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625604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财税会计经营能力评价论文 特征码 krqXeWxoWCJJbpYfFQjJ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由于参与企业利益分配主体的立场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 主体,按其利益诉求整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主体:政府、出资者、 经营者(含员工) 。正是这三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从而形成 了三种不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 一、政府、出资者、经营者利益诉求的差别与会计目标 企业是由四个主体提供四种要素才能真正开展经营活动、 产生企业收益。其中政府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环境要素,包括 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的社会和市 场秩序;所有者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物

2、质要素,也就是经营的 手段和经营的对象;经营者为企业运行提供决策要素,通过经 营者的决策可以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形成供求关系。通过经营者的决策可以将企业内部资源有效配 置,进而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员工为企业运行提供 执行要素,通过员工的执行,使得经营者的决策变成现实。一 第 2 页 个企业离开这四个主体提供的四种要素就不可能进行经营活动, 也就不可能取得企业收益,当然就不会存在四个主体的收益分 配问题。尽管企业取得收益是四个主体参与分配的基础,但是 离开了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企业的四个主体就无法知晓企 业到底取得了多少收益,从而失去了分配的依据。所以企业收 益

3、分配存在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必须取得收益,二是企 业的收益能够被真实可靠的确认和计量出来。由于企业收益的 确认和计量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它既以客观为基础,但 又不完全等同于客观。这就决定了四个主体在进行企业收益的 确认和计量中因其主观的利益诉求不同而存在差异。 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以税收的方式进行的。税收的多 少直接与企业的收益挂钩,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 政府要想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就必须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中提高 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提前实现销售收入和税前利润。出资者 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是以税后利润的方式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 变时要使税后利润增加,必须减少税前政府的税收,也就是必

4、 须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尽可能的少计算和推迟计算销售收入和 税前利润。对税前利润而言,要使其被少计算,不仅可以以少 计收入实现,也可以以多计成本实现。多计成本意味着留给企 业的补偿资金更多,也就意味着出资者资本保全的程度越高, 对出资者来说当然是一箭双雕的好事。经营者和员工参与企业 收益分配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税前成本参与收益分配,这通 第 3 页 常与企业新创价值的多少有关,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 V+M,V+M 的总量越大,经营者和员工所分得的 V 的部分就越大。由此出 发,经营者和员工都期望在企业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中能够更多 的放大 V+M 的部分,相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就更乐意缩小出资 者作为资

5、本保全的的部分,即少计除以外的成本,相反则 愿意放大收入,一个放大的收入和一个缩小的的成本就会使 得 V+M 放大,从而经营者和员工就会分享更多的收益。二是作 为绩效奖励参与税后收益分配,政府通常会规定经营者和员工 税前可列入成本收入的最高限,但出资者在企业收益水平较高 时为了奖励经营者和员工,会使得经营者和员工的收入超过政 府规定的最高限。这时,政府必须对超限部分实施收税,所以 就经营者和员工个人而言为了减少政府的税收,不愿意更多的 确认和计量这部分超限收入,而出资者往往为了减少对经营着 和员工支付奖励,也不愿意更多的确认和计量税后利润。两者 之间存在一个矛盾,就是经营者和员工针对出资者的奖

6、励计划 愿意更多更早的确认税后利润。而针对政府的收税计划,却不 愿意向政府披露分配所得的较多收入。所以在企业会计确认和 计量中,经营者和员工是愿意多计企业收益的,但在向政府报 税时却采取隐瞒的方法,往往后者不属于正常的合理合法行为, 不在本的讨论之列。 二、政府、出资者、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与三种会计 第 4 页 政府、出资者、经营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他们的会计 目标不同,进而产生了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经营者能力评价 会计。 基于政府纳税的目的形成了税务会计,政府制定相应的税 务会计制度。为了保证政府税收收入的稳定性以及调节宏观经 济的运行状态,政府必然利用税务会计制度的调整达成其基本 目标

7、。总体上而言,政府制定税务会计制度的偏好是:在企业 收入上倾向于更多更早的确认和计量,在企业成本费用上对成 本费用的开支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确认和计量的倾向是在 范围上从严、在标准上从低,只有这样才能较多的获得税前收 益。所以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具有强制性,这种 强制性使得出资者的资本保全要求往往不能满足,这样出资者 势必要求建立自身的以资本保全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并在公司 章程中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制度以资本保全为目标,资本保全在资产负债表 上表现为期末净资产等于投入资本,但这只是形式上或静态上 的描述。资本保全本质上是指资产补偿成本的提取程度,出资 者投入企业资本后

