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丰旅游景区(点)导游词(2012年1月宜丰县全县导游员培训学习用,尚未定稿)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首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姓 ,大家也可叫我 导,非常欢迎各位到我们宜丰来旅游观光,缘份把我们牵到一块。首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姓熊(国宝大熊猫的熊),大家也可叫我熊导。我们这个团队是“宜丰三日游旅游团”。为确保我们团队的万无一失,请各位在旅游过程中有序上下车、头手不要伸出车窗外,到景区游玩或行走时要注意安全,游玩过程中,有事请随时与我联系,我的手机是138。预祝各位游得舒心、玩得开心。在我们宜丰呢,县城熊氏家族为第一大姓。这次开车送我们去游玩的司机是胡师傅(古月胡),胡氏家族是我们县城的第二大姓,蔡氏家
2、族位居第三,漆氏家族位居第四。游客朋友们,我们的车现在走的是新昌大道,这条大道是以县城所在地新昌镇而命名的,全长5公里。大家可能会问县城有多大,我告诉大家,县城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下面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这次的旅游行程,今天游洞山和天宝古村;住官山;明天游官山和黄檗山;住石花尖宾馆;第三天游县城景观及购物。为使大家对宜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宜丰的基本情况。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南麓,县域地图呈棱形状,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51公里,东邻高安市,西接铜鼓县和万载县,南连上高县,北靠奉新县,海拔在45-1480米之间,介于东经11430至11508之间,北纬2017至2
3、840之间。县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30多座,最高峰是官山的麻姑尖,海拨1480米。县域年平均气温为17.1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34.8小时。县域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16个乡镇(场)。全县常态地貌构成大致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县内交通四通八达,大庆到广州的武吉段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这段高速公路经过我们宜丰境内有一个九岭山隧道,隧道总长5500米,为江西省隧道之最),320国道插南而过,县城离省会南昌136公里,距宜春市90公里,到武汉4小时车程,到广州6小时车程。宜丰县始建于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222-229),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距今已有
4、1780多年的历史。我县的县城所在地叫新昌镇,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改宜丰县为新昌县,因与浙江省新昌县同名,在民国3年(1914)复名宜丰县。宜丰是块风水宝地,气候温和、炎凉适宜、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土地肥沃、林竹茂密、物产丰富。地下矿藏资源有煤炭、瓷土、石灰石、花岗岩、以及金、银、铜、铁、锡等20多种;地表水资源更是十分充沛,建有几十个大中小型水力发电站, 是全国首批小水电县之一。林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据林业部门统计,宜丰的活立木总蓄量为5万立方米,居全市第三位;竹林总蓄量为1.2亿根,居全市之首、列全省第二、排名全国第六,有“中国竹乡”之称。2万亩猕猴桃基地在全国不为多见,还是
5、中国猕猴桃之乡”。山上珍稀植物品种众多,有松、杉、樟、柏、槐、杨、含笑、花榈木、罗汉松等2344种,被列为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树种有27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有4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杏、伯乐树和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香樟、闽楠、毛红椿、香果树、穗花杉和长柄香花木等14种;竹类及花卉有紫竹、方竹、罗汉竹及兰花、云锦杜鹃等数十种之多;数人合抱的古杉、巨樟、4000多年的黄杨木和棱木,更是宜丰一绝。可供食用的野果山珍有苦珠、甜珠、尖栗、猕猴桃、木耳、香菇、春笋、冬笋等;可以药用的有草珊瑚、山豆根、黄栀子、金银花、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等千余种;珍稀野生动物有云豹、豺狼、猕
