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651528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 故事 特征码 PQOlnKvwmMzVbEPQnkER * 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征文:黄河大合唱背后的故事 享誉中外的黄河大合唱 ,从创作、首演至今已 76 年了。70 多年来,她从延安唱到整个解放区,从解放区唱到全中国,极 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 利。她跨越了国界与时空,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甚至在 一度是法西斯的国土上,演唱、传播;时至今日,在世界许多 地方,仍能听到她气势磅礴的旋律。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诗人张光年(即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与作曲家冼星海合作黄河 大合唱的

2、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偶然与必然的二重奏,友谊与 命运的交响乐 冼星海与张光年,彼此向往已久、神交已久。因此,当他们 1936 年在上海相见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很快他们就成了 第 2 页 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冼星海提出希望合作的愿望。于是,有了 他们第一次合作的高尔基纪念歌 ,这是张光年与冼星海的诗 歌与音乐的首次融合。 1937 年下半年,他们一起到武汉。11 月,他们再度合作,创作 了赞美新中国 ,表达了对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和全民抗战 局面形成,而欢欣鼓舞与喜悦之情。这首歌同张光年作词的另 一首歌五月的鲜花以及高尔基纪念歌一样,在全国的 抗日前线和敌后根据地传唱着,鼓舞着千百万英雄儿女,保

3、家 卫国、浴血奋战!1938 年岁末,根据形势需要,张光年率抗敌 演剧队去了晋西,而冼星海则随救亡演剧队来到延安。 1939 年 3 月,张光年在晋西的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从马上摔 了下来。这次不幸造成了他左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使他的左 臂成了终身残疾。然而,张光年又是幸运的,他因“落马”而 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由于他的左臂 伤势严重,而晋西前线只有很简陋的医疗条件。所以他不得不 到延安治疗。 在去往延安的担架上,张光年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躁动负 伤臂膀的疼痛给他带来阵阵烦躁,这还能忍受;然而使他无法 忍受又无法排遣的,是涌动在他胸中的创作欲望。每当他闭上 第 3 页 眼睛

4、,黄河便时而模糊、时而真切地浮现在他眼前。 “应该写一 首诗,一首关于黄河的长诗,就叫黄河吟吧!”张光年自 言自语道。但随即他又感到, 黄河吟很难表达他潮水般的思 绪以及大海般深沉的感受。 恰在此时,冼星海等先期抵达延安的朋友,闻讯到医院探视。 在一番问候之后,冼星海试探性地提出再度合作的想法他 对张光年的伤势能否创作存有疑虑。出乎冼星海的意料,他的 提议竟与张光年一拍即合。事实上,冼星海的提议为张光年汹 涌着的激情找到了喷射口,使他长期以来酝酿着的歌颂黄河、 保卫黄河,鼓舞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主题,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对!不是黄河吟而应该是黄河大合唱 。内容应包括朗诵、 男声独唱、女声独唱、齐

5、唱、对唱、轮唱、大合唱张光年 当即把这一构想告诉了冼星海。冼星海深表赞同,并从音乐的 角度提了许多建议与设想。诗歌与音乐的撞击产生的火花,点 燃了青年诗人创作的灵感。张光年不能握笔,他就低吟浅唱, 觉得成熟了就请人笔录。 进入创作的第一天,张光年就以呼唤民族精神回归的朗诵及气 势非凡的黄河船夫曲揭开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 第 4 页 就这样,张光年一天一个乐章甚至两个乐章。仅仅用了五天时 间,这部八章四百行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就全部完成了。 当冼星海看到这部气势恢宏、变化万千的长诗时,心潮澎湃、 激动不已。如果说写在纸上的音符是在张光年的长诗完成之后 才开始的,那么激荡于冼星海胸中的音乐旋律

6、,可以说几乎是 同张光年的创作同步进行的。就象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一样,张 光年的长诗刚刚完成,冼星海便立即进入音乐创作。他时而低 吟、时而高唱、时而伏案疾书。他把对黄河、对民族的爱和对 敌人、对侵略者的恨,凝聚笔端,变成或低沉、或高亢、或凄 婉、或悲壮、或抒情、或豪放的音乐旋律。只用了六天,冼星 海以惊人的速度、超人的智慧,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中国音乐 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合唱。 为了使黄河大合唱尽快与延安的广大观众见面,在冼星海 谱曲的同时,排练也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冼星海谱写完一 曲,就排练一曲。往往是后一曲刚谱出来,前一曲就排练好了。 当时,找不到合适的朗诵者,只好由张光年带伤充任。壮怀激 烈

7、的张光年,由于对朗诵词的熟悉及深刻的理解,足以弥补他 第 5 页 普通话不标准的瑕疵。 排练是音乐实践的过程,最容易发现创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冼 星海不愧是天才音乐家,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绝大部分都是 一次谱写成功。但也有例外,比如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演唱 者在试唱时就感到不够理想;其他人也认为没有很好地表现出 歌词的感情与情绪。于是,冼星海毅然决然地推倒重来。第二 稿谱好后,经试唱,比第一稿有提高,但仍不尽如人意。于是 他又创作了第三稿,终于获得了成功。 辛苦地排练了十多天后,首演的日子终于到了。1939 年 5 月 11 日,象庆祝盛大的节日一样,延安的党政军各界人士都应邀出 席。张光年的朗诵感情真挚、声情并茂;冼星海精神抖擞,指 挥若定;男高音引吭高歌,女高音婉转动人;合唱队、乐队配 合默契。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每一曲结束,都伴随着热烈的 掌声。当整场演出结束时,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雷鸣般的 掌声及欢呼声持续了好久,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黄河大合唱是张光年与冼星海最成功的合作,也是最后的 合作。1939 年 6 月与 1940 年,他们先后去成都与苏联治病。 没承想他们这次在延安的分手,竟成了诀别。1945 年 10 月, 冼星海英年早逝、客死他乡,病逝于莫斯科。成为中国音乐界 第 6 页 的一大憾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