8、即转化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 必然要提取成本,提取的成本越多意味着资本的保全程度越高。 由此出发,出资者对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与政府有着不同的立场。 出资者为了提高资本的保全程度,显然愿意更多的提取成本从 第 5 页 而减少税前利润。这就与政府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上形成了不 同的立场,当两者的立场不能达成一致时就必然会使税务会计 与财务会计发生分离,当企业纳税时按政府的税务会计要求进 行确认计量,当出资者确认企业资本是否保全时,或者说经营 者是否履行了资本保全的责任时,按出资者的财务会计要求进 行确认和计量。资本保全分为资本数量保全和资本质量保全, 数量保全要求期末净资产或者提取的补偿成本

9、等于投入资本, 质量保全则要求期末资产的变现能力与投入资本相同。以资本 保全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必须以这两方面的要求为基础,而这两 方面的要求往往与税务会计不尽相同。以现行的税务会计制度 所确定的业务招待费的提取标准为例,不难看到这一差别,税 法中的业务招待费按 60%的比例扣除,上限为营业收入的 0.5%。 这一规定显然与资本保全的要求不符,主要表现在招待费按营 业收入的 0.5%提取的标准上。假定出资者在期初投入一个亿的 资本,并购入存货一个亿,当存货出售时只销售了一个亿,显 然这一个亿只够资本数量保全,但按照税法的规定仍然可以按 营业收入提取 0.5%的比例提取招待费用,一旦招待支出,出资

10、者的资本必然不能保全损失五十万;更严重的是,如果销售采 取赊销的形式,按税法规定营业收入的确认采取权责发生制, 也就是赊销也要在当期确认为营业收入,相应必须提取招待费 用,由于销售没有收现,招待费用的支付就没有相应的现金作 为保证,这也意味着资本质量没有保全(应收账款收入) 。显然 第 6 页 招待费用以营业收入为基础提取的方式,不符合资本数量保全 和资本质量保全的要求。那么以资本保全为基础的招待费用的 提取方式是什么?从出资者的资本保全的要求看就是企业只有 先赚了钱才可以提取招待费用,只有先收到现金才可以支付招 待费用。依此原则招待费用的提取就不可以以营业收入为基数, 在会计上,招待费用必须

11、是在扣除了销售成本(资本数量保全) 的基础上才能被弥补,也就是由毛利额弥补,所以,招待费必 须按照毛利额提取才能实现资本数量保全;由于毛利额可能是 应收毛利额,也可能是收现毛利额,为了实现资本质量保全, 招待费用必须按照收现毛利额提取,只有这样才符合资本保全 原则,这正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基础。也就是说,税 务会计在收入和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是按照税收优先原则 设计的,而财务会计是按照资本保全优先原则设计的。按照资 本保全优先原则,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能确保资本数量 保全和质量保全,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稳健原则,就是 只要有实现了的收入才可以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由于政 府和

12、出资者的立场不同造成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也可 以相互弥合,按照相关国家的基本发展规律是税务会计的确认 和计量原则与方法向财务会计靠拢,所遵循的基本经济学原理 是只有微观企业搞活才能为政府提供长期持续的税源。有鉴于 此,就必须将更多的资金留给企业,这样税务会计也遵循了资 本保全优先原则。 第 7 页 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之所以有别于以资本保全为基础形成 的财务会计,主要在于财务会计在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必须遵从 客观真实的原则,也就是必须反应会计事项的原貌。但是经营 者能力的发挥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与会计事项的客观性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经营者主观上发挥了自身的能力并 非一定会取得好的结

13、果;经营者主观上没有发挥自身的能力不 一定不会取得好的结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一个企业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仅受经营者发挥自身能力的影响,也受市 场状况和政府政策等的影响。在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时,会计的 确认和计量应该尽可能的反应经营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对于非 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结果不应反应在经营者的业绩中。特 别是在进行不同期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中,为了比较不同经营 者的能力及其发挥程度,就必须使得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口径 上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就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确实是 经营者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不仅 对于确定经营者的薪酬具有必要性,而且对于经营者的选聘也 具

14、有必要性。经营者能力评价会计就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 对于那些非经营者主观努力而形成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要素予 以剔除,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个市场变化而引起企 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主要是市场整体涨价或跌价, 这显然不是经营者的能力所能掌控的。如石油涨价对于以石油 为原材料的企业显然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的效益下降;对 第 8 页 于以石油为销售产品的企业显然会导致收入增加而使企业的效 益提高。同时有的企业的资产也可能伴随市场价格的上涨而导 致升值、或者相反,进而引起企业资产价值特别是净资产价值 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与经营者的主观努力无关。二类是政府 等相关主体制定的相关政策而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的变化,主要是政府各相关部门、股东大会等出台各种新的法 律法规、政策条款等,直接会引起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增加 减少,或引起企业的资产价值发生变化,这显然也是经营者的 能力所不能掌控的。如政府对所有企业的税收政策的变化、政 府对相关企业的各种补贴、政府对相关企业的强制性支出的规 定(用于环保和安全的支出等) 。不难看出,经营者能力评价会 计只是将与经营者主观努力有关的会计要素予以确认和计量, 只有这样才能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比较不同经营者的能力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