6、猴、水獭、金猫、鸳鸯、勺鸡、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野猪、黄腹角雉、灰胸角雉、褐顶雀鹛、黄腹山雀、白颈长尾雉、白鹇等190多种。如果您在宜丰山村久住,将会看到“麂跳东,鹿跳西,野鸡叫来竹鸡飞;门前鸳鸯双戏水,屋后猕猴树上栖。”的景象。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从2001年开始创建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56家,主要工业有英田汽车、万国矿业、万吨炸药和鼎丰玻璃、金佛陶瓷、桂族钽铌、华太药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农业有优质水稻面积35万亩,是全国绿色大米基地,我县还有桑园6000亩,年产鲜茧10000担;林业有毛竹用材林基地50万亩。为保护生态资源,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严禁砍伐阔
7、叶林的有关规定,使我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宜丰的名优食品和土特产主要有:天宝罗酒、宜丰宾馆豆腐乳、澄塘果蔬糕、棠浦手工米粉、香菇木耳笋干以及同安蜂蜜和找桥五香茶等。宜丰的根雕、竹雕、木雕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宜丰1780多年的历史,不但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中国竹乡、禅宗圣地、渊明故里、原始生态、千年古村”是我们宜丰旅游的特色品牌,具体讲我县旅游资源有五大特点:一是名人古迹交相辉映 宜丰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名人辈出,据史料记载的立传人物就达200多人,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有42人,载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的有6人,载入中国画家大辞典的有3人,载入中国医学
8、家辞典的有2人。这些名人中最具影响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宜丰澄塘是陶渊明的故里),唐代高僧希运(即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临济宗创始人),唐代高僧良价(即中国佛教禅宗五家曹洞宗创始人),宋代诗僧惠洪,民国初期的革命先驱蔡锐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先驱熊雄等。宜丰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县,因而名胜古迹甚多,保存有古老的坊、壁、亭、台、楼、阁桥、塔近百座,古塔古桥古屋数百,最具代表的有潭山镇龙岗村的“文武世坊”、花桥乡后埠村的“鲁班坊”、同安乡洞山村的“画壁”、潭山镇的“长安亭”、天宝乡辛会村的“宝书楼”、芳溪镇下屋村的“文昌阁”、县城东郊耶溪河畔的“崇文塔”和横跨耶溪河的“平政桥”、同安
9、乡洞山的“逢渠桥”等。另有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名村“天宝古村”,该古村由现辛会、辛联两个村组合而成,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为宜丰一绝。二是禅宗文化源远流长 宜丰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和的临济宗两宗的发祥地。从唐代至清朝,建有数百座寺庙,一千多座僧释墓塔。这些寺庙和墓塔千姿百态,奇异非凡,别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珍品。禅宗文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二千多年思想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自达摩东渡来到中国,由北向南,六传至唐代慧能大师之后,又分出“沩仰
10、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正应验了达摩“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宋朝以后,“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三宗逐渐衰退,唯有我们宜丰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宗盛行于世,并走出国门,远传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北宋时有“临天下、曹半边”之说。如今在日本和韩国有“曹洞宗”和“临济宗”寺庙21000多个,信徒1000多万众。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批日韩宗教团体以及东南亚信徒前来洞山、黄檗山朝圣拜祖。三是原始生态独领风骚 宜丰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山青水秀,物种丰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最具特色的是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500.5公顷的山里夏无酷暑
