 十六章“中国香港:九七症候和电影繁盛” ,这种整体的史 观思维,重新设立了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框架。 二、台湾方面 由于战后香港电影的资本运作关系,台湾电影一直和香港电影 有着亲密的关系。所以资料对于台湾学者来说,并不成为问题。 相对于大陆学者来说,有着先天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很多台湾 影人是活跃于台、港两地之间的,例如李翰祥、胡金铨等,当 台湾电影学者对他们做传记性研究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很多有 关香港电影的问题。 但碍于台湾电影发展的自身条件,台湾电影研究的正式出

12、现也 仅是 80 年代初的事情,而台湾电影本身也向来问题不断,并没 有太多的精力投放到香港电影研究方面。 需要提到的是,焦雄屏、陈国富等人引进新鲜的电影作者论、 美国电影商业的研究,这些方法运用在香港电影研究时,显得 十分恰当。焦雄屏在推广香港电影研究方面成绩颇著,她的 香港电懋公司的崛起及没落 、 故国北望1949 年大陆中 第 8 页 产阶级的出埃及记等,是难得的以整体意识研究香港电影的。 另外,焦雄屏香港电影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她凭借着自身的影响 力,编著了多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方面的书籍,如焦雄屏看 电影台港系列 、 香港电影的传奇萧芳芳和四十年代 电影风云 、 香港电影风貌等书。焦雄屏把香

13、港电影放在中 国电影史、亚洲电影产业、中西比较的框架下,显示了睿智的 判断力。 台湾研究香港电影最大的优势,在于研究几位曾在香港电影产 生过巨大影响的台湾电影人,如胡金铨、李翰祥、徐枫、张艾 嘉等人。由于这些人曾在香港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响了香港电影史的发展。但对于香港学者来说,胡金铨、李 翰祥等在台湾创业建立公司那段历史的资料就不够详细,而台 湾学者却完全掌握了这些人在香港期间的资料,这种信息不平 衡的情况,决定了台湾学界在研究香港电影方面所具备的独特 优势,甚至夸张一点说,就是张彻早期在台湾一段时间的活动, 也只有台湾学界有立场、有条件研究,而香港学者只能从张彻 到香港之后才开

14、始研究。黄仁先生编著的胡金铨的世界 、李 翰祥的自传影海生涯等书虽然仅仅是传记读物,但贵在是 当事人亲历当年的历史,对于香港电影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当多台湾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发生关系,如徐枫亲自投资香港 第 9 页 电影生产,岳华是邵氏当红小生,这些人的口述中都把台湾电 影和香港电影联系起来,这是台湾研究香港电影的独特视角。 另外,近年来叶月瑜、林文淇等年青学者引入新视角研究香港 电影,如叶月瑜从音乐角度研究香港电影,林文淇关于关锦鹏 的后殖民研究,拓展了香港电影研究的深度,有利于多元化的 当代香港电影研究的存在。 总体来讲,台湾的香港电影研究并不发达。虽然他们并不缺乏 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资

15、料,但因为台湾学者自身的视野所限, 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台湾本土电影或者国外的研究上去。 对于中国内地来讲,香港电影在战前和上海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九七”后又有着共同发展的未来,有把香港电影史引入到中 国电影史中来的民族统一的需要。而台湾学者却面临尴尬的自 身定位,它无法正确看待和香港电影间的民族关系,而仅仅能 以产业关系或者文化问题来处理。所以,多数台湾电影研究学 者对香港电影的了解普遍多于内地学者,但未必能做出专业的 研究来,而多是拿一些香港业界的琐事来引申。台湾学者虽然 有着比较鲜明的“华语电影”三地概念,并强调相对于内地电 影,港台电影是一体的,如蔡国荣的中国近代文艺电影研究 第

