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6370820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一、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二、教材分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五、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1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3、,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师讲解“朝三暮四”的故事师:你们为什么发笑?生:猴子太愚蠢,其实每天吃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师:你怎样证明是一样多的?生:3+4=7 4+3=7 3+4=4+3师:吃法不同,但每天吃到的桃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板书) 二、自主探索规律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

4、正在骑车旅行呢!(看课本例1: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师: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你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所要解答的数学问题吗?生写数量关系式。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口述汇报)师板书:40+56=96(千米)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生汇报,师板书:56+40=96(千米)师:同样一张图,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说明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生:用等号。师板书:40+56=56+40师:请同学们

5、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现?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3、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验证。师:应该怎样验证?生:应该多举几个例子,才能从中发现规律。学生举例验证。4、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师:虽然我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吗?生说,师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三、探究结果汇报。师:在数学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们可以怎样简洁的表示?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师:

6、还可以怎样更简洁的表示呢? 生:用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a+b=b+a四、师生总结收获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吗?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师:在数学归纳、推理中,经常要用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方法。师: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吗?生:某些数学运算定律,我们可以使用符号或者字母来表示?五:板书设计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第二课时 加法结合律 一、前景导入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说说你是

7、怎样算的?师:先算70+30和105+95,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自主探究 看课本例2情境图: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师: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师:谁能说说三天中每天骑行的路程和三天一个骑行的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第一天骑行的路程+第二天骑行的路程+第三天骑行的路程=一共骑行的路程师:你能尝试自己列出算式吗?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生1:88+104+86生2:88+(104+96)生3:(88+104)+96师:同学们列出了三个算式,这些算式为什么这样列?正确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算式88+104+86和88+(104+96

8、)、(88+104)+96的计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师:在练习本上分别计算上面的三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上面?抽生在黑板上练习。 8810496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192+96288 288 =288 三、探究结果汇报出示算式:88+(104+96)=288和(88+104)+96=288师:这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师:通过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猜想?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在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在和第一个数相加

9、,它们的和不变。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生:可以举例进行验证。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在数学上,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是符号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生:(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师:怎样表示任意的三个数相加也具备这样的运算性质呢?生:(+)+=+(+)或者(a+b)+c=a+(b+c)四、师生总结收获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吗?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师:你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吗?五、完成P18做一做2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

10、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六、板书设计 8810496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192+96288 288 =288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或者(a+b)+c=a+(b+c)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

11、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课型新授课 一、情景导入师:我们班有38位同学,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的第39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1、11、21、31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生:凑整,求和时简便。师:你想和班级中哪几号同学交朋友?告诉你的同桌。学生交流讨论。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两个运算定律简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加法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 二、自主探究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李叔叔要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例2解决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的路程的问题,那么后四天还要行多少千米

12、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课本例3主题图和行程计划。师:你能读懂李叔叔后4天的出行计划吗?生答。师:你能提一个用甲法解答的与后4天行程有关的数学问题吗?生:按照计划李叔叔后4天还要骑行多少千米?师:如果要计算李叔叔后4天骑行的路程,你能找出后4天每天骑行的路程与4天骑行的总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生:第4天骑行的路程+第5天骑行的路程+第6天骑行的路程+第7天骑行的路程=后4天一共骑行的路程师:试着自己列式并解答。把你的算法和小组的伙伴们交流一下。生:115+132+118+85 115+132+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3、=(115+85)+(132+82) (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450(千米) 答:三、探究结果汇报师: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计算的顺序,依据是什么?生:1、当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我们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数或整千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计算。四、师生总结收获师:计算连加运算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一看,哪些数具有明显的特征;二看,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三看,争取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师:本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五、板书设计115+132+118+85 115+132+

14、118+85 =247+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365+85 =(115+85)+(132+82) (加法结合律) =450(千米) =450(千米)第四课时 减法的运算性质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2、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课型新授课 一、激趣生疑

15、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小黑板)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XX组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其他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

16、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观察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

17、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18、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6、(1)独立列式计算;(2)指名板演7、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

19、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8、提出猜想:234-66-34变为后234-(66+34),计算结果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只在“234、66、34”这三个数中有,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9、举例验证。 三、巩固练习 P21做一做1、2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234-66-34 234-(66+34) 234-34-66第五课时 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

20、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难点:灵活应用求和公式。课型新授课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画图展示)问题就是(板书)“1+2+3+4+100?”(板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二、讲解新课 1、分组讨论与分析 (1)有没有简单一点的算法呢

21、? (2)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 可以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来进行简算 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10150=50502、学生列式验算是不是50个101。通过验证,的确是50个101。你觉得这种计算计算方法怎么样?3、你还能想出其他简便算法吗?得出公式: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总个数24、介绍高斯算法:5、公式的应用做一做:求和:(1)1+2+3+18+19+20(2)1+3+5+15+17+19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生到了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4、9题。2 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

22、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课型新授课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23、?加法结合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授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看书24页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

24、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2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

25、: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26、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汇报 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54)1015(410) (1258)5125(85)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让

27、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四、回顾整理: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

28、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25和254 352=2356030=3060 ab=ba第二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29、: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课型新授课 一、复习引入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新授课探究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观察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

30、,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b+ac 8、想一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P27做一做 四、拓展 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5-58 (18-8)5 265105-2655 265(105-5) 结论:适用五、板书设计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这个规律就

31、是乘法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第三课时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课型新授课一、复习导入。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乘法分配律) 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呢?谁来说一下? 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

32、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二、探究新知看P29例8 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 2、竖式计算 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1225 =(34)25 1225 =3(_) =(10+2)25 =3_ = =_ = 三、巩固强化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2956+5631=

33、()()()()() 2、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10425 (2)15(20+3) (3)387+627(4)523+5273、P30做一做前两道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 五、板书设计 1225 =(34)25 1225 =3(_) =(10+2)25 =3_ = =_ = (40+7)12=()()()()()() 2956+5631=()()()()()第四课时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

34、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型新授课 一、复习铺垫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我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280(75) 7200(254)7

35、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8(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

36、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280(75)7200254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三、实践应用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68025680(25)39039539025360(362)3603628101881092 、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1258 810058154045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板书设计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