11、冬无严寒,森林覆盖率高达93.8。区内大面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创造了高浓度负氧离子,是天然的氧巴。珍稀动、植物品种众多,官山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山体庞大宽厚,山势峻拔雄伟,山峦跌宕起伏,溪流纵横交织,主峰麻姑尖海拔1480米。海拔千米以下的多为悬崖峭壁的峡谷地形,到处沟壑纵横,壁洞星布,极具攀登、观赏价值。官山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农民起义军,人称“江西天子”李大銮与杨青山揭杆起义的根据地,现有遗址遗迹数十处。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健身和科考的极佳之地。四是红色旅游别有洞天 宜丰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县,还是一块享有胜名的红色土地,当年湘、鄂、赣苏维埃政府就设在我县的潭山、天宝一带。走进这片土
12、地,您会听到许多当年红军闹革命的感人故事,您会看到比比皆是的红军标语和碉堡战壕。1934年由红十七师师长肖克将军指挥的“黄沙大战”旧址,就在我县天宝乡的黄沙村,现建有肖克将军题写碑文“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一座。黄沙大战红军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打垮敌人4个团、2个旅和1个师部,堪称是红军早期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已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材。此外,芳溪镇还保存有近代革命先驱、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的故居。五是竹乡风光名扬四海 宜丰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活立竹量1.2亿根,毛竹用材林基地50万亩。珍贵品种有紫竹、方竹、罗汉竹等。可以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竹子无处不有,竹林漫山遍
13、野,春可观竹海追波逐浪,冬可看竹山银装素裹,让您尽享竹乡风情。各种竹制品更是名扬四海,中外驰名,远销各地。主要旅游景区有洞山、黄檗山、官山、天宝古村、东方禅文化园、竹文化园、南屏公园、陶渊明故里、陶渊明纪念馆、渊明湖水利风景区、熊雄故居以及正在建设即将投入接游的九天院前漂流。宜丰的人文、历史和基本情况及主要旅游景区就简要介绍到这里,如各位还有需要知道的,欢迎向我提问,我会一一向各位解说。下面我要带各位去的第一个旅游景区就是洞山。【洞 山】 位于我县同安乡洞山村,离县城21公里,海拔高度129米306米,2006年10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规划总面积为9.68平方公里。洞山
14、是中国佛教禅宗曹洞宗的祖庭,也就是曹洞宗的发祥地。唐大中十三年(859),高僧良价禅师到洞山睹影悟道,与弟子本寂共同创立曹洞宗。吸引了众多游客,宋代著名的文人学者,如苏辙 、黄庭坚等等,都到过洞山观光游览,并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大家都知道,中国佛教禅宗有五大宗,也就是开始我们说到的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其中临济宗和曹洞宗这两宗的发祥地就在我们宜丰的黄檗山和洞山。现在我们去的洞山就是曹洞宗的发祥地。据初步统计这个宗派信徒分布最广、教义传播时间最长。国内许多著名寺院都与曹洞宗为一派。比如:河南嵩山少林寺、西安大慈安寺、北京广济寺、洛阳白马寺、南京灵谷寺,等等。在江西省内的就有:庐山
15、大池寺、归宗寺、南昌开元寺等等。曹洞宗教义还远播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就有曹洞宗信徒1000多万人之多。1982年以来,日本佛教史迹考察团多次到洞山寻根拜祖。正因为洞山曹洞祖庭历史悠久、地位特殊,影响深远,被佛教界视为圣地,引起全国佛教协会的关注和重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洞山专门亲笔题写了“洞山禅林”四个字。一些高僧也到洞山考察、朝拜、云游。洞山这块充满佛光的禅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曾经被尘封了数百年,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逐步进行修复,开发成旅游圣地。曹洞宗的创立 创始人良价(807-869),少时就从家乡浙江诸暨随师出家,遍游禅林。唐大中十
16、三年(859),良价来到洞山,创立了独特的禅学佛法,一时四方众僧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县)弘扬师法,逐使宗风大举。因良价住洞山,本寂在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洞山景区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奇峰峭石、飞瀑鸣泉。最具人文意义的是洞山塔林,从唐代至清朝保存完好的墓塔目前已发现百余座,属全国罕见,其中良价真身墓塔“价祖塔”为唐懿宗敕建,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洞山“逢渠桥”为江西保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普利寺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僧房等。此外,还有考功泉、木鱼石、夜合石、聪明泉及苏辙等名人所题摩崖石刻。
