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636544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 特征码 IKWPwxivhvPFbeMbIFQT 所谓粮食价格保护,即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从价格方面对 粮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生产和供给的波 动所带来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世界上 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都先后建立起了粮食价格保 护制度。 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 粮食市场的波动性是实行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我国 从 1978 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 销” 、 “合同定购” 、 “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 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 强,

2、同时也使粮食价格大幅波动。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 特点,一是我国粮食商品率相当低,产量上的一定幅度的波动,往 往会造成市场上商品可供量的更大幅度的波动。二是我国粮食 市场主体行为,容易加重粮食价格的波动性。简单说,就是生产 第 2 页 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逆向调节,“卖跌不卖涨”,“买涨不 买落” 。这些特点又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 (一)粮食供给特性 就一国范围来说,一种农产品的供给 量是由如下方程形成的,即:供给量=国内产量-农民自留量库 存的变动量+进口量-出口量 在这个方程中,国内产量和农民自留量对于粮食的供给起决 定作用。国内产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受自然、技术和经 济

3、三方面的影响,国内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上的供给量。另 外,农民自留口粮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是一种半 自给经济,农户在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上对市场有一种特殊的不信 任。无论从经济效益上合算与否,他们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种粮和 自己存粮的方式,为其家庭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农民的这种行 为特点,对农产品供给形成和价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粮 自种倾向,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形成;粮食自存倾向,则主要影响 商品粮食的即期供给,特别是自存部分,相当于一个蓄水池,起调 节粮食供给量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粮食的供给受 生产周期的限制,当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对粮食产量的调整只

4、能在下一个生产周期进行;同时粮食生产的调整还受到土地、资 第 3 页 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价格变化时,粮食供给调整的 余地相当有限。 由于粮食价格供给弹性较小,因而,其价格的灵敏度(价格灵 敏度等于供给弹性的倒数)较大。即粮食生产很小的波动,会导 致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二)粮食需求特性 由于粮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粮食 的需求主要受人的生理条件限制,有一定的极限,短期内对粮食 的需求比较稳定。当人口数量不发生很大变化的条件下,粮食的 需求不会大幅度地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即粮食的需求价格弹 性很小,说明粮食需求的灵敏度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 的价格弹性的大小决定着生产者的收

5、入的多少。当需求弹性小 于 1 时,则增加产量,不仅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降低。由 于需求弹性小,增加供给量,只有降低更多的价格才能把增加的 部分销售出去。 (三)粮食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较 尽管粮食的供给弹 性和需求弹性都比较小,但供给弹性要大于需求弹性。蛛网理论 显示,如果某种商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其蛛网模型一定 是发散型蛛网。换句话说,产量变化越来越大,供求缺口波动也 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价格变动越来越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由 第 4 页 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粮食供需的特点,决定了如果按 粮食的市场价格配置资源,调节粮食生产,结果会导致粮食供给 的大起大落,在粮食市场上

6、将出现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相互交替 的周期性波动。 正因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它的波动将会影响 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稳 定社会。 二、关于粮食价格保护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由于粮食是关系国 计民生的商品,保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各地的情况不同,地区优势存在差别,若分散决策,则不仅不 利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存在“搭便车”的可能。因此 国家应制定统一的粮食保护价格,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幅度内浮动,这样可以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资源的 合理流动。 (二)明确粮食价格保护的目的 不同国家

7、,其各自的自然 条件、经济条件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以,采取的粮食 价格保护政策的目的也不同。如美国,面临的主要是生产过剩的 第 5 页 问题。因此,其粮食政策目标是通过减少播种面积,维持农产品 一定的销售价格水平,使农场主不致因生产过剩,价格过分下跌 而受害。我国以前粮食价格政策目标是追求产量的增加,现在产 量仍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但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保护农民种粮 食的积极性,也就是要保障农民种粮有适当的收入,已经成为我 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我国有 8 亿农民,出售粮食的收 入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下降,直接影响到 其生活水平和生产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粮

8、食的供给和 增加农民的收入是相互矛盾的。粮食产量的增加,会使市场上的 粮食价格下跌,由于粮食市场是一种发散型的蛛网,要想吸收掉 增加的供给,必须下降更多的价格,必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粮食价格保护体系的内容 粮食价格保护主要是对粮 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因此应包括目标价格、干预价格等一系列价 格。目标价格是预期市场上粮食的价格,其应该是粮食的最高价 格。干预价格即最低价格,是粮食价格变动的最低的界限。市场 价格在这两个价格之间随着供求而变化。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 降到低于干预价格时,由国家的专门机构按干预价格进行收购, 防止粮食价格的继续下跌。当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粮食价格 上涨超过目标价格

9、时,国家就抛售粮食,按当时的市场价格抛售, 以下抑粮食价格。在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之间,市场机制发挥调 节作用;而当价格波动超过这个区间时,则由政府进行调节。 第 6 页 (四)确定粮食价格保护的水平 粮食价格保护其实质是一 种经济利益的分配机制,即通过价格手段协调生产者、消费者和 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如下图:为供给曲线,为需求曲线, 按西方经济学原理,对于生产者来说,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 上的面积为生产者剩余;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需求曲线以下和价 格曲线以上的面积表示消费者剩余。当价格由1 到时,消 费者剩余由增加到+,增加了部分,而同时生产者剩余由 +减少到,减少了+部分,其中部分转移到消费者 手中。通过价格的上下波动,就可以调节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 利益。所以制定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十分重要。*材料,尽在* 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