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276764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幼儿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量与计量的发展与教育,.,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一、量 任何具体事物都有量方面的特征,它通常用数(称量数)和单位量(称为计量单位)来表示。 量又是往往与物体大小、线段长短、距离远近等相关的。 例子:亮亮四岁半时,一次,在玩汽车游戏时,把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地排在“停车场”的线上,不一会儿他欢喜地喊到:妈妈,我的停车线好长啊,能排8辆汽车呢。,.,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量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分离量)和连续量(相关量)两种。 不连续量是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有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 幼儿期进行量的比较,一般是幼

2、儿对两样或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二、自然测量 测量,是指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用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叫做这个量的量数。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 一般常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量和数具有同构性,只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略晚于数,测量能力要到811岁才完成发展。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

3、绳子、瓶子等)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 幼儿在自然测量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一是幼儿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二是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建立测量单位体系。,.,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三、幼儿学习量的概念的意义 1、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幼儿日后掌握重量概念和重量测量的基础。 例1:亮亮刚会走路时,一次他想举起自己坐的小木椅子,摇摇晃晃尝试了几次,他确信自己无能为力时,就期盼地看着爸爸,求助于成人了,嘴里说着:“重、重!” 例2:一天,爸爸和亮亮玩“脑筋急转弯”游

4、戏,爸爸问:“大气球和小橡皮球比谁轻谁重?”亮亮回答:“大气球轻,小橡皮球重。”“为什么?大气球大呀?”亮亮一副自信地说:“我比过大气球虽然大,可是它就是轻。”,.,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2、幼儿期的排序教育有助于幼儿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 例1:扬扬穿了一串珠子,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排列。老师指着一个圆形的珠子问:“扬扬,你穿了几个这样的珠子?”于是扬扬把串珠平放在桌子上,嘴里数着:“1、2、3”他的手按着顺序点圆形的珠子。 例2:红红在玩“按序盖点”活动中,先取一张范例板,照范例板在方格纸上盖出前三列的点子,自言自语道:“2比1多1个点,3比2多1个点,3

5、后面应该盖4”说着就按差数盖出6列点子。盖好后,又在每列点字下面盖上数字,表示这一列点子的个数,最后她又读一读“1、2、3、4、5、6。”,.,第 一 节:量 的 概 念与 幼 儿 学 习 量 的 意 义,3、测量的学习可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例子:亮亮用一根小棍测量了饭桌和小床的长度后,知道了床比桌子要长;亮亮又用杯子往大小不同的瓶子里倒水后,奇怪:一个瓶子能装3瓶水,可乐大瓶却能装5杯水,可乐大瓶比小瓶能多装2杯水。亮亮的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再试一试用大小不同瓶子装水的兴趣,.,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一、幼儿量的概念的

6、发展 1、幼儿大小、长度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未能运用测量之前,他们对物体的大小、长短等量的认识是靠感知,即靠不同的分析器(视觉、触摸觉、运动觉)之间建立的联系来实现的。 (1)2岁左右: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反应; (2)3岁-4岁:能区分物体的大小长短,用简单的词汇表达; (3)4岁-5岁:感知大小、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4)5岁-6岁:能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2、幼儿量的感知的发展 (1)3岁幼儿不能感知和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2)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轻重的感知; (3)5岁幼

7、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4)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3、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 排序: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的差异或某种规则,按序进行排列。 对于幼儿来说,排序要比分类难。 (1)3岁-4岁:通过尝试错误完成排序对应活动 例子:3、4岁幼儿在玩套杯、套碗、套盒等活动中,会进行一些比较排序,并在游戏活动中初步能表述。如玩娃娃家时,刚刚说:“爸爸很大,娃娃很小。”建构楼房活动中,明明说:“这座楼房比那座楼房高。”,.,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8、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2)4岁-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 例子:洋洋四岁时在排列5根小棍时,只顾着小棍上端一根比一根长,嘴里还不住地说:“一根比一根长”事实上她没有按长短排序,也没有考虑小棍的下部基线。 (3)6岁:目测能力显著提高,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例子:玲玲6岁时在排小棍时先将10根小棍拿在手中,将一端对齐,再每次从中拿取一根最短的,依次排列成一个序列。,.,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4、幼儿测量技能的发展 皮亚杰用由各种形状搭成的塔的研究看儿童是怎样理解那些需要用到测量的问题: 阶段一:幼儿测量方

9、法只是视觉比较 测量的方法只是视觉比较,并不企图应用任何测量工具如木棒,即使给他一根木棒,问他这木棍对他是否有用,他也还是不会用。,.,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阶段二:儿童使用了测量工具,但运用得不正确 (1)为了比较两座塔,儿童需要一个参照系。 (2)开始还是用视觉判断。 (3)利用测量棒,考虑地基的不同,找另外一样东西作为测量的标准,双手-身体 阶段三:测量是一种智慧或运算的测量 这时能够用任意长的物体作为普通的测量工具。 选用与要测塔一样高的棒-选取用比塔高的棒,在棒上做记号。,.,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10、 教 育 要 求,二、幼儿量的概念教育要求 (一)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哪个最大(最长)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第 二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二) 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 2、能从5、6个大小(长短、高矮、粕细、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物体。,.,第 二 节