17、洞山的人文出典,是一大特色,在中国成语中,有三十多条成语的出典与洞山或良价有关,比如说“泥牛入海”、“千差万别” 、“鞍前马后”、“虎头蛇尾”等。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洞山景区范围,下面我们要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画壁。这座画壁长11米、高4.5米,整个影壁分上下两层,用砖砌出基台、边防、上盖。上层由110块31.5厘米见方的雕花砖镶成,主图为雕饰庭院景色,两端有栏杆,假山、牡丹、凤凰。下层由66块砖镶成,雕荷花鲤鱼、鸳鸯戏水。这组画壁是为纪念本地一位元代的一品王妃而建造,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呢:古时候,此地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胡姓夫妇,他们虽然不愁吃穿,几个女儿也出落得非常标致,可
18、整日还是愁眉不展,因为膝下还有一个小女儿头上象蒙了一层白粗布似的东西,没长一根头发,十分难看。唉,两老伴唉声叹气,越看越不是滋味,小女儿因此也觉得对不起年迈的父母,于是整天忙里忙外,加倍赡养老人。有一天,小女儿到小溪边洗衣服时,忽然看见水中的倒影,自己头戴凤冠、身穿霞帔、显得特别漂亮,貌若天仙,非常惊喜,便马上跑回家中告知母亲。母亲认为女儿中了邪,便骂女儿说:“你碰到鬼了吧?”便举手朝女儿头上一巴掌打过去,这一巴掌打出了奇迹,小女头上白粗布似的东西不见了,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头发现了出来,一个美丽无比的女孩婷婷玉立在母亲的面前。小女随即跑到小溪边去梳洗长发,致使溪水香飘数十里。话说京城,三朝元老帝
19、师朱轼着手筹划一次南巡考察。自从入京以来,还不曾回家探亲,想起来即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朱轼百感交集,家乡的父老乡亲,山山水水又沥沥在眼前浮现。不久后,皇上一行来到江西瑞州(即现在的高安市)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热情地招引着,朱轼好象回到了童年时代,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天,皇上一行翻山越岭来到了曹洞祖庭洞山。洞山那青云环绕秀美的山峰,挺拔的树木,密密的塔林,森严的寺院好象在青云中缓缓移动,显得格外幽美。刚跨进前厅,就见一位束发戴花身段娇美年方十七八的姑娘虔诚地跪在菩萨面前祈祷,旁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竹篮。待她起身后,朱轼连忙走过去,“请问小姐尊姓尊府,何因求神”“这位官人,小女姓胡,家在山脚下
20、因母亲身体不适,特来拜佛”,说完,姑娘便低着头走出了寺院。望着姑娘含羞的眸子,袅娜的身姿,姗姗而去的步履,皇上一行惊呆了。第二天,胡姓夫妇接到一道圣旨,小女被当今皇上选中,随銮入宫,面对含辛茹苦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和相依为命情同手足的姐姐,泪珠禁不住夺眶而出。姑娘纤纤细步,依依惜别。入宫后,姑娘的纯朴勤劳,聪明睿智,善良美丽深深影响着宫庭内外,也深深打动着皇帝。分娩前夕,皇上决定御封姑娘为一品皇妃。在封建年代,皇上宠爱的妃子生儿还是生女对她日后的前程乃致国家的命运极为重要,眼红嫉妒的正宫娘娘想方设法加以阻止、陷害,端出皇母皇太后拿出祖训,眼看着姑娘即将分娩,正宫娘娘迫不及待、变本加厉地进行迫
21、害,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姑娘带着身孕被奸贼用毒酒陷害含恨离开了人世,永别了养育她十多年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传说,也就是在这个夜晚,洞山境内风雨交加、雷电怒吼、森林呼啸、虎猿哀号,天空顿时降下了阵阵冰雹。听到这个悲痛欲绝的消息,家乡父老乡亲更加深情地怀念这位远嫁的好姑娘。为了表达对姑娘的深切怀念,在村后傍山处建造了这座雕满各种图案的砖雕画壁,并在画壁上刻下了姑娘美丽的容貌。从此,“画壁”自然村名也就这样叫开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由香港豪德集团王再兴老板捐资兴建的洞山山门,这山门门额上“洞山禅林”四个字就是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家再往山门内看,右边看那块石头叫憩佛石,千百年来凡是
22、去洞山的和尚走累了都在这块石头上休息,天长日久便把石头顶部都给坐(睡)成凹形,所以叫憩佛石。大家随我往前走,右边看到的那大石上长了一棵树,这棵树叫楠树,一直屹立在石头上,故名石上楠。现在我带各位到红米埚佛塔林去看看。这六座塔塔形完全相同,大小高低也相差甚微,墓塔成一线排列,非常整齐。按年代先后为:“见月中禅师塔”(乾隆六年即1741年)、“雨庵澍禅师塔”( 乾隆六年即1741年)、“墨亭海禅师塔” (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直方来禅师塔”( 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蕴虚一禅师塔”( 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霁空明禅师塔”(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佛门的僧侣,按门第将墓塔群建