16、10 页 中,多数篇章是研究香港和台湾电影,中国内地的方面并不多。 但事实上三地电影产业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台湾和香港电 影间的区别,台湾学者又无法从心理上面对香港电影作为独立 的个体,这是台湾电影学者一个根本的误区。 在远流出版社浩大的“电影馆”丛书中,香港电影研究所占的 部分极其有限。某种程度上讲,台湾电影研究的深度凭借此套 图书已经提升到一个高度,对世界各地的电影都有了学术化的 基础。但即使如此,仍把大量精力花费到国外电影理论的引介 上。在香港电影研究问题上,台湾学者尚未有魄力成为领率者 虽然它本身的研究条件好于内地和香港。 三、英美方面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界定需要一定的说明。英语作为香

17、港的第二母语, 普及程度很高,像香港国际电影节 20 余年的回顾特刊中,皆是 中英文双语。因为如果有英文,就可以把香港电影研究推荐给 西方国家的学者,而不必受语言的限制,这是香港政府和香港 电影界一直都很努力的一个尝试。事实上,香港政府和电影界 所做的努力颇有成效,很多西方学者关于香港电影的研究都是 合作项目。 第 11 页 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语颇为特殊,一是因为关注香港电影研 究的海外学者多是英语国家的(美国为主) ,他们的研究成果是 英文发表的,其他语种倒是少见;二是有些具有留学背景的学 者,可能是马来西亚、香港等,如张建德、傅葆石等,他们发 表的成果是以英文形式在西方世界出版,也同样是

18、具有国际化 的知识背景。 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英文专著是美国人 I. C. Jarvie 在 1977 年所著写的Windo. Yau 编著的At full speed: Hong Kong cinema in a borderless . Yau 也在最后做了一个 参考书目表,这两个参考书目表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 除去这些专业的学术性研究之外,香港电影本身也在西方有着 很大的影响。自从 70 年代初李小龙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产生巨 大影响的香港影星后,东方式的功夫片和枪击片在国外的年青 人中深受欢迎,而唐人街中的音像店中几乎有全部影片的录像 带。由此,各种关于李小龙、成龙、功夫、影碟购买手

19、册类的 电影畅销书多不胜数。举例来说,有李小龙传奇 、 我是成 龙:功夫一生 、 功夫:报仇的电影 、 吴宇森传 、 碎灭爱 第 12 页 情的歌:关锦鹏电影 。有些书也是高校学者所著写,但笔调却 是娱乐畅销书的手法,边边角角,也算是香港电影英文研究的 一个主要方面了。 总体看来,英美国家研究香港电影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超 脱于香港本土的各种利害关系而获得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根 据电影学科框架的方式来进行整体的研究。由于研究者普遍都 和香港电影业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也保证了这些论文并非 是简单的后殖民、后文化现代哲学的盲目套用,而是切实考虑 这一独特的电影基地的产业、民族身份、美学成就的问

20、题。在 涉及问题的深度上,英文方面的书籍和论文是目前香港电影研 究中优秀的。 四、香港本土方面 香港虽然小,但由于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和中转港的有利条件, 有着极强的经济能力可赞助文化事业。香港本土也拥有多所著 名的大学及研究中心,关心本土的经济、历史和文化发展,而 电影业是香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全港 10左右的人都与电影 业有关系。对香港电影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天时地 利人和之便,目前仍是资料最详细、研究人数最多、涉猎面最 广、贡献最大的地域中心。 第 13 页 自从 1978 年开始,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根据一个研究专题, 出版一本香港电影回顾论文特刊。论文用中英双语出版,中文 编辑

21、曾有林年同、刘成汉、李焯桃、舒琪、罗卡等著名影评人 和理论家,英文编辑有高斯雅、张建德等人,每期回顾文集均 围绕一个主题全面展开,旨在推广香港电影、搜集史料、激发 新思维的出现。截止 2000 年,回顾特刊的专题分别有: 1.黄宗 回顾展 ,1978。 2.五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 18991976 ,1978。 3.战后香港电影回顾 19461968 ,1979。 4.香港功夫电影研究 ,1980。 第 14 页 5.香港武侠电影研究 19451980 ,1981。 6.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 (1996 修订本) ,1982。 7.战后国、粤语片比较研究朱石麟、秦剑等作品回顾 , 1983。 8

