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69019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开放合作不断深化。通过拓展招商引资渠道,成立了区投资促进中心,出台市区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园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强化招商引资服务等方式,全区新增外资项目79宗,实际利用外资6345万美元,占全市24.54%,2026年制造业外资占比超50%,全区超千万元招商引资项目26个,投资协议额307.33亿元,成功推动六韬珠宝创意产业园、粤丰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意顺食品有限公司、波顿香精香料产业园等重点外资项目落户。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十四五”期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国省道168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扩网提速。深茂铁路、汕湛高速、包茂高速段建成通车,广湛铁路、滨海旅游公路段建设

2、加快;已基本形成“二纵二横”高速路网和水陆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络,潘州大道、包茂大道南等主干道顺利贯通,历史性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湛江国际机场建成投用,区境内南站无缝直达机场,空港快线经汕湛高速40分钟直达机场,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为深度参与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截至2025年底,辖区共有22OkV变电站3座,IlOkV变电站17座,35kV变电站2座,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70kVA户,超额完成“十四五”期末2.OkVA/户的目标。与周边地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推

3、动错位发展,促进强强联合。这些因素将为区制造业发展带来要素流动、产业协作、市场拓展等新机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产业变革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这为我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供了新动能。

4、科技产业变革创新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对于新技术突破催生的新兴产业,中国等后发国家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省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柱,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可以获得“换道超车”新契机。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和重要驱动力,将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凸显。另外,受市场需求疲软、要素成本上涨、防疫政策冲击等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轻工制造等产业存在生产存货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

5、生产经营成本高、盈利下降、用工荒等问题。区制造业亟需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周边地区竞争日趋激烈。在发达地区转型创新先发优势及欠发达地区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后发优势双重挤压下,要素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发达城市对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虹吸”效应不容忽视,区位能级不高、省内地位不突出等问题日益凸显。地处粤西地区,远离珠三角核心区,难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缺乏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扶持优势,在湛茂都市圈中地位功能尚待提升,同时还面临江门、阳江等城市的同质化竞争。如何立足

6、特色优势资源,减少与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是区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趋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五五”乃至2035国家战略目标,彰显了国家绿色发展转型的战略决断。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需求与排放压力巨大,经济发展新需求与传统资源消费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高资源消耗支撑经第一强区。第二节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构建政府和市场分工协同的良性互动机制,让“两只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聚焦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解决关键问题、打通关键应用出发,为企业定制式开

7、发解决方案,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扶持企业发展,突破用地、用林、用海、融资等瓶颈,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营造健康、良性、法治的企业发展环境。创新引领,重点突破。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在发展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构筑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聚焦区域优势,围绕全区制造业,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合理引导制造业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错位的发展促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区域间生

8、产力和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全区发展重点,拓展县域制造业主战场,实现周边镇(街道)经济联动发展,打造合作共赢新局面。提出发展思路。调整产业布局。根据全区现有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实现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并进行科学规划和功能定位。根据各园区的条件和定位,坚持统筹布局、合理分工、优化发展,改变传统分散式布局,推动形成分工协作紧密、集群特色鲜明、资源配置最优、整体效能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公共产品,着力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集

9、群。加快实施重点产业集聚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并转化为新动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链条式精准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型高端先进制造业,着力构建产业链条贯通、产业体系健全、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新业态。第四节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区制造业主导地位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递增5%以上,制造业投资年均递增3%以上,制造业技改投资年均递增3%以上,全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总部“双轮驱动、齐头并进”,全力打造全链条高质量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方向以改变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能力不足为方向,以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园、国家级“装

10、配式”建筑产业小镇建设为契机,推动建筑工业化,强化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制造基础,推动建筑产业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助力打造全链条高质量的千亿级产业集群。(1)培育建筑行业抱团新型产业组织“众建联”,聚焦供应链材料采购、招标投资与测算、施工数字化转型、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BIM数据应用、装配式设计研发、高级建筑人才招引与培育、法务支持、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价值共创共享利益共同体。(2)加快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园建设。以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永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省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建筑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装配式建筑研发及检测中心,大力发展钢结构、铝结构等金属预制部品部件、PC构件、木构件、新

11、型建筑材料,打造绿色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融合、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产学研用结合的基地。(3)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小镇。大力引入装配式、新材料研发等企业,着力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智能制造赋能:推动数字产业与建筑产业深度融合,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开展施工数字化转型、BIM技术应用等,打造一批智能化建筑企业。(二)沉香和香精香料产业重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沉香种植、沉香深加工、药效成分提纯和沉香日常用品等产业。大力发展沉香叶茶、沉香木工艺、沉香油、沉香薰香等系列产品。着重推进沉香产业链深度延展

