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298913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注道德生命成长构建和谐道德课堂中牟一高科研处朱兆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然的状态。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平台。“课堂”与“生命”的关系,犹如“大地”与“生命”的关系,一旦离开了生命,便就成了肢解生命完整性、压抑生命灵动性、阉割生命独特性的场所。因此,让师生诗意地行走在课堂上,必须创造一个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和谐的教育环境。一、和谐品德课堂的理性思考1、和谐品德课堂的定义和谐,是描述课堂生成状态的哲学概念。追溯其词源,和者,睦也,即和衷共济、内外通顺;谐者,合也,含顺

2、畅协调、 相辅相成之意。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是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内在生态性关系的总和。据此,我们可给“和谐品德课堂”下一定义,即“和谐品德课堂是指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课堂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个体道德和社会性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课堂形态。”2、和谐品德课堂的特征(1)愉悦性:在和谐的品德课堂中,学生的道德学习呈“天然”的活跃状态,生命体间能体悟和享受真诚互动对话所带来的欢畅感。课堂成为充盈着热情的“精神场”,道德生命得到了阳光雨露般的润泽。(2)体验性:和谐课堂中的道德学习是体验式。学习主体置

3、身于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有所经历,有所运思,有所体验,从而使自己的道德生命得以提升。(3)活力性:真实是课堂产生活力的基础。在真实的前提下,学习主体在预设性目标与动态生成性目标整合而成的平台上“纵情舞蹈” ,学习方式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并不断创生和推动教学互动向更高更深层次演进。(4)创造性:德性创造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表现。没有创造性的德性是无主体的、死的德性。和谐的课堂是生活化、民主化的课堂,唯其生活化,才能展现社会规范的具体多样性; 唯有民主化, 才能在丰富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中,发展学习主体的道德智慧。(5)未来性:和谐课堂追求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之间保

4、持适度的张力。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并以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为依归。3、和谐品德课堂的现实意义(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需求。过去的知性德育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漠视了道德的整体性,人为地割裂了认知与情感、 知德与行德之间的自然联系。道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所以,要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 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品德教育内容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 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 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提高品德教育

5、实效性的需求。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相互作用着、具有复杂关系的复合体。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 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 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鉴于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必须努力达成教学要素、教学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以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3)课程走向综合性的需求。品德新课程具有综合型特性。其目标的三维结构、教育内容的统整性、价值的多元化、发展的整体性,无不彰显着综合建构性。如何有效把握综合性?关键是要全面整合课程目标, 融合相关内容, 整体实现多重教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课的精彩在于和谐整合!二、构建

6、和谐品德课堂的策略(一)和谐品德课堂的灵魂:天人合一,生命唤醒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境界。“德,天道也。”人与德不互为异在,即是“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中,人是惟一的本体。可见,品德教学必 高 人的主体性,以彰 人的向善之心, 达到 自我生命价 的悟 目的。1、 造一个大 的 堂品德学科是一 合性学科,它更关注学生情感、 度、价 、行 和知 技能的内在 一。 所以,品德 堂更需要人文关 。什么是人文关 ?作 一名品德教 , 人文关 就是 学生道德智慧、道德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高度尊重。教 作 者、引 者,在 堂上 彰 着悉心的呵 ,体 着睿智的 容,流淌着真 的期待。如一教

7、在 教父母的疼 , 一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低着 抽泣着。她便悄悄地走 去, 用自己的手擦去了 位学生 上的泪水,把学生 在 里并低声 :“老 的孩子和你一 大,今后老 就是你的 。”正是 大 如水的 堂中,学生 的心灵沐浴着人性的光 ,学生 在如此 松、自由的情境中不断敞亮自己,放 个性,奔涌激情,一切 得那么从容与自然, 那么舒心与妥帖。 正是 如水般 歌 舞的 堂中, 意地完成着化人化心的教育任 。2、 造一个生活的 堂生活是生命的 性和 践性,道德 是“生活的构成性 ”,内在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要在 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充盈的甘露与养分,在教材与学生的真 生活之 建立起一种 “互相 入” 的

8、通道, 造与生活 生真 “ ”的、 学生所熟稔的生活情境,并在具体、可感、可悟、可触的道德 践中 行道德教育。如教育学生关 残疾人, 我 可以把学生 出 堂, 到特教中心 眼看看 孩子如何在教 的帮助下 地 出一句 ; 到盲人按摩店, 自了解盲人 了学会按摩辛勤 指法的 当学生 残疾人油然而生尊重、 敬佩的感情 ,再 学生去 城市建 中无障碍 施的情况。 此 ,学生 有些人把自行 停放在盲道上, 有的 刊亭建在了盲道上。 于是,一种社会 任感自 地萌生了,他 有的忙着 阻那些正往盲道上停放自行 的人, 有的要 政府写信建 把那个 刊亭挪个地方可以看出, 种关心确确 地源于学生 残疾人的情感,是

9、 自他 内心的,改 着他 的思考和行 方式。所以,回 生活内在地包含着 生活的引 、 提升和超越。 没有 一点, 回 生活就会 成 地回 生活的原生 ,甚而迁就生活,也就 失了教育的引 作用。(二)和谐品德课堂的神韵:时雨化之,礼仁互适阳光雨露,润物无声,于是就有了麦苗拔节的天籁,鲜花开放的粲然。这是道德教育应追求的意境。 因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换言之,我们的品德教育更应注重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和道德感的自觉提升。这是一种涉及心灵的教育,在课堂上尤其需要“阳光”和“雨露”,使学生“礼仁互适”,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1、营造一个感动的课堂品德课堂需要感动, 正

