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知识试题.docx

上传人:椰子壳 文档编号:644876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知识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 特征码 CejwRwQUmQjASFmCGAHP 辛亥革命知识试题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 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 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 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 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 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 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 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 革命 某条约规定:“上

2、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 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 第 2 页 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 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 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 潮 晚清世界历史教育教科书万国历史 ,有意删减或修改了原著 中的某些词句,如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 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 、 “革命时代”改为“旧 学改革时代”等。晚晴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 B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 动 C宣传救亡图存爱

3、国理念 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 秘 以下有关“预备立宪”的表述,正确的是 第 3 页 A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 B实际上是“中 体西用”政治上的体现 C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D实现了维新变 法运动提出的改革目标 “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 君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 宪及今朝”这段歌词反映出 A 强化君权 B赞同立宪 C抵制立宪 D呼 唤革命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 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 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 在革命党、立宪

4、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 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 革命爆发 第 4 页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 毫无成效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 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 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 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 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维护了民族独立 B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顺应了中 国近代化 D,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 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

5、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第 5 页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 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 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 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 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 抑扼杀人性 资产阶级革

6、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 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 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 把死仇心里记。 ”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第 6 页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 重庆等省市。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 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 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

7、确的是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 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C. 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 动的主要动机 D. 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最能说明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迫切性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已相继成立 B帝国主义侵 略不断深入 第 7 页 C各革命团体力量分散,起义先后失败 D全国革命形 势继续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之所以能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其前提条件 有:都主张以革命暴力驱逐列强出中国;孙中山享有崇高 威望;都要求用暴力推翻清王朝;都有联合斗争的愿望 A B C D 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

8、 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A成立的时间最早 B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 性的组织系统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人了一个新阶段 D实现了所有 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19041907 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 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 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 第 8 页 企业。 ”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

9、修铁路权,志同道 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 ”该诗是为了纪 念 A百日维新 B武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保路运动 “黎元洪虽无革命思想,然党人以同属汉族,终必表同情于革 命” 。 (革命党人)一进将其拥上都督的宝座。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具有“排满兴汉”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B.客观上有利 于稳定军心,统驭全局 第 9 页 C.黎元洪将向革命立场转化 D.革命高潮隐含严重危机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 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 却被孙文的几个口 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 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

10、了。 ”这反映出 同盟会政治纲 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实力是否强大,对历 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一个人 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 B C D 近日,一位在中国的(20 世纪上半期)美国游客给家人的信被 发现,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 者肯定会胜利,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 叛乱者。我很幸运能目睹一场真正的战争。 ”信中“真正的战争” 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第 10 页 “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 众擎起民主共和。 ”这幅对联中

11、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A1898 年 B1911 年 C1919 年 D1927 年 1911 年 10 月 1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 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 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 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 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 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 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19

12、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 ,歌词道:“亚东 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段歌词 第 11 页 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 府成立 C.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中国成为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战胜国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 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 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 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 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 ”孙

13、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 美宪政的相同点都反对专制 都倡导主权在民 都强调直 接民权 都强调权力制衡 A B C D 1790 年法国制宪议会颁布法令宣布, “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等贵族头衔。 ”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大人” 、 “老爷”等称呼,改用 “同志” “先生”等。出现以上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第 12 页 A两国的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 B启蒙思想都得到了广 泛传播 C两国革命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D两国资本主义经济都 发展充分 孙中山说:“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 不是分裂 的不是不能统属的。 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

14、是乱。 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 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 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 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 A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 B建立美国式的联 邦共和国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主张民族独立 1911 年 4 月 21 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 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13 个 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第 13 页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帝国的 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比较”是历史

15、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间,轻拂 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 年宪 法”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 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 想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辛亥革命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因为这次革 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第 14 页 心 C、结束了中国传统社会,开启了中国现代化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

16、民统治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 ,辛 亥革命是个“飞跃” 。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任务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 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 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解放 战争 1927 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 第 15 页 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 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

17、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 治革命的新纪元。 ”这表明 A.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B.辛亥革命 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C.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D.辛亥革命 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 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 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 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 革命成功后建 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 民国临时大总 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

18、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 1911 年的辛 第 16 页 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 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 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 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 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 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

19、止社会的贫 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 在华势力 第 17 页 著名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 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 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 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 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 确的是 A.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的作用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根本上维护无产阶级的 利益 C.辛亥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挽救民族危亡 D.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的诉求 近代史一份史料称

20、“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 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 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对此材料的 第 18 页 评述正确的是 A.这份史料出台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 B.南中各省倡议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建立了共和 制度 C.北方诸将的主体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是清末新政的 重要成果 D.清政府的理性,基本实现了“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 和立宪国体”的目标 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 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

21、年 12 月 10 日, 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 “和(荷)报 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电报档 ) 。这 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 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第 19 页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 D民主共和 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 、 “民主” 、 “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 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 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 命

22、辛亥革命期间,六国领事馆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 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 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 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此照会表明列强 A对辛亥革命持中立立场 B希望维护中国的和平 稳定 C力图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D竭力扶植新的代理人 上台 第 20 页 宋教仁在 1907 和 1908 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 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 ”“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 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 ”“孙逸仙那 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 能的。 ”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23、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分歧, 组织涣散严重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对孙 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中国同盟会领导和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 时政府,然而同盟会在执政的 3 个月中出现了缺乏严格的组织, 漠视民众,争夺权势,腐化堕落,丧失革命理想等现象。 ”这些 现象中能够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执政的社会基础薄弱 B同盟会失去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同盟会丧失革命的先进性 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写道:“辛亥革命,似乎是 第 21 页 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 哥老会的摇

24、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士兵)的张弩拔剑 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 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 ”材料主要说明 了 A辛亥革命是一种民众的联合 B辛亥革命受到外来 思想的影响 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辛亥革命与民众没 有关系 1912 年 2 月,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签订清室优待条例 ,保证了清帝退位后的相关待遇,这一协议的达成有利于 A南京临时政府获得列强承认 B袁世凯掌控清廷军政 大权 C革命党人排除旧官僚的干扰 D迅速结束辛亥革命后 动荡局势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 第 22 页 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

25、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 定政局的人物。 ”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 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 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 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 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 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 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 ”作者利用 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

26、命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D.袁世凯复辟帝制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 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联中嵌入 第 23 页 “民” “国” “总” “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此联 讽刺的是 A孙中山 B袁世凯 C段祺瑞 D黎元洪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 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 “政局纷纷类弈棋, 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材料反 映了当时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 “预备立宪”实行 和皇族内

27、阁建立 C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D帝制的倾覆和社 会习俗的变革 1913 年 6 月民主报载:“前次大革命之后,元气凋丧,民 力疲极,并力恢复,犹虞不及,庸能再受莫大之损失乎?且社 会心理,莫不翘首企踵以渴望太平之隆盛,一闻变起,心惊胆 裂,寝食为之不宁,较诸前次革命时,闻兵变而色然以喜者, 盖大相悬绝者矣。夫人民之厌敌既如此,则尚有谁敢为戎首, 轻心发难乎?发难之后,谁肯附从之乎?此我国之无二次革命 第 24 页 之余地可知。 ”这段材料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人人心 B二次革命缺乏坚实 群众基础 C袁世凯政权有广泛社会基础 D国民党迅速分化、 力量涣散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 政。 ”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推翻皇帝和贵族专制政权的是湖北军政府 B军阀官僚统治指广东革命政府 C结束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统治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指北洋军阀政府 第 2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