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平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实现全市人民更高水平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高质量推进健康四平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2223号)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四政发(2021)7号)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中国2030”四平市511行动规划的通知(四政办发(2017)100号),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一、推进健康四平高质量发展,开启全民健康新时代(一)发展环境。
2、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印发实施四平市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四政办发(2017)98号)四平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四政办发(2016)84号)等政策性文件,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破难题、谋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健康四平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夯实基层卫生医疗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J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群众健康状况持续改善。2015年至2020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岁以上,孕产
3、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31.99/10万、5.52%。、6.96%。、降至15.53/10万、2.64%。、4.O4%o,居民健康水平持续向好。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进入“十四五”时期,健康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四政发(2021)7号)提出“基
4、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有力”目标,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东北振兴”“一带一路”“数字中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集成叠加,疾病防控、医疗服务、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全面铺开的政策红利,为四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氛围前所未有。“健康中国2030”四平市511重大行动,已推动健康四平理念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对四平卫生健康事业,尤其是公共卫生安全与传染病防治领域带来严峻挑战,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整体能力亟待提升,健康优
5、先、预防为主、共建共享的全民健康格局和社会氛围有待加快形成。医联体融合发展不够顺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偏低,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精神卫生、食品安全、职业健康、环境卫生等领域短板仍然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医养、康复、护理等需求迅速增长,优生优育、托育服务等供给亟待加强。需要加快完善健康政策,持续推进健康四平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一)总体要求。1 .指导思想
6、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高质量推进健康四平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为新时代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质量发展打下坚
7、实的健康基础。2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原则。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全领域、全过程,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服务管理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坚持统筹兼顾
8、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坚持需求导向,改革创新原则。突出抓好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人才、科技、信息化等引领支撑作用。统筹安全和发展,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管控,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治,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优质整合,中、西医并重。依托医疗联合体的建设,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充分发挥
9、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独特优势,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监督管理等责任。坚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原则。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密切上下联动,推动资源下沉,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
10、持共治共享,提高健康福祉。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四平,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异,促进健康公平。3 .发展目标。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健康四平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均
11、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基本达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目标转变。建立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等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得到普遍提升。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知识基本普及,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危害持续得到控制和消除,重大慢性病发病
12、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断下沉。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扩容下沉,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更加巩固,分级诊疗格局加快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全覆盖,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群众健康能力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卫生健康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健康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健康
13、影响评价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市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领域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指标性质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得命(岁)78提高1岁左右Bi期性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Jfi期性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5.5314.5Jg期性婴儿死亡率(%)2.644Ri期性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485Bi期性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90约束性产里精神獐碍患者管理率(%)9490约束性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5.4力争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约束性设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
14、立嫁合医院比例(%)8890预期住健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32.8228左右约束性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国内住院费用基04O达到国家保金支付比例(%)01.0平均水平JMWTx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困内住院费达到国家用基金支付比例()U./平均水平JMW1.X健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优良天数比率(%)89.990妁束性乘环地表水达到或好于川类水体比例(%)6070约束性*境国家卫生城市占比()100持续提升预期性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全面建成健康四平。二
15、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织密人民健康安全防护网(一)加强疾病控制能力建设。健全以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和干预及病原检测、鉴定等服务能力,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稳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夯实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的工作基础。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重点支持县疾控中心业务用房
16、建设,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条件,推进全市疾控机构达标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能力,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二)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落实“四早”要求,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与决策机制。研究建立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机制,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逐步打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强化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执行力度,压实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责任,明确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具体要求。加强突发
17、事件性质研判,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提高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潜在风险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隐患,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必要时依法发布预警信息,尽可能规避风险和将疫情损失降至最低。()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在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等环节的职责,实现一体化管理、无缝衔接,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
18、机制,科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实施应急处置,阻断医疗废物传播病毒的途径。依托大型综合医院,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建立整体调动与支援机制,提升第一时间反应、迅速到达现场、有效开展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四)提高传染病疫情救治能力。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完善市、县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合理配置辖区内卫生应急救治资源,确定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留观室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急诊、重症、呼吸、检验、麻醉、消化、