10、像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 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 什么是感动?作家毕淑敏在 感动是一种能力 中给了一个最平直的解释, 那就是“感情动起来了”。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品德教师首先要充满生命的活力,以自己的奕奕神采、 澎湃激情和抑扬语气, 撼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在课堂上因兴奋而振臂,因激动而流泪,因悲痛而扼腕,因惋惜而唏嘘,从而将善良、同情、快乐和爱等情绪汇合起来,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例如,陈萍老师为了执教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曾扛着摄像机连续几天到牛奶场、蔬菜批发市场、小区拍摄平凡劳动者的镜头。虽然她累得病倒了, 却也不由地产生了 “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是那么默契”

11、的感慨。于是,她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地朗诵了散文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中的片断:“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劳和奔波之间,生活在他们青石一样的足迹和海浪一样的呼吸之间。”要想感人先感己,己不感动何感人。一个会感动的教师,才会在课堂展现激情的自我, 才会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收获的就不只是知识,而更是情感的执着,是更多的价值支撑点。2、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真正的对话是心灵的感应,是生命的互动。那么,如何来促成真正的对话呢?首先,话题必须是真实的。它来自于鲜活的生活,针对学生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其次,沟通必须是真诚的

12、。师生是作为“我你”的关系存在着,彼此敞开心扉,以各自真实的面目示人,共同探寻生命的存在, 寻绎生活的意义。 但对话具有不可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特征,实践操作时很容易出现偏差。我们应避免:第一,对话目标的虚泛化。即过分放大课堂的非预设性,出现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 ;陷于一点、 不清等不良 象,致使教学目 相 遭到淡化;第二, 主体的精英化。 即由于教 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不当, 演 少数学生表 的舞台,大多数学生 缺乏深度参与;第三, 内容的浅 化。也就是缺乏 文本和生活 行深入地 研和把握,使 很 深展开, 只停留在 言上肤浅地你来我往。(三)和 品德 堂的旋律: 中致和,和合而住

13、在古代文化中,德的本意 “ ”,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如何 “外得”与“内得”的和 一?那就是要“致中和”。也就是 ,要通 适度的、无 不及的方法, 道德和合地 “住”在学生的心房, 一切皆“ 乎心” 、“形乎外”。1、 造一个体 的 堂体 是道德教育的本体。 离开了体 , 道德就不能被学生 而内化。 所 “体 ”,即“以身体之,以心 之”。那么,我 在品德 堂上,就 生活的、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情境, 引学生从 践或心理 面作一番 “切己体察”,使他 有所 、有所运思、有所体 。但我 不能只偏重于 性的、 的“以身体之”,更 注重“以身体之” 程中的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 , 学生原

14、有的 和情感的投入,以情感之,以思悟之,以言表之, 心的涵育、化通而整合,最 达成身心 通、 情理交融、知行 一的体 目 。如有教 在教学 用水一 ,安排了一个“切苹果”的小游 。通 一次次地往下切,当 1/16 的苹果皮又被切下一半,便是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 源的平均 ,全 雀无声,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 “中国 重缺水”的概念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 但教 并没有就此打住, 又 学生 生活中浪 用水的 象, 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正是 学生心灵及情感的一次次“撞 ” ,使学生 烈地意 到浪 水就是人 自己的不 任, 从而完成了“ 水” 一道德 的自我建构,并 生了“ 用水从自己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

15、的行 冲 。很明 ,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而不再游离于其外,体 真真 地属于他 自己的了。2、 造一个智慧的 堂“道德自我在模糊的环境中运行、感知和实践,充斥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 道德生活呈现出冲突迭起、 彼此缠结的局面。所以,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应对价值冲突的智慧。 多元价值冲突孕育着道德教育丰厚的资源和宝藏, 没有价值冲突就没有道德的成熟。 因此,当价值冲突在课堂上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展开价值商谈。首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价值观,采取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让他们敞开自己的价值视域,自由地表达;其次,教师要以犀利的价

16、值穿透能力, 用角色扮演、换位移情、生活体验等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用价值生活公理来判断道德现象善恶, 帮助学生澄清原有的价值取向, 进而达成价值共识。 如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 不认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的观点。确定,不同的劳动给人带来的报酬和社会地位是不同的,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有大小区别的。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环卫工作、农民、理发员等劳动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劳动价值,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每一种劳动, 无论其社会价值如何, 都是社会和我们生活所必需的, 从而建立起“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的社会“生态观”。价值商谈融德与智、 情与理、知与信于一体,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领悟能力,使他们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能择适而从,择善而从,这应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如果把课堂比作蓝天,那和谐就是白云,用它的洁白飘逸把天空装点得明媚动人;如果把课堂比作舟,那和谐就是帆,用它的矫健和丰满推动船儿乘风破浪。 和谐的品德课堂充盈着爱和感动, 是生活的、体验的、对话的和智慧的, 它建构出师生能 “得到愉快、 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