22、.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研究 ,1984。 9.香港喜剧电影的传统 ,1985。 10.粤语文艺片回顾 ,1986。 11.粤语戏曲片回顾 ,1987。 第 15 页 12.香港电影与社会变迁 ,1988。 13.戏园志异:香港灵幻电影回顾 ,1989。 14.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 ,1990。 15.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与西方的比较研究 ,1991。 16.电影中的海外华人形象 ,1992。 17.国语片与时代曲(四十至六十年代) ,1993。 18.香港上海:电影双城 ,1994。 19.早期香港中国影像 ,1995。 第 16 页 20.躁动的一代:六十年代粤语片新星 ,1996。 21.光影缤纷五

23、十年 ,1997。 22.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 ,1998。 23.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 ,1999。 24.跨界的香港电影 ,2000。 特刊每期专题对香港电影研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暗含建立香 港电影研究整体框架的意义。总的来说,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 研究课题主要有:1、武侠功夫电影研究;2、香港电影史 及其类型研究;3、粤语片国语片问题研究;4、香港“新 浪潮”电影研究;5、上海香港双城问题研究;6、电影工 第 17 页 业体制的研究;七八十年代后香港电影发展研究等。这些问题 的提出,符合香港电影自身的历史、特点,是研究香港电影不 可绕过的课题。 回顾特刊对于香港电影研究具有

24、极大的意义,正如傅葆石所讲: “这些论文集对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 献,通过辛苦的资料收集,并做出历史的分析,组委会提供最 系统化的研究论文集。 ” 总的说来,这些特刊的最大意义在 于搜集了完整的资料,提出思路,以备以后有兴趣的研究者使 用,例如波德维尔就承认对香港电影的最初兴趣来自每年的回 顾特刊。 另外,回顾特刊中的论文作者,包括港、台、内地、 海外所有的香港电影研究者,全面展示了目前香港电影研究的 人员分布。对于任何一个香港电影研究者来讲,历届特刊是必 备的资料。 对于香港本土来讲,研究香港电影的单位(个人)主要有以下 几类:各个大学的院系、香港电影资料馆、各个电影评论

25、协会 及杂志、报纸影评人,这些单位也经常会结集出版书籍,但从 一般现象来讲:关于香港电影研究方面的论文集、回忆录、随 感集、影评集一本接着一本的出版,而体系完备的专著却凤毛 第 18 页 麟角。下面分类介绍,力求能够简单描绘出香港本土关于电影 研究的地图: 1、大学 大学中的香港电影研究人员多具有较好的电影知识,在论述方 面比较系统。香港有着众多的大学,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在 1991 年正式成立香港大学中第一个电影电视系,并有着林年同、卓 伯棠、吴昊、史文鸿、钟宝贤(历史系)几位专业的电影研究 学者而显得特殊一些。 林年同先生(19441990)是较早的一位电影研究学者,他研 究电影的出发点是中

26、国传统美学,曾结集镜游一书(后增 订为中国电影美学 ) ,提倡中国传统美学中“游”的观念是 中国观众一种重要的欣赏习惯。而最为特殊的是,林年同先生 不仅研究香港电影,而且把视野拓展到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上来, 并组织了“中国电影学会” ,出版中国电影研究杂志。他的 这份抱负对于香港学界来说显得十分大气,日后刘成汉的电 影赋比兴集 、香港电影评论协会所出的诗人导演费穆 第 19 页 都与此有关,这也很大程度上认可了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间的 美学关系。 卓伯棠先生的专著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书,内容翔实全面, 分析了香港 80 年代出现的一批电影创作运动。书中包括新浪潮 历史状况、电视工业和新浪潮出现的关系、

