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李.doc

上传人:李医生 文档编号:6344614 上传时间:2020-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养生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药养生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药养生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药养生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药养生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养生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养生李.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论述中药性能与功效的关系及其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摘要:中医药食疗养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现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保养。这样使中医药食疗养生保健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关键词:中药,性能与功效,养生保健 一 中药性能与功效关系 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相关和差异两个角度去理解。其所差异之处在于药性与功效具有不同的含义。中药药性是药物施之于机体后产生的广泛意义上的作用,可以独立于疾病而存在;功效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对疾病有治疗性的作用,必须与疾病相联而存在。也就是说,药性主要是针对机体生理状态所产生的效应,功效主要是针对机体病理状态所产生的效

2、应。同时,中药药性与功效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即中药各药性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功效。正如疾病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则药性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四气说明寒热属性,五味说明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作用的部位,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各自说明药物功效的一个方面,与功效关联的特征性十分明显。1.1 药性是功效的内在依据中药药性各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中药的性质及功能。药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综合形成具体药物的独特效用。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在依据,可以说,药性是功效的基础。多数中药的性能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关。如苦寒之黄连、黄柏

3、能清热燥湿;味咸之海藻、牡蛎可软坚散结;甘寒之麦冬、石斛能清热养阴;辛温之麻黄、苏叶能发散风寒;甘咸温润之苁蓉、鹿茸能温肾填精,等等。1.2 药性与功效部分相关药性与功效有时又呈现出复杂的离合关系。一方面,药性是多数药味功效的基础;另一方面,药性与某些药物的功效并无直接联系。对部分药物来说,其药性有时只与其多功效中的某一些方面的作用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相关联的1。如麻黄味辛苦性温,辛温则能发汗解表散风寒,降逆平喘咳与其苦降之性有一定关系,利尿则与其性味几无关联。再如地骨皮,属味甘淡性寒之品,因其性寒入肺经能清肺降火,味甘则相对苦寒之品而言不伤胃气,然其淡味则与功效

4、并无直接联系。1.3 药性与功效不相关临床上,一些中药主要功效与其药性相悖或不能从药性与其功效的关系中得到阐释。属于此种情形的中药大多为具有特殊功效(专能),或属于驱虫、截疟、麻醉、外用等类。如杀虫药使君子、榧子、南瓜子等的杀虫效用与其药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蒜解毒消肿、治痢之功与其温热之性亦没有太大的关系;硫黄的解毒杀虫止痒与其酸温之性亦毫无关系。 而且须注意的是,药性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在于其有主次之分,何者起主导作用,功效就会更突出地体现这方面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大多数中药的寒热属性能够在功效中得以体现,而有的药物寒热偏性较弱,只能作为临床遣药组方的参考因素。当药物的归经作用特征大于其四性

5、特征时,则突出与归经直接相关的功效作用,寒热有可能在功效中并不体现十分明显。如桔梗、牛膝有引药上行和下行及其它功效,而其寒热属性并不明显。 不难看出,多种药性及其交互作用构成了中药的整体功效。由于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和性-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没有能在性能和功效上完全相同的两味中药。功效与药性这种复杂的离合关系表现出“效性相同”“效同性异”和“性同效异”等特点。因此,在掌握药物共性的基础上,认识中药的个性则尤为重要。临床应用中应同中见异,或相须而用,或各有所主,或各有偏重。二 中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中药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

6、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的内容,情志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中药养生和保健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持之以恒、全方面的调养,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珍惜生命,首善健康! 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对中药保健品行业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中药保健品及药膳的质量;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又

7、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中药保健品必须走非处方药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中药养生保健事业能够持续稳步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中药养生保健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消费对象也由过去的老年、儿童及患病后康复为主,扩大到妇女、中年和少年,消费人群不断扩大,由此而来的中药保健品之需求将大大增加,中药保健品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4,1698.2 常学辉,张华军.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内蒙古中医药,2000,19(增刊

8、):72. 3 盛 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 4 穆仙丽,赵宗江,魏 晨.中药归经研究述评J.内蒙古中医药,2002(6):43. 5 胡华一.试论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J.中医药信息,1986(5):25.6 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39(4):481. 7 王普霞,周眷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45.8 刘树民,卢 芳.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