19、心脑血管、护理、康复等专科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市级传染病救治网络,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鉴别诊断治疗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能力。发挥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作用,完善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提升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与救治能力。不断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心理援助、健康宣教和物资保障等紧急医学救援同步处置流程。强化信息报告,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相互通报机制,保证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处置和及时救治。强化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调配,做到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市级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储备与用户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加强医疗机构应急物资配置,做到储在
20、平时,用在急时。(五)强化医防融合机制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交流机制,互派专业人员交流学习。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和I1.型糖尿病为切入点,实施城乡社区慢病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工程,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一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探索建立以基层医生团队为绩效考核单元、以健康结果和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提升基层慢性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专栏1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项目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各
21、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工作需要;推进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加强医疗机构实脸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中医药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依托现有机构建立中医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医防融合。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项目,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一)健全完善全民健康制度。健全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四平市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
22、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政策上支持、工作上配合、信息上共享的强大合力。建立专项行动年度监测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实施好年度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全力抓好专项行动落实,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完成各阶段目标任务。(一)普及居民健康生活。1 .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全并完善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在全市范围内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
2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落实国家“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每年选择一个主题作为健康素养传播的重点内容,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推进健康县区建设,国家和省级健康县区比例不低于40%o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二级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50%o突出加强新时代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切实保证学校健康教育时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健康根基”。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教育促进行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康教育组织,设立医务室或保健教室、心理咨询室,聘请有资质的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24、服务,缓解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压力。2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推进城乡营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营养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开展营养健康餐厅、营养与健康学校等营养健康场所建设,强化对学校、养老机构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实施控烟行动,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提高控烟成效,强化戒烟服务。3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进
25、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努力打造百姓身边“15分钟健身圈”。广泛组织开展“健康四平爽动盛夏”“健康四平乐动冰雪”等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强化学校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以上,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制度,探索建立“健康小屋”,促进体质监测、运动健康服务及科学健身指导相结合,提高健身与健康指导服务水平。深化体医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运动处方库,推进处方
26、应用。(三)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1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常规诊疗。针对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患者,积极推进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压普查工作。推进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监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I1.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5%以上。将肺功能检查纳
27、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结合。多渠道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加强口腔健康工作,重点防治幽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12岁儿童龈患率控制在30%以内。强化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估,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推动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2 .加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抓紧抓实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措施,全面落实四方责任,巩固疫情防
28、控成果。坚持多病共防,完善传染病治疗管理机制,加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有效应对霍乱、流行性出血热、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严格落实鼠疫防控属地责任,加强联防联控,强化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和及时处置,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储备。加强狂犬病、布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强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持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规范化诊疗,提升耐多药肺结核筛查、诊疗和管理工作质量,加强重点人群结核病防控,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加
29、大肺结核患者保障力度,推动全市肺结核发病率持续下降。全面落实病毒性肝炎各项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切实做好寄生虫病综合防控工作,及时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降低农村寄生虫病流行区域人群感染率。完善地方病防控策略,加强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持续保持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饮水型碑中毒消除状态,有效控制饮水型氟中毒危害。3 .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序做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全流程服务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建立免疫屏障。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加强流感疫苗供应保障,实现疫苗全程可追溯。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大力宣传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意
30、义,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o(四)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1 .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身共同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与宣传,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加强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卫生健康、政法、民政等部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
31、件应急预案。2 .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和救治救助水平。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确保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提高常见精神障碍规范化诊疗能力,推进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五)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1 .加强环境健康管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到2025年,重污染天数比例
32、控制在0.7%以内、劣V类水体比例控制在2.8%以内,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到2025年,市级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o强化餐饮业油烟监管,餐饮服务场所、机关等按规范要求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器。持续推进城市清洁取暖,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散煤替代。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源头分类和管理,保障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稳定运行,县(市)区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并覆盖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公共场所等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评价。探索建立重大工程
33、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估技术体系。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健康的良好氛围。2 .加强伤害预防干预。按照国家要求持续开展伤害监测,提高伤害监测报告质量。组织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六)维护食品药品安全。1 .强化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指导和跟踪评价,强化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与风险监测评估,围绕地方特色食品,