23、在不同的山头上,虽同年同月死去也要各归各林。洞山景区周围的山头有百多处塔林,每处都是一个门系的归宿地,因游步道还没修通,今天暂不能带大家去观看。朋友们,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洞山的主景区,我们脚下走的是山林古道,这台阶本地人叫百步岸,两旁都是原始森林,这些树木都属保护性树种,棵棵长成参天大树,树干粗壮 ,有的要几人合抱,树冠茂密,浓荫如盖。还有这些千年古藤,像一条条巨蟒,有的悬挂林间,有的缠绕大树。你们看,它们相互交织,那么亲密,到底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呢?它们的关系就像洞山与禅林,禅宗靠洞山而立足、光大,洞山因禅宗而闻名、增值,都是身名相依、命运相连,相互攀附。各位现在过的桥叫逢渠桥。逢是相逢,渠
24、是渠水,在古汉语中,“渠”是指“他”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桥名告诉我们,有人在这里遇见了别人。那么到底谁遇见谁呢?这就直接牵涉到曹洞宗及其创始人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叫良价(音介),浙江诸暨县人,姓俞,八岁出家,跟着师傅学佛念经。有一天,当念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就摸着自己的脸问师傅说:师傅,我明明有眼、有耳、有鼻、有嘴,怎么经书上说没有呢?他师傅大吃一惊,回答不出。后来,良价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云游四方,寻访名师,但始终得不到解答。约公元859年,他路过洞山葛溪,当年是没有这座桥的,就是桥下的这条小溪,在涉水渡溪时,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子,而大彻大悟:水中人的影子
25、不正是我的影子吗?而水中影子面貌模模糊糊,五官似有似无,又不完全像我。用这种同样的道理去领悟经书上的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从此,他领悟到了什么叫“无我忘我”。当时良价就很高兴地作了一首题为逢渠偈的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于是,他就开始在洞山建寺传道,创立“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新禅说。“五位君臣”就是要求把事理摆在五种不同的位置去分析、理解,而其中又有主位(君)和次位(臣)的分别。良价在这里用五种不同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关系。“五位君臣”又称“五位功勋”,按良价弟子本寂的解释是:“正位即空界,本来无
26、物。偏位即色界,有万物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玄虚大道无著真宗。”简单一点说,就是学禅的人以事理合一的观点,认识到现实世界即是“佛”的境界。要成佛不必到处去寻觅成佛的秘诀,只要把生活中的事理看透即可。只要你保持人人都有的自身原有的佛性,不被五花八门的声色所污染,你也不污染这个自身所处的“色界“,那么你就终有一天会觉悟,会成佛成祖的。这座桥是当地的一位名叫雷四十三娘的寡妇,为纪念良价禅师“逢渠悟道”,也为了求佛家保佑她的儿子,从多年前就开始捡田里的稻穗筹款准备建的,然而她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在七十七岁那年,雷四十三娘就病故了。儿
27、子张裕禧又继承母亲的遗志,继续募款筹钱,终于在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成了这桥,距今已有900多年了。桥拱是用七十七块扇形石头砌成,77块石头的用意主要是纪念他母亲的寿年。这座桥采用纵向单券并列砌圈法,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很有研究价值,桥下面的顶部石头上刻有“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次桥主持沙门梵言句慧耸题”。桥的左右两侧雕有两尊石雕武士,一位持开山斧,另一位持劈山剑,人们也把这两位石雕武士称为护桥神,有了这两位护桥神任何灾害和洪水都不能把这座桥冲垮。这座桥上原建有木头结构的桥亭,因年久失修而垮塌,现在的这个桥亭是由香港豪德集团王再兴老板捐资所建。据考证,这座桥是江西省至今保
28、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面前的这个石头叫木鱼石。这块巨石四周稍微凸起,中间有些凹进,大家看它象不象个木鱼呢?各位可敲击它的顶部,会发出剥剥的木鱼声,这块石头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据说,当年良价在洞山建寺收徒,传扬佛法,道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很妒嫉。有一天,铁拐李故意来洞山寻畔闹事。他跑到寺前,指名道姓的要良价出来斗法。当时良价正在念经,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木鱼出来,一见面,就打趣说:“原来是你八百年的不死鬼”!铁拐李马上还口:“那你就是五百年的败家精”!随后两人就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打斗,铁拐李眼看打不赢,于是就把手中的拐杖变成一座山,向良价头上压来。良价随手一拂,那
