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x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665720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特征码 ebrJhgOxbUtYanVqfxyy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我们党 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对 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从高等教育 的范畴来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既具有前瞻性又 有现实针对性的指导思想,也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奠定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通 过某种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 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书

2、为本 的学历教育,需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 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 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 展,就要加大创新工作的力度,不断开拓创新教育。这是当前 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第 2 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 教育的人才培养一贯强调“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全优,语数 外理化五项全能。长期以来,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了,但在相 当程度上却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 就是要突破这种局面,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给 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主

3、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的发展。在 21 世纪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可持续教育的历史 使命被赋予鲜明的前瞻性与先导性特征,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 协调发展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 观思想内涵中极具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是实现教育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也是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科 学方法。高等教育中的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着力加强

4、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薄弱 环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为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科 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一工作以重要的现 第 3 页 实意义,并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者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也应该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基础上,改进传统教法,开拓创新教育,使高等教育的发展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鉴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结合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的深 刻启示,在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按照 “三三三四”做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三三四”主要指:搭建三个载体、推行三个

5、做法、利 用三条途径、把握四个原则。 一、搭建三个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园科普实践平台。以校级科普精品化、院级科普 大众化建立校院两级科普平台,通过开展“创新讲坛” 、 “大学 生科技论坛” 、 “大学生学术报告会”等品牌科普活动建立校级 规范化、科学化、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以项目化方式做好院 级科普工作,把握科普的群众性,扩大科普的覆盖面。 (二)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计划” 第 4 页 为牵引,充分利用学校实验资源,组织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参与 科研之中,养成科研习惯,熟悉科研环境。通过科研训练,培 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三)科技竞赛平台。建立以“挑战杯”综合性竞赛

6、为龙 头,以数学建模、智能汽车、机械设计、电子设计、信息安全 等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平台。通过校级、省级、 国家级三级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推行三个做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园科普“乐中学” 。以创意为基础,通过展览、参 观、竞赛等方式,使大学生在参与科普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 的兴趣、体会创新的乐趣、激发创新的热情。 (二)科研训练“做中学”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创 新能力。 (三)科技竞赛“竞中学” 。通过各类竞赛,使学生在竞争 第 5 页 中学习、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提高,培养大学生

7、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三条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 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 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 (二)创新实践包括创新性实验、参与导师课题、科技竞 赛。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校 积极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严谨的治学精 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同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 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为此,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 “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宣展科技史和科学家事 迹、举办高水平系列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使

8、学生潜移默化地接 受创新教育。 四、把握四个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 6 页 (一)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 会、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 要让他们用知识去投入实践,在实践中领悟知识,要打破 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这种消极状态,避免以教 师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真正做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学 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民主性原则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这一原则 的要求,也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罗杰斯说:“有 利于创造活动的

9、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因此,师生 之间要形成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要尊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个 性,尊重其与众不同的疑问与观点,给创造力提供“心理安全” 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三)激励性原则 第 7 页 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藩篱,鼓 励学生尝试新鲜的方法,营造宽松的环境,允许新异的方式存 在,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创新意识的萌发来自对原有事物的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意味着创造的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能培 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

10、他们能够挣 脱传统成规的桎梏,真正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代新 人。 (四)创造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 创造性原则要求我们做的正是把这一潜在的动因给激发出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的核心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 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因此创新 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 活中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理解中有自己的感受,在表 达中有自己的见解。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实施创造性 教学,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使其不断 第 8 页 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积极探索,主动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原则手段和根本目的, 也是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手段与根本 目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并自觉实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使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实现和谐统一,推动个体的社会 化与个体的个性化向着有利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谐 地行进,这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其意义所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