27、导演分析、历史定 位等几个方面,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 吴昊先生是电视电影系的系主任,有论文集乱世电影研究 、 香港电影民俗学 、 香港电影类型论 (罗卡、卓伯棠、吴昊 合著) ,另辟蹊跷,从时代命运和民俗文化方式来观察香港电影 的影像生态。而历史系的钟宝贤女士具备历史学的知识背景, 她的专著香港影视业百年工程浩大,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 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线索史。书中所采取的产业、历史文化、美 学互动的综合研究方式,源自波德维尔的好莱坞研究,在研究 香港电影时取得奇妙的效果,填补了香港电影研究的一块空白, 意义极其重大。 另外,港大的 Ackbar Abbas 所著的Hong Kong: Cultu

28、re and 第 20 页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是研究香港文化、意识形态 的必读书籍。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专门以“新浪潮”和王家卫 作为文化研究的个案,具有特殊的意义。 2、香港电影资料馆 长久以来,香港作为一个电影中心,却没有一个公共性的电影 资料馆从事保存珍贵的电影拷贝、整理历史的工作。有感于此, 罗卡等香港电影人积极努力,终于在 20XX 年 1 月初正式成立这 一公益单位,从事香港电影文化、历史、导演的各种发掘工作。 香港电影资料馆的成立,可以认为是一件极具进步意义的大事, 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想到,众多的世界大师级导演的被认可远 非首轮影院的票房效应

29、,而正是通过不断的文化意义挖掘才逐 步被认可的。事实上也如此,自成立以来,香港电影资料馆策 划了很多的电影活动,并一一结集成书,大大拓展了香港电影 研究的层次。 历史方面,资料馆整理出版了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一 之二、 从手艺到科技香港电影的技术进程 、 香港早期电 第 21 页 影轨迹(18961950)展览特刊、 六十年代粤语片红星展览 特刊、 粤港电影因缘等一系列活动和书籍,保存了大量珍贵 的史料,对历史话题进行有意义的拓取研究。特别是有“活历 史”之称的余慕云先生整理的香港影片大全 ,体系浩大磅礴, 全面记叙了电影有史以来的全部史料,是一本有价值的工具书, 目前已经出到第五卷。 在挖

30、掘香港著名电影公司运作体制方面,资料馆整理出版了 邵氏星河图展览特刊 、 邵氏电影初探 、 国泰故事 、 穿 梭光影 50 年香港电影的制片与发行业展览等研究书籍, 搜罗了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全面认识香港电影史上的大制片厂 时代,并以肯定的态度认可其贡献。 在导演方面,资料馆以作者论的方式,重点评述了几位具有跨 时代意义的导演,旨在希望推介出自己的电影大师,如李晨 风评论导演笔记 、 黎民伟日记 、 张彻回忆 录影评集 、 剑啸江湖徐克与香港电影等,把天才和 产业间的互动关系统一起来,全面肯定多年来香港电影发展的 历程。 第 22 页 香港电影资料馆是一个常设性的研究和服务机构,藏有大量珍 贵的

31、胶片和史料。它的设立,为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完 备的条件,当影像资料和历史史料都充足的时候,也是香港电 影研究迈向深度研究的一个契机。 3、回忆录和传记 由于早期的较多影人并没有很好的知识背景,他们的著述就多 是回忆录的样式了。香港有着宽松的出版环境,香港影界人士 也多爱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这些回忆录的作者多是香港电 影发展多年的亲事人,他们的回忆也让人有亲历历史的感觉。 这类回忆录实在太过繁多,可以参看余慕云香港电影八十年 中的三页列表,下面略微介绍几本较为重要的: 关文清的中国银坛外史 。关文清从二三十年代起就一直从事 电影事业,而且和大观片厂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回忆录中对 很多当年

32、的电影事件、影人有着清晰的记载,是一本不可多得 的电影史资料。 第 23 页 邵逸夫传 ,作为控制了香港电影六七十年代的邵氏公司的老 板,邵逸夫的生平是香港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带 领的邵氏制片策略和资本流动关系,至今影响着香港的影视业。 薛后所写的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作为一个左派影人,薛后 先生所描述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界是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 出发的。林黛、夏梦、张仲文等一些老明星的轶事, “长凤新” 和国内电影界的关系,和香港业界的关系,及其 80 年代内地开 放后怎么率先拍摄少林寺把香港电影和内地业界联系起来 的历史,这些史料具有独特的意义。 另外,上面所介绍的香港电影资料馆