29、座山就落在离寺庙不远的右边,对面那座山就口叫拐棍山。当时铁拐李慌了神,转身腾空就跑,良价迅速从怀里掏出木鱼,朝他砸去。好在铁拐李跑得快,没被砸着,木鱼扑了个空,就落在这里化成了这个木鱼石。【拐棍山和木鱼石】传说。有一次良价正在法堂专意讲话,忽闻堂外一片吵嚷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铁拐李驾云飞临洞山,正喊叫着要良介前来试法。良价很生气,说:“我此刻正在讲法,无心与你争斗,请神仙自回罢!”铁拐李不肯,定要与良介斗法。良价无奈,只得应战,于是两人在洞山你来我往地斗起法来。斗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铁拐李恼了,便把手中的拐杖化作一座山,朝良价狠狠压去。良价用手一指,那山就落在地上,变成“拐棍山”。接着,良价
30、也顺手把木鱼向铁拐李掷去,铁拐李见状驾云逃遁。木鱼落在寺前不远的地方,化成巨石。这石不仅外形酷似木鱼,而且敲击发出的响声也象木鱼,故称它为“木鱼石”。各位请看前面有一瀑布,它名叫银瀑飞练。瀑布顺着岩石倾泄而下,形成几叠白练,真如“白练挂幽谷,银帘抖玉珠”。每当晴天的正午,阳光直射瀑面,映出一道七色彩虹,似佛光普照。各位再请看这边的考功泉,微波荡漾。县志记载:此泉水可考邑官员的功过。也就是说官员来洞山朝圣随喜时,都要到这泉池边照照自已的影子,如影象清晰,当是有功于民的清官,反之,则是有负于民的昏官。当然,在下雨天,如果溪水浑浊,就谁也不会去照影子了。大家再往前看,前面这个景点叫夜合灵迹,也叫夜合
31、山。这两块峻峭的大石头,叫作夜合石。传说它是保护洞山禅林的锁钥。鸡叫三遍天亮时,两块石头自动分开;到了日落黄昏的时候,两块石头又会自动合拢,所以叫作夜合石。石头下面还有两口小井,一口出油,一口出盐,合称油盐井。油盐可以拱给寺院里的僧人食用,而且随取随出,永远也取不完。后来,有个奸诈的和尚,为了盗取油盐去卖钱,半夜装做鸡叫,骗开了封锁的夜合石,从此以后,夜合石就失灵了,再也不能昼开夜合了,而油盐井也不再冒出油和盐来了。【夜合灵迹】在洞山山口狭窄处有两块层叠的巨石。相传,这两块石头原来分立山崖两侧,象是两扇大门,入夜时分自行关闭,鸡鸣天晓又自行张开,故名“夜合石”。夜合石旁,有两个石井,会自己流出
32、油、冒出盐来,供寺内众僧食用。后来,寺内有个奸僧假作鸡啼,诓开石门,盗卖井中的油、盐,井中从此干涸,夜合石也不再显开合之灵。北宋时期,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到洞山游览,在夜合石上题诗一首。此名“夜合灵迹”也就成了“新昌八景”之一。而刻在石头上的道彰禅师的一首诗,似乎又为它作了佐证。诗说:“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这显然是对窃贼的指责。在上面这块石头上,还有一首苏辙游览洞山的的石刻诗,大家不妨观赏观赏。当年,苏辙受哥哥苏东坡的牵连,被下派到宜丰邻县高安做个小官。苏辙到洞山时,曾在夜合石傍写下了“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
33、世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薄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石中”的诗句。下面我带大家到夜合山佛塔林去看看,此塔林有十座佛僧墓塔,大小、高矮参差不一,依年代而排列。最早的建于公元一六四五年,最晚的是一七六六年。正中间的是普同塔,下通深井,是寺院中普通和尚的骨灰共同归葬之墓。大家再看看这墓地的前面,有一棵大树的树根,从左到右,包围住了整个墓地,这说明佛教界在当年选墓地的时候,就有预见性晓得今后还会有大自然对这块墓地加以保护。近年,在洞山普利寺的住持妙忠(1902-2004)法师圆寂后,也归葬在附近。 现地我们准备过的是七仙桥。这座桥是用七块长石铺成,为什么叫七仙桥呢?刚才参观木鱼石的时候,我已向各位
34、介绍了铁拐李和良价斗法,他没占到便宜。后来,铁拐李仍然不服气,就想煽动七位道友帮忙,一起来惩治良价,没料到道友们反而服良价,帮助良价。另外七位神仙见溪上没有桥,就运起神力,各自在山边取下一块长石头,把它架在了溪水上,让良价和所有拜佛者能安全渡过溪水,传法传学,所以叫七仙桥,这就是七仙桥的神奇来历。两人斗法,其结果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家往前走,这里原有一棵存活了一千多年的罗汉松。是良价亲手种植的,栽种时良价禅师还作了这首“长长三尺余,郁郁覆芳草;不知何代人,得知此松老”诗, 但可惜的是前年不幸被巨风刮倒。各位往前边看这棵古松虽已寿终正寝,现已为标本,但仍可以看到当年苍劲错节的风貌。现在在罗汉
35、松原来生长的地方,又长出了株幼松,它又萌发出新的生机。 下面我带各位到洞山普利寺里面去参观。良价初来洞山时,此地原没有寺院,他向当地的士绅们募化这块山场创建禅林。士绅雷衡问良价要多大面积,良价说:“一领袈裟覆盖足矣。”又问袈裟有多大,良价说:“经线延纬线接。”雷衡一听他出言不凡,就慷慨答允。于是,洞山一带横竖五里之地都属寺院所有。良价袈裟的经纬纱抽开接长正好横竖各五华里,当年普利寺的建筑,也是很可观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学士苏辙 、黄庭坚等等,都对普利寺呤诗赞美。苏辙在游洞山诗中,所写的“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是对洞山寺院的庄严、气派和雄伟的高度概括。洞山寺宇自唐末宋初就形成规模。唐
