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i最新资料欢迎阅读#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 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的变革 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 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 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求树立科学的质 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 标准,努力使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 著增强。这些战
2、略思想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评价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在 变革,学生身心健康、能力发展等逐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实 质性的进展。但是,我国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 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变革。一、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政策和理念已经确立。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努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 价理念。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评价改革被列为六大课程改革目标之一, 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3、价促进学生#最新资料欢迎阅读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并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具体 的意见。2002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 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要求 “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 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评 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 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空间。确立了
4、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 标准。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 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 准为依据。应该说,这些评价标准的变化是评价理念的一大进步。同 时,还明确要求不得將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公布。另外,对中小学升 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作出了相关规定,鼓励在中考、高考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并特别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 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部分省市出台相关规定,禁止 利用考试成绩排名炒作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以纠正过分看重考试成绩 的做法。例如,山东省
5、教育行政部门 2008年出台了“高考考生成绩 作为个人隐私、严禁进行高考成绩排名”的规定,并对违规公布高考 成绩、炒作“高考状元”的学校和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2009 年继续坚持对高考考生的成绩严格保密,以禁止各地对高考成绩排 名,炒作升学率。同时,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强化中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要 求高校进一步改进录取程序和办法, 充实录取工作人员,审阅考生电 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以更好地落实在一定分数段内结 合高考成绩和中学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考生的办法。二、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
6、选拔功能,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助长了对学业成绩的片面 追求,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据2010年对8省79个县1409所中小学四、八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49.4% (四年级)和17.8% (八年级)的学校每学期统一考试的次数在“ 6次及 以上” 18.6%(四年级)和54.8% (八年级)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 次并公布。很多地区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 特别是作为教师、校长、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与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导致学校狠抓学习成绩,强化课业训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2. 教育评价指标重智、轻德、轻能,不利于促进学生全
7、面发展。尽管近年来学生身心健康逐渐受到关注,但文化课成绩仍然是最 主要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的 导向功能出现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周课时超标、音体美课时遭挤 占、课外辅导等乱象都是其直接后果。 社会评价体系对教育系统内部 评价的偏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 最重要依据还是学历文凭,选人用人看毕业生就读大学的层次, “985”、“ 211 ”高校毕业生会优先录用。因此,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 最直接的目标是要取得好成绩、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社会用 人制度导向产生的功利心态,进一步助长了基础教育追求考试成绩、 名校升学率的不良倾向。3.
8、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难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多年来,书面考试一直是大多数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评 价方式。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观测、参与社会 实践活动的记录等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方式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一方面造成学 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未能进入评价者视野, 从而弱化了学生追求全 面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书面考试多局限于知识的记忆,难以考查 学生真实的能力,很多学生靠机械记忆或突击式的复习也能取得优异 的评价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将贻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4. 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缺乏全面评估。对于靠近“出口”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数量、 质量和结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 人才需求。如何判断这种匹配水平?这就需要从人才的使用者角度开 展测量和评估。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些局部的探索,但是还缺 乏整体的、全面的判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