33、的口述计划,也具有极高 的史料价值,两次口述计划的主题分别是“南来香港”和“理 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 ,被采访人全部是重要的当事人, 这份资料对研究中港电影之间的资本、人才关系,香港五六十 年代社会和电影业状况,有着极大的价值。 第 24 页 总体来讲,香港众多的回忆录和传记本身并不具有太高的学术 价值,但随着历史的当事者逐渐老去,历史渐渐就只能成为一 个符号来被理解了。能够保存这些珍贵的当事人的记录,并非 一个功利性的学术课题,而是保留历史的财富,以供后人享用。 4、影评人 王赓武编的香港史新编中提到,香港报纸繁多,专栏是报 纸的重要特色,而电影专栏则需要专门的影评人,对新片和电 影现象

34、发表意见,香港主要的影评人有石琪、罗卡、李焯桃、 舒琪等人。 石琪是香港电影界的资深评论人士,从 70 年代开始,每月必有 几篇关系全港的影评,连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页上也专门刊登 每月石琪的影评,他主要的多发在中国学生周报 (早年)和 明报及其副刊上。石琪的所有影评也曾汇集成书,浩浩荡 荡八卷本石琪影话集 ,香港电影界天南地北的八卦琐事,无 第 25 页 不一网打尽,对香港电影研究有很好的辅佐价值。他的影评从 无破坏性的批评,而多是中肯之言,切实理解业界的关系。 罗卡可以说是香港电影业界最重要的学者、策划人、理论家之 一,不论是资料馆的成立、电影节的创办,还是国外学者的组 稿和请教,罗卡都有份

35、参与,但因为他没有专著出版,所以放 在此处介绍。罗卡是香港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中国 学生周报 “电影版”的编辑,石琪、林年同等人当年都在他的 刊物上发表。罗卡本人仅著有电影之旅少数几本书,但他 的总是关注香港电影最关键的问题,极具启发意义。在历年的 电影节回顾特刊上,均可看到他的。罗卡的,并非简单的评论, 而是上升到批评意义的学术观点,他的观点极具权威价值。 李焯桃曾从 1980 年开始主编香港最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双周 刊达 7 年之久,期间支持新浪潮运动,发表个人论点,颇有 法国电影手册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子。李焯桃的论文结 集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 、 观逆集香港电影篇 、 观逆集中外

36、电影篇 、 淋漓影响馆抛砖篇 、 淋漓 影响馆引玉篇 ,深度与广度俱佳,李焯桃文中极具国际视 野,是一个学者型的影评人。 第 26 页 另外的香港影评人众多,也办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香港影 评人协会等团体。从好的方面看,繁荣的评论和批评环境,是 电影产业链中必要的一环,负责着联系公司意图和观众观看心 理的作用。香港电影的多年繁荣发展,影评人的地位功不可没。 5、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其刊物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作为一个非日常性的学术团体,有着 50 余人 的作者队伍。自 1995 年 3 月成立以来,其宗旨是:团结一群志 同道合的影评人,促进电影评论的独立自主精神;倡导从文化 和艺术角度评论香港

37、电影;对香港电影的成就重新做出评价。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每年都会出版一本回顾香港电影的评论文集, 可以作为对一年来电影资料的总汇。他们也经常会在油麻地百 老汇电影中心的 KUBRICK 书店举办讨论活动,颇具时代小先锋 的意义。需要一提的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编辑的几本书籍颇 第 27 页 为重要: 他们编辑、译著的书籍有然后有了光22 位导演作品选析 、 诗人导演费穆 、 丈八灯台看电影 、 戏缘 、 从新浪 潮到后现代 、 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 、 经典 200 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 、 江湖未定当代武侠电影的域境 论述 、 后九七与香港电影 、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 我和电 影的二三事 。从

