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629758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 (必考的)1.分开和合并(P544)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2.词类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2、 (一) 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

3、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類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代表的動作、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狀、成為(或具有)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

4、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它實際上是用動賓式的結構去表達兼語句式的內容。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充當謂語時期意義是使令性的。這類謂語和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產生謂語自身所代表的行為動作。 用作使動的動詞多數都屬於不及物動詞。 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是表示性質、狀態的,基本功能是作定語。作謂語時不帶賓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形容詞在某些句子中臨時行使了動詞的職能,帶上了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趙文子為政,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 3.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

5、詞用於使動是使它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發生同這個名詞有關的動作行為。例如: 左傳 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4。數詞的使動用法 數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在數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在主語的作用下,謂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數目或特點。例如: 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四).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或者把賓語當作謂語所代表的人

6、、事物去看待,去評價。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形容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感覺。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謂語所代表的性質或情狀,這種認為可能與事實不符,也可能相符。 左傳 成公二年:“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某些名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於主觀上的評價或認識。這種謂語與賓語的關係是:主語在主觀上把賓語當作謂語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評價。例如: 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名词解释:(必考的)一陰聲韻、陽聲韻

7、、入聲韻 音韻學上依照韻尾的不同,又把古韻分為三大類: 1.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合為一類,稱為“陰聲韻”; 2.以鼻音-m-n-收尾的韻,稱為“陽聲韻”; 3.以塞音-p-t-k收尾的韻,稱為“入聲韻”。 中古的陽聲韻中以鼻音-m收尾的,到了明代與-n韻尾合流。 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在北方話中消失了。 陽聲韻和入聲韻在今天的粵方言中還保存的比較完整。二對轉、旁轉 1.對轉 在漢語語音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漢語的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化的現象,在音韻學上成為“陰陽對轉”。(不叫“陰陽入對轉”是因為古人把入聲韻歸入陰聲韻里) 對轉的條件:主要元音相同。也就是說,從陽聲韻轉為陰聲韻或者從陰聲韻轉為陽

8、聲韻,只是韻尾發生了變化,主要元音一般是必須相同的。 2.旁轉 旁轉就是舌位往旁邊一轉,指主要元音的發音部位發生了變化。 指主要元音的发声部位发生变化,主要元音不同,韵尾相同。 三三十韵部 现代王力先生总结出来的书P540 不记音标,只记字,最好记得顺序 四唐宋三十六字母 1.先解释一下:創製字母的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的和尚,他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悉曇”的啓發,而對當時漢字的聲母進行了歸納。選用了30個漢字記錄了他歸納的結果,這就是最初的字母。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在守溫30字母的基礎上增加了6個,同時對用字次序進行了調整,形成了36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

9、語的聲母系統。 2.然后默写出老师发的表格上的字,不记音标 五古無輕唇音 重唇音:幫P滂P 並b 明m 輕唇音:非f 敷f 奉v 微 這一結論是清代學者錢大昕得出的,“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字上古聲母為重唇音“幫滂並明”。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條:“凡輕唇之音,古皆讀為重唇。” 六古無舌上音 舌頭音:端t透t 定d 泥n 舌上音:知 徹 澄娘 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斎養新錄舌音類隔 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 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 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异。” 七五音和七音 ,九音 五

10、音和七音是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名稱。 五音:唇、舌、齒、牙、喉。 唇音包括今天所說的雙唇音和唇齒音;舌音包括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齒音包括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音;牙音相當於舌根音;喉音包括零聲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的區分最早見於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 七音:唇、舌、齒、牙、喉、半舌、半齒。 半舌音今稱舌尖中邊音,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半齒音今稱作舌面鼻擦音,從五音的齒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區分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 九音:元明以後,音韻學家又把唇音分成重唇、輕唇兩類,齒音分為齒頭、正齒兩類,成為九音。 未知题型1.否定词的分类:( 给一个词要会判断它属于那一类)副詞

11、:不、弗、毋、勿、未、否、非;有動詞:無;有代詞:莫(否定性無定代詞)。 2.系词是的发展(记得时代即可,不需要举例子)“是”字发展判断词“是”是由判断句中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1)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战国末期开始萌芽。(2)西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开始发展。(3) 东汉时期,“是”字判断句大量出现。3.知道“者”的前面放什么,“所”的后面放什么 一、“者”字 1.“者”字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詞組的後面組成一個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 孟子盡心上:“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論語 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者”字還可以用在主謂結構的後面煮成一個名詞性

12、詞組。例如: 論語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論語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者”字還可以用在數詞後面表示幾種人,幾件事情,或者幾樣東西。例如: 韓非子五蠹:“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無怪矣。”(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孟子 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二、“所”字 1.“所”字經常用在及物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的前面,和它們組成一個名詞性的詞組,表示“所的人”或“所

13、的事物”。所指代的一般是某種行為的對象。 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禮記 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2.“所”字和動詞或動詞性詞組結合以後帶有名詞性,所以能夠被定語修飾(通常用介詞“之”為介),如“師之所為”、“文王之所辟風雨”等。 3.“所”字詞組的後面還可以再加名詞,舉出人或事物的名稱,使意義更加具體化。例如: 孟子 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4.要注意和及物動詞結合以後“所”和“者”的異同。例如“所見”指代見的對象,“

14、見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試比較: 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孟子 盡心下:“(伯夷、柳下惠)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5.“所”字結構里還有一種“所者”的格式。即在動詞前面用“所”字,又在動詞後面用“者”字。它的作用跟“所”相同,仍然是指代行為的對象,而不是指代行為的主動者。 莊子 養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戰國策 齊策四:“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6.“所”字和介詞以及介詞後面的動詞(或動賓詞組)相結合組成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它們所表示的是:行為發生的處所,行為憑藉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行為產生的原因以及與行為有關的人物等等。例如: 呂氏春秋

15、 察今:“是吾劍之所從墜。”(表示劍所墜之處) 陶潛桃花源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表示來自什麽地方) 荀子 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表示用來禁暴除害的工具) 墨子 公輸:“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表示用來抵禦你的方法) 孟子 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表示大大勝過的原因) 晏子春秋 內篇雜下:“弊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近矣!此嬰之所為不敢受也。”(表示不敢接受的原因) 晏子春秋 內篇雜下:“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表示跟他開玩笑的人) 其實,上古漢語的“所”字本來就可以直接用在動詞、動詞詞組的前面而不藉助介詞指

16、代上述與行為有關的各個方面。例如: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表處所) 戰國策 趙策四:“諾,恣君之所使之!”(方式方法) 7.“所”字還可以用在某些帶有形容性的詞語的前面,指代描述的對象。這樣的詞組也帶有名詞性。例如: 楚辭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志有所不明。” 墨子 公輸:“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 8.古代漢語里還有“有所”、“無所”、“何所”等結構形式。例如: 禮記禮運:“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矜:通“鰥”) 孟子 滕文公上:“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 論語子張:“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以上是最后一节答疑课老师重新缩小范围后的考点,各考点注明的要求均是老师口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