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66425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特征码 hOisHvYdHlFfHxtZDUkC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 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 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 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 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 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 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 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 流,习惯于

2、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 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 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 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 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 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 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 第 2 页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 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 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 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 科渗透等多渠

3、道的德育功能。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 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 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 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 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 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

4、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 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 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 第 3 页 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 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 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 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 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 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 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

5、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 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 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 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 , 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 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 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 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 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 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 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 要。

6、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 第 4 页 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 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 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 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 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 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 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 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

7、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 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 人” ,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 ,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 成为“主体人” 。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 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 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 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 第 5 页 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

8、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 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 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 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 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 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 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 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 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 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 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

9、楚地表明 “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 。 “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 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 会的起码要求。 ”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 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 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 第 6 页 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 ,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 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 ,教育的 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 转为强调“学” , “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 极深刻的意义

10、。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 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 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 论、激励、了解、鼓舞。 ”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 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 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 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 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 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 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 材料,尽在*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