38、题目可以看出,他们的多反映的是时代紧要的 问题和人物,其中颇为重要的有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 江湖 未定这两本书,角度新颖有趣,提出的问题别具一格。 通过上面的一番简单描述,可看出香港本土在电影研究上的多 方面努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香港本土在电影研究上有 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资料翔实,切中实际问题。但有些现象早 就暗示了危机,例如专著太少,论文太多的情况,说明本土缺 乏足够的实力和立场来进行总结性的专题研究。在香港电影业 萧条的今天,一些评论性的的作者可能会因为大环境的困难而 放弃写作,到时香港电影面对明天将会更迷惘。开展更广泛的 文化交流,是香港电影业界和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五、小结

39、第 28 页 电影学科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进入高校,并多设立于文 学系下,着重点在于欧洲充满思考性和艺术创新的大师。同样 的情况可以引用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中来,内地、香港、台湾 三地普遍是在 80 年代之后开始引入电影学科,进行专业的电影 研究,而最初的兴趣点多会关注中国第五代、台湾新电影运动、 香港新浪潮电影之类的问题。而面对充满商业气息的都市香港, 一种暗含的对立情绪经常会渗透出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 问津香港电影的研究。而“九七”前后对香港电影研究的观众 同样是如此的吊诡,政治化和文化性的介入,吸引了人们对于 香港电影的关注。 香港电影研究的复杂性,超过任何一个地域的华人

40、电影,因为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范畴、高雅性和低俗性的判断,在这个 领域全无意义。它是凭借着百年的历史、近万部的电影、众多 的奖项和成就强制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而并非因为学院派对 香港电影的娱乐性感到津津有味。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没有任 何一部电影不涉及到观众和票房的问题,这种条件下艺术能够 生存的空间微小得有限,但仍旧能够体现出体制下天才超越的 能力。在 1994 年王家卫东邪西毒上映之时,香港掀起了一 股关于雅俗高低的争论,但继石琪在明报专栏中批评之后, 出现了大量以市民兴趣和经济价值为出发点的批评,专栏作家 第 29 页 游清源讽刺那些拥护王家卫电影的人为“盟塞”的知识分子, 并且影射那些

41、解读王家卫电影的影评为“猪肉” ,并非珠玉。当 时,李焯桃在面对这种两极化现况时,有以下的见解: “这种论调(即强调电影的商品本质的看法)其实是个陷阱, 港台两地的影坛,由于没有真正的独立制作及另类发行系统, 根本从来没有足够个人创作的空间。而长期面向大众的影 评,更一直充斥犬儒的情绪及反智的倾向,只崇尚直接简单的 作法,对稍为脱轨的作品,往往口诛笔伐讥为闷艺、造作扮嘢、 故作玄虚、自恋自溺(甚至自渎!) 。 ” 从这个视角来看待香港电影的研究,更是无法适时地做出判断。 这也是香港本土如此缺乏专著,而个人论文集很多的原因。虽 然香港有较为成熟的社区和文化形态,但它缺少足够的政治、 文化身份和立

42、场,无法对模糊的香港电影现状加以指导和判断。 本土学者同电影业界一样,在边缘化的身份中失落自己的立场。 这种对娱乐性的偏见,限定了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无法认真 第 30 页 严肃地对待香港电影的众多现象,并进行深度的反思。香港本 土的学者有着身份的缺陷,中国内地的研究碍于刚刚起步,台 湾的政治身份导致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所以众多的英文学术研 究成为了香港电影研究最具国际化视野、最具学科前瞻性的研 究。有个学科的比喻会让人感到惊叹:埃及学研究的中心,在 欧美而不在埃及! 但好在形势并非如此恶劣,众多中国内地、香港的学者在不断 做出突破。近年来关于香港各方面研究的学术专著在不断出现, 钟宝贤女士的香港影视业百年图文并茂、观点鲜明,罗卡 和法兰宾的英文香港电影史Hong Kong Cinema: A Cross- Cultural Vi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