12、鼓励龙头企业率先开展沉香精深加工、药效成分提纯和沉香日常用品等领域的研发工作,着力发展沉香精油提炼加工、生物保健、中药制剂等高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巩固烟用香精、日化香精、咸味食用香精等产业,拓展沉香和香精香料新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香精香料行业上下游产品,培育发展电子烟用香精香料、电子烟雾化器、甜味食品香精、药用香精等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百亿级沉香和香精香料产业集群。重点方向以沉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香都O香精香料产业园等平台为主要载体,大力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带动沉香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香料有限公司、市凯莱顿香

13、精香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国家级香精香料生产基地,扩大烟用香精、食用香精、日化香精、咸味香精等生产规模。(5)结合沉香产业基础培育发展香精香料产业,拉长原材料来源及加工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拓展香精香料新市场,引导企业开发香精香料行业上下游产品,鼓励拓展食用香精、日化香精拳头产品,提升香精香料的加工规模和附加值,扩大食用香精生产,支持专、精、特产品创出国内外名牌。支持波顿O香精香料生产基地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香精香料研发生产中心。(6)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宜居宜业相促进,着力打造沉香和香精香料立高层次人才梯队,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支持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华

14、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实训平台等方式联合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着力引进沉香和香精香料领域国际、国内和省内领军人才、高级研发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人才发展机制,努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7)支持沉香和香精香料企业联合开展品牌包装策划,的融合发展模式。(三)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重点(1)“专精特新”农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荔

15、枝、龙眼、沉香、丝苗米、水东芥菜、南药、罗非鱼、对虾等特色农副产品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加工。重点发展月饼、坚果、糖果、巧克力、蜜饯、烘焙食品等休闲旅游食品和果干、果酒、果酱、果醋、果脯、果茶、果汁蜜饯、水果膨化食品、水果脆片、罐头等特色水果加工。(2)预制菜。依托原材料优势和现有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罗非鱼罐头、金枪鱼罐头、豆豉蝮鱼,猪肉片、牛肉片、排骨、裹粉鸡块、牛杂,佛跳墙、花胶鸡、对虾等鱼类,肉类,海鲜海产类重点品类和筵席套餐、家宴套餐、青年套餐、学生套餐等套餐产品。大力培育旗楠飞凤、霞洞豆饼、烧白鳍、金丝龙虾等具有“鲜”香特色的“高凉菜”系预制菜品O(3)月饼。依托

16、中国月饼名城”优势,大力发展果仁型、肉禽型、椰蓉型、水果型、果酱型、蔬菜型等不同种类馅心的月饼。重点发展金腿五仁、叉烧伍仁、蛋黄伍仁、蛋黄莲蓉、豆沙月饼、水果月饼、冰皮月饼等特色月饼品种。游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闭环,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要围绕港口、铁路货运站,以产业园为节点布局集收购、加工、生产、分选、包装、冷贮、物流、到贸易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鼓励预制菜企业与“粤菜师傅”星级名厨联合开发推广预制菜品,通过与一亩田等主流电商平台战略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活动增加预制菜产业曝光度,提高区域知名

17、度和客户信任度,打造预制菜精品标识,塑造水产好品质不用挑的消费认知;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及范围,对原材料、加工工艺、储存、冷链运输等做出相应规范,建立预制菜品质认证体系,推出预制菜企业准入机制,出台食品健康安全标准,逐步制定完善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系列标准;加大制菜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合作开展预制菜“产学研”基地建设。(3)依托“中国月饼名城”名片,深入挖掘冼夫人战场军粮“电城炒米饼”、“岭南饼祖”、“好心文化”等传统特色元素,提升月饼制造文化价值度,实现月饼和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撬动月饼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月饼生产企业邀请行业专家、高

18、校学者加大对传统月饼烘制技术现代化改造,实现选料、配料、压坯、烘焙、灭菌、计量、检验、立足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主战场的战略定位,推动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我区海洋产业发展步伐,打造粤西特色临港产业经济强区。(1)依托水海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海产品精深加工,引导水海产品企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占有率的水产品牌,加快水海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引导水海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2)以冠利达海洋产业园、金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主要平台,支持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展海洋生物育种和养殖、海洋生物抗菌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生物酶及海洋功能食品等领域的技术研究,