34、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体系和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全面提升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和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场所食源性疾病和高危食品的监测、预警。2 .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落实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管体制,加强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药品重点品种上市后全过程可追溯、可监管。严格疫苗监管,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提升疫苗不良反应监测能力。稳步分类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加强与医疗管理、医保管理等衔接。(七)巩固爱国卫生工作成果。1 .加强卫生城巩固和创建工作
35、不断巩固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和健康城镇建设,加强指导梨树县省级卫生县城创建进程,新评比一批市级卫生村,推进卫生创建向纵深发展。健全完善评审流程和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提升卫生城镇创建数量和质量,鼓励推进全域创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加强指导和评估,持续提升建设水平。广泛开展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建设,筑牢健康四平建设基础。2 .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卫
36、生质量。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一批适用的工程设施。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管理机制、技术保障体系和监测工作,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做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牵头履约工作,开展成人烟草监测工作,巩固无烟卫生健康系统创建工作成果,提高无烟政府机关创建比例,不断健全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3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37、强化健康科普,提升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水平。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卫生习惯。进一步探索实践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周末大扫除、卫生文明日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专栏2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项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下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素养促进、健康小屋I烟草控制等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开展癌症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蹇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口腔疾病综合干预、“三高”共
38、管等项目。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开展艾滋病、结核病、重点地方病防治等项目。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和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健康促进。开展城乡饮用水、公共场所、人体生物监测等环境健康监测。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定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四、全人群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提高生育水平。扎实推进生育服务资源部署,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
39、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服务,推进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一件事一次办”。严格执行两项制度各项政策要求,按照“四权分离”管理机制运行,严格把握政策,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发放,确保资格确认准确率和资金发放率达到100%。加强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非”行为。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发展态势和生育形势分析,建立人口形势预测预警机制。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库,强化人口基础数据共享利用。加强计生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家庭健
40、康促进行动。加强政策实施有序衔接,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基层“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全覆盖。(二)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合理布局婴幼儿照护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网络。完善托育机构管理规范和设置标准,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抓好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机构试点创建工作,不断提
41、高保育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动企事业单位婴幼儿照护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托育机构,增加以03岁婴幼儿照护为重点的托育服务供给,逐步提高公共场所及用人单位母婴设施覆盖率。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托幼育”协同发展。到2025年,每千人口占有托位数4.5个,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面提升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服务能力,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三)保障妇幼健康。1 .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
42、务。大力普及妇幼健康科学知识,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保健工作,为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为拟生育家庭提供科学备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增补叶酸服务,为生育困难的夫妇提供不孕不育诊治,促进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做好人工流产后避孕服务,规范产后避孕服务,提高免费避孕药具发放服务可及性。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避免准备怀孕和孕期、哺乳期妇女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到2025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不低于80%o实施四平市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健全长效
43、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提供优质的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机构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产前筛查服务,普及产前筛查适宜技术,加强机构监管,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诊疗协作网建设。巩固“新生儿两病”(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障碍筛查成果,扩大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范围。继续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尽快实现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目标。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不低于75%,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2 .加强妇女健康服务。针对青春期、
44、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动保健服务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发挥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为妇女提供宣传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和应急救治等全方位卫生健康服务,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四)关爱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开展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树立科学婴幼儿喂养理念,贯彻落实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开展母乳喂养、婴幼儿辅食添加等养育指导,推进爱婴医院管理,强化影响力,倡导母乳喂养,营造良好的社
45、会支持氛围,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继续推进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四平市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儿童保健和医疗服务,落实产儿科合作制度,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指导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积极参与国家儿童健康综合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视力不良、肥胖、髓齿、脊柱侧弯等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为突破口,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防控综合干预。统筹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卫生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对辖区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加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力度,加
46、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五)促进老年人健康。1 .加强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2 .加强预防保健。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到2025年,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3 .加强疾病诊治。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加快二
47、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设置,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到2025年达到60%以上。养老机构中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指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面向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医疗建设。要在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条件。4 .加强康复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加快照护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中需长期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5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
48、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支持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提高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全科医生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医养结合工作人员素质,医养结合医务人员定期到教学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制度,加大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护理员培训,激励医养结合医务人员不断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六)加强职业健康管理。1 .强化职业健康监管。不断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健全市、县、乡三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