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627022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特征码 wBdiDggXARiuwBqMShqY * 摘要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扬了 “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 新阶段。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 务是全面

2、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就已 经指出,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更加和谐”的社会。党的十六大 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是完全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提出和不断 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 2 页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奠定了 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

3、人类思想史上的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阶级的思想家赋予 “以人为本”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概念。就像“实事求 是”这个词语一样,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赋予了它全 新的唯物主义的含义。对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胡锦涛 作出了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界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理想,高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旗帜,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的根本宗旨和

4、治国理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 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集 中体现。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社会 第 3 页 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大资产阶级的超 额利润,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社会谋发展,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是让发 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5、,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和避免阶级对立,消除和避免 根本性的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治国 理念的集中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 宗旨。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这也是中国 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 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要巩固党的 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和理念,一切为了 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执政的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6、我们党坚持这样去做,就一定 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当代中国,实现政治稳定和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 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够长期保持和发展集中统一而又 第 4 页 充满活力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坚持科学发展 观的“以人为本” ,为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 基础,从而为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道路的本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的各个发 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自己国家的现代化而努力,并在自己的现 代化过程中探索和开辟本国的发展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 代化

7、的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为发展中暴露出的矛盾 所困扰。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发展 方面却严重滞后,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社会矛盾加剧,社会 冲突激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却是一条避免出 现一些发展中国家上述问题的崭新道路。关键就在于中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是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的。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由领 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提出“以人 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 终不渝地坚持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只要我 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可以避

8、免出现贫富 两极分化,就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冲突,就可以实现社会 和谐。 第 5 页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奠定了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为谁发展、依靠 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发展 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也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 基本经验。这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反复强调的基本点。在当代 中国,离开发展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的。科学发展 观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突出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只有发展,才能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才能 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时候,邓小平突出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 候,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 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第 6 页 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

10、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够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才能够不断 得到改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 够逐步显现出来,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得到巩固。邓小平曾经 指出,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必然会陷入动乱和分裂的深渊。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 只有发展。才能够解决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 与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 时期。这个发展的新时期,既是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 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许多矛盾的出现和突出,同我国经济社 会的深入发展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这些矛盾

11、的出现和突出, 是发展不足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的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因此, 从根本上说,解决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最终要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例如,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最终要在发展社 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加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 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并在科学发展观 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 7 页 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要坚持党

12、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了实现中华 民族的雄心壮志,为了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 战略设想,要求我们的党聚精会神地领导经济建设,不断提高 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在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党领导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丰富,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于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集中反映了党的领导科学发 展能力的增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 三、科学发展观

13、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指导我们在全 面、协调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 出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四 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指明了社会主义的 发展过程是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全面的发展过程,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 第 8 页 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 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在批判旧社会的过程中发现新社会的。他 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分析和批判,构成了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的重要内

14、容,也为创立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社会提供了 思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了本 国的现代化进程,按照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前进,也大多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不少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 路,缺乏全面的科学的发展理论的指导,出现了社会的畸形发 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贫 富两极分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的还爆发了严重的 社会冲突。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在科学 发展观的指导下,避免走这些国家的弯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 展,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党的十三大确立的 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15、家,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直到胡锦 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过程 中对于社会发展辩证法的纯熟运用。 第 9 页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统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协调 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6、推进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 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五个统筹”既包括了 全面发展的内容,也包括了协调发展的内容,还涵盖了可持续 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突出的是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其 实,这也是全面发展理念的要求。从社会生活领域这个角度来 看,社会生活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各 个领域要全面发展。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结构划分的角度,社会 生产分为工业和农业,社会结构分为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 从经济发展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区域分为东部、中部、 西部。要求东、中、

17、西部的协调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的要求。农村与城市,东部、中部和西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现代化程度不 够高的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实现城乡、 区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我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 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 第 10 页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 题上的生动体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辩证法。 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论的重要特 点和突出优点。同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及其发展实践相 比较,在科学发展

18、观统领下进一步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坚持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使发展的成果 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表现出了强 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 这既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 求。同时,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自觉地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 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 还是由于我们党的理论基础的科学性,由于我们党是以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党。正是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我们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 观规律,发现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19、, 提高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自觉性,增强了实现社 会和谐的主动性。 四、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指导我们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和谐 第 11 页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 解决的是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解决的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 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和城市、东部、中部和西 部的均衡发展的问题。总的来说,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涉 及的是生产关系本身的问题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 题。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多的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生产力内部的关系问题。

20、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包括劳 动者即人,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归根结底即 人类面对的自然界。自然界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的 对象,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原料。而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 又影响和改变了自然。在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对较低,特别是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是很小的,同时,人类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环 境的影响也是很小的。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生产力的 水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无论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耗费,还是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由于人类

21、生产规模的 空前巨大,人类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在生产 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和各种生活垃 第 12 页 圾,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也就严重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大量 消耗问题,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自然 环境的破坏问题,那么,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就难以为继,就 无法持续进行。中国社会自 1949 年建立新中国以来,真正开始 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勾画的“三步 走”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均 gdp 超过 10

22、00 美元以后,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样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资源的消耗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开始凸现出 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于这样一个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提出 重大问题的回应,是对于继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科学解答。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人与人的关 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归根结底,是生产力 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 系及其上层建筑的状况。如果我们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的资 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就必然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 第 13 页 发展。发展的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 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逻辑关系。即使资源消耗的问题能够解决, 但是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峻的生存环境同样 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样会危及社会和谐。所以,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问题。我国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提出 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制定了具体的规 划、政策和措施,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 重要条件,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