36、大中十三年良价在此首建“广福寺”,北宋咸平年间易名为“功德禅寺”。清康熙十一年(1672)洞山寺宇更名为“普利寺”,并重建后法堂(藏经楼)。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第38世住持海寿法师为后法堂题书“佛在性中”并立大匾一块,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有史料记载洞山和尚最多的时候有近千个。洞山寺院几经烽火和拆毁,又几经修复,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的修缮和新建,才恢复和保持了前殿、中殿和后殿,以及藏经阁、僧房等建筑。院内还有聪明泉,据说喝了此泉水能使人更加聪明。现在,大家可以在寺庙内自由观赏、烧香拜佛、祈福迎祥。二十分钟后,到寺院最后面集中,再往上去观赏开山祖师良价禅师的葬身佛塔。现在大家见到
37、的这座佛塔,叫价祖塔,是洞山禅林开山祖师、曹洞宗创始人良价禅师的真身墓塔。墓塔呈六方形,塔盖、塔身和塔座,都很有特色。塔前正面刻有一块 “师慧觉宝塔”的碑,唐懿宗追封他为“悟本禅师”,并下旨建造了这座慧觉宝塔。近年为保护这一珍贵古迹,在塔外加了护墙,大家可通过墙孔朝里观看。良价佛法高深,活了六十三岁,于唐代咸通十年,也就是公元869年,在洞山圆寂长眠。【良价禅师的入灭极富戏剧性】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师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
38、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于是良价僧师便示颂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说完偈子,良价禅师便命弟子帮助他剃发、澡身、披衣、然后鸣钟集众,登座告别,俨然而化。大众久立,见师不语,始知良价禅师已去。一时恸悲号哭,过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良价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大众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于是便命令主事操办愚痴斋。众人因恋慕良价禅师,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时间,故意拖延时间,这样过了七天,斋食方准备完毕。那天,良价禅师亦随众用斋。斋毕,良价禅师示众道:“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说完便归丈室,端坐长往。下面我带各位到中
39、韩曹洞宗法脉源流碑景点去看看。这座碑是2006年10月10日由韩国曹洞宗弟子捐款所建。大家可以摸摸神龟的头,在我们中国古代,龟是代表长寿的意思。摸了以后会给您带来健康与长寿。各位下回还可以带上家人及朋友一起来摸。各位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洞山之旅就到此结束。现在上车往下一个景区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的故乡天宝古村去游览。【天宝古村】各位游客朋友们,天宝古村马上就要到了,我把天宝古村向各位作个简单的介绍。天宝古村离县城23公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5千多,自三国东吴至唐(220-624)曾四设县治达四百多年之久,故世称“古宜丰县治”,享有“小南京”之称,历史上的天宝古村人才
40、辈出,它置于船形地貌之中,是山环水绕、风水之地,氏族文化,起源之地,钟灵毓秀,古墨飘香,又可说是书香之地,吉祥之地。据记载,天宝古村曾出进士、举人150多人,其中,进士20多人,故而还有“进士村”之称。天宝古村还是元朝主持设计大京都的刘秉忠和明朝军师、开国元勋刘伯温的祖籍地,近代博士、民国外交部政务次长、驻加拿大、墨西哥大使刘师舜,民国赣州专员刘己达也出于该村。再有天宝的姑娘也是非常地水灵,亦有盛传于江南形容天宝姑娘秀气的“万载的爆竹浏阳的伞,天宝的女子不用拣(挑)”的赞语为证。据传,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描绘的“桃花源”指的就是天宝。天宝之名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取其地 “绿波清浪,物华天宝,驾重
41、洛阳”之意(洛阳是中国当时繁华的大都市)。天宝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古宜丰县治所在地。曾以“内外八景,六门十三第,四十八条巷,四十八眼井,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饮誉江南如今天宝还保存有138幢明清时代古民宅和1919年培根学校建筑及26公里长的石板路,许多专家教授到实地考察后认为“此地古民宅建筑群实属罕见”。下面,我将带各们一一游览这些古建筑群兄弟义士 该房屋建于清朝道光元年。道光皇帝闻刘应葆、刘芬兄弟为人孝义,行善事,义举颇多,七代五世同堂,钦命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汪廷珍奉旨题奏:旌表“兄弟义士”。现仅存门楼及门楼上的牌匾,题字、印章,字迹仍然清晰可见,苍劲有力,足见当时荣耀。刘应葆、刘