11、:幼 儿 量 的 概 念的 发 展 特 点 及 教 育 要 求,(三)大班 1、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一、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量比较的教学 例子:一天,老师和佳佳等几位小朋友一起比高矮,老师问“我是高还是矮?”小朋友说:“不知道是高还是矮,因为没有人

12、和老师比。”老师请佳佳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说:“佳佳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俩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老师高出一部分,老师的个子就是高。”小朋友们纷纷说。老师说:“你们小朋友也想比高矮吗?”,.,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高矮、长短、宽窄、厚薄。 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有利于幼儿比较,其差异特点应单一。 设计活动时,就注意(1)先让幼儿进行实物比较,(2)活动设计应有层次性。,.,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2、量排序的教学 (1)重叠对应排序 例子

13、:王教师提供一个图形的全范例板,上面有一排等差增大的图形片轮廓,要求儿童把作为排序材料的图形片逐个对应地重叠到范例板的图形轮廓上,进行排序。金老师带领幼儿玩铺小路的游戏,请幼儿将逐个对应地重叠镶嵌到范例板的图形轮廓上。这两个活动都是重叠对应排序。重叠对应排序就是利用排序范例板做对应排序的提示,请幼儿童把要排序的物体与范例板一一重叠实现排序。,.,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2)并置对应排序 例子:洪教师提供的范例板上有一组等差增大的小兔子,让儿童用作为材料的萝卜系列图片对应着范例板的兔子系列进行排序,喂小兔子吃萝卜。幼儿在津津有趣的喂动物吃食中,

14、练习着并置对应排序。并置对应排序同样是利用排列范例板作为对应排序的提示,只是要求儿童将要排序的物体或图片对应着范例板上的图片或动物轮廓位置进行排序。,.,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3)独立排序 例子:金教师出示三个球,让幼儿观察比较后讨论:这三个球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启发幼儿:把这几个球按大小排列,应该怎样排?都有哪些排列方法?(按幼儿讲述,教师操作)答案可有:(1)从大到小横排(2)从小到大横排(3)从大到小竖排(4)从小到大竖排。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排?(语言描述物体间的序列关系。)请幼儿分组自由操作:(1)按规律排列小石头56块。(2)

15、按规律排列树叶,数量由幼儿自定。(3)画一串有规律的糖葫芦,(4)按规律排小棍。教师在幼儿独立排序的操作中,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予以相应的指导。如对尚处在两个、两个逐一比较水平的幼儿,同时鼓励幼儿:你真行!自己想办法给石头排队教师启发说:“你们小石头排成怎样的队呀?(即是从大到小排呢,还是从小到大排),.,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按量的差异排列物体的顺序时,要引导幼儿了解以下规则: 1、要确定排列方向 2、要确定排列规则 3、要明确排列的起始线,.,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一、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

16、的设计与组织 3、体验量守恒的教学(大班) 例子:1、教师出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纸,并提问:这两张纸一样大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他们一样大呢? 2、 接着教师将一张纸贴在黑板上,将另一张纸二等分,贴成另一个图形,并提问:现在这个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如果一样大为什么呢? 3、教师继续将二等分后的两张小图形二等分,分成4张再拼成一个图形,并提问:现在这个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一、幼儿量的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教学 例子: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鸭嘴龙为什么一会儿说黄色的木板窄,

17、一会儿又说黄色的木板宽呢? 结论:看一块木板是宽是窄,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 木板进行比较,它的结构是不一样的。 老师这有三只蜡笔,我一会说黄色的蜡笔长,一会又说黄色的蜡笔短,大家说说为什么吧? 组织游戏:2个代表区域站队(轻、小、矮)(重、大、高),.,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5、学习自然测量的教学 例1:游戏时李老师请亮亮和强强在教室的前方和教室后方分别搭了一座亭子,数学活动时李老师问:“怎样才能知道两座亭子哪一座高哪一座矮呢?”幼儿纷纷想办法,红红说:把两座亭子放在一起比;不行,不行,这样移容易把亭子弄倒;用尺子量,没有尺子怎么办?用铅笔

18、有的幼儿想到用铅笔、小棒等自然物做计量工具。,.,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例2:一天王老师请幼儿用小棒测量自己桌子、椅子的长和宽,并且记录下来。幼儿可忙开了,等幼儿“完成任务”后。教师请幼儿讨论说出测量的结果,讨论问题:大家测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不一样长的小棍测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幼儿再认真测量一次,最后明确: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测量工具的顶端要和被测量物体的顶端对齐;测量一次后要做个记号;量第二次时,工具的顶端要紧接着记号后面量,这样测的结果才较准确。,.,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19、的 设 计 与 组 织,例3:吃完午饭,钱老师带领着幼儿到操场,她请小朋友用脚步测量从攀登架到滑滑梯的距离,请幼儿说说这段路自己走了几步,然后引导幼儿讨论:同样的距离,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步数多?有的小朋友步数少?测量结果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 幼儿在学习自然测量时,应有意识引导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在这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幼儿理解测量的要领,掌握测量的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第 三 节:幼 儿 量 的 概 念教 育 活 动 的 设 计 与 组 织,二、其他活动中量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一)各教育活动中量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二)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对量的比较 (三)在活动区中对量的感知和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