19、开发海洋医药、海洋保健、海洋休闲食品等产品。(3)开展海岸带、近海、远海资源调查,培育发展绿色循环的海洋生态经济,布局推进海砂、海洋微藻、海水珍珠等特色资源产业化。合理利用海岸线等空间资源,进一步整合我区港口企业,加强港口软实力建设,提升港口建设现代化水平。支持发展海洋物流、冷链仓储等行业,打造智慧、绿色海洋集疏运综合枢纽体系。专栏4“十五五”期间海洋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海洋制造业:依托海洋生物资源,巩固发展鱼类切片、海产干制品、冷冻调理食品、海产罐头等基础海洋制造业;培胶和胶原蛋白;积极发展以中草药为原料或者中草药提取物的中药保健食品。(3)医疗器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机遇,鼓励发

20、展便于操作使用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依托丰富的石化资源,完善发展卫生材料及敷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医用消毒类、口腔科类等医用耗材。结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培育一批疗养休闲、康复调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机构,探索具有南药优势的医养结合服务,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重点方向加快打造以口腔义齿和南药为特色的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1)充分发挥六韬片区园中园的作用,以区口腔义齿产业园为载体,依托市帕菲克义齿科技有限公司、锦冠桥义齿公司、创健义齿有限公司、态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义齿产品;积极推动成立义齿行业

21、协会,整合资源,引导义齿行业集聚发展;加强联合政府卫健系统,扩大本土口腔终端市场,拓展粤西地区乃至广西、海南等地区的口腔终端市场,为园区义齿产业发展集聚提供有力的市场保障。(2)依托沉香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把握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沉香产业园和建设南药墟文化产业园机遇,培育义齿产业园,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发展口腔义齿制造、义齿专用3D打印金属材料、树脂材料制造;依托丰富的石化资源,大力发展注射穿刺类、敷料类、医用消毒类等医用耗材等产业,鼓励发展健康检测监测、功能康复器械等产业。推进技术创新:支持口腔义齿企业利用远程会诊、数字化口腔扫描、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等技术实现义齿智能制造;支

22、持南药生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著名医院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南药产品;支持医疗器械企业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电子化、数字化、小型化、智能化医疗设备与家用医疗设备。(三)特色轻工产业重点加快推进皮鞋、皮具等制造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打造皮革制品生态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提升传统产业制造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尼龙雨衣、工矿雨衣、垂钓雨衣、宠物雨衣、山水贝雕、文艺贝雕等产品。着力推进美想智能家居项目建设,承接“双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下游产业链转移,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电子信息部件等产业。加速传统电器产业实施数字化、网

23、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谋划发展智慧家电产业。依托我区金属加工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不锈钢制件、铝型材和铸铁制品同创新合作关系,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设计中心、技术应用中心等研发载体,充分调动专业第三方机构的创新资源,发挥研发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支持家电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开展智能芯片、无线智能配件等关键配套产品研发,带动我区传统家电产业智能化发展。(3)加快推进林头镇、霞洞镇发展雨衣制造和贝雕产业,提升雨衣制造技术水平,发展尼龙雨衣、工矿雨衣、垂钓雨衣、宠物雨衣等新产品。将贝雕工艺与地区山水风光、风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建立游客贝雕制作平台,加快贝雕工艺的发展,促进贝雕产业集聚区的

24、形成。(4)遴选现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金属加工企业,支持其发展壮大。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扩大细分市场份额。专栏6“十五五”期间特色轻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皮鞋、皮具、雨衣、贝雕、小家电、金属加工等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传统轻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益,谋划引入大数据技术服务型企业,推进制造资源、数据等集成共享,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第三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新能源产业重点专栏7“十五五”期间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培育产业体系:以粤西新能源产业园和欣旺达汽车电子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动高端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包括动力电池电芯、电池

25、模组、电池包等。围绕动力电池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布局发展电子智能制造,包括锂电池保护板、充电器、移动电源、蓝牙耳机、蓝牙音响、电源适配器、智能快充产品、智能硬件、新能源装备、储能新材料等。依托东华能源辐射带动,提前布局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装备制造、储氢新材料、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二)数字与信息产业重点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零工经济,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一站式出行、共享员工、远程办公、“宅经济”等新业态。鼓励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和智能消费产品。着力发展“新零售”、“直

26、播购物”、“电商基地”等新业态,引导住宿、餐饮、旅游、纺织服装、农产品、培训等企业开展直播电商业务,发展“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打造粤西数字经济先行区。重点方向(三)培育发展省市布局产业结合绿色化工产业基础和港口优势,主动承接高新区产业辐射,全力支持配合东华能源烷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及乙烯提质增效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化工智慧园区,谋划发展石化后加工产业,拉长石化产业链,努力打造石化“产业后市”。聚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需求,建立安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产能储备、技术储备,构建安全应急物资保供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执行与监督,履行安全生产

