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657063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特征码 mPLpjshCUWNFcMDAsaWv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 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 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 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 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 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 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 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

2、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 ,其 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 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 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 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第 2 页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 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 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 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 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 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

3、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 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 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 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 、 “小调” 、 “民俗歌曲” 、 “花鼓、八岔” 、 “号子、孝歌” 、和“新民歌”等 类别、十几个曲种。20XX 年 10 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 “陕西民歌之乡” ,20XX 年 3 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 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 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 汉水文

4、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 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 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 ,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 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 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 第 3 页 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 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 250 余首,经过数百年的 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 1000 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 400 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XX 年 3 月省文化厅授予 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

5、名,流传于全市大部 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 、 “龙灯舞” 、 “彩莲船” 、 “地围子” 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 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 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 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 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 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 3500 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 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 “三沈”文化、 “太极”文 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 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

6、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 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 第 4 页 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 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 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 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 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 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 机构 152 个,从业人员 830 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 产业经营经构 850 余家,从业人员近 60

7、00 人。非公有文化产业 单位经营收入近 2500 万元,上缴利税 400 余万元。国办文化事 业单位收入 100 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 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 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 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 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讨论稿) ,下发了关于加快非 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 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 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

8、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 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 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 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 第 5 页 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 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 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 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 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 “以文养文” 、 “

9、文化搭台、经济 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 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 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 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 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 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 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 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

10、发展。 “有投入才 第 6 页 有产出” ,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 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 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 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 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 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 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 时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 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 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 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 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 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 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 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 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 第 7 页 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

12、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 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 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 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 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 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 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 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 组成部分,列入

13、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 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 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 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 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第 8 页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 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 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 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 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 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

14、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 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 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 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 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 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 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 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

15、业态 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 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 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 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 第 9 页 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 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 “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 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 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 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

16、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 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 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 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 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 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 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 关系。

17、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 第 10 页 力,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 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 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 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 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 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 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 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 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

18、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 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 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 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 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 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 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 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 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第 11 页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

19、现政府由 “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 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 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 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 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 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 ,因而对文化产业人 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文化产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 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 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 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 继续探索对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 培养力度。同时,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 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