42、芬两兄弟在清朝乾隆年间曾修建天宝凌云塔、凌云亭、六脚坊,修郡城试院,设“琢玉书院”,建考棚,建章江浮桥,刘应葆诰封中宪大夫,刘芬诰授朝议大夫都转盐运使司副使。为义士殊荣,入记忠义祠。五芳翁祠 它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取屋主人五兄弟洪芳、居芳、满芳、泮芳、润芳而得名,当时五兄弟中有三位考取功名做了官。该屋两栋一寝,有天井7个,花门花窗完整,精致典雅,有雕花木托、天棚起拱、精雕雀替、海老虹梁、古画门神。莅堂翁祠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76年),为刘莅堂宅第(刘莅堂即刘应葆别名),其五个儿子有三个做官。因刘莅堂为人孝义、多行善举,诰封中宪大夫。长子洪芳任职浙江宁波司狱,敕封登士郎。该祠为三栋一寝,天井五
43、个,祠内雕花木托、天棚起拱、雕花石础、精雕花窗花门(花纹有海棠纹、鱼鳞纹、三交六碗精巧俊秀、典雅精致)、镂空雕花雀替、天顶花窗、典雅精致。进士第 原名溥亭翁祠,清乾隆年间刘应俊建,因曾孙刘拱辰道光廿四年得中进士,1844年改为进士第,后因五代分别官任按察、司狱、布政司都事、知县、知府等故也称世观察第。尤为刘拱辰任河南陈州知府,为官公正廉明,断案如神,留有公审“樟树”断疑案的佳话,百姓赞称为“刘青天”。该宅第现存二栋一寝一后厅,门前鲤鱼跳龙门、马到成功等吉祥图案雕刻精美;屋内有象征福、禄吉祥的朱雀、雄狮、禄鹿、麒麟等精雕木托和裙摆石础。横梁上分别挂有“进士”、“拔贡”、“兄弟同科”牌匾,可称为书
44、香玉堂、官宦福第。刘拱辰智审樟树断疑案:刘拱辰字星平,生于清嘉庆年间,道光甲辰会试中进士,授河南陈州知府。刘拱辰满腹经论、才思敏捷、为官清正、刚正不阿,陈州百姓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称之为“刘青天”。 相传,陈州某一村庄樟树下缢死一人,人命关天,经勘察疑其必冤,历明查暗访,已然成竹在胸。为使罪犯不致逃遁,刘知府灵机一动,广贴布告,拟定某月某日某地公审樟树破案,到时必要樟树如实招供。是日满城百姓到现场观看,看刘知府如何审法,连罪犯亦笑其痴,混在其中入城观看。刘知府不慌不忙,首先派公差四门把紧,入城观看者逐一登记姓名,待人到齐把城门关上,只见刘知府将拟好的祭文祷告天地,求天地指点迷津,尔后将祭文焚烧
45、开始审理,叫兵卒拷打樟树,刘拱辰故作细心观察状,见樟树掉下树叶三片,即叫军士查明有无名叫章三叶者,此即罪犯,捕之回衙审理,真相大白,百姓无不拍手称神。元宝井 元宝井又称进士井,建于明洪武年间。元宝井有仙气。据传说:明洪武年间一中秋夜,村人吃罢团圆酒,三三两两走出屋门到庭院赏月。忽见一道金光自天而降落于此处,众人走近观之,见一硕大金元宝插入地中,用手去挖不得出,又回屋拿锄头来挖,边挖金元宝边往下陷,就这样众人轮换着瞧准元宝往下挖,挖着挖着金元宝忽然不见了,这时从地下沽沽地往上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村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眼井,取名“元宝井”。后村人喝了元宝井里的水,无不感到耳聪目明、神清气爽,读书郎
46、学业优异,举人进士代代辈出。故又称为“进士井”。昭公祠 始建于明万历12年(1585年),昭公名季昭,墨庄刘氏六世祖,季昭有四兄弟,即季铭、季昭、季华、季荣,称墨庄下四房,昭公祠即为下四房祖祠,后称四季公祠。公祠三栋一寝回字楼,二拱一亭。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宽16米,径深65米,总建筑面积为1040平方米。门前一对威武石狮镇守,门口八字墙面留有“红军、白军”历史标语数条,大门楣上部刻有福、禄、寿三星,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精美图案。祠内下部有雕花石础,前栋建有显示家族具有很高政治地位的印把天井,后栋石栏天井中建有象征步步高升的五步台阶登上祖寝。祠两边墙面绘有:苦读寒窗、松鹤延年、五子登科、双凤朝阳
47、麒麟送子栩栩如生的吉祥古画,还有历史名人朱熹题写的“忠孝廉节”真迹大字。祠上部有工艺精美的罗旋藻井和官帽藻井,天基万字花板下悬挂有“进士、举人、博士、大夫第、岁贡”等见证墨庄刘氏深厚历史人文的牌匾。刘氏宗祠门楼 原建筑为刘氏宗祠,始建于明宏治7年(1494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有石柱36根,天井24处,其中60平方米以上的天井4个。气势恢宏,结构为5栋一寝,左右祠堂,雕龙画凤,十分壮观。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这个祠堂曾6次被毁,于1941年最后重建,后又于1962年天宝粮食部门将祠堂拆毁改建为粮仓,祖寝于1964年被天宝中学拆毁改建为师生食堂,现仅剩门楼。门
48、楼典雅大气,气势宏大、雄伟,有无钉如意斗拱上万,拱横梁雕有龙凤呈祥、双狮戏珠图案,天棚起拱,棚顶平雕万字花图案,还有雕花木托、柱托,精雕雀替,二龙戏珠石础,麒麟、禄鹿石雕门墩,门前威武的古石狮等高超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凸显了宗祠门楼的气派与华贵。刘氏宗祠典故江省名宗来由:据记载:朱轼,字轲廷,高安槛下朱家人。清康熙甲戌年间,天宝墨庄刘氏重修祠堂,遍请四方工匠艺人,朱轼七岁随父同来。修祠期间经常在施工现场玩耍,因童稚未脱常手脚乱动,损坏匠人工具,且顽皮好吃,不讲卫生,每日招待,艺匠未吃,朱轼先尝,各种点心随手乱抓,全不顾手脚污垢,众匠人非常讨厌憎恶他,私下商议在祠堂出煞的时候加害他。到了出煞的前一天,匠人故作关心告之消息,叮嘱朱轼,明日凌晨祠堂出煞,有吃有拿,莫错过了机会。第二天凌晨,朱轼早等候于出煞的必经之路并站在路中间,看见二个穿红绿袍的煞神不走大路而避他绕道走水田而过。众匠见朱轼安然无恙,知其命大,必有后福,从此刮目相看,并资助他读书,后朱轼金榜题名,得君重视,授太师大保文化殿大学士之职,巡视江南时,亲赴天宝,为刘氏宗祠题赐江省名宗金匾。刘氏宗祠典故刘秀才智贬江知府:清嘉庆年间,在刘氏宗祠建成竣工之后不久,瑞州江知府闻知天宝刘氏所建祠堂甚为宏伟,亲来观赏,到宗祠门前见大门对联书“山河