27、职责,强化安全生产要素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构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环境。创新技术与手段,提升环境治理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新型环保材料。推动生活污水和工业领域高盐废水、高浓度氨氮废水、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示范应用,提升水治理效能。支持水生植物、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综合修复技术在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农村受污染耕地农艺调控技术、微生物修复、植物提取等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第四章主要任务第一节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级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能级。高水平的产业培育,离不开有计划、高效率的招商引资。一是做好园“一园多区”发展格局

28、推进园区特色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着力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二是利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等方式整理土地空间,加快推进各镇级工业园建设,马踏镇着力优化高铁工业园规划布局;沙琅镇完成沙琅县域副中心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企业落户园区;岭门镇加快粤西新能源产业园建设。三是推进各功能区协同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龙头带动和产业链延伸功能,并进一步发挥现代物流、科研创新、商务服务、生活配套等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作用,凸显园区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推进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制定实施倍增计划,实现工业园区提质增效。(1)

29、制定实施倍增计划,全力推进园区企业“升规”工作,尽快实现园区企业数量倍增,园区工业产值倍增,园区空间规模倍增。(2)大力推进园区企业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新一轮技改和事后奖补等政策的宣讲力度,鼓励园区企业充分利用各项技改扶持政策和资金实现转型升级。(3)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实现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集群发展。(4)推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争取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优秀档次,获取省对园区用地指标的奖励。(5)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培训;开展活动赛事,比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在比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四是推动信息

30、科技服务。利用水东湾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六)建立园区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工业园区发展长效机制,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充分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本着“合法依规、顺应发展、精简高效”的原则,找出一套适应本地发展的园区管理体制和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改革举措、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搞活园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利用国资建立国有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开发运营管理等,通过融资、基金、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撬动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注重政

31、府的引导作用,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发展。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园区生态;建立园区资源要素流动激励机制,促进资金、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环保、能耗、违法用地、安全生产等约束、惩治机制,淘汰落后、倒逼升级。第二节梯度培育优势企业(一)大力培育“小升规”企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各类平台载体,加强对不同企业群体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形成对同类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深化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鼓励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促进更多

32、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加强品牌建设,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单品利润率。(四)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专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建立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引导“小巨人”等各类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一设计研发一产品一品牌”的发展路径,着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加强对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发展的用电、用能、用地等要素支持。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五)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

33、大型骨干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开展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增强人才引进的磁力效应。加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工”人才队伍培养。积极涵养产业基础人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着力引进高端产业需求的领军人才,构筑梯次引育、开放创新的人才生态。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充分发挥我区制造业发展优势,围绕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等优势领域,依托新洲水产、波顿、德威圣

34、先来医疗器械等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做优传统产业既有存量,有效实现一批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励皮鞋加工、家电制造、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设立技术中心和研发联盟,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转化和维护能力。全面争取和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企业研发财政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等创新驱动政策,通过贷款贴息、技改项目支持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三)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

35、覆盖行动,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制造业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我区产业发展竞争力。积极争取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理工大学、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珠三角科研院所、高校,重点围绕绿色建筑、现代农业与食品、沉香和香精香料等产业集群落户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我区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等签约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全面合作,积极推荐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创新要素在企业聚合。(四)强化质量工程推动引导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供应链质量水平。鼓励企

36、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打造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以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现代农业与食品、特色轻工等产业为重点,稳步推进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支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或主导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树立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诚信为基础、以质量为内涵的多样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围绕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食品加工、医药与健康等产业打造一批品质卓越、服务优良、市场公认的地方名牌产品和全国名牌产品。开展品牌创建行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明确企业在品牌创建中的

37、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诚信为本、特色鲜明、定位明确、架构清晰、规划合理、推广有序的品牌建设环境,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建设动力和能力。加大品牌营销推广力度,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品牌文化、品牌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品牌传播的扩大累加效应。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深度挖掘品牌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认同、审美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维持品牌产品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品牌产品使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第四节构建绿色发展模式(一)绿色制造大力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水准,应用绿色低碳厂房建造(改造)技术,选用先进节能节

38、水节材料、清洁生产、高效末端治理等工艺技术设备,从源头优化用能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和各类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动绿色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内企业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动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活动中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全供应链思维促进自身产品实现低碳或零碳。(二)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研发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提高资

39、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电力、化工等行业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建材、化工等行业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推进LNG码头冷能利用;推进装备制造与金属加工、特色轻工行业围绕废钢铁、废塑料等领域,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加快建设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第五节提升招商引资实效(一)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落实市“市级统筹,各区县级市联动”、“管行业必须管行业招商”招商机制。成立区投资促进中心,积极争取市招商委员会支持,联合区属各相关单位,发挥驻外招商引资工作小组

40、作用,整合中介招商机构等多方力量,建立大招商联动机制,形成层层讲招商、级级抓招商的工作格局。围绕全区“3+5”产业集群,以补链、延链、强链为目标,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数据库,算好目标项目的土地、税收、能耗、环保、奖补成本等“五本账”,积极引进大项目,全力建设大产业,真正实现大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全流程“妈妈式”“保姆式”服务,推行项目全程代办帮办和“七个一”等服务制度,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一窗式办理”“一门式服务”。真正跑出招商引资“速度”,擦亮“口碑”。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包括线索挖掘、洽谈对接、进度通报、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机制,确保全区招

41、商引资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二)多渠道开展制造业领域招商探索完善特色招商政策。挖掘区特色资源,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工业园区市级权限,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政策洼地,增强招商推广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优质项目落户。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招商。借助商会、协会、乡贤等力量,结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承接科技成果在转化,承接新电子、新材料、精密制造、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向转移。挖掘RCEP协定成员国招商潜力。依托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大型国际活动,围绕绿色建筑、沉香和香精香料、海洋产业,特色产业、新

42、兴产业,科学制定面向RCEP协定成员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以招引标志性企业和引擎性项目为核心,吸引RCEP协定成员国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来投资。(三)实施乡贤招商、以商引商外出企业家众多,特别是有的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引领地位,资本实力雄厚,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乡贤企业。为了吸引乡贤回乡投资,我区持续实施“回归反哺工程”,每年到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17个商会、联谊会进行互动对接,积极宣传推介家乡的新变化和投资环境,广泛动员乡贤关注家乡发展、反哺家乡建设。(四)大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全面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落实区信

43、息公示共享制度、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外资企业信息报告制度等,消除妨害公平竞争的制度性障碍。优化外资项目审批程序,按照便利、高效、透明原则,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简化报备材料,优化投资申请程序,努力实现外商“网络办理,零跑动”。加快编制、公布外商投资指引,为外商提供服务便利,加快外资项目落地。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制造业强区领导小组。由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直属部门协同联动的产业协调合作推进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决策部署、产业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项目落地、协调解决产业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市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各

44、级领导部门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国际交流合作、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规划顺利执行。第二节加大协作力度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各部门在建设时序上的相互协调。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做好财政、产业、投资、就业、消费、环保等相关政策衔接,推动要素资源向重点行业领域流动,着力研究解决和协调指导政策制定、要素配置、项目推进、空间安排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加强产业发展、创新研发、人才等专项资金(基金)统筹,加大对产业创新、集群培育、企业做强、融合发展、公共平台建设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45、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三节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企业用地保障。优化用地布局,以规划提升促工业园区空间提升。对涉嫌闲置土地进行处理,盘活存量用地,扩大工业用地储备规模,提升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开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土地资产效益最大化。突出各类空间比较优势、避免各类用地相互干扰、集约利用空间资源、促进集聚发展,强化空间配置的引导和管制措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新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外资新十条”,落实“暖企”优惠服务政策。鼓励企业“小升规”,打造自己的品牌,改进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成立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政府基金,发挥

46、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投融资服务扶持力度。提升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采用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方式,积极引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支持区制造业建设。研究制定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优质企业推进改制上市,拓展资本市场融资。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整合科技资金及政策资源,区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向主导产业特别是创新性产业倾斜,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扶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落实省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47、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行政服务扶持力度。坚持当好企业“服务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简政放权,建立规范、透明、限时、并联的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公开审批结果。加快企业上规培育,挖潜经济增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供热、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生产要素价格的监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行12345政府热线网格化监管,通过网格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对主导产业企业信息共享、管理、监督、考核,对其经营、排污、税收等实行动态综合政务管理。第四节做好宣贯引导依据区“十五五”规划评估工作总体要求,做好“十五五”规划跟踪分析评估工作,持续跟踪、评价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定期组织对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予以通报表扬,总结推广发展经验和成效。加强规划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工作安排和培育成效。提高社会关注度、知晓度